中国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通史(第一卷)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0

《中国哲学通史(第一卷)》是现代杨宪邦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譬中国人民大学丛书》之一;全书共五卷,这是第一卷。这部中国哲学通史,叙述了从中国原始社会到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是作者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哲学与研究的成果。本书的具体构架是:第一卷:先秦时期哲学,第二卷:封建社会前期哲学;第三卷:封建社会后期哲学,第四卷;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哲学;第五卷: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哲学。本书贯通古今,参稽中外,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上,探索中国哲学逻辑思维矛盾发展的轨迹、规律及其经验教训,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遗产。

本卷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史的对象、范围和特色及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哲学思潮、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并力求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书共两编二十二章。第一编导言,第一章论述了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认为哲学史是哲学认识的矛盾翠展史,是围绕哲学而展开的矛盾认识史,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对立统一中的斗争史,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第二章、第三章论述中国哲学史的特色,论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四个各具特色的主要历史时期(先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论述了宗法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直接影响,战斗的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传统、唯物主义传统、近代进化论,由进化论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等问题。第四章中国哲学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述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编:从中国原始社会到封建制确立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哲学思想的产生,论述了“天命”、《周易风水》与《洪范》等哲学思想的出现。第二章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哲学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第四章至第十八章,先后论述了管于、孔子孙武墨子商鞅孟子孙膑老子庄子管仲学派、惠子公孙龙,后期墨家、蛊易传》、苟子、韩非子等人和学派的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第二编作了总结:(一)中国原始社会是哲学思想萌芽时期,奴隶社会是哲学思想产生时期。(--)在中国厩始社会中,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语言,创造了原始思维。(三)夏,商、西周时期,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专门从事抽象思维、促使作为系统化的世界观的逐渐产生。(四)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由产生走向繁荣。(五)哲学繁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繁荣。(六)百家争鸣的哲学繁荣也是当时自然科学繁荣的丰硕结果。(七)当时经济与自然科学对哲学发展所起的最终决定作用。多半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i/k)百家争鸣主要是围绕当时哲学的具体表现形态即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辨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一系列哲学问题而展开的。(九)天人之辩中包括世界是否变化发晨问晨,即常变问题,也就是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问题.(十)天人之辩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就是名实之辩。(十一)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认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新领域,就是在考察人们认识运动的进程中,在进行论争的过程中,逐渐不仅把自然、人类社会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而且扩展到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作为认识的对象。这就是名家、辩学,也就是逻辑学。(十--)先秦的天人之辩、常变之辩、名实之辩表现在社会历史观和人性论上,包括着力命、新故、人性善恶,义利等辩论,围绕这些问题,诸子百家展开激烈的辩论,推动社会历史观和人性论不断向前发展。

出版信息

方立天、乔长路、张立文、葛荣晋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30.7万字,责任编辑:沈小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