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图集 :中国地理图集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9

《中国地理图集》是2009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静爱

作者简介

王静爱,1955年8月生,满族,河北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区域地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主持并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主编精品课程教材《中国地理教程》。主持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

左伟,1963年2月生,汉族,江西星子人;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审,博士,国家注册测绘学师,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生态学报》等审稿专家,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等。专业领域:地图学理论与实践、地球科学图书及地图集编制研究、遥感与GIS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立项的高、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制;有责编成果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参加项目2项分获国家级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图集》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地图集,它的编辑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完善全国高校“中国地理”的教材配套,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促进公民(特别是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公民)国情教育,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机构了解中国国情提供可视化工具,具有社会普及意义;集成并综合展示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地理、资源、环境等科研和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意义;搭建中外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服务广大中学教师、地理课程和教材的编制,促进地理教学地图的发展,具有现实与社会意义。

《中国地理图集》是为我国高校地理及相关专业师生编制的一本全新的专题地图教材,为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与研究服务的参考图集。图集具有如下特点和功能:系统地展现中国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多角度显示中国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构建区域地理认知体系;综合表达中国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地域差异,构建区域地理逻辑体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表达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综合分析能力体系。

本图集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校从事“中国地理”教学和科研的广大师生,从事地理、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和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区域管理、企事业管理和区域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

本图集由序图、总论地理图、分区地理图和附录四部分组成。

序图,兼有导论与综述的功能,包括中国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组。

总论地理图,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三个图组。其中,自然地理图组含自然景观、地貌、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海洋、自然区划、自然环境的演变等11个单元,是地理基础部分,主要表现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异规律;人文地理图组含古代疆域,人口,城市与农村,社会、文化和旅游,交通与现代通信,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等7个单元,是地理基础数据更新最快的部分,主要表现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各要素的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图组含土地资源与开发,水资源与开发,能源资源与开发,生物资源与开发,土地退化与生态建设,自然灾害与减灾,环境污染与治理,地方病与环境,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综合地理区划等10个单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反映中国的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国土整治措施等特点与时空格局。

分区地理图,由辽吉黑地区、京津冀鲁豫地区、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粤桂闽琼港澳台地区、内蒙古地区、晋陕甘宁地区、川渝地区、云贵地区、新疆地区、青藏高原等10个单元组成。各区域统一制图内容包括详细的普通地图、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结构、经济与交通,集中表达区域地理特设。

附录,阐述地图与地理知识,介绍主要资源与环境综合考察与专题调查范围,说明相关观测的定位台站的分布等。

目录

地图 Map

中国地理位置与政区 Lo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

2-3从太空看中国 A View of China from Space

4-5中国的地理位置 Location of China in the World

6-7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7年) Nation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2007)

8-9中国政区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ina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10-11中国自然景观

12-13中国地势

14 中国地势剖面

中国山系结构

15 中国三维地形

16 中国地貌类型

17 中国地貌区划

20-21中国地质

22 中国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地质力学学说)

23 中国大地构造(多旋回学说)

24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

中国年日照市时数

25 中国一月海平面气压及盛行风向频率

中国七月海平面气压及盛行风向频率

26 中国一月气候锋及气旋路径

中国七月气候锋及气旋路径

27 中国年平均气温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

中国四月平均气温

27 中国七月平均气温

中国十月平均气温

28 中国气温年较差

中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

29 中国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

中国年气温日较差

中国年无霜期日数

中国四季分配类型

30 中国年降水量

中国一月降水量

中国四月降水量

中国七月降水量

中国十月降水量

31 中国雨季类型和梅雨

中国年降水量相对变率

中国年平均相对湿度

中国年干燥度

32 中国冬、夏季风及其进退

33 侵入中国的寒潮和台风路径

中国主要气象台站年各风向频率及其

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

34 中国气候类型

35 中国气候区划

36-37中国水系流域

38 中国年径流深

中国河流径流量增长与入海径流泥沙及补给类型

39 中国径流带

中国水系结构与密度

40 中国湖泊分区、沼泽与冰川

中国地下水类型

41 中国水文区划

42-43中国土壤类型(系统分类)

44 中国土壤成土母质

45 中国土壤地球化学性质

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

46 中国土壤类型(发生学分类)

47 中国土壤区划

48-49中国植被类型

50 中国植物区系

51 中国植被区划

54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生态地理动物群

55 中国鸟兽区系分区

56 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

57 中国南部沿海及其岛屿

58 中国海域与近海地貌

中国海岸变迁及海底沉积物

59 中国近海潮汐与潮流

中国近海M2潮汐

60 中国二月近海表层水温与海流

中国二月近海表层盐度

61 中国八月近海表层水温与海流

中国八月近海表层盐度

62 中国海岸带水化学类型与海底矿产资源

63 中国近海主要游泳动物资源

中国近海植物资源

64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秉维,1965年)

65 中国自然地理区域(赵松乔,1983年)

66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任美锷、包浩生,1988年)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师范院校用,1995年)

67 中国生态地理区划(郑度等,1999年)

68 中国中岳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震旦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加里东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华力西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印支运动后海陆分布

中国燕山运动后海陆分布

69 中国新近纪古地理环境

中国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古地理环境

70 中国古近纪(早第三纪)景观格局

中国新近纪(晚第三纪)景观格局

中国晚更新世盛冰期气候带

中国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景观格局

中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年平均气温

中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年降水量

71 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国年平均降水变化速率(1951-2002年)

中国土地变化的减少型(20世纪90年代)

中国土地变化的增加型(20世纪90年代)

72 中国自然地带

中国潜在第一性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自然地带(温度增加4℃)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潜在第一性生产力(温度增加4℃)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自然地带(温度增加4℃,降水增加10%)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潜在第一性生产力(温度增加4℃,降水增加10%)

全球气候变化后的中国潜在第一性生产力(温度增加4℃,降水减少10%)

73 中国基准年生态系统脆弱性(1961-1990)

中国近期生态系统脆弱性(1991-2020)

中国中期生态系统脆弱性(2021-2050)

中国远期生态系统脆弱性(2051-2080)

人文地理 Human Geography

74 西汉全图

唐时期全图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75 辽、北宋时期全图 辽天庆元年、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元时期全图 至顺元年(1330年)

76 明时期全图 宣德八年(1433年)

77 清时期全图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

78 中国人口密度(1953年)

中国人口密度(1982年)

人口数和人口密度、性别年龄构成、平均预期寿命、家庭(户)平均规模、抚养比、迁移;

收入、消费、居住;

建国以来的建制市;

城市化、城镇、新农村;

民族;广播覆盖情况;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08年奥运会火炬境内外传递路线;

旅游区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2009)、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接待人次&收入、旅行社&星级饭店、客源国和入境旅游人次、部分旅游目的国家和地区;

综合交通网、铁路网、国道和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网,沿海航线、内河航线和港口,主要远洋航线;

固话、移动电话用户数量;

主要油田、天然气田与管道运输;

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率、教育经费&构成、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在校生人数;

专利申请受理与授权、国家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能力;

地区GDP、财政收入、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产业构成、就业人员构成;

工业企业增加值和行业结构;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产量、优势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畜牧业区划;

风电建设、石油生产与消费;

中国区域发展——三线建设、中国区域发展——三大地带;

贸易、邮电、互联网。

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管理学

152-153中国土地类型

154-155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

156-157中国土地利用

耕地、林地、草地、城乡建设用地、水利工程、供水;

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太阳能资、地热、风能、生物能;

森林、林业、畜禽、渔业、药用资源、陆地生态系统资产分布;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盐碱化、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与平原绿化;

地震、洪涝、旱灾、台风、滑坡泥石流、冰雹、2008年中国雪灾霜冻、风沙灾害、森林火灾、作物病害、城市&农业自然灾害区划、减灾工程;

水环境——水质、二氧化硫排放与浓度、烟尘粉尘、酸雨强度、固体废弃物、重点城市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料排放;

大骨节病、吸虫病等;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地理区划、地理分区。

区域地理 Regional Geography

辽吉黑地区

216-217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地形

218-219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政区

220 辽吉黑地区土地资源

221 辽吉黑地区积温与降水

辽吉黑地区矿产资源

222 辽吉黑地区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1982年)

辽吉黑地区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

223 辽吉黑地区人均GDP与交通(1982年)

辽吉黑地区人均GDP与交通(2005年)

224 辽吉黑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县(1985年)

辽吉黑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县(2004年)

辽吉黑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县类型(1985年)

辽吉黑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县类型(2004年)

225 三江平原地势

三江平原地区耕地与湿地(20世纪50年代)

三江平原地区耕地与湿地(2000年)

226 辽吉黑地区森林资源(1980年)

辽吉黑地区森林资源(2004年)

东北亚各国区域经济优势

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227 辽吉黑地区工业结构与规模(1985年)

辽吉黑地区工业结构与规模(2004年)

京津冀鲁豫地区 [228~243页]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平原区地下水与调水工程、水田与水浇地、盐碱地、黄河下游河道变迁、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小浪底水利枢纽平面图、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现状&开发规划与开发设想、首都圈地区人均GDP\u0026产业结构及规模&城市体系、北京市城市建设——城区的发展&地铁发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发展

沪苏浙皖湘鄂赣地区 [244~273]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态势&环境状况、台湾岛工业&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交通&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闽台经济交流和合作、深圳市开发态势、海南岛各市县热带作物面积

内蒙古地区 [274~285]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与县域草地生产力、草地退化与土地沙漠化、锡林郭勒盟科尔沁区呼伦贝尔市草鱼地区、毛乌素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旅游分区与主要旅游景点

晋陕甘宁地区 [286~297]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秦汉&隋唐&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与土地利用、华池县樊庄小流域位置&治理前后土地利用、中卫市沙坡头地区沙漠治理与科学实验、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成果辐射、晋陕能源基地分布及能源流向、旅游资源&热线区

川渝地区 [298~309]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四川盆地农业生产水平、旅游资源与分区、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自然灾害分区与地质灾害、5·12汶川地震及余震震中、、汶川地震受灾范围及程度、长江三峡库区淹没范围

云贵高原地区 [310~321]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贵州花江示范区位置&石漠化、三江并流区国际河流开发现状与构想、横断山区植被类型、旅游资源&热线区

新疆地区 [322~335]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历史时期罗布泊范围及上游水系变化、罗布泊地区主要遗址遗物、塔里木河、天山北麓植被类型与城市布局、油气地质构造、油气资源与生产、棉花生产、草地资源与畜牧业、旅游资源与分区

青藏高原 [336~347]

地形、政区、土地资源、积温与降水、矿产资源、人口密度与城市人口规模、人均GDP与交通、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治理规划、柴达木盆地地区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青藏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旅游资源与分区

图表

参考资料

中国地理图集.豆瓣.2018-06-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