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9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是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教材。该教程以细读典型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了解历史时段的文学特征为教学本位,落实学生对文本的原典阅读及精读数量,强化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自我持续发展的学术素质与品格。在教学理念上,该教程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为教学本体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本体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从教师讲授法转变为学生学习法。教程编写特点包括典型现象的方法、细读的方法,以及知识性、文献性、学术性、在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相结合。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以细读典型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了解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学特征为教学本位,落实学生对文本的原典阅读及精读数量,强化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自我持续发展的学术素质与品格。真正在本体论上,将普通高师文学教学从知识传授为教学本体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教学本体;在方法论上,将教师讲授法转变为学生学习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编写特点:典型现象的方法,细读的方法,知识性、文献性、学术性、在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相结合。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文学(1917-1927)

总论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乡土小说

第四节 人生派写实小说

第五节 浪漫抒情派小说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月诗派

第三节 郭沬若

第四节 李金发穆木天

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野草》《朝花夕拾

第三节 周作人冰心朱自清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田汉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文学(1927-1937)

总论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茅盾

第三节 巴金

第四节 老舍

第五节 沈从文

第六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

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第三节 林语堂

第四节 京派与“开明”派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曹禺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文学(1937-1949)

总论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钱书

第三节 张爱玲

第四节 路翎

第五节 赵树理孙树勋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三节 穆旦与九叶诗派

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鲁迅风

第三节 梁实秋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郭沬若的历史剧

第三节 夏衍

第四编 工农兵文学

总论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及史诗类长篇小说

第三节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节“异质”中短篇小说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郭小川等人的诗歌

第三节“异质类”诗歌

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创作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毛女》《千万不要忘记》

第三节 《茶馆

第四节 革命样板戏

第五编 新启蒙文学

总论

第一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伤痕”与“反思”

第三节 从“改革小说”到“主旋律小说”

第四节 文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

第五节“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第六节“现代主义”小说

第七节 先锋小说

第八节 新历史小说

第九节 女性写作

第十节 20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

第二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朦胧诗

第三节“第三代”诗歌

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以悲悼散文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第四节学者散文

第五节 女性散文

第四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探索剧”

第五编 新启蒙文学

文摘

6.在辛亥革命时期,“政治”是民族生活的中心一环,而“五四”时期的中心议题是“伦理”和“文学”。“道德革命”与“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并立着的两面旗帜。“新文学的提倡差不多成为‘五四’的主要口号”(茅盾《读(倪焕之)》)。文学,充当了思想革命的“第一线的冲锋队”(茅盾《“五四”运动的检讨》),它比当时的政治生活更深刻地表现了时代的灵魂。任何研究“五四”时期的历史学者,都不能绕过文学。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作者,曾经兴高采烈地接受了政治的统辖,他们以巨大的非文学的热情,掀起文学变革的滔滔浪潮,而当“五四”文学作者投入奔腾呼啸的历史洪流,则既挟带着非文学的热情,又保留着对文学本身的热情。与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作者相比,“五四”作者的审美心理开放得多。他们具有更细致的艺术感觉、更强烈的艺术反叛心理,也更有悟性。因而,他们的作品蒸腾着较多的人生气息,浸润着较浓的艺术气氛。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造成了巨大的煽动性,“五四”文学则表现出深沉的启迪性和温暖的感染力。这些,并非全能用历史的规定性来解释,它包括着两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和意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