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翎 :中国现当代作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7

路(1923年1月23日~1994年2月12日),中国当代作家。原名徐嗣兴,笔名烽嵩、水菱、嘉木、未明等。原籍无为市,生于苏州市,幼年随家迁居南京。

路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家,早年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靠在抗战期间的流亡生活和不稳定的学校、矿场工作中勤奋自学,在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指导下走上创作道路,成长为‘七月派’的代表作家。

路翎的作品以表现底边社会生活,深刻揭示动荡时民众精神世界的不安、扭曲、矛盾冲突及其中所包含的荒芜蛮野、坚毅顽强等特质为主要特色,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文学新发展中引人注目的动向。

路翎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短篇小说《黑色的子孙之一》《饥饿的郭素娥》《罗大斗的一生》《在铁链中》等,另有四幕悲剧《云雀⟫,小说散文集《初雪》等。

1994年2月12日,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1923年1月23日,路翎出生于苏州市,父亲赵树民,母亲徐菊英。在路翎2岁时,他的生父去世了。之后,全家人迁往南京。生父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了张济东。路翎随后被过继给他的舅舅徐熙润,因此改姓徐。在他的少年时期,他曾在苏州的豪门巨富舅父一家生活。路翎不满5岁就读于南京莲花桥小学附属的幼儿园高级班,半年后,就转入了小学部。

少年时期

路翎少年时代,爱读的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1935年,时年13岁的路翎考入江苏省立江宁中学(今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但只读了两个学年就因抗战爆发随全家逃难至继父的故乡湖北汉川市。1937年,他将自己的散文《一片血痕与旧迹》投稿至《弹花》杂志,最后发表于1938年12月《弹花》第2卷第2期上,署名烽嵩,这是目前发现的路翎公开发表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同年冬,路翎随家入川,就读于国立四川中学。1938年夏,与同学组织编辑合川县民营报纸《大声日报》副刊《哨兵》,这个副刊的主要倾向是宣传抗战,反对贪官污吏,几乎每期都有路翎以徐烽、莎虹等笔名发表的文字。他凭热情和想象写过一篇小说《空战日记》,描写爱国抗敌的飞行员的生活和心理。这大概是他最早的小说试作。1938年到1939年,陆续在《时事新报》《大声日报》等刊物上用流烽、烽嵩等不同笔名发表散文、杂文。1938年12月19日、20日连载于重庆《大公报》的《在游击战线上》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但未载完。这期间,路翎的创作内容大多与时代大背景紧密结合,多是反映抗战形势,宣传人民团结抗日。1939年,路翎被当时就读的高中以“思想左倾”的缘由开除了,所以路翎高中只读了一年半就离开了学校。

青年时期

1939年初,路翎为谋职业,进入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宣传队。1940年5月,路翎的抗战题材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个年轻“经纪人”的遭遇》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第3季第3期上,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路翎”这个笔名,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胡风为盟主的“七月派”最重要的小说家。同年,路翎由继父介绍,到经济部设在重庆北碚区的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干一些记帐、填表格的杂务。家居矿区,有时还下井参观,因此接触了许多矿工,深入了解到当时他们的艰苦生活。小说《黑色子孙之一》便是他这段时间的观察所得。在这一时期,路翎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工人生活题材的小说,发表在《七月》上的《家》《何绍德被捕了》等,胡风对此大为赞赏,并鼓励他多写矿工题材的作品,路翎也凭借这些作品打响名号,迅速成为《七月》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同年,路翎开始创作《财主底儿子》,于次年完稿,并寄给胡风审阅,但胡风在这一年撤退至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份初稿遗失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火中。1942年,写成中篇《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饥饿的郭素娥》是他重要的中篇代表作,后由桂林南天出版社在1943年出版 。《饥饿的郭素娥》写的是抗战时期重庆市某煤矿矿区居民的生活,郭素娥是整篇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围绕她的命运悲剧展开。 1944年,路翎一生中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于4月完稿,全书共计79万字。同年8月,与余明英结婚。1945年1月,路翎的小说《罗大斗底一生》在杂志《希望》发表。5月,《希望》出版第二期,收录了路翎的《感情教育》《可怜的父亲》《秋夜》《瞎子》《王老太婆和她底小猪》《新奇的娱乐》等六篇小说。

1945年,1946年,这两年是路翎的创作高峰期,在这两年里,他的创作力惊人,发表了30余篇中短篇小说,还有10多篇书评散文。这两年的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例如《一封重要的来信》《人权》《两个流浪汉》《旅途》《一个商人怎样喂饱了一群官吏》《嘉陵江畔的传奇》《求爱》《在铁链中》等。这些小说大多延续了路翎鲜明的创作特色,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横断面上的各种跳跃、碰撞,难能可贵的是,路翎还能在这些沉重浓烈的描写中穿插戏谑与讽刺。例如《一封重要的来信》,办事员吴器识既对黄司长即将到来感到兴奋,又羞于承认自己经济拮据的现状,一边急于和旁人炫耀自己与黄司长的关系如何好,一边还要假意批判官场的腐败。这种故作压抑的兴奋与得意被路翎刻画得栩栩如生,谐谑意味非常明显。

1947年,路翎开始涉足戏剧创作,《云雀》是他的首部剧本,并在南京市公演,胡风专程从上海市赴宁观看演出,上演后反响热烈。1948年上半年,路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讲师,开设小说写作课程。同年,写成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路翎又陆续写了一系列符合主旋律要求的《反动派一团糟》(1949)、《人民万岁》(1949)、《英雄母亲》(1950)、《祖国在前进》(1950)等。1950年初,他调到北京,任青年艺术剧院(廖承志为院长)创作组副组长。新中国建立后,文艺政策发生改变,他的《人民万岁》(后改名为《迎着明天》)未能上演,剧作《祖国在前进》和他的一些新中国建立后创作的小说,例如《女工赵梅英》《朱桂花的故事》等一起受到了批判。1952年初,又调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创作室,为创作员。1952年底,路翎申请前往朝鲜前线,次年成行,他在朝鲜待了半年多。根据在朝鲜战场的见闻,路翎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品,在1953年下半年陆续发表。因为路翎亲临前线,得以近距离接触、观察,所以他的这些作品是非常生动、热情又富于诗意的,其中两部小说最为著名——《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同时他还在创作长篇小说《朝鲜的战争与和平》,但未能在当时出版发表 。1954年出版散文集《板门店前线散记》。同年,他的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小说在全国报刊上受到了“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的批判,他撰写了长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进行自剖与申诉。纵观路翎的一生,这一年大概就是路翎创作生涯的最后一个高峰。

受冤被捕

路翎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案牵连,于1955年6月19日被捕。这一年,路翎33岁。此后的4年时间,未经任何审判程序,他都被拘押在公安局,面临无休止的提审、拷问、写材料。1959年,他被转移至北京秦城监狱。 1961年,他被送到北京安定精神病院进行医治,但刚42岁的他,已经头发花白,目光呆滞,未老先衰。1964年,路翎获得保释,得以回家休养,由原单位发放一部分工资作生活费。由于多次写申诉书,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路翎再一次被作为“反革命分子”投进了秦城监狱,这一关又是7年,中途他反复出入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直到1975年,路翎出狱,参加劳动改造,被作为“监督分子”每天扫大街。

从1955年6月到1974年6月,整整19年的监禁,已经将路翎折损得只剩一具空壳,当时52岁的他形容枯槁,满头白发,几乎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前那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路翎不复存在,路翎的好友后来撰文哭诉道:1955年那场“非人化的灾难”将你一个人变成了一生二世:第一个路翎虽然只活了32岁(1923—1955),却有15年的艺术生命,是一位挺拔、英俊、才华超群的作家;第二个路翎尽管活了39岁(1955—1994),但艺术生命已经消磨尽,几近于零,是一个衰老、神情恍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晚年时期

1979年,路翎“反革命”罪获平反,回原单位“剧协”。做了中国戏剧出版社的编审,但实际上只是挂名,所以他做的最后一份实际工作是做扫地工.。次年,“胡风集团案”平反,恢复原工资级别“文艺四级”。1981年,路翎与夫人余明英去德州市,参加中国“剧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活动,1984年,作为作协“理事”,参加作协第四届代表大会。

路翎平反后,仍然笔耕不辍,他把写作当成生命一般在进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主要是自由诗和小说,由于艺术水平的下降,其中大多数品遭遇退稿,只有少数得以发表。例如,1982年,刊于《香港文学》的《阳光灿烂》和《鹏程万里⟫,1985年,发表于《中国》小说《拌粪》,1987年,发表于《人民文学》长篇小说《野鸭洼⟫。平反后,路翎的许多旧作得以再版,像《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和《蜗牛在荆棘上》等。1992年1月,《香港文学》刊发路翎的《错案20年徒刑期满后,我当扫地工》,在这篇8页的回忆录中,路翎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刑满释放回家后那两三年中当扫地工的往事,写自己在几个友善的工友和邻人的帮助下,将扫地这项他原本全然陌生的工作从一开始的笨拙锻炼到后来的熟练。这是他在世时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埋头写作长篇小说《英雄时代的诞生》,在他去世前得以完稿,全文190万字,反映“胡风集团”“丁玲集团”等事件,但这部小说在当时未能出版。

人物逝世

1994年2月12日早晨,路翎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于当天逝世。

主要作品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

创作特色

路翎以他强悍的笔力、真诚的“主观战斗精神”把人性的善恶强弱纠合在一起,挖掘出落后人们的奴性,又从黯淡平庸的心灵中透出不屈的精神闪光;渲染了“原始强力”的神秘色彩,又礼赞了反抗的疯狂性;歌颂了精神“强力”,又写出了其中带有的深深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他的“狂乱”的叙述,使长久以来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得以表达,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文学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描写,尤其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之间的心理照应及情感波澜方面,他更显示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叙述和气质。“疯狂”地叙述着“疯狂”世界里的“疯狂”的人,路翎以他迥异的文学创作,显示了有别于他那个时代叙事风尚的异质性。(刘书勤:《路翎:异质的叙述》,《理论学刊》,2005年第5期)

“掌握了与对象纠缠、相生相克的方法,从而逐渐深入底边社会人物的内在世界,从其荒芜蛮野的精神生态中蹚出一条路来。”路翎在表现底边社会人群的物质生存与内在精神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作品正是这方面的探索的结果,是非常有价值的收获。(张业松:作为底层写作者的路翎——纪念路翎诞辰一百周年)

路翎在其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所要表现的是与胡风文艺思想相一致、与鲁迅文化精神相通的主题内涵。《饥饿的郭素娥》《财主的儿女们》等乡土小说在继承“五四”启蒙精神的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内容,不同的思想素质在冲突搏斗中出现无法弥合的裂隙,又在相生相克中生出意蕴的多重性。其一,表现出民族文化心理的两重性,即实实在在地为民族解放英勇搏斗的“主观战斗精神”,以及那阻碍历史前进的、以“安命精神”为内容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其二,描写那些成长着的英雄人物的心灵痛苦以及在生活最底层的人们苦苦挣扎的景象,表现出拯救民族灵魂的迫切感。其三,通过对人物性格二重性的描写,来审视历史,指出民族斗争前进的方向。因此,发掘人物的深层心理,突出人物的非常态性格描写,就成为路翎乡土小说的艺术选择和重要特征。 (丁帆李兴阳:《论“七月派”的乡土小说》,《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家庭生活人物关系

以上内容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路翎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历史动荡中知识分子搏击现实世界后显露出来的精神奴役创伤。路翎是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最忠实的践行者,他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来创作小说,使得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与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路翎的作品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太注重完整性故事情节的表达,而是重视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现,探究不同人物身上遗留下来的精神奴役创伤。路翎的小说中,充满了精神奴役创伤下灵魂的挣扎与搏斗。余俊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中评

邵荃麟在评论《饥饿的郭素娥》中写到: “ 假如我们承认,所谓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是,对于客观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或者单纯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剖析和指示社会的现实发展,而必须从社会的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灵魂的搏斗过程中间,去掘发和展露社会的矛盾和具体关系,而从这种具体的社会环境里来确证这真实人物的存在,并且因为这样,这些人物的一切必须融合在作家的自身的感觉和思想感情里,才能赋予他们以真实的生命,那么我以为,路翎的这本《饥饿的郭素娥》,可以说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可以说在中国的结构现实主义文学中已经放射出一道夺目的光彩。”

路翎的态度绝不是消极的。虽然他时常会感到“疲弱”,但探求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目光穿透历史与未来的迷障,赤裸裸地注视着现实。他的人物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重负,艰难地走向未来的时空。虽然他们注定是“蕴藏着必然灭亡的东西”,但他们的反抗却是无可消弭的。以精神的力量弥补肉体的不足,这当然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偏执、坚韧、倔强、百折不回,即使被击得粉碎也不改初衷。 (王志祯:《路翎:“疯狂”的叙述》,《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人物纪念后世纪念

2014年6月8日,为纪念路翎去世20周年,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举行了《路翎全集》出版发布会。

2023年6月30日,张业松发表⟪作为底层写作者的路翎——纪念路翎诞辰一百周年⟫。

参考资料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4-01-09

路翎人物简历简介及文学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新知网.2024-01-09

路翎 Ling Lu.豆瓣读书.2024-01-09

在阳台上.光明网.2024-01-10

路翎 的作品(12).豆瓣读书.2024-01-09

路翎的作品.孔夫子旧书网.2024-01-09

怀念路翎——一位文学的殉道者——论4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下路翎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国知网.2024-01-09

“七月派”成就最高的作家路翎去世20周年,十卷本全集出版.澎湃新闻.2024-01-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