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3年成立于安徽的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大型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合肥市科学岛,面积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现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据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官网显示,该院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中科院奖励3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Nature-Index2018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3位,全国综合排名第64位。2023年2月18日,淮南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历史沿革

2000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和四个研究所开始酝酿、讨论和制定合肥分院与四个所进行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二期创新工程试点”的创新方案。

2001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第六次院长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个方案。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开始整合,合并成一个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暂用名),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因当时中国科学院意将其作为科学院的改制单位,未同意其整合进入合肥研究院。

2003年5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复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同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正式行文批准取消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四个法人单位资格,成立一个新的法人代表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新的研究院成立后,研究所成为研究院下属的非法人科研单位,合肥分院正式撤消,相关职能转交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4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鉴于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学科方向已按院里的要求进行了调整,遂不再坚持将智能所改制的意见,批准同意智能所取消法人资格,归属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05年12月28日,由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挂靠合肥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单元“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4月30日,成立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

2008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非法人研究单元),依托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

2014年,合肥研究院在原“循环经济工程院”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同时成立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同年11月,合肥研究院与中科大联合申请合肥大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中科院首批大科学中心。同年12月31日,合肥研究院成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分部之一。

2022年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2022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大会在科学岛召开。

2023年2月18日,淮南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建设新能源先进制造基地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赠送泰国核技术研究所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TT-1于2023年1月运抵泰国,5月开始试运行。

科研条件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位于蜀山区科学岛,面积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等离子体所、固体所、智能所、强磁场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个研究单元组成。与地方政府共建了6个成果转化平台。现有职工约2700名,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余人。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约3100名。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激光与光电子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先进核能、生物物理、转化医学、先进诊疗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智慧农业技术等,并取得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

作为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别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申请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该中心于2016年以“优秀”成绩完成筹建。在此基础上,合肥研究院积极推动安徽省、中科院联合申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建设单位之一。 

设备资源

• 设施设备

据2016年7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拥有中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HT-7实验装置,自主设计、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 馆藏资源

据2016年7月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共有中文图书3万余册,西文图书28000余册,中文期刊4千余册,西文期刊2万余册,以及其他国际会议录、科技报告、研究生论文等等,主要文献集中内容涵盖了大气科学、应用光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智能机械等诸多领域。

人才队伍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2700余人;领军人才如两院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关键技术人才等300多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0多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00多人;“青年”入选者4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2014年度增选1人),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安徽省“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

流动人员:设立5个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90余名;客座人员110多人,包括60多名双聘研究员和50多名特聘研究员。研究生:设有19个博士点和21个硕士点,在学研究生3100余名。

截至2015年底,该研究院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裕恒陈仙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知本万元熙刘文清李建刚

“万人计划”入选者:李建刚、刘建国、刘静徐国盛

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孟国文宋云涛万宝年王祥科吴李君、张忠平

科研部门

截至2014年底,该研究院共建有10个直属研究所,1个国家工程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截至2018年,据官网显示,合肥研究院现有民口科研平台31个,包括两个国家级平台,29个省部级平台。

直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能源林研究中心(合肥)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仿生感知与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光子器件与材料省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通用光学辐射定标与表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实验室

组织机构

科研成果

2005-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共1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重大科技成就奖2项,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2005-2013年出版专著10部;2013年,合肥研究院专利申请量37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8件,;授权专利量186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1件;软件著作权114件,其 中103件已登记。

2013年,合肥研究院第一署名机构发表SCI论文(Article和Rcview)594篇;EI(工程索引核心部分)期刊论又共被收录量554篇,较上年度增加了128篇,年增长率高达30%。

2014年,该研究院组织申报各级类科研项目近600项,获资助约5亿元(不含涉密类项目、海外申报项目和横向项目)。项目及经费主要分布情况为:在国家科技计划方面,获资助总约3亿,其中获973资助课题1项,863获资助项目1项,ITER专项获资助项目7项、课题2项,科技支撑计划获资助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资助项目1项等等;在自然科学基金方面,获资助项目共137项,总经费7735万元;其他资助如科学院、安徽省项目共获资助6000多万,修购专项、装备研制及区域中心获资助3600万。

学术期刊

据2016年7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由该研究院各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对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有《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量子电子学报》、《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国际信息获取学报(英文版)》等。

•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创刊于1999年,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涵盖的领域包括基础等离子体现象、低温等离子体、磁约束等离子体、惯性约束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及空间等离子体、和它们之间的交叉科学、以及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应用;2003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2006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2006年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合作,由IOPP负责期刊的海外发行。

• 《量子电子学报

《量子电子学报》1984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 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办,主要刊登光学、激光以及光学的电子学交叉学科等量子电子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该刊物曾多次获“中国光学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及、“安徽省优秀期刊”奖;已被《科学文摘》(SA)、《化学文摘》(C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收录。

•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内外大气光学和环境光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重点栏目为进展与综述、大气光学、环境光学、环境光谱学、遥感、海洋光学、空间光学等。该刊已被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以及中国国内相关数据库收录。

•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89年创刊,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该刊主要发表和报道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被《核心期刊目录》收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领域核心刊物,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收为Ei Page One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引用期刊。

科学实验

万物生长靠太阳,能不能在地球上造出一个“人造太阳”,实现人类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供应梦想,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核聚变能源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成立了研究托卡马克的课题组,并逐步在合肥市等地布局设点。

2021年12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再度开机运行。此次实验建立在对上一轮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对EAST辅助加热等系统升级改造的基础之上,目标是让“人造太阳”向着更“热”更“持久”发起冲击。 

获得荣誉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被安徽省总工会公示为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预选单位。 

2021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入选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集体名单公示。

202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磁场与环境生物学创新团队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候选名单。

2022年8月12日消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团队被评为2022年安徽省先进集体。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设有7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9个学科工程硕士培养点;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硕士点: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大 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物物理学、精密仪器与机械、材料物理化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

工程硕士培养点: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机工程学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物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核能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等离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有在学研究生1361人,在站博士后90余人。

2014年,该研究院共有26名研究生获中科院院级奖学金,其中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名,中科院优博论文奖2名,安徽省优博论文奖3名,院长优秀奖9名,朱李月华奖6名,地奥二等奖1名,大恒特别奖1名,优秀奖3名。23名博士生、19名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称号。此外,研究院1名研究生导师获中科院朱李月华奖教金。

文化传统

院徽

图案由伸向三维空间的电子轨道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英文缩写(CASHIPS)与船状弧形线条组成。

相互交织的轨道蕴含着科学研究海纳百川,相互融合的特征;电子围绕轨道运行,既表征物质科学研究的内涵,也象征着不同学科的凝聚和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图案以开放的理念,运用不同粗细线条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纵深感的空间感。寓意为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巨大的包容性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整体图案形如一艘承载着科技使命的中国学术之船(CASHIPS)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研究院院徽主色调为与中国科学院院徽相同的标准蓝色。

精神

至新、至精、至真、至坚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单位简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1-12-23

成果奖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2-12-26

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3-09

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重大合作项目50个.中国新闻网.2023-02-19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4-08-25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0-01-07

合肥刷新一世界纪录.今日头条·江淮晨报.2022-08-1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会成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2-12-26

中泰合作核聚变实验装置在泰国正式运行.界面新闻.2023-07-27

人才队伍总体情况.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0-01-07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科研规划处.2021-12-23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规划处.2022-12-26

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1-12-23

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0-01-07

向着“太阳”,再出发——我国“人造太阳”开启新一轮实验.今日头条-新华社.2021-12-23

关于我省申报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预选名单及简要事迹的公示.安徽省总工会.2021-12-23

这一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今日头条-安徽发布.2022-12-26

稳态强磁场装置研制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2-12-26

省直机关工委到合肥研究院开展走访调研.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2-12-26

我国稳态强磁场刷新纪录.今日头条-光明网.2022-12-26

祝贺!705名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获表彰.今日头条-连接安徽.2022-12-26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形象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科学岛党建.2022-12-26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20-0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