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更新时间:2023-09-25 13:49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经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授权,知识产权出版社重新出版。

正文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正版、盗版识别方法

经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授权,知识产权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并于2008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首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鉴于有盗版出现,且盗版有错页、缺页、图版不清晰等缺陷,兹提供正版、盗版图书的简单识别办法。

读者可量一下书的厚度,即可识别正版、盗版。

正版第一函(第一、二、三、四卷,共12册):123mm

正版第二函(总目,五、六、七卷,共11册):110mm

简介

上世纪50年代前,“营造”一词还非常流行,所以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最早叫营造系。而称之为《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则是1930~1945年间印行的全面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著作,在建筑史学界人所共知。共计7卷23期22册,约5600页,其中插图约1600页。原《汇》前六卷,在当时从用纸到印刷品质都属上乘,但由于铅字印刷和制版技术的局限,其字迹有的不甚清晰,图版品质有的较差。第七卷两期,则由于印于战时,条件极为艰苦,用的土纸石印,其印刷品质非常的差.

收藏者

《汇刊》自初版六七十年后,其较少印量与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知只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及少数个人有全套收藏,给国人研究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造成诸多不便。重印采用了罗哲文先生的藏书。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当时唯一的中国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先生等学习并参加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1946年,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1950年调文化部文物局,长期从事全国古建筑的呵护管理和调研工作。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

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童年丧父,但其经事之才被其姨夫瞿鸿禨(曾任清廷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充政务处大臣)发现,遂令随侍左右,悉心培养,举荐为官。清末,朱启即被委任京师内城及外城巡警厅厅丞,创办京师警务及市政建设。1912~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部总长及代总理,改建北京市的正阳门、修筑环形铁路、改造社稷坛为中央公园(即北京中山公园)等等,即其所为。1919年受徐世昌总统委任参加南北议和会议,途中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成为轰动建筑学界的一大重要事件。1925年个人出资创立营造学会,正式启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1929年获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金赞助,随即于1930年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奠基人、开拓者,他将梁思成刘敦桢等这些建筑学界顶级领军人物团结在中国营造学社,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

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实有其历史的根由。台北市的李润海(《中国建筑史新编》作者)说过:“中国营造学社的产生,是对当时‘国学’思潮的一种反映,也适应了当时流行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设计的实践要求”。至清末,中国积弱已久,面对强势文化的压力和欺凌,中华民族从自身文化寻求出路的文化意识成为必然。中国古代建筑是我们民族的国粹,珍视并全面地研究它,亦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中国营造学社存在的15年内,由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王壁文等一大批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的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学、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朝的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建筑历史学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5年大规模的野外调查及文献典籍整理,实为我国建筑史学界的一大幸事。许多我们现已经见不到的古建筑实物,在当时被抢救性地记录了下来。这些伟大的成果汇集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也使学社及其后的学界实践“研究中国固有之建筑术,协助创造将来之新建筑”的宗旨有了重要的文献保障。

抗战胜利前后,学社人员纷纷离去,经费来源枯竭,在朱启钤社长并不情愿的情况下,于1946年宣告解散,学社资料分给清华大学营建系和文物部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