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镇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3

2010年末,中水镇人均收入达到2839元。2018年,中水镇有工业企业6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历史沿革

1950年,属发阿河区。

1953年,置后河乡,属第八区。

1955年,属黑土河区。

1958年,乡改管理区,属中水区。

1962年,仙水并人称公社。1963年,仙水分出。

1984年,称乡。

1985年,改称高坎子镇,属中水镇。

1992年,原中水区的高坎子镇、仙水乡、中河乡、出水乡合并建中水镇。

名称来历

中水镇因原区公所地处仙水、出水、中河、后河之间,得名中水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将上述四乡合为一镇,沿用中水之名。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水镇,隶属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黑土河乡迤那镇接壤,南与牛棚镇玉龙镇为邻,西、西北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守望乡相连,北连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总面积103.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水镇属中山河谷地貌,由于前河、中河、后河由北向南纵穿其境,从而形成中间是坝子,四周是坡地的地形,海拔一般在1600~2000米。

气候特征

中水镇多年平均气温14.8℃,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12.2℃;7月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4.1℃。无霜期年平均19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66小时,年总辐射113.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97毫米。

水文

中水镇境内河流属于牛栏江水系。前河、中河、后河3条小河从南至北过境流入玉龙小河。其中中河是3条小河的主干流,流经烽火、花桥、中河、泉山、正山等村。

自然资源

2011年,林地面积15595.8亩,其中天然林12336亩,人工林3000亩,天保封山林1087亩。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中水镇下辖6个社区、13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花桥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水镇辖区总人口480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08人,城镇化率4%。总人口中,男性24625人,占51.20%;女性23473人,占48.80%;18岁以下19227人,占39.98%;18~60岁25224人,占52.44%;60岁以上3647人,占7.58%。总人口中,以回族为主,达23132人,占48.09%;其他民族24966人,占51.91%。2011年,人口出生率7.73‰,人口死亡率4.29‰,人口自然增长率3.44‰。

经济

综述

2010年末,中水镇人均收入达到2839元。

2011年,中水镇财政总收入1013.22万元。烤烟税收收入194.21万元。

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853.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44%;各项贷款余额3414.35万元,比上年增长2.47%。

第一产业

中水镇有耕地面积3.29万亩。

2011年,农业总产值14926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中水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4012吨,其中玉米3212吨,马铃薯550吨。经济作物以烤烟、大蒜为主。2011年,烤烟产量2925吨,大蒜产量1310吨。

中水镇畜牧业以饲养牛、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牛年末存栏8861头,出栏1469头;生猪年末存栏17590头,出栏11217头;羊年末存栏4399只,出栏4576只;家禽饲养量46213羽,上市家禽17329羽。

文化

特产美食

辣椒

中水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这里气候温和,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大蒜、辣椒、烤烟等。中水镇建立了前河村蔬菜基地,总面积在1000亩左右,还大力发展烤烟经济作物。特色产业主要有玉米、马铃薯、蔬菜、黄梨、苹果、烤烟、畜牧等。通过努力,现已建成6000亩大蒜示范服务基地;3000亩地膜阳芋基地;5000亩莴笋等蔬菜基地;5000亩林果基地;2万亩优质烤烟种植基地。中水镇在友光、中河、小寨、建山四个村建成3000亩地膜早洋芋基地;在银水、上寨、正山、泉山四村建成5000亩莴笋等蔬菜基地;在中河、新光、友光、上寨、花桥五个村建成5000亩林果基地;在花桥等17个村建成2万亩优质烤烟种植基地。全镇仅蔬菜生产一项己形成七大蔬菜产业带的良好格局。

中水镇蔬菜种植面积1.55万亩,预计蔬菜总产量达5.45万吨,预计全年蔬菜总产值达3180万元,蔬菜种植收到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大蒜等蔬菜作物生长期短,不但不影响大季作物种植,还能起到轮作和改良土壤结构的功效,收获后,又可种植烤烟或玉米等大季作物。中水镇香辣味浓烈,等特点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中水镇苹果凤梨等林果种植有良好的基础。镇党委,政府在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与标准化生产上狠下功夫,着力改造“老、劣、杂”果园,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着力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和商品转化率。全镇水果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主要分布在烟堆山、水果梁子。其中有500亩红富士、3500亩黄元帅为代表的苹果基地。

百变薯条

中水镇早熟马铃薯亮相市场,走进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前河、新光、中河、建山等万亩马铃薯连片种植村基地,正遇上在地里忙碌着挖刨马铃薯的许多农民,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垦上、河道边、庄稼地里,色泽鲜润、又肥又大的马铃薯堆成了小山,来自昭通、水城、四川、毕节等地的商贩络绎不绝,客商们素性把台摆放到薯地里,进行现场交易,争相购买。三三两两的大卡车在马路上不停的忙着运输,开着农用车运输马铃薯的中河村村民马仲达告诉笔者,他家种了4亩马铃薯,由于管理得当,薯种优良,又未遇干旱和霜灾,收成翻了一番,按每市斤0.80元的市场价,预计创收可逾万元。他说,挖了马铃薯还可赶种烤烟玉蜀黍,种植早熟马铃薯非常划算。

蒜苔

中水镇先后在中河、新光、新街、前河、花桥五个村建成6000亩大蒜示范服务基地。中水镇新光村是一个回族聚居区,民种植大蒜,建立了多个大蒜党建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从引进良种、科学栽培入手,提高蒜质和效益,提高紫皮大蒜的规模化种植。新光村大蒜的产量远超原记载的全国第一名亩产624公斤的记录。品牌的优势推动了全村大蒜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前河村大蒜种植历史悠久,有蒜头肥、瓣大、包衣紧、味辛辣等特点,蒜苔以翠绿鲜嫩香、甘甜辛辣适中、体长均匀、味道鲜美为特点,久负盛名。在民间早有“唐蒜”之说,“大蒜之乡”的美称也早已饮誉昭通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水城区四川省等城市。中水紫皮大蒜蒜苔粗细匀称,色彩鲜嫩有透明感,水分充足,口感好,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可生吃、泡吃、炒吃,具有开胃健脾、清火解毒的工效,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是外商们青眯的商品。蒜头因其瓣大,色彩纯。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勤劳的人民,被称为“中原地区紫蒜之乡”。

苹果公司

中水镇的苹果远近闻名。该镇抓住中水苹果市场看好这一机遇,大力发展苹果种植。该镇有苹果基地3000亩,亩产量可达4000斤,亩产值可达4000元。

烟叶

民俗音乐看变化—中水镇烤烟生产收购见闻“火炮撑着这片天,科技人员来田间;烟叶卖个高价钱,交烟不用挤半天。”在中水镇烤烟收购现场采访时听到的一首民谣,短短的四句话,道出了该镇广大烟农好收成、好心情。大炮撑着这片天“田头烟叶好,还望老天保”,深得造物主恩惠的中水镇是酷暑里冰雹经常“光顾”的区域。可中水广大烟农却去掉了这个顾虑……原来,为解除烟农的后顾之忧,该镇在灾害防范上加大了力度,主动争取县气象局的支持,在种烟区增设了两门“防雹”大炮,全力做好“冰雹”的防范工作。入夏以来,共驱散冰雹层云8次,兑现了烟农烟叶“安然无恙”的承诺。友光村烟农陈佳理说:才不慌呢,“白雨”来了有两门火炮撑着,管好地头就行!科技人员来田间为确保全镇27000多亩烤烟增产,6500多户烟农增收,该镇一是成立了以烤烟为主的农业工作组,把农业服务中心、烟站技术人员编组入村指导烟农田间管理。二是加强烟叶烘焙技术的指导。共建大型密集式烤房500多所,为让烟农快速掌握新式烤房的使用,技术人员们又纷纷深入农户给予指导。陈佳理说:科技人员指导我烤出的烟叶又黄又香,卖上了好价钱!烟叶卖个高价钱,中水烟农卖烟均价达6.8元/斤。正因烟价好,烟农大多购置了农用拖拉机。自己驾车来卖烟的友光村烟农李朝开,一车烟卖了3637元,他说:“烟价好!三、四车烟就能买上一辆带后驱的拖拉机了。田间烟叶采收、成品交售都离不了,既省工、省力又保护烟叶,方便!”交烟不用挤半天在该镇烟叶收购站,你再也看不到往年收烟时人山人海、嘈杂混乱的场面,而是不争不挤、秩序井然。该镇在烟叶收购上改变了往年随到随收的做法,采取计划收购、约时定量的办法,解决了烟农交烟时“一窝蜂”造成的“挤、乱、等”弊端,既方便了烟农,又规范了烟站的工作,深得烟农的称赞和好评。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中水镇有小学7所,在校生8504人,专任教师3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1%;初中2所,在校生5172人,教职工238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中水镇有农家书屋19个。2011年末,“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3220户,有线电视用户517户,入户率4.5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水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9个;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62张,固定资产总值10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3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400人次。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2268人,参合率98.15%。

社会保障

2011年,中水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户,人数39人,支出63240元,比上年增长7.2%;城市医疗救助60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6578人次,共支出19.734万元,比上年增长49.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91户,人数6385人,支出420.04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54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925万人,参保率94.7%。

交通

中水镇境内有内昆铁路102省道公路过境。

考古

概述

中水遗址群主要有鸡公山遗址、吴家大坪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墓地、银子坛墓地等。中水遗址以专家全票通过的成绩当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对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与墓地进行了首次发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余处。

鸡公山

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筑、沟和路等丰富遗迹200多处,基本弄清了整个遗址的聚落布局。出土遗物中完整和可复原的陶、石器近千件,为鸡公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标准器形和典型器物组合。发掘19座,皆为不规则的竖穴土坑墓,其中仰身直肢葬13座,屈肢葬5座,二次葬1座。骨器主要有骨镞和骨饰,玉器主要有有领镯、环,铜器主要有细耳饰、有段铜和铜凿等。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水稻标本为探讨云贵高原早期水稻农业提供了珍贵资料。鸡公山遗址在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

吴家大坪

吴家大坪遗址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址。1960年,贵州省博物馆在该遗址东侧陡坡下的中河大河湾冲沟采集到锛、斧等石器。1972年和1981年的调查分别在大河湾和吴家大坪遗址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磨制石器,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95年和2002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并试掘了3个稻谷坑,同时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本简报以2004-2005年的发掘资料为主,同时也包括遗址历年调查和试掘中发现的重要资料。

延伸阅读

饮水工程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新街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随便走进哪家农户,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村民们说起这事就满脸兴奋:“如今咱农村人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现在的政府真是太好了,连老百姓喝水的事都给解决。”去年以来,中水镇采取自筹资金与水利部门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日前,总投资210万元的中水镇第二期安全饮水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惠及5个行政村,新增管道10公里,可解决6000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首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已有3000多村民用上了卫生、洁净的自来水,第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明年3月份可全面完工。

该镇加大农村安全饮用水建设和改扩建力度,在项目村选择、工程建设监管和工程建后管理三个关键环节上狠下工夫,确保把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民生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惠农工程。在项目村选择上,优先安排那些群众要求最迫切、人畜饮水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村,在确保水量充足、水质达标的基础上,按照择优原则确定水源井位和供水方案,达到了安全、经济、方便的建设目标。据镇长许如龙介绍:全镇15个村近8000多农户用上了自来水,计划在2009年底实现全镇19个村村村通自来水。

经济增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烤烟、蔬菜、特色经果林的种植,促进了农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中水镇是威宁的烤烟大镇,该镇主抓规划烟田布局面积、狠抓科技作示范、力抓质量促增收,全镇共种植烤烟27000亩,同时完成390座烤炉的改造,为确保烟叶质量打下了基础。截止8月22日,该镇已收购烤烟180万斤,均价在6元/斤以上;由于收购政策好,烟农售烟积极,收购数量每天在以14万斤的速度增长,预计10月初可以完成全年的收购任务,从而实现700余万元的财政收入,同时为群众创造人均932元的收益。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