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 :柿科柿属的一种常绿乔木

更新时间:2023-11-14 18:22

乌木(学名:Diospyros ebenum)为柿科(Ebenaceae)柿属(Diospyros)的一种常绿乔木,以黑色木材闻名,贸易历史悠久。乌木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后被佛罗里达州引入,其多分布在干燥的岛屿森林中,分布地区具有年降水量范围广的特点。乌木具有幼苗耐阴、生长缓慢、能生产珍贵木材和寿命长的特点,其常生于岩石较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

乌木树冠茂密,树干笔直,树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90厘米。树皮深灰色到黑色,有浅沟。叶片深绿色,正面有光泽,薄。花单生或3-15朵形成聚伞花序,生于当年生小枝上。浆果黑色,无白霜,扁球形至球形。种子褐色到黑色,三角状椭圆形。花期7-8月,果期10-12月。

乌木材色乌黑油亮,密度大,结构细腻,纹理直,材质坚硬、沉重、耐用,能抵御昆虫和真菌的侵袭,可制作柱子、横梁、窗台、农具部件、沙发、餐桌等多种产品。乌木树冠茂密,枝繁叶茂,可作为遮荫树用于园林美化。此外,乌木可制作药物,树皮可制作树胶,果实可作为食物。

乌木工业用途广泛,且价格高昂,因此乱砍滥伐现象非常严重。1998年,乌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数据不足(DD)物种。为保护乌木的种质资源,印度斯里兰卡都禁止出口该物种,但乌木交易依然时有发生。

命名由来

乌木的学名为“Diospyros ebenum”,其中“Diospyros”是由希腊语“dios”(意为神圣的)和“pyros”(意为火或燃烧的)组成,因此“Diospyros”意为神圣的火。但也有人认为“pyros”指的是玉米或谷物,“Diospyros”一词的意思应该是神圣的食物,但未能找到资料证明这一观点。种加词“ebenum”源于希腊语“ebenos”,指的是产自印度的深色木材。从17世纪起,“ebenos”被欧洲各国语言广泛采纳,用于代指乌木,如英语的ebony、法语的ébene、西班牙语的ebano、德语的ebenbolz等。1737 年,德国植物学家伊格尔博格曼(Burgmann)将乌木命名为“Ebenus Burm”。1781年,瑞典植物学家柯尼格(Koenig)在《隆德植物图鉴》(Lund Physiographiska Salskapets Handl-ingar)中发表了标题为“Diospyros Ebenum eller Akta Ebenholz,beskrifvit af John GerhardKonig”的文章,该文章首次将乌木的学名定为“Diospyros ebenum”。

历史

乌木以黑色木材闻名,贸易历史悠久。据记载,乌木贸易最早发生在埃及第五王朝时期(公元前2400年),当时的一块木材被鉴定为乌木,其可能来自印度斯里兰卡。但美国历史学家卢卡斯(Lucas)认为在公元前2400年就从印度或斯里兰卡获得乌木几乎不可能,其认为乌木贸易最早发生在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00年)。美国历史学家狄克逊(DIXON)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因为在埃及第五王朝时,印度和埃及间就存在宝石贸易。

庞培时代(约公元前80年),罗马曾通过波斯湾从印度进口乌木,并由阿拉伯人进行贸易。由罗马进口的乌木主要用于制作家具和文具。随着罗马帝国扩张到欧洲地区,乌木制成的产品也到达了欧洲。根据法国历史学家布姆加德(Boomgaard)的研究,罗马与亚洲的贸易可能始于公元500年至1500年之间。14-15世纪,乌木通过威尼斯布伦纳(Bren-ner)贸易路线进入德国,后来又经葡萄牙里斯本进入荷兰,最后销往瑞士莱茵河北海沿岸国家。此时,德国木匠开始制造乌木橱柜,并与西班牙皇室进行交易。18世纪,荷兰不再进口乌木,这可能是因为那时印度的乌木存量已几近枯竭。现代,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乌木贸易已被禁止。

形态特征

乌木为常绿乔木,树冠茂密,树干笔直,树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90厘米。

树皮深灰色到黑色,有浅沟,从茎干顶端剥落成矩形块。

叶宿存,叶柄0.4-0.6(-0.8)厘米;叶片深绿色,正面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至卵形,6-10(-15)×(2-)3-5厘米,薄,先端圆形到钝或稍短尖,背面无毛。

花单生或3-15朵形成聚伞花序,生于当年生小枝上。花1.2-1.8厘米,萼片4片;花瓣4瓣;雄蕊16(-32)枚,花药纵裂;雌花有8个退化雄蕊,花柱4,合生至近柱头,子房无毛。

果实与种子

浆果黑色,无白霜,扁球形到球形,直径(3-)4-5厘米,无毛。种子棕色到黑色,三角状椭圆形,直径1.5厘米。

分布栖息

乌木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后被佛罗里达州引入。在斯里兰卡,乌木多分布在干燥的岛屿森林中,但岛屿南部潮湿的森林中也有少量乌木分布。在印度,乌木多分布在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平原和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南部,以及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东坡的森林中,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地区,乌木主要分布在库达帕(Cuddapah)和卡努尔(Kurnool)地区。乌木的分布地区具有年降水量范围广的特点,从750毫米到7000毫米不等,其中卡纳塔克邦的年降水量甚至高于7000毫米。

生长习性

乌木具有晚期演替树种的许多特征,如幼苗耐阴、生长缓慢、能生产珍贵木材、寿命长等。乌木非常耐旱,适应性较好,其常生于岩石较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在黏土中也可正常生长。花期7-8月,果期10-12月。

繁殖

乌木多依靠种子进行繁殖,有观察表明,鸟类和哺乳动物(如蝙蝠、果子狸等)在乌木的种子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尽管研究证实柿属植物的种子具有可远距离传播的特性,但观察记录显示,在乌木母树下存在大量的种群更新,这表明其种子传播距离并不远。据此,研究人员推测可能由于过去一千年来人类对该物种原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不能排除其重要媒介物种大幅减少甚至灭绝的可能性。此外,乌木果实自然成熟掉落后,由于种子被球果内的胶质层包裹,极易腐烂,因此自然更新较为困难。

栽培技术

播种

乌木种子的存活期很短,因此采种后需尽快播种。先去除果肉并洗净种子,再将其播于苗床阴凉处。混合土壤和细沙作为乌木的播种介质,播种时胚根末端向下,播种深度为种子厚度的1-1.5倍,种子之间的距离为3-5厘米。乌木种子在发芽和生长初期对干燥非常敏感,需定期浇水。一般情况下,种子会在一周后发芽。

养护管理

由于乌木幼苗长出的根比地上部分长10倍,因此移栽时必须使用大花盆,并需要每6个月移栽一次,以避免根部扎入土壤太深。 乌木树苗长成时,需及时剪除多余枝条。

用途

工业原料

乌木作为木材,材色乌黑油亮,密度大,结构细腻,纹理直,其心边材区别明显,心材黑褐色或紫黑色,边材灰白色,材质坚硬、沉重、耐用,能抵御昆虫和真菌的侵袭,心材可用于制作剑鞘、手杖、剑柄、工具柄、枪托、锯框等, 边材则是制作T形尺和其他绘图工具、梭子、线轴、高尔夫球杆、斧柄、镐柄和锤柄等产品的优良材料。印度当地人常用乌木制作柱子、横梁、托梁、子、窗台、农具部件等用品。在中国,乌木可制作官帽椅皇宫椅、沙发、餐桌等高级仿古典工艺家具,或手镯、人物或动物肖像等工艺品。此外,乌木也可作为高档木材出口到欧洲,用于制作体育用品、乐器、工具、装饰雕刻、钢琴键、装饰品支架等产品。

其他用途

乌木树冠茂密,枝繁叶茂,可作为遮荫树用于园林美化。此外,乌木锯屑与硫磺混合后还可作为治疗犬类癣的药物,其树皮可制作树胶。据“曼斯菲尔德农业和园艺植物数据库(Mansfeld's Database of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Plants)”记载,乌木的果实可食用,但只有在饥荒时期居民才会食用,其果实具有减毒和碎石的作用。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乌木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

濒危原因

工业用途广泛,可制作多种工艺用品,这导致印度斯里兰卡的当地居民对乌木的乱砍滥伐。1862年至1881年间,斯里兰卡出口了22522.5吨乌木,平均1126吨/年,其中还不包括当地开采使用的乌木,1888年斯里兰卡的乌木出口量仅为617吨,到1889年至1898年期间,斯里兰卡的乌木出口量已经下降到300吨/年。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印度对于乌木的采伐破坏性很大。印度人在砍伐时根本没有考虑造林,且树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当地人砍伐后发现乌木中空,无法以高价出售,就会将其留在森林中腐烂。

保护等级

1998年,乌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数据不足(DD)物种。

保护措施

为保护乌木的种质资源,印度斯里兰卡都禁止出口该物种。但虽然两国禁止乌木贸易,截止2004年时乌木交易依然还在发生,只是原木交易数量相对较小,不再以吨为单位出售,而是以公斤为单位,且价格高昂,已达5000美元/吨,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乌木的偷伐现象。

相关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对乌木种子表型特征、千粒质量、含水量和生活力进行测定,发现乌木种子的生活力为86.7%,含水量为25.2%,在吸水167小时后可达到吸水饱和。在25℃、湿度60%的条件下,乌木种子的平均萌发率为78%,但15℃、湿度60%的培养条件下乌木种子没有萌发,这表明低温处理不利于乌木种子的萌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