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乡 :贵州威宁县的乡

更新时间:2024-09-20 16:40

云贵乡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90公里,全乡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东南与本县兔街乡接壤、西北与本县龙街镇接壤、南与本县雪山镇接壤、北与本县石门乡接壤,东与云南省彝良县接壤。

乡镇简介

云贵乡位于威宁县城北部,是威宁县的北大门,距县城91公里,全乡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600亩,辖10个行政村,74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族、蔡和维吾尔族等民族5183户20012人。北与云南省彝良县龙街乡和奎香乡相连,南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雪山镇接壤,西与石门乡毗邻,东与兔街乡相连。云贵乡最高海拔2243米,最低海拔1287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60米,年降雨量698毫升。

建置沿革

1958年,与新民市、水塘2乡合并为和平公社;同年分为云贵高原、新民管理区。

1962年,合并为云贵公社。

1984年7月,分出为云贵乡。

1992年,原龙街区新民乡并入云贵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云贵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60人,专任教师3人;小学10所,在校生3600人,专任教师1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36%;初中1所,在校生786人,专任教师43人。

2011年,云贵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9%,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云贵乡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0个,文化专业户45个;各类图书室22个,藏书30万多册。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20户,入户率45.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云贵乡有门诊部(所)11个;病床1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5张,固定资产总值11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8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8万人,参合率80.20%。

社会保障

2011年,云贵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户,人数13人,支出2.48万元,比上年增长10%;医疗救助24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530人次,共支出23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71户,人数5309人,支出354.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06万元,比上年增长9%。社会福利费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敬老院1家,床位3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9人。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8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基金支出合计52万元,比上年增长13%。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480人,参保率93.79%。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云贵乡有邮政代办所1个。服务网点8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门,固定电话用户23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63%;移动电话用户4200户;宽带接入用户185户。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云贵高原乡辖10个行政村:群丰、马街、新民市、检角、水塘、仙水、云贵、五星、高发、平原,下设7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云贵乡辖3个社区、7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群丰社区。

人口民族

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蔡家等民族。2010年底,全乡总户数4884户19361人,其中,少数民族1758户698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9.2%。

截至2018年末,云贵乡户籍人口为21259人。

地理环境

综述

耕地20707亩,林地97721亩,草山草坡7560亩,多为斜坡,没有平原地带。全年日平均气温13.2℃,多为丘陵地貌,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特征,冬冷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四季分明,冬春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为953毫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2.7%,以农业收入为主,常年种植烤烟面积1300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2000余亩,中药材2000余亩,畜禽养殖有牛、马、猪、羊、鸡、鸭、鹅等,适宜发展畜牧业,人均纯收入2270元。

位置境域

云贵乡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北部,东、东北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奎香乡、龙街镇洛泽河相望,东南与兔街乡为邻,南与龙街镇相连,西接龙街镇,北与石门乡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2.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云贵乡境内地貌由缓丘谷地和中中山河谷构成、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1900—2100米之间,最高点位于耍山包包,海拔2243.5米;最低点位于仡佬族河,海拔1287.3米。

气候

云贵乡多年平均气温19.3℃,1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6.2℃;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35.3℃,平均气温年较差26.1℃。无霜期年平均230天。年平均日照市时数2128.9小时。年总辐射101.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

水文

云贵乡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仡佬河从五星村入境,由东南至西北流入洛泽河,境内河道长41.8千米。

自然灾害

云贵乡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每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8年5月10日,降雹时间约20分钟,受灾面积达4500亩。

自然资源

云贵乡境内地下矿藏有煤炭、铁、铅锌、银、高岭土萤石等。耕地面积2.3万亩。

扶贫开发

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2、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4、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畜牧产业

云贵乡属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山区,中高四周低,地质气候明显,适宜发展生态畜牧业,2011年以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了解和实地考察,决定在高发村首先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全乡养殖业的实验点和示范点,原来的高发村地处边远,交通闭塞,辖区内无厂矿、企业、产业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烤烟种植为主,在养殖方面,由于科技低、资金投入不足等,牛、马、羊等牲畜饲养数量少,管理粗放,未形成规模。

2011年1月份开始,在高发村大岩洞鬃岭种草530亩、养羊525只、建羊舍806平方米,共投资30万元,于2011年1月1日至2月28日,落实到组及农户;2011年3月7日进行公示,与农户签订各种责任书;2011年3月8日至6月30日完成各种项目建设;2011年7月1日至8月31日完成各种相关资料。

彝族风情

威宁马街是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隶属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贵乡,距县城北85公里。

古寨坐落在海拔2400米的高原丘陵地带,山势平缓,当地称“凉山彝族自治州”。山坡上有红松水杉等高大乔木,四季苍翠;灌木丛中有杜鹃、山茶;凹地绿草如茵,水草丰茂,牛羊肥壮。因地处高海拔地区,日照长,早晚温差大,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充满黔西北高原风光。

现全寨有村民20多户,约80人。有安、李、罗、龙、四姓。除安姓外,自称青彝,彝语名“果苏”。主要节日有三个,彝年、端午节火把节。每年的虎月(农历七月)中旬,彝族都要过火把节。这一天,寨里青年男女衣着盛装开展斗牛、赛马、摔跤等活动。晚上,全体寨民高举象征驱邪逐疫的火把,绕田游山,十分壮观。男女老少善唱民俗音乐,有情歌、酒礼歌、丧歌、儿歌、叙事歌。舞蹈有酒礼舞、铃铛舞,舞曲、舞姿多变。还能弹月琴、吹木叶。

据有关彝、汉文字记载,在公元3世纪,威宁彝族系由云南省东部、东北部(即今曲靖、宣威市东川区昭通市)等地迁入。但马街何时形成村寨,现无准确记载。在马街寨东1公里有一块巨石,彝语叫“色汝木鹿”,即“神马大蹄”,石上有“人”、“马”、“羊”等字印迹,相传是某个彝族先哲率部经过此地留下的痕迹。寨东头岩壁上有泉水倾泻,注入岩脚清池,名“洗平塘”,每到剪毛季节,先民们驱羊群来此洗去羊身的污垢,一直沿袭至今。在寨子路口要道处竖有用石雕成三面人形的“保寨将军”,石雕年代无考。

马街彝族服饰较为古老。女子下身着青、蓝、乳白色相间的三节长裙,上着琵琶衣衫,罩在褶裙外,系白布腰带。衣衫的袖口、前襟、肩部缀宽窄不等的各色花边,呈漩涡纹,前襟提起,左边插入腰带里。彝族女子头饰十分讲究,抹额的左右两束头发梳向后,并抹平,用钉有梅花形白扣的带子横系发际部位,以宽2寸的白布带卷成一圆盘,外用同样宽的绣花带绕上,然后套在头上。发盘中逢横向套一绣花飘带,垂到背后。未婚姑娘的两根飘带由后脑绕向前额,交叉成人字形正对鼻梁上方,交结在发盘顶端。老年、中年男子头饰青、白布帕,身着长衫,下着宽裤管的灯笼裤,俗称“裙裤”。

人文古迹

云贵高原红军桥

1936年3月中旬,贺龙、肖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回旋战中从彝良奎香进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云贵乡和羊街镇,在洛泽河两岸和辅处、兴隆厂等处住了下来。在这里,红军宣传革命真理,打富济贫,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在各族人民群众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当地苗族群众为红军提供给养,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作向导,最终通过横跨两岸的两块巨石从云南省地界顺利进入贵州省。苗族人李国荣、李德胜参加了红军。解放后,洛泽河两岸人民靠一铁索为桥以通来往,十分不便,年年均有失足溺水者。

1986年6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摄制组在编辑宫军的带领下深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贵乡洛泽河两岸采访,并把所摄片子提供给威宁县有关领导,片子反映了当地老百姓迫切需要修桥的愿望。为缅怀当地群众与红军的浓厚情谊,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发展地方经济、两岸两省交通部门商定共建“云贵高原红军桥”。1989年11月,大桥建成,并立碑纪念,使当地老百姓多年的愿望变成现实。“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变通途”。

云贵红军桥遗址位于云贵乡云贵村云贵组。云南省贵州省两省交通部门商定共建“云贵红军桥”。1989年11月,大桥建成,并立碑纪念。

参考资料

云贵乡简介.威宁县人民政府.2018-03-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