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街镇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7

龙街镇,隶属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汉县西北部,东、东南与雪山镇毗邻,南、西南与雪山镇、迤那镇相连,西与黑土河乡为邻,北与石门乡相邻,东北与云贵乡接壤。人民政府驻龙街村,总面积286.89平方千米。

1949年,属四圃、黑姑、官胜乡。1958年,合并为龙街公社。同年冬,四圃、方井合并为龙街管理区1962年,改称公社。1984年7月,称乡。1985年1月,改称镇,属龙街。1992年原龙街管辖的龙街镇、龙河乡、天桥乡、马踏乡合并建立新的龙街镇。截至2018年末,龙街镇户籍人口为53371人。截至2020年6月,龙街镇辖5个社区、19个行政村。

2008年年底,龙街镇人均纯收入2178元。2018年,龙街镇有工业企业10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5个。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四圃、黑姑、官胜乡。

1953年4月,置四圃、方井、海龙、木槽乡。

1958年,合并为龙街公社。同年冬,四圃、方井合并为龙街管理区

1962年,改称公社。

1984年7月,称乡。

1985年1月,改称镇,属龙街。

1992年,原龙街管辖的龙街镇、龙河乡、天桥乡、马踏乡合并建立新的龙街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街镇,隶属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汉县西北部,东、东南与雪山镇毗邻,南、西南与雪山镇、迤那镇相连,西与黑土河乡为邻,北与石门乡相邻,东北与云贵乡接壤。总面积286.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街镇境内地貌大部为高中山,少量为中山河谷,地势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高,中部由拖洛河一分为二,从南至北流入洛泽河。最高点位于双胞岩山顶,海拔2835米;最低点位于底那河边,海拔1355米。海拔一般在2000~2200米之间。

气候

龙街镇年平均气温10.8℃,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14.9℃;7月平均气温18.5℃,极端最高气温31.8℃。无霜期年平均20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86.6小时,年总辐射106.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920毫米。

水文

龙街镇境内河流属横江镇水系,有拖洛河、马料河、巴渣河3条二级支流。

自然灾害

龙街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旱灾三年两遇,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5月。

自然资源

龙街镇境内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炭、石膏,地质储量丰富,集中分布在朝阳市、木槽、同心、奢基姑等地。其他自然资源有中药材,主要有野生天麻、半夏等。

行政区划

所辖村:红星村,银泉村,金星村,银桥村,扎塘村,新水村,丰光村,团结村,营合村,和平村,高峰村。

截至2020年6月,下辖5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委会,人民政府驻龙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龙街镇辖区总人口498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96人,城镇化率1.8%。另有流动人口3800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8738人,占57.67%;有苗、彝、布依族仡佬族、回等少数民族,共21094人,占42.33%。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苗、彝2个民族,其中苗族1342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3.6%;彝族7335人,占34.8%。2011年,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2.4‰。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街镇财政总收入277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国税收入18万元,烤烟税收收入208万元。

2011年末,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类存款余额3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各项贷款余额35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

农业

龙街镇有耕地面积5.7万亩。2011年,农业生产总值1年60万元。

龙街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9万吨,其中玉米6430吨,马铃薯9168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等。

龙街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52万头,年末存栏5.11万头;牛饲养量0.74万头,年末存栏0.71万头;羊饲养量1.46万只,年末存栏0.89万只;家禽饲养量26.38万羽,年末存栏14.67万羽。

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积16.54万亩,其中天然林11.3万亩,人工林5.3亩,林木覆盖率36.9%。

文化

名称来历

龙街镇因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古时以十二生肖端午节赶集而得名。

民情风俗

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县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县威信县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可谓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武定、安宁一带的大花苗爱披加花披肩,上绣三道方形图案,与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练兵场广花三道”的说法正相符,所以,传说它象征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代表过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这些服饰的来由,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退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因而,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绣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什么地方饰什么图案,什么图案表示什么,什么身份年龄的人该饰什么图案,都有严格的规定。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生活

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苗族男子喜欢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节日

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县古蔺县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除夕洗脚

也是苗族节日习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边河畔挖来几株叶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乌泡叶、桃花叶枝,晚上将它们放进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热后倒入盆中洗脚。

花山节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市回赠。

龙街“淋灵洞”风俗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路人经过我镇营合村,他肚子很疼,他停下来在路边的一个山洞休息,山洞里有一股甘甜的泉水,他就取了一些泉水喝下去,然后肚子就不疼了,这件事渐渐的在周边地区传开了,到后来要是人们有点小病就会带上香火来这里取水、求福,到现在每年的古历7月属猪的那一天人们就会到这里来烧香,祈求神仙保佑。龙河大峡谷及龙河樱桃花,龙街镇镇龙河大峡谷,自然生产,全长1000米,最深地点可达500米

交通

龙街镇境内有通乡公路4条,村村通公路已完成。龙街镇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龙街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16人;小学15所,在校生7181人,专任教师25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176人,专任教师10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8.3%。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龙街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4个;各类图书室24个,藏书15000册;民间文艺演出队1个,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员12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龙街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6张,固定资产总值49.0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7255人次。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PERCENT

体育事业

2011年末,龙街镇有体育活动场地1处。

社会保障

2011年,龙街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户,人数48人,支出8.91万元,比上年增长8%;城市医疗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27万人次,共支出51.37万元,比上年增长5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212户,人数10092人,支出656.59万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5.95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6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0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43万人.参保率98.82%。

基础设施

龙街镇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交通闭塞,全镇二十四个村中,只有两个村不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全镇每年只靠4000多亩的烤烟作为税收来源,农户只能以阳芋、玉米为主粮,但都以广种薄收为主,所以,整个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人均占有粮只有200公斤左右。

龙街镇的最近修开发区,投资4000万,以去龙河道路为主,呈四方形街道,以政府·派出所·计划生育信用社等单位为主建设。河流有龙河(下游称发拉河),影响龙街天气。河边的樱桃,龙街樱桃味道甘甜,皮薄、肉嫩、汁多,都不能完整的形容龙街樱桃,喜食樱桃的人都知道,吃樱桃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樱桃含铁量高,能抗贫血、促进血液生成,除此之外樱桃还有很多的好处。而且种植樱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目前,龙街镇已建成两路一街的格局,邮电通讯、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较为发达,农贸商业街道近2000米,市场秩序规范,现有个体工商户300多户,每3天一次的集市贸易总额在80万元以上,小城镇建设正在规划争取中,集镇建设蒸蒸日上,成为龙街镇与外界经济融通的重要桥梁。

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尝试运用现代经营的形式发展农业,先后建起了樱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大棚西瓜基地等新型产业。其中,尤以甫嘎村水井组农民陈金树试种的大棚“早春红玉”优质小型西瓜最具代表性,2007年他试种了2分地,共采摘瓜果1200公斤,收入近2500元。今年,在镇党委、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下,他大胆地发展到了20个大棚,目前,西瓜已快成熟。

龙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如今,根据县委、政府两年提速的要求,龙街镇种植特色经果林核桃一共3000亩,针对龙街镇地理位置等条件,我镇将核桃种植基地设在龙街、龙河、小米、中心、海龙五个行政村,自从得到项目后,龙街镇政府领导便紧急开展工作,在包村干部、村干部及老百姓的配合下,目前,已将栽种核桃树苗的坑挖好,第一批树苗也已经发放到位,在每一片区,在每一基地,都能看到村民们正在镇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栽种工作。

并有老百姓在休息之余憧憬着当核桃树长大结果的时候,就能够给自家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中心村冯德清一家7口人,一直以来都是靠种养殖支撑一个家庭的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如今,种上一百多棵核桃树,来年挂果,一定会给这个家的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善。并连声说,如今,党的政策好了,上级领导心系老百姓,相信以后的政策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过。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www.stats.gov.cn.2021-05-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