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占 :付国占

更新时间:2024-09-21 10:30

付国占,汉族,1963年7月生,河南禹州人,中共党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人物简介

  付国占,汉族,1963年7月生,河南禹州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2001年6月获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90年4-12月在日本东京农协进修。现任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北方小麦栽培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农业出国进修人员协会理事,洛阳市政府农业顾问。主要从事农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课题十多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河南省星火二等奖1顶、星火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河南玉米》、《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著作7部,在《农业工程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被确定为洛阳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校第三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被评为洛阳市科技先进个人,河南省农业厅推广新技术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领域和方向:

  作物栽培生理生态。

工作学习简历

  教育经历: 1980.09-1984.07: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学士

  1988.09-1989.07:农业部延边农学院日语培训中心,脱产学习日语

  1989.10-1989.12:农业部苏州农校出国人员培训中心,出国前培训

  1990.04-1990.12:中国农学会派遣,日本东京农协,进修

  1998.10-2001.06: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与耕作学,硕士

  2003.09- 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

  专业经历:1984.07-1985.07:豫西农业专科学校,见习

  1985.08-1991.11: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助教

  1991.11-1992.04:豫西农业专科学校,讲师

  1992.05-1997.11: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1997.11-2002.08: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2002.08-2005.11: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2005.11-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管理经历:1984.07-1985.07: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兼职辅导员

  1992.05-1995.05: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作物栽培教研室副主任

  1995.05-2001.06: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

  2001.06-2002.08: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系副主任

  2002.08-2006.05:河南科技大学,研究所长

  2006.05-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社会兼职:洛阳市农学会副秘书长

  洛阳市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出国进修人员学会理事

学术及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1、高产、优质、广适玉米单交种豫玉28号的选育与推广,200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15名,第五名;

  2、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2003年12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15名第五名;2003-J-016-R05/10

  3、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2000年10月28日,河南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星火奖贰等奖,15名第3名;00029

  4、夏玉米高产群体动态质量指标及栽培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9年10月28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10名第6名;99073

  5、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增产效益的研究与应用,1998年10月10日,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10名第6名;98055

  6、超高产小麦氮钾关系及其运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1997年11月15日,河南省星火奖评审委员会河南省星火奖叁等奖,15名第9名;9756

  8、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1992年10月30日,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贰等奖,第8名;

  9、高职高专教育农学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1月,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3名;豫教[2004]11861

  10、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类专业“三年三段三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1998年,河南省教委鉴定,第四名;

  著 作:1、设施农业,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9,参编

  2、作物覆盖栽培技术大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副主编

  3、农作物耕作栽培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9,参编

  4、河南玉米,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6,参编

  5、农作物间作套种实用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参编

  6、农业技术小百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4,参编

  7、农科试题精编与测试,速记研究杂志社,1993.4,副主编

  论 文:2005

  1.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第一名

  2.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生理功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第一名

  3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华北农学报,2005,20(3)

  4.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4)第一名

  5.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2005,(3)第一名

  6.增施钾肥对旗叶活性氧代谢及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1997,17(5) 第一名

  7.高产小麦前氮后移施肥对旗叶衰老及子粒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1997,17(增刊) 第一名

  8.日本蔬菜出售规格的标准化.世界农业,1997,(6) 独著

  9.郑旱一号抗旱的形态指标研究.河南农业科学,1997,(7) 第一名

  10.前氮后移施肥对小麦旗叶生理功能及产量的影响.河南农业科学,1998,(1) 第一名

  11.豫玉18号玉米高产的形态及生理特点研究.华北农学报,1998,10 第一名

  12.旱地小麦高产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研究.见: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7 第一名

  13.钾素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6)第一名

  14.豫玉18号玉米栽培技术.河南科技,1999,(1) 第一名

  15.河南省旱农地区农业开发措施探讨.河南农业科学,2001,(7) 第一名

  16.日本蔬菜出售的标准规格.河南科技大学南校区学报,1997,17(1) 独著

  17.冬小麦施肥前氮后移对旗叶生理功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洛阳农专学报,1997,17(2) 第一名

  18.增施钾肥对小麦旗叶衰老的延缓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洛阳农专学报,1997,17(3) 第一名

  19.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认识与思考.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1) 第一名

  荣 誉:1、1994年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农学会,推广应用出国学习成果先进个人

  2、1995年 校优秀党员

  3、1997年 校优秀教师 洛阳市科技先进个人 校实践教学先进个人

  4、1998年 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校实践教学先进个人

  5、1999年 洛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6、2000年 校文明教师 校优秀教师 校优秀教研室 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7、2001年 先进个人

  8、2003年 校教学质量三等奖 校教学督导 实习就业指导先进

  9、2005年 校教学质量一等奖

  承担课题: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黄淮南部(河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课题“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子课题编号:2006BAD02A07-3

科研简介

  针对区域农业生产问题,旱作栽培研究特色显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针对豫西地区自然降水少,农业生产条件差,干旱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问题,以水分生理生态为主要研究特色,以玉米、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不懈,努力攻关。

  开展的“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术研究”,研究了玉米抗旱的形态生理特性,筛选出适合豫西旱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通过秸秆覆盖和施用保水剂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旱地玉米产量,1992年获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进一步针对本地区降雨年际之间变化大,降雨集中,季节之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的特点,开展了通过土壤耕作蓄水保水,调节土壤水分供应的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探索出了残茬覆盖加深松保的护性耕作模式,探明了残茬覆盖深松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等生态效应、玉米形态指标等生育效应、玉米叶片后期衰老特性等生理效应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等效应。此技术做为“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核心技术,与作物布局及选用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结合,在豫西贫困县推广588.356万亩,增产粮食6.3亿公斤,按国家扶贫标准解决418万人缺粮问题,为干旱少雨等河南省贫困地区粮食增产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2000年获河南省星火二等奖。此技术进一步做为土壤土壤物理性质等土壤肥力调控的有效措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有效措施之一,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研究资料编写的《保护性耕作理论与技术》在中国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在小麦栽培方面,参加完成的“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益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总结出旱地小麦“135”栽培技术模式,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1998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顺应全局发展要求,高产优质栽培成效明显

  顺应高产优质这一永恒主题,在玉米高产栽培方面,开展的“夏玉米高产群体动态质量指标及栽培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总结的夏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指导生产,1999年在武陟县创造了当时河南省夏玉米最高产量记录941.9kg/亩,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小麦高产栽培方面,参加完成的“超高产小麦氮钾关系及其运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控氮、稳磷、增钾和氮肥后移的高产超高产小麦肥料运筹模式,1997年获河南省星火奖三等奖

  在优质小麦栽培方面,针对优质小麦栽培中磷肥效应理论研究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氮肥基础上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开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形成机理及氮磷钾施肥技术研究应用”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承担国家支撑计划粮食丰产工程、河南省重大公益和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的项目,正在开展豫南雨养区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丰产高效技术、豫西旱区夏玉米减灾稳产关键技术、小麦-玉米两熟一体化农艺调控生理节水高产理论与技术等研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