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菲革涅亚 :阿伽门农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女

更新时间:2023-10-26 14:14

伊菲革涅亚(古希腊语:φιγένεια,Iphigénei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公主,阿伽门农克吕泰涅斯特拉之长女,米克诺斯王国的公主。伊菲革涅亚是古希腊剧作家喜爱的悲剧人物。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在前往特洛伊战争的途中因狩猎并杀死一头阿尔忒弥斯的圣山而冒犯女神阿耳忒弥斯。为此,阿耳忒弥斯报复性地要求希腊军队除非阿伽门农杀死他的长女伊菲革涅亚,否则无法进入特洛伊。在一些版本中,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城牺牲,而在另一些版本中,阿耳忒弥斯拯救了她。在后者中,伊菲革涅亚前往图里亚人部落,与她的兄弟奥雷斯特斯相遇。

基本信息

传说来源

关于伊菲革涅亚的生平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

家庭

父:阿伽门农母:克吕泰涅斯特拉弟:俄瑞斯忒斯妹:厄勒克特拉妹:克律索忒弥斯

童年

伊菲革涅亚生活在希腊迈锡尼文明末期,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长女。她的童年在迈锡尼王城度过,史诗中少有记载。

在奥利斯

希腊的国王与英雄决定进攻特洛伊后,将军队和给养聚集在海港奥利斯。舰队即将出发前夕,阿伽门农猎到一头公鹿,便吹嘘自己的枪法堪比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此举引起阿耳忒弥斯不满,于是让海港风平浪静,海船无法航行,军队空耗给养。

随军牧师卡尔卡斯(Calchas)预言,只有献祭阿伽门农的长女伊菲革涅亚,才能平息女神的愤怒。于是阿伽门农在家信中谎称要将伊菲革涅亚许配给阿喀琉斯,让伊菲革涅亚立刻前往奥利斯。

伊菲革涅亚在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与幼弟俄瑞斯忒斯的陪同下来到阿伽门农的营帐,并在该处得知要将她牺牲的事实。在最初的震惊过去后,伊菲革涅亚表现出可敬的镇定,表示愿意为了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祭坛上,卡尔卡斯挥刀斩向伊菲革涅亚的颈项,但她却在那一瞬间消失无踪,由一头公鹿取代了她的位置。

此后的大约20年,伊菲革涅亚处于失踪状态。即便如此,克吕泰涅斯特拉怨恨轻易舍弃女儿性命的阿伽门农,为10年后的刺杀埋下伏笔。尚年幼的俄瑞斯忒斯也目睹了长姊失踪的场面。

在陶里斯

陶里斯半岛位于斯佐登附近,是诸神治外的蛮荒之地。当地蛮族信奉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在祭坛上消失的伊菲革涅亚,被阿耳忒弥斯传送到陶里斯担任当地的神庙祭司,大约持续20年。

20年间,特洛伊战争结束,归国的阿伽门农被其妻克吕泰涅斯特拉及面首埃癸斯托斯所刺杀。再过十年,长大成人的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此后,俄瑞斯忒斯由于弑母的罪名被厄里倪厄斯追杀,最终在雅典法庭上被判无罪。此时他受到阿波罗的神谕,叫他去陶里斯半岛夺回一件神器。

俄瑞斯忒斯在皮拉得斯的陪同下来到陶里斯半岛,旋即被俘。即将成为祭品时,才发现操刀的祭司正是伊菲革涅亚。姐弟相认之后,伊菲革涅亚帮助俄瑞斯忒斯等人击败追击的当地蛮族,共同返回希腊

晚年

由于阿尔忒弥斯在陶里斯的神庙被废除,在雅典兴建了一座新神殿。伊菲革涅亚在那里作为祭司渡过余生。

相关艺术作品

【名称】安塞姆·费尔巴哈画伊菲革涅亚

【类别】油画、名画

【年代】1862年【作者】安塞姆·费尔巴哈

【规格】约有249×174厘米

【属地】现藏德国达姆施塔特美术馆

名画背景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期,它在文学艺术上的倾向是,既反对批判理性占支配地位的启蒙时期文化,也反对效法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这种思潮在绘画上的表现,则是对不可能实现的事物心怀渴慕之情,竭力谋求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中实现科学、宗教与国家制度的结合。他们对于到当时为止尚未研究过的中世纪德意志国家结构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却一味认为那时已经出现了理想国。所以德国的浪漫派哲学家说:能够超越现实界限的,首先是艺术家,艺术家最善于理解异乎寻常的事物,最能与神相通。雅威的启示存在于大自然中,而大自然则充满了各种象征,艺术家通过心灵体验,可以感受到它们。

而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许多艺术家坚持认为意大利仍然是艺术家们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国土。这一幅画的作者安塞姆·费尔巴哈(一译费伊巴赫:1829. 9~ 1880. 1)即是这样,他于1855~ 1873年住在意大利,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此幅《伊菲革涅亚》也绘于意大利,作于1862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这些画家对德国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口味深感不满,对于现实极为失望。这些奔赴意大利去崇拜希腊古典艺术的画家们,人们给予一个雅号,叫"德国-罗马派"。他们相信,在罗马那不勒斯可以更接近古典艺术,因为古罗马帝国及其中心意大利,古希腊的理想仍然充满着活力。这些理想已在无数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中流传下来了。

画家简介

安塞姆·费尔巴哈(Anselm Feuerbach, 1829—1880),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画家。属于德国-罗马派。主要选择希腊神话故事为绘画题材,他们努力把古希腊典雅的理想和永恒的古典形象渗透进19世纪的人物画中去。安塞姆·费尔巴哈 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画家,有人也简单地把他归之为浪漫派古典主义画家。他早年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和慕尼黑学习绘画,先后两次到巴黎深造,又受到居斯塔夫·库尔贝欧仁·德拉克罗瓦两位大师 的影响,回国后仍未受到重视。于是再次离开家园,去意大利生活,在那里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与文艺复兴盛 期的绘画为养料,刻意寻求自己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觉得在这个国家是实现他的理想的最好地方。

画作欣赏

费尔巴哈所画的人物具有一种高尚的古典美,画面洋溢着一种抒情与哀伤兼具的情调。这在19世纪德国的工业社会里是找不到合适的形象的,因而只能借助新的艺术形式。他的第一件成功之作 是找到了一个罗马靴鞋匠的妻子南娜后产生的。画家执意请她做模特儿。1861年他画的一幅肖像名作《南娜》,就是借这个模特儿来再现希腊神话中的妇女形象的;而这一幅《伊菲革涅亚》也是如此,但更富有魅力。他运用模特儿南娜,并保持她本人那种端庄的神态,体现出古希腊神话中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心情抑郁,寄情彼岸,充满着对亲人的怀念,手拿着橄榄枝,象征祈求和平,不要杀戮。她的心情是那样悒不欢。这是一幅神话性质的肖像画。南娜本人的性格,也是这样:一个骄矜的、难以接近的美人,正好体现了费尔巴哈所企求的古典妇女的悲剧成分。

画面上,伊菲革涅亚端庄稳重,身穿古希腊时代的祭司服装。她伏在岩石边,远眺大海彼岸,目光凝滞,尽管姿容秀美,由于尽日以泪洗面,更显出神情冷漠,愁容满面。用画家自己的话说,这个形象"一个以人的真实和伟大为中心的典型,这个典型及时地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对抗我身处时代的一场无望的战斗"。

这幅画作于1862年,但在1871年,他又画一幅《伊菲革涅亚》,她的坐姿呈背向,色彩更素净,情绪也更加忧郁。1871年的一幅现藏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现藏德国达姆施塔特美术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