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洞 :湖北省襄阳市伏羲洞

更新时间:2023-11-14 16:49

伏羲洞又名圣人洞位于襄阳市南部岘山中。文献记载“伏龙山(今俗称歪头山),县南二十里。宋曾巩知襄州日祷雨此山,有应。山上有伏龙庙,山中有圣人洞,相传唐时一老翁游此,形貌异常,因以名洞。”

简介

伏羲洞又名圣人洞,这一记载,说明唐朝开始有圣人的传说和圣人洞的叫法,宋代曾巩在山上祈雨,伏龙庙应当自唐或宋代就已存在。《周易参同契》:孔子伏羲,庶圣孔子,圣雄周文王。传说唐时游伏龙山的圣人即为升为天神的至圣伏羲,而岘山为伏羲肉体所化。

洞如天斧劈开呈“|”形,似伏羲“一画开天”,岩洞深10米,高6米左右,宽2米多,越往里走越窄。洞外层岩形成的横窟,十分新奇,曾是佛教、道教争相祭祀之地,沧海桑田它们静静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更迭。

舆地纪胜》记载:“刘表采药在百丈山。”这山上有许多药草,如金银花、艾蒿、蒲公英、大、夏枯草蕺菜、三匹风、泽漆、姜黄……乾隆襄阳府志》所记:“旧传:山有麝香兽。刘表尝遣人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斗,如莲馨香芳馥,非人间所有。”传说这便是刘表得麝香之洞。

伏龙山

伏龙山俗称歪头山主峰海拔297米,位于岘山南部,北纬31度55分,东经112度07分,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750米,海拔297米高。传说有五丈原诸葛亮庙,伏羲洞。山西省侧十分峭险,南北两侧较平缓。与百丈山,谢家山形成一个“凹”字形,这山谷森林茂密处可藏千军万马,并称“襄阳市城南第一关”。

诸葛亮庙(伏龙庙)

诸葛亮庙俗称伏龙庙,位于伏龙山颠,南宋舆地纪胜》载:“伏龙山:在襄阳县西南三十里,又谷城县亦有伏龙山。曾巩知襄州日祈雨此山”;“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大明一统志》“伏龙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宋曾巩守郡日祷雨…”、“诸葛亮庙。在府城西南伏龙山,唐封赵武灵王,宋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大清一统志》“伏龙山。在县南二十里,方舆胜览曾巩知州事,尝祈雨于此山”

万寿寺

伏龙山山头有一处较大的青石板为40平方米的场地是万寿寺遗址为原伏龙庙改建,相传玉皇大帝把定风神针插在山上,冬季烈风,吹不动寺上砖瓦。”在1940年毁于战火中。庙遗址处有图形的文字砖瓦。此山发现了很多的古代瓦、砖的残片,甚至还发现了一片箭头形状的铁片,这应当是相关史料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飞机轰炸伏龙庙和岘山寺的一个证据。

庙建在山顶,僧人饮水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在寻找老虎洞的时候,从半山腰往山下有一道沟壑引起我的注意,沟壑虽然不是很宽,但是人直接迈过去还是有些困难。同行的人以为是一道沟,我说这其实是一条山泉的水道,说明这儿古时是一处泉水经流处,僧人从这儿取水。不过现在由于气候变迁,水已干涸。

史书记载

史引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云:“伏羲南郡,在襄阳市”。

唐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云:“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

南宋罗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清代马骕撰《绎史》云:“帝王世纪庖牺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广通志》载: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区

乾隆版《四库全书》、《通鉴外纪》、《世说新语》、《元和郡县志》中亦有详细记载。

神话传说

关于山的叫法,也有一个传说。真武大帝修行周游天下来到襄阳市,先到汉江东面的东团山,一坐,发现山基有些软,又来到襄阳城南一座山,累了坐下来休息,一坐把山给坐歪了,所以后来人们称此山为歪头山。又来到襄阳市区最高的山,坐在山头上四面观看,觉得景色太好了,不觉两腿一使劲,把山给夹扁了,所以人们称此山为扁山。于是真武来到九宫山(龟山),见山基稳如磐石,景色也好,只是离江边近了些,鱼腥味太大,只好将就选建一小庙,称真武祖师庙,于是此山从此改为真武山。真武大帝接着又西行到了均县武当山(武当山旧时归襄阳市管辖),觉得这儿是建庙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建了武当山金顶,襄阳的北武当山就被称为小顶。

方位环境

汉江从东面流过,几十座山峰相连,对面就是鹿门山。雨过天晴,空气通透,站在歪头山顶,我们甚至看到了30多里外隆中山的腾龙阁。据《襄阳县地名志》介绍,百丈山“还生长有金豹竹、虎丈、白叩、山鸡、姜黄等中草药和木质优美的檀香树。”胜景实属不可多得。

草海与花海

除了这些人文历史与传说,百丈山吸引人的还有她的自然风光和因季节变化而异的景色。春天,这儿生机盎然,山上披上了绿装,秋天,虽然树木凋零,但是这儿成片的松树却是青翠依旧,附近上十座山头枯黄的茅草,呈现黄色,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有时呈现金色,形成了襄阳市少有的草原景像,被大家称为草海。在一些山坡上,黄菊花开得正艳,形成了一片花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