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 :中国十堰市的山峰

更新时间:2023-04-27 18:21

武当山是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山峰,被誉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山、谢罗山等。景区总面积31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武当山属于秦岭余脉,地处秦岭造山带东段南部,整体山系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武当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多雨、雨热同期。受武当山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植被呈垂直结构分布。全山拥有数百种动植物,其中有800多种动植物可作药用。武当山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色由七十二峰-二十四涧-三十六岩体系的多样景素构成。相传武当山是玄武得道飞升之处,是嵩山佐理之山。山上以道教文化为背景的古建筑群在建造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地形、地势的特点,因地制宜,按照真武大帝得道升仙的故事统一进行布局,建筑规模采用皇家建筑规制。武当山景区可分为太极湖、玄岳门、太子坡、南岩宫(紫霄宫)、天柱峰、五龙宫、琼台七大景区,其中太极湖景区正在开发中,其中知名的建筑有铜殿、紫霄宫、南岩宫等。

1982年,武当山成为国务院首批的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武当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汉江中下游流域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110°14′,北纬32°23′—32°33′。东接襄阳市,西靠十堰市区,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临丹江口水库,总面积312平方千米。

气候

武当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属性,气候湿润多雨,雨热同期。从丹江水库至天柱山峰顶,气候呈垂直层带,兼有局部小气候。武当山气温随山势的增高而递减,海拔平均上升100米温度下降约0.5摄氏度,而武当山的降水量则随山势的增高而增加,海拔平均上升100米降水量则增加25毫米,迎风坡的降水量大于背风坡。武当山气候区按海拔大致分为高、中、低三层。高层海拔为1200-1612米,年平均气温7.7-10.0°C之间,无霜期163-194天;中层海拔为750-1200米,年平均温度10.0-12.0°C,无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低层海拔在7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2.8-16.0°C,无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武当山因秦岭、伏牛山、岗峦作屏障,减缓了南襄隘道沿汉江西贯的冷空气,再加上景区内汉水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所以武当山水域附近的气候呈冬暖夏凉的特点。

地质

武当山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南部,毗邻扬子板块北缘。山群地层是厚达千米的中上元古界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及沉积砂页岩的变质岩。武当山的隆起具有复式背斜构造特点,以近北西、北东向的两组断裂为主导,局部派生出东西向、北东向等小规模断层节理裂隙,最终致使区域内地层岩石支离破碎,后又经受多次内外应力的冲击,最终形成各种峰林石柱景观。受地壳地壳运动影响,武当山经历了4次上升期和3次稳定期的应力作用,这不仅让武当山在垂直方向上留有6级夷平面,其岩石结构、构造和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中酸性火山岩变质成灰色绢云石英钠长片岩,基性岩变质成暗绿色的绿泥钠长片岩,砂页岩变质为绢云石英片岩等。

地形地貌

武当山属于秦岭大巴山脉的余脉,整个山系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武当山包含七十二峰-二十四涧-三十六岩体系,山系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1座。武当山景区以老君堂至五龙宫一线为界,北部为汉江丘陵谷地,海拔在100-500米之间,南部为武当山地,以主峰天柱山为主,四周环绕着72座山峰,天柱山的海拔为1612.1米。武当山的冰川遗迹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景才聘教授于1950年首次发现并著文论述。其中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正地貌的角峰、鱼脊峰等和负地貌的冰斗、冰窖、冰蚀盆地、冰川U谷等地貌,在武当山的丘陵谷地的侵蚀面上分布有冰川堆积遗迹。

水文

武当山地处汉江流域中游的核心段,北部的丹江在此汇入汉江。武当山地区有二十多处溪涧,以武当山为发源地的水系主要有3条,即剑河、东河、九道河,二、三级支流有5条,即观音堂沟、冷水沟、黄连树沟、沙沟河和东沟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在52.5%-68.6%之间,河流径流量约为353毫米。由于流域谷狭坡陡,河道比降大,因此河流属于季节河,暴雨时河水猛涨、雨后河水骤退。武当山地下水缺乏,只有少量裂隙水,冬春季节除潭涧外,大部分河流都会断流。由于地形高差较大,因此河流的砂砾淤积较少。

植物

武当山地处中国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位于秦岭大巴山地丘陵栎类林、巴山松、华山松林区。景区内南北植物混杂。武当山植被呈垂直结构,海拔在1200-1612米之间为巴山松、锐齿槲栎林带。海拔在750-1200米之间为多优势树种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在500米以下为含有少量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栓皮栎林带。武当山有植物758种,其中水杉珙桐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香果树、篦子三尖杉金钱松山白树、树、水青树鹅掌楸等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台湾肉桂华榛金钱槭领春木天目玉兰、突、楠木红椿木、核桃楸、豆腐柴三叶五加等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据调查,武当山景区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共计24科,46种,453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的有68株,野生的有367株。位于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银杏树,胸径1.35米,高约20米,树龄约600年以上,被誉为“武当银杏之王”。武当山又被称为“天然药库”,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400多种中草药存于武当山。根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显示,武当山全山有药材617种,其中包括天麻七叶一枝花绞股蓝交藤野生灵芝黄连台湾肉桂芙蓉菊巴戟等名贵药材。

动物

武当山有鸟类130余种,兽类49种,昆虫1055余种,鱼类87种。其中包括金钱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凤头鹰、灰林鸦、长耳鸦、猕猴属水獭亚科、果子狸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武当山地区还生存着一种濒临灭绝的两栖动物,名叫大鲵属,俗称“中国大鲵”。

历史沿革

武当山是中国文化遗产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经过历史长期发展演化而成,具有宗教和皇家双重特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武当之地设置了武当县。汉末至魏晋隋唐,武当山成为了求仙学道者的修炼之地,宋代开始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大帝的出生地和飞升之处。

唐朝时期

武当山的建设始于唐朝,当时的武当山以五龙祠为核心,全山的景观节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呈散点状布局,但尚未构成景观体系。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李世民诏令均州知府姚简在武当山祈雨灵应,敕建五龙祠,之后相继建成了太乙、延昌、神武公、威烈王、黑虎庙等宫观庙宇。自玉虚宫天柱峰西至房州的古韩粮道是唐代武当山山上的主要道路,随宫观落成而形成。唐乾宁年间(896年—897年),武当山被列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武当山也成为李亨李豫两位皇帝用来“奉国师之隆仪”的地方。据记载唐朝时武当山的南岩、紫霄等福地已经被发现,其地位远不及五龙祠。自唐代以后,武当山得到了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历代皇室均会直接扶持并经营武当道场。由于五龙祠和武当道场的兴建,该地道教活动越发丰富,武当山道教音乐也因此逐渐形成。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武当山得到扩建,形成“五龙一南岩一紫霄”三足鼎立的景观格局。

宋朝是武当山真武大帝信仰兴起和武当道教的形成时期。据相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武当山九宫皆备,已建成“五龙宫”“紫霄宫”“南岩宫”“王母宫”等宫及“佑圣观”“云霞观”“太上观”“威烈观”“玉仙观”五观和“自然庵”“大顶圣坛”等建筑。赵恒曾下诏将五龙祠升为五龙宫,命和中道士重修紫霄宫。

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铁穆耳封武当为“武当福地”。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自命“受命天地合德”,格外青睐武当山,不仅亲自召见了武当山道士,还直接管理武当事务。在此背景下,武当道教和建筑得到复兴和发展。元代的武当山已建有80多处屋宇,建成十六宫、十九观、十一庵、十九庙、四祠、十道院、三寺院、五亭、六台、一坛、十二池、三井、二十四桥,形成了一个景观体系。元代的武当山开始有规模有组织地修建武当神道。道士张守清对武当山的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不仅打通了“山趾绞口一紫霄宫一南岩一五龙宫一山趾嵩口”的两条上下山的道路,而且南岩宫的道路“石径”也完成。由于五龙宫在前朝的特殊地位,武当山神道以西神道为主要上山神道,道路格局初步形成。从元代隐士罗霆震所著诗集《武当纪胜集》,武当山的游览顺序应为由嵩口经五龙宫至南岩宫,下山经紫霄宫至山趾绞口。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武当山景观布局还未完全和真武大帝故事结合。

明朝时期

明朝是武当神道的定型时期,经过元明两代两大派道士的长期同室咏讽经乐,相互吸收,最终形成了武当道乐。武当道乐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武当山事宜被纳入皇室官府议事日程,武当山的修建达到鼎盛。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因政治原因崇奉玄武,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等人率20余万军民,采用皇家规制在武当山修建道教建筑群。这次修建工程,全部由朝廷统一安排,历时13年修建完成,共建成7座大型宫殿、9座道观及36座附属庵堂、72座岩庙和数百计石墙牌坊。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武当山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之后有6位皇帝都在登基之年朝拜、致祭真武大帝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武当山被封为“治世玄岳”,尊为“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标名于世,成为道教第一名山、天下第一仙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

明代新开辟的神道并不多,大都是在元代武当山神道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筑、维修。为方便朝山,明代的神道旁还建有供香客和游人休息的亭台和居所。这一时期经天门直上天柱峰的东神道取代了以五龙宫为中心的西神道成为武当山的主干道。由于五龙宫距天柱峰较远且与真武大帝传说联系不大逐渐被忽视,明朝的武当山最终形成了以太和宫为中心、以紫霄和南岩为重要景观节点的山上景观格局,和以净乐宫玉虚宫为中心景观节点的山下景观格局。

清朝时期

明末清初,武当山各大宫观多毁于兵火,道众锐减。清朝时期,由于清代皇帝有意抑制武当山的发展,其地位也因此下降。武当山景观因兵灾匪患或年久失修而焚毁或坍塌。尽管清朝的康熙帝和地方官、道众及信士等人都对其曾世家保护但仍未能恢复到明朝时期的建筑规制。清代对于武当神道的维修重点是一天门至天柱峰的神道,新修了从朝天宫至东沿百步梯、分金岭至金顶约4千米的神道。清朝末期,武当山遭遇战火,全山仅存3000余间殿宇。西神道沿途毁坏严重,东神道山下部分也多遭到破坏但总的来说从净乐宫大岳太和宫的景观格局总体上没有改变。武当山乐师大多还俗或流入民间从事庙会和斋幽活动,使得这一时期的道乐与当地民俗音乐产生了接触。

武当山的文化遗物大多毁于兵。明代的文化遗物,在明朝末年遭到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特别是金、银、珠、玉等贵重像器大多已流失。

近现代时期

近代战事纷纭,社会动荡,统治者无力顾及武当山,而对于武当山的保护与修葺只能依靠地方官口道士募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中国国民党师长范石生同专员李国钧决定将武当山庙产充公,派人驻扎在武当山,设立武当山财产“保管处”,之后又肆意砸毁像器,毁尽磴道铁索,破坏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1938一1945年),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及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驻扎武当山山麓的各宫观时,部分官兵以“破除迷信,铲除偶像”为名,肆意乱拆宫观,并将宫观内的泥木像砸毁。当部队需要转移至四川省时,将太子坡以下的各宫、观、庵、祠里的大部分铜质像器用马车运转到了重庆兵工厂。最后一批铜像运至陕西安康时,因涨水风大不能过江,被抛置江边。1948年,武当山只剩下了庙房2000余间和数百处残垣断壁遗址,道众200余人。1949年之后,武当山元和观、玉皇阁、磨井针等多处的塑像像供器,遭到不同程度的砸毁和变卖。1951年土地改革期间,武当山宗教活动基本中断,很多乐器或被调走、携走、损坏。

1966年-1976年,武当山的道教活动被禁止,大多道士离庙他往,庙宇被改造成村委、学校等公共建筑,文物古迹再次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及遗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各级政府拨款对武当山的宫观建筑进行维修,改变了武当山宫观残破不全的面貌,但距明朝鼎盛时期的面貌和建筑规模依然相差甚远。国务院先后将太和宫金殿、紫霄宫、玄岳门、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将武当山的全山山建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随着丹江口水库的蓄水成功,武当山山下一些古迹建筑被淹没摧毁,但山上的古迹建筑依旧存在。

景区布局

武当山景区可分为武当太极湖、玄岳门、太子坡、南岩宫(紫霄宫)、天柱峰五龙宫、琼台七大景区。太极湖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脚下,剩下的六个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玄岳门景区、太子坡景区、五龙宫景区、南岩景区、金顶景区、琼台景区六大景区。其中冲虚庵位于玄岳门景区的最北端,玉虚宫在冲虚庵东南侧。太子坡景区自北向南依次为纯阳宫、天云楼、复真观、天池楼。五龙宫景区位于武当山景区的中部偏东,以五龙宫较为知名。南岩景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的紫霞宫、南岩宫、天一真庆宫石殿、两仪殿、太上岩、龙首岩等景点较为知名。天柱峰景区位于南岩景区东南部,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部,景区内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黄龙洞、朝天宫、三天门、朝圣门、灵官殿、太和宫、朝圣拜殿、皇经堂、天仙洞等景点。琼台景区中相对知名的景点是位于景区最南部的八仙观。

建筑特征

布局特征

武当山建筑群是依山布局、城境相映的山岳型古建筑群,建筑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处,利用武当山地形地势特点,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由历代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由皇室派专员管理,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的世俗和宗教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上千年艺术和建筑的高水平,也构成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

武当山风景格局用叙事手法再现了真武大帝修道的历程,从山脚到峰顶,各宫观建筑单元按照真武出生、出家修炼、得道飞升、琼台册封、坐镇天下的故事情节推进,并用完整的石板官道(朝山神道)贯通。如净乐宫和紫云亭为纪念真武在此出生,紫霄宫传说是真武的修炼之地,南岩宫是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境,太和宫金顶则是真武冲举于此,乘乘華上朝天阐的地方,五龙宫是玄帝升真之时,五龙巧驾上升之处,玉虚宫得名来自于真武神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师"。还有其他庙观如磨针井是紫元真君点化真武大帝的场所,太子坡复真观是真武做太子时读书之处。故事的发生发展与武当山山体空间进程相吻合,故事情节也随着山体空间高程的加高而推进,最后在武当山最高峰一一天柱峰金顶达到高潮。武当山建筑与中国道教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建筑群,它是研究明代初期政治和中国宗教史的重要物证。

建筑形制

武当山古建筑群由道宫、道观、庵祠堂庙楼阁寺、岩庙洞庙石窟、门殿坊亭台坛关、古道古桥、庄村镇铺堰塘官界多种类型组成。其中宫的级别最高,并且每一座主宫都有其封号,如玄天玉虚宫、大岳太和宫等。建筑群以宫观为核心,大多数宫观建筑建在内聚型盆地或山助台地之上,周边分布着庵堂和神庙等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建筑在布局结构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每个建筑具有结构方正对称严谨的特点。建筑用材广泛,有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等,但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用木立柱,木横梁构成建筑骨架,斗拱是建筑的重要构件,同时搭配红墙绿瓦。而建筑内部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图案构成的装饰,以及铜铸、木雕、石雕、泥玩具等各类神像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

主要景点

太极湖景区

太极湖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脚下,是一个包括城市基设施( 路、桥、坝、隧道)公共建筑、房地产、商贸、特色产业、旅游及中高端休闲度假区综合开发的大型建设项目。景区可分为休闲度假区、旅游配套区、生态公园区、运动公园去、水上游乐区和太极湖新区,景区总规划面积为67平方千米,景区尚在开发建设中。太极湖景区以武当山风景区为依托,以丹江水库为基底,拥有“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资源格局,景区已开放太极湖码头、老子公园景区、太极三岛等景点,开辟了两条水上观光线路。

玄岳门景区

玄岳门景区位于武当山北麓,濒临丹江口水库。以冲虚庵、玉虚宫为主要景点。上下约6千米,海拔200米左右。玄岳门景区是游客集散中心,也是武当山风景区的门户。

冲虚庵

冲虚庵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金花树村,坐北朝南,背倚终南山,面对九龙山,东临汉江,西邻“治世玄岳”牌坊。冲虚庵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庵堂,建筑面积为874.9平方米,包括祖师殿、吕祖殿、东西配殿、东西道房、西厢房等建筑41间。据山志记载,该庵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旧址上重修,后又在万历年间以及清乾隆、嘉庆年间进行了不同规模的重修、增修和扩建。在庵前,有一口名为“舜井”的水井和一棵元代古柏,相传这棵古柏每百年才开花一次,花蕾如金,灿烂夺目,被俗称为“金花树”。1956年,冲虚庵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

玉虚宫位于武当山北麓5平方千米的盆地之上,全称“玄天玉虚宫”,因明清时期常有军队驻扎在此,又称老营宫。玉虚宫占地面积约15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4平方米。建筑采用宫廷建筑法式,利用盆地平坦地势,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局,为五进三路院落。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宫,相传该地曾是张三丰的修炼之地,明朝时期,武当道教常在此举办斋醮(jiào)活动。玉虚宫的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在中轴线上,因战争等原因,现存建筑及遗址有碑亭、御碑、中轴线上的五座宫殿的石作殿基以及宫墙东侧东道院也称东宫、宫外的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五座殿尚存的父母殿为清代时重建的2层砖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2间,通高9.84米。1992年6月,玉虚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抢救工程之一。

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历时一年建成。明嘉靖年间玉虚宫进行了扩建,建筑达2200间。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二月,朱祐樘在玉虚宫修建了长达49昼夜的“吉祥好事”斋醮,花费了3000多两白银。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时,玉虚宫遭受火灾,导致其轴线主要建筑被烧毁。清代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玉虚宫再次遭到了大火,使其附属建筑全部化为灰烬。1935年的夏季,玉虚宫遭受了山洪暴发的袭击,导致数十万方沙泥淹没了大片房屋。清代时对玉虚宫的山门、父母殿、云堂、配房等43间建筑进行了重建。

太子坡景区

太子坡景区从玉皇顶至玉虚岩约15千米。这一景区包括复真观、纯阳宫(又名磨针井)、大岳太和宫等景点。这些建筑基本上是按照《真武经》中真武(太子)修真的故事布局的。各建筑单元大小疏密,各具特色。因长期失修,大部已毁,仅余部分残破建筑物及遗址。仅磨针井、太子坡等处经过维修,恢复了旧观。

纯阳宫

纯阳宫又称“磨针井”,位于回龙观至老君堂的登山公路旁,海拔约487.2米。此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知府杜养性等四人共同创建,清咸丰年间对该宫殿进行了重建,后因长年失修导致建筑逐渐毁坏。直至1980年湖北省政府拨款,对宫殿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宫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43平方米。纯阳宫建筑以东西走向的中轴线进行分布,其主体建筑祖师殿位于中轴线的最西端,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拾梁式木构架前为廊,后封檐,廊顶为卷棚,黑筒瓦屋面,3开间,面阔11.14米,进深8.30米,通高10.05米。祖师殿两旁是南北配房,殿东是纯阳宫的南北道院,他们均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道院的院墙上镶嵌着数十通石碑,井台下一石碑下部嵌有一块具有2亿多年历史的化石,名叫“直角石”。纯阳宫中埋藏着两根碗粗铁杵“针”,象征姥姆当年所磨铁杵。宫中建于栏台上的姥姆亭,为重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面阔进深一间均为5.62米,通高10.50米。

复真观

复真观,又称“太子坡”,位于纯阳宫以南,北靠狮子山,西临十八盘,东依天池。复真观建筑利用陡险岩上一片狭窄坡地,进行纵横序列布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是全山保存较为完整的大观之一,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有庙房105间。1956年复真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复真观沿纵轴线侧开山门,门内依山势起伏建夹墙复道和四座造型相同的山门。从复真观最北端的复真桥拾数百级石级而上是第一道歇山顶式砖石结构的山门,门下有石雕琼花须弥座,正门额枋上有“太子坡”三个字。复真观的主体建筑是分布在东西走向纵轴线上的三重殿堂,三重殿堂均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屋面采用绿琉璃瓦。一重殿为二层楼的龙虎殿,面阔3间,进深2间,通高8.45米。二重殿为大殿即复真观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面阔17米,进深9.05米,通高11.2米,殿内的柱、梁、门、窗均饰彩画。三重殿为太子殿即全观最高点,面阔4.10米,进深3.90米。正殿的正北方有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建筑群,他们向纵横两个方向展布,组合成小院重叠封闭性空间。院中有藏经阁、皇经堂、道房、五云楼等建筑,其中五云楼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一柱十二梁”的代表。

五龙宫景区

五龙宫景区位于蒿口至南岩故道沿线约30千米处,景区串联着唐宋元明四代修建的众多宫、观、庵、祠、桥、岩、庙等建筑物。然而,由于交通不便,景区的古代建筑及像器已大部分毁废流失,现存部分古代岩庙及大量宏台崇基仍可见。

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灵应峰山下,磨针涧旁。五龙宫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有庙房42间,建筑面积为2975平方米,宫墙长度为251米。五龙宫沿东西走向的中轴线进行中轴对称分布,中轴线上分布着前殿龙虎殿、大殿遗址及建筑遗址构成。

前殿龙虎殿是五龙宫的第一个建筑,位于五龙宫中轴线上。该殿清代重建的建筑,坐西朝东,采用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屋顶覆盖小青瓦,面阔3间17米,进深2间9.1米,通高10.05米。殿内两侧存有青龙白虎神像。龙虎殿东方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着两座结构、法式和造型与玉虚宫碑亭相同的碑亭,碑亭内各有一尊巨石雕刻的凤凰和驮着御碑的龙。龙虎殿以西存有九重殿台,前五重有石阶81级,后四重有石阶72级。五龙宫中的元君殿基中部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存有真武大帝铜铸鎏金像,金像高1.95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真武铜像。

五龙宫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为“五龙祠”。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当山道教名胜景点之一的五龙观被改名为“五龙灵应宫”。明嘉靖年间,其规模扩大到了850个建筑物。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五龙宫次毁于火灾。2006年,武当山五龙宫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原地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岩景区

南岩景区包括南岩宫、威烈观、紫霄宫、太子岩等景观。上下均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景区内风物颇多,是武当山目前主要旅游区。

紫霄宫

紫霄宫位于天柱峰以东,海拔804米的展旗峰之下,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殿之一。紫霄宫坐北朝南,利用二龙戏珠宝椅状的山势,采用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位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紫霄宫占地面积74000平方米,现存建筑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紫霄宫建筑群以东南-西北走向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龙虎殿、石栏石级蹬道、十方堂、大殿、父母殿等主要建筑,而碑亭、东西配殿等附属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侧。

紫霄宫始建于宋宣和中年间(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元代时期名为“紫霄元圣宫“,明代元遗大殿被改名为“香火殿”。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门、廊庞、左右圣旨碑亭、庖厨、池亭等160间建筑,赐名“太玄紫霄宫”。到了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紫霄宫得到扩建,本宫已扩大到806间,之后还管领福地殿、威烈观龙泉观、复真观等建筑。紫霄宫的主体建筑的保存已历经570多年。到了近代国家及各级政府陆续拨款对紫霄宫进行修葺。1984年紫霄宫被移交至武当山道教协会,作为中原地区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之后武当山道教协会筹集资金对紫霄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进行维修。1982年2月22日,武当山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殿

龙虎殿位于紫霄宫中轴线的最南端,是紫霄宫的前殿。龙虎殿为砖木悬山顶建筑,“分心柱”木构架,绿琉璃瓦屋面,前后檐有斗拱。该殿面阔三间15.5米,进深二间726米,通高9.64米。殿门外建有八字墙,墙上饰以琉璃琼花、孔雀等图案。殿内两侧置有元代塑像家刘元一派的传世作品泥玩具青龙、白虎塑像。龙虎殿外中轴线上依地势建有饰石栏石级蹬道,两侧建对称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亭内置赑屃驮御碑,以巨石雕刻,还置有数通明代圣旨碑。1980年以后,武当山文管所及道教协会对龙虎殿以饰栏崇台、地石等进行了修复。

朝拜殿

朝拜殿位于龙虎殿以北,是紫霄宫中轴线上的二重殿,建在碑亭以北的高台上。朝拜殿又名“十方堂”,为砖木结构的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采用抬梁式木构架,明间为穿厅,前后为廊。朝拜殿外建有八字墙,墙上饰琉璃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朝拜殿中存有一座歇山顶式的琉璃化熏炉,香炉位于石雕须弥座上。朝拜殿以北是青石墁地大院,其东侧有一方名为日池的圆池。

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位于朝拜殿以北,是紫霄宫中轴线上的三重殿,建于三层饰栏丹崇台上。紫霄大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是紫霄宫的正殿,195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其进行修葺。紫霄大殿为砖木结构的大式九脊歇山重檐顶建筑,屋面为绿琉璃瓦。大殿按内槽外槽进行营造,面阔进深均为五间,面阔26.31米,进深18.39米,通高18.69米。紫霄大殿上饰以各种琉璃飞禽走兽等艺术构件,其藻井和大殿两侧饰以浮雕二龙戏珠及绘八卦图等图案。大殿内的神上,放置着数以百计的元明时代的铜铸鎏金像器。大殿以北有“金沙坑”“银沙坑”“龙王庙”“龟脖吐水”等景色。大殿的东西两侧建有由四合院和殿堂组成的东西道院,建筑均为硬山顶式砖木结构,其中东道院的主殿名为香火殿,西道院于1982年修复并恢复使用后,已成为武当山道教协会的办公地。

父母殿

父母殿位于紫霄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建在紫霄大殿以北的崇台之上。父母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被荒废,民国早期得以重建。父母殿为复合式顶砖木结构建筑,共三层,杂式木构架,屋面为小青瓦。前为廊后封檐,方砖墁地,殿外露台青石海墁,前护石栏。面阔五间22.22米,进深11.95米。殿内神龛陈列着真武父母、三霄娘娘、观音老母等神像。

禹迹池

禹迹池是位于紫霄宫宫门的正前方的池塘。池塘始建于元代,明朝永乐年间重修,池中还有一座已被废弃的亭子,名为禹迹亭。后来四面的水土流入使得池塘变得淤平,池塘改为了水田。直到1983年,县水利局请工人将淤土搬走,并重修了一条石坝,恢复了禹迹池的原貌。紫霄宫内另有明代建造的日池、月池和七星池三座池塘。其中日池和七星池在正殿前大院两侧,池内有五色鱼,而七星池已被废弃,而月池则在父母殿的北方。

太子岩

太子岩是位于紫霄宫后方的展旗峰中天然略加开拓的洞室,名为太子岩,相传曾是真武神还是太子时的修炼之地。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建砖殿、山门。明宣德己酉年(公元1429年)用石雕五百灵官像,饰以黄金,置于岩上。岩高7.5米,宽12.61米,深10.6米。洞室正中有一个元代初年建造的小型石殿,殿侧有一方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所刻的石额“太子崖”,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帝君的童年塑像

福地殿

福地殿是位于紫霄宫宫门南方约100米处的一座建筑,其始建年代不详,但元代已有此殿。福地殿上近三公五老峰,下临禹迹桥,前有狮子、宝珠峰,后依展旗峰和七星岩,现存福地殿山门及遗址。1989年,武当山道教协会对福地殿山门进行了修缮。该门为砖石双拱结构,歇山顶式,下设石雕须弥座,匾额刻有“紫霄福地”四个大字,门高9.03米,宽8.34米。

南岩宫

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位于武当山“三十六岩”之一的南岩,海拔为964.7米,距离紫霄宫2.5千米。整座建筑利用山头、悬崖、峭壁和岩洞等险境,建造了宫殿、亭台、山门等建筑,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南岩宫占地面积约61187平方米,现存庙坊83间,建筑面积3539平方米,存有龙虎殿、天一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等建筑。其南部和北部各有一座造型与天柱峰三天门相同的南天门、北天门。南岩宫前两旁各有一座砖石结构重檐九脊歇山顶的碑亭,碑亭周围有五师殿、真官祠、方丈、斋堂等遗址。两个碑亭中间建有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砖木结构硬山顶的龙虎殿。龙虎殿以南是一个青石墁地院落,院落内的存有一口名为甘露井的六角石栏水井以及元君殿遗址,遗址殿基上有存有泥塑金神帝像、香炉等遗物。甘露井以南是南岩宫的大殿。南岩宫中有三座池塘,分别为天乙池、太乙池和苍水库池。天乙池和太乙池相邻,但太乙池已被淤土埋没。明代王世贞曾在《天乙池》诗中描述它们,诗为:“浅碧泓亭一镜开,探飘欲酌更迟徊;孤峰倒插青莲影,疑是真人坐莲来。”苍水库池则在从南岩宫道院后方。南岩宫外的崇福岩俗称为脚蹬岩,是一处穹窿状的巨石。相传,真武在此修炼时,他用自己的脚撑住了即将掉落的岩石,从而留下了巨大的足迹,而在脚蹬岩处便可仰望该足迹。

元代时期,南岩被凿成平谷,历时20余年建造了宫殿和庭院。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该地的宫殿和庭院被赐予“乙真庆万寿宫”之名。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名并赐匾额“大天乙真庆万寿宫”。元朝末年,南岩宫建筑大多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南岩建造了玄帝大殿、山门和廊,祖师石、父母、左右亭馆等建筑,岩前有圣旨碑亭、五师殿、真官祠、圆光殿、神库等150间建筑,并改名为“大圣南岩宫”。明嘉靖年间,南岩宫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建有太玄观、乌鸦庙、滴水岩等建筑,宫内房屋共计640间。清朝末期,南岩宫由于长期失修,宫殿遭受风雨侵蚀,腐朽不堪。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开始对南岩宫进行大规模修缮,历时十余年完成。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开办了十方丛林。民国初年,修建了万圣楼、功德祠、灵官殿、天合院、道院、仓库、东西卫屋等20余间建筑物。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南岩宫失火,烧毁了大殿及周围道房。次年,龙虎殿及配房重修。解放初期,道院又遭火灾。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部分庙房、亭台、故道进行维修。

天一真庆宫石殿

天一真庆宫石殿位于甘露井院落以南,是南岩宫的大殿,坐北朝南,建在南岩悬崖之上。石殿为石凿构件砖木结构,歇山顶式,屋面为石板,杂式构架,前为廊后倚岩,殿前建三间抬梁式木结构凉亭殿内四根圆雕石柱,立于明间前后金柱,明间分里外二室,岩筑神龛。正脊桁上楷书阴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石殿面阔3间9.77米,进深三间6.65米,通高6.85米,建筑面积71平方米。其梁柱、檐橡、斗拱、门窗均用青石雕凿,卯拼装。整个石殿刻工精细,技艺高超,为武当山现存最大石殿。石殿左神龛内,盘绕着一条2.1米长的木雕饰金龙,张牙舞爪。石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

在石殿右侧的栏楣外是一处名为龙首石的险胜之地,又名龙头香。它是一条长为2.9米,宽30余厘米的石龙,在龙头处设有一个香炉,朝向天柱峰的金殿。据传说,只要向龙头香祈福,便可消灾避祸。清康熙12年(公元1673年)的正月,湖广部院蔡荣立“南岩禁止龙头香碑”此后,敬龙头香的习俗便被停止了。

两仪殿

两仪殿是一座位于悬崖之上、坐北朝南的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歇山顶,缀以琉璃瓦屋面。殿面阔三间10.03米,进深三间3.9米,通高7.29米。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装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走廊,直通石殿,砖堤地面。殿后靠山崖建有神龛。殿前有著名的龙首石,俗称“龙头香”,面对金顶,下临深涧。殿前还有八卦亭、皇经堂、藏经阁等建筑,岩前建有礼斗台。南岩西面山上还建有杭妆台和飞升台。

金顶景区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绝顶,建有一座金殿。因此,人们把天柱峰之巅称为“金顶”。该景区包括朝天宫、三天门、太和宫、皇经堂等古代建筑。

黄龙洞

黄龙洞位于紫盖峰下,是一座岩洞,相传为黄龙居所而得名。洞前原有一座庙宇,已经废弃。洞下树木葱茏,丹亭掩映其中,额上刻有“黄龙洞”三个大字。丹亭内悬挂着“天下驰名”金匾,以纪念昔日在此售卖“黄龙洞眼药”“紫金锭”等药物的赞誉。清朝末年,道士们从百丈悬岩的洞口垂下一只用麻绳系着的小篮子,游客们如需购买药品,便将钱装入小篮子中,道士们收钱后再将药品系下来。因此,有“黄龙洞的眼药——两不见面”的俗语。洞内有一泉水滴落如珠,俗称为“黄龙泉水医百病”。

太和宫

太岳太和宫,通称太和宫,位于天柱峰顶端,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2千米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87500平方米。太和宫中建有金殿、朝圣殿、拜殿、皇经堂、三宫殿等建筑,建筑群共有150余间建筑物,建筑面积超过3千平方米。太和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历时四年完成,在天柱峰顶上修建了金殿,顶下建了朝圣拜殿、左右钟鼓楼、诵经堂等78间建筑物。太和宫整体布局利用了天柱峰的地势,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进行序列布局,突出了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太和宫的墙外称为“太和宫”,墙内称为“紫金城”或“金殿”。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得到了扩建,增加了殿堂和道房,建筑物达到了520间。据史料记载,金殿的全部构件是在北京铸造后,通过长江水运至武当山,最终由榫卯拼装而成。之后由于长期失修,本宫大多古建筑都已废除,尚存建筑物150余,建筑面积3千多平方米。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大岳太和宫确定为21座道教中国重点宫观之一。

铜殿

铜殿位于武当山天柱峰峰顶,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铜殿脊高2.44米,面阔2.615米,进深2.15米,为悬山顶铜铸仿木结构建筑。铜殿是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在武昌铸造后运至天柱峰峰顶,殿体上镌刻了众多铭文,记录了化缘道士的名字以及众多募资造殿信士的地址、人名等事迹,其殿基为浮雕琼花石须弥座。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在建造太和宫时,因铜殿规模较小被移至海拔为1556.5米的小莲峰顶,并用砖墙围护。

金殿

金殿位于天柱峰顶端,建造在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金殿台上,是太和宫的主要建筑。金殿是明代的仿木铜铸宫殿式建筑,朝向为东偏南8度,屋顶为重檐庑殿式。金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殿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其全部构件均按宫式法制仿铸,在北京铸成后,由运河经长江、汉江运至武当山进行榫卯拼装。金殿内放置着铜铸鎏金的真武大帝坐像,左右侍立金童、玉女以及水火二将,神案下置龟蛇二将。殿内上方悬挂着一方清圣祖康熙手写的四字匾额“金光妙相”。殿外檐际立悬盘龙斗边鎏金匾额“铜殿”。金殿台基及殿前露台均为石材叠砌,露台两侧分列嘉靖年间增设的金钟、玉二亭及宝鼎式焚帛炉。露台四周烧以石雕莲花塑柱钩栏,正面设石阶御路。“金顶日出”是武当山八大景色之一。武当山雨后初晴时,天柱峰真武神像偶尔会放出光华,这就是“祖师映光”。这是因为雨后放晴时,阳光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形成彩色光圈,同时把金殿及周围景物反射显示在云端从而形成的。

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后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及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对金殿局部进行了修缮,还增建了更衣室、父母殿等砖木结构的附属建筑。建筑结构严谨,合缝精密,经过五百多年仍可保持初铸造时的状态。1956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金殿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金殿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金殿安装避雷设备。

紫金城

紫金城又名皇城、红城,是一座位于天柱峰顶端的城墙建筑,因金殿位于其上而得名。紫金城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朱棣按照自己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为真武大帝在人间修建的“玉京”而建造。城墙高数丈不等,全城面积约34443平方米,城墙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建有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而城墙东、北、西三面面临绝壁,仅有南门可通。南城门城墙基厚2.4米,城墙顶厚1.26米,城墙脊中心周长344.43米,环绕天柱峰峰巅。明成祖朱棣在紫金城修建期间,曾下令要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用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势筑起了这道城墙。

三天门、朝圣门

三天门、朝圣门位于天柱峰的西北放。四门均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均残),石雕须弥座。各发双拱门一孔,均为石雕冰盘檐,仿木结构,方圆檐橡各一层,额分别书“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字样。依次屹立在数千级饰栏石阶之间。三天门、朝圣门是在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在元代旧基上所敕建的四座门,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307年)重修三天门。民国二年新建一天门下三官台正殿3间,厢房6间,均废,遗址尚存。民国六年募修一天门内会仙桥旁正殿3间。

朝圣拜殿

朝圣拜殿位于紫金城南天门之下,是一座砖石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朝圣拜殿面阔进深均为1间,均为8.3米,通高9.45米,绿琉璃瓦屋面,内为卷拱,墙体下部位石雕须弥座。殿内陈列着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和8尊从管神像。殿门两旁各放置一通明代圣旨、功墓铜碑。拜殿两旁是钟鼓楼,其中钟楼内存有一口饰龙纽钟,这是武当山新村最大的一口钟,钟上铭文为“大明永乐十三年造”。

皇经堂

皇经堂位于朝拜殿的右下方,坐北朝南。该建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后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进行了重建,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再次进行了修缮。皇经堂为砖木结构,采用硬山顶和抬梁式木构架,屋面覆盖着小青瓦,前设廊,后为封檐。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面阔10.13米,进深9.20米,总高9.90米,匾额上刻有“白玉京中”四个+大字。殿内阑额和木制隔扇上雕刻着许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异兽。殿内正中央悬挂的金匾上写着“生天立地”四个大字。殿堂内供奉真武大帝、三清、玉皇大帝等神像。此外,殿堂旁边还有九座木楼。

朝天宫

朝天宫位于武当山一天门下,黄龙洞上,上临天柱峰,下俯南岩官,海拔1400.3米。该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建有玄帝殿宇、廊庞、山门、道房等17间建筑,并被赐名为“朝天宫”。明、清时期有多次增建,但在清末和民国初期遭到废弃。至1990年,仅剩下玄帝殿三间,山门一座和部分残垣断基,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1991年,省政府拨款对庙房进行了维修,修建了10间建筑,占地面积190平方米。朝天宫内仍有部分神像供器,宫外保存着一些碑碣、摩崖。宫下为黄龙洞亭,采用木结构,歇山顶,小青瓦屋面,下面有16根圆柱支撑。亭子呈正方形,为回廊式建筑,亭内上方悬挂着六块木匾。

琼台景区

琼台景区以八仙观为主要景点。八仙观在海拔638.8米处,面对灶门峰,左邻太上岩。这里地势幽深,冬暖夏凉。元代时此处建有祠庙后废弃。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建造了玄帝殿、山门、廊庞、方丈、斋堂、仓库18间。现存四合院和庙房18间,这些建筑为清代所重建。其中龙虎殿为一重殿,采用砖木结构、硬山顶和抬梁式木构架,面阔3间10.04米,进深2间4.27米,通高7.19米。龙虎殿后是一个院落,青石堤地,院内两侧为配房,正中是院落的正殿,结构和法式同前面的龙虎殿,面阔3间12.93米,进深3间875米,通高81米。

时令景观

武当山庙会

武当山庙会是由朝山进香活动演化而成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地区。该庙会每年共有两期,时间分别为农历腊月二十三至第二年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初一至九月初十,其中以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更为盛大。武当山庙会始于东汉末年,兴于宋,盛于明清。活动内容主要有朝山进香、做斋醮道场、举行民间艺术活动等。朝山进香有三种形式,一是香会进香,二是道教信徒苦行进香,三是进散香。武当道场主要是做小启朝和大启朝法事,小启朝需用一天时间,大启朝则需三天。庙会期间,民众可踏青登山、看灯览胜、观看武当武术擂台比赛、欣赏礼花燃放等表演活动。武当山庙会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型项目名录。

陆海奔潮

武当山分为三层,第一层在海拔750米以下,范围内的景点有:太子坡等,年平均气温16℃左右。第二层在海拔750—1200米,其内景点有紫霄宫至朝天宫,年平均气温12℃。第三层在海拔1200—1600米左右,景点从朝天宫至金顶,年平均气温9℃左右。武当山因为海拔相对较高,在四季交替或天气变换之际,水汽蒸发凝结易产生云海,“陆海奔潮”就是山间平流雾形成的视觉景观。流云飞瀑之时,只见金顶周围笼罩在浓浓白雾之中。

万壑惊雷

平地惊雷亦名万壑惊雷。夏秋雷雨季节,在金顶了望,千山万壑均沉没云海。八百里武当犹如银铺平地,可见遍地火光不断,漫天震响惊耳炸雷,犹如万炮轰鸣,惊心动魄。雷火炼殿每当雷雨交加之时,天柱峰上金殿周围雷声震天,闪电撕地,无数个盆大火球在金殿周围滚动。

传说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遇物碰撞便发出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直劈金殿,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山上红光冲天。

其他看点

天仙洞

天仙洞,又称白元洞,位于香炉峰的左侧,巍峨耸立于万仞森立之中。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明代修真人白元福所居之地。后元福超升法岸,成为大罗天仙,因此得名“天仙洞”。在民国初年,道士周庆魁曾在此地建造了四层高五丈余的楼房,但因年久失修遭受了毁坏。

天池楼

天池楼是位于武当山吊钟台下的一座建筑物。它最初建于明代,但具体的修建时间已不可考。这座楼在历史上曾经毁废,但具体的年代也无从得知。1984年至1992年期间,武当山文物保管所在这里建造了临时性的简易住房。到了1986年2月25日,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成立了“武当山文管所金顶办事处”,负责保护金顶的文物。而在1992年,这座天池楼则被道教协会使用了起来。

天云楼

天云楼是位于大莲峰的一座道观建筑,也叫太和高楼。最初建于明代,当时有36间庙房。但在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发生地震后,天云楼倾塌,只剩下废墟。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道士胡继云开始修建新的天云楼,重新造起了16间房屋。后来,又陆续有人修建建筑物。比如,在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王龙海建造了大门楼房3间和厢楼房6间;在民国九年,还在朝圣门下建了天云楼,并在旁边建造了5间圣楼。但在1949年后,这些建筑物渐渐倒塌。直到1986年,武当山道教协会集资重建了16间房屋,总建筑面积为44平方米。

老君堂

老君堂,又名“老君殿”,位于海拔590.2米的孤峰峻岭之上。该建筑的原始年代及规模不详,但明清时期曾经过修缮。现存有大殿、配殿、拜斗台、客房等30间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屋面覆盖着小青瓦。总建筑面积为1153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五老峰

五老峰因为由始老峰、真老峰、皇老峰、玄老峰、元老峰组成而得名。五峰在天柱峰东南,趾连巅岐,错落如笔架。相传真武功成上升,五龙奉诏启途坐车在此。峰下有升真岩、白云涧。

展旗峰

展旗峰是武当山最雄奇的一峰,位于天柱峰东、紫霄宫后,海拔1050米。相传,峰名来源于真武大帝执皂旗代表北方正色。峰色如铁,峰势如军中皂纛,展起半空,帜旗飞扬,威武非凡。在展旗峰中部,有玉清岩、太清岩和太子岩三岩。

太上岩

太上岩,又名玉清岩、太清岩、太上观、老君洞等,位于去太玄观东南约一千米的山峰环绕地带,地势高耸。洞内左壁上刻有“老君洞摩崖”五个字,且存有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高士任道清、王道兴田工凿岩龛,雕刻的戚太上像,并于岩前创建庙宇。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在岩东石壁上刻有太上十方天尊、真武大帝、圣父母、圣师、北极三圣、三茅九仙、全真南宗北派真仙、护法神将及一座砖殿;岩西有石刻郁罗萧台三清、四帝、雷尊、南北二斗、三官、五师、岳镇海渎名山仙灵圣像;下有三门、方丈、道房、东西灵石二泉。太上岩上的古建遗址依旧存在,但岩上刻像和字迹大多已经模糊不清。太上岩洞南岩壁上刻“太清”二字,隶书,长约1米宽约70厘米。其上9块刻有头戴花神像的方形石板,板周有花饰。洞北20米处岩上左刻“净乐太子仙岩”六字,高2.3米,宽0.45米,其下刻“蓬莱真境”四字,稍北刻“仙人禁武”四个篆字,岩中刻一龙戏珠,龙为四爪,长1.33米,宽0.50米龙身上有九个神像,落款为“明弘治”(公元1488—公元1505年)。

快乐谷

武当山快乐谷旅游区依山傍水、植被丰饶,是武当山景区独具特色的休闲体验旅游区,面积6平方千米。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张三丰修炼的遗存,更有武当蹦极、漂流探险、飞天滑索等游乐项目。

碑碣

武当山存碑已入册者计419通。其中圣旨碑64通,其余为记事碑题刻碑、功德碑、墓志铭。这些碑刻龙翔凤舞,刻工精细,多为自宋迄现代的石雕精品,对研究武当山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圣旨碑在净乐、玉康、紫霄、南岩、五龙等五宫中,均有永乐十一年《下太和山道士》碑,十六年《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共12座驮碑。碑版分别以正、篆、隶、草四种字体,刻写圣旨内容。碑均置各大宫中对称的碑亭内。

文化活动

斋醮

斋醮是道教传统节日,是庆祝真武大帝升天的日子,活动时间一般为农历重阳节。武当山各大宫观会在九月初九举行宏大的斋醮科仪活动,以张灯结彩,设坛建醮,庆祝玄天上帝。斋醮法事是道教设坛祭祷的仪式,分为普通斋醮和纪念性斋醮两种,九月初九法事属于纪念性斋醮。仪式流程包括开坛、请水、祭灶、扬幡等,以供斋醮神,求福免灾。礼斗则是道教为消灾、祈福、延寿而举行的仪式,是斋醮法事的关键仪式之一,持续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武当山的礼斗仪式主要在内坛举行,祈祷斗转星移,达到解厄、消灾、终生平安的目的。

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

2020年9月举办了第17个“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该活动主要是为了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增强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该活动自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多届。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0年,湖北省为发展旅游事业,决定正式开发建设武当山风景区,同年7月13日成立“武当山风景区筹备处”。两年后成立了“武当山风景管理处,经历过多次合并重组后,于1997年8月,丹江口市武当山开发区与已合并3年多的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镇)再度合并,成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保留武当山风景管理局的牌子,另加挂“武当山旅游局”。

1992年8月21日,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武当山森林公园。同年9月,丹江口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书面申请。次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拟将武当山等五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目录》项目,要求将遗产材料上报,争取联合国立项。”后年1月7日,国家文物局发来电文:武当山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已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步审议,并在世界遗产中心注册。

1997年8月,湖北省重点旅游项目工程——武当山客运索道竣工通车。次年,武当山景区建成投运了35千伏琼台变电站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武当山下修建了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增加了武当山的可达性。2003年8月8日,武当山景区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同年12月7日,投资1800万元的武当山后山南神道公路开始修建,全长11.4千米,为二级柏油路。次年3月29日竣工。

2006年12月29日,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同投资800余万元建设武当山五龙景区公路正式开工,路线长16千米,要修建中小桥梁7座、涵洞58个。次年4月24日,武当山南岩游步道修建工程竣工。后年5月,武当山太极湖库周公路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共有9个标段,全长9.3千米。

2009年,武当山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同年8月,总投资10亿余元的武当山十大工程开工建设,有太极剧场、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五龙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等。次年3月1日,武当山索道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1.8亿元。

2011年5月,武当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次年7月25日,五龙宫景区正式投入开发建设。

2015年,全长399.5千米的汉十高速铁路开工,2020年12月22日,汉十高铁投入使用,该线路开通武当山旅游区公交专用线路。2022年1月,G316武当山段新建工程开工,该项目将连接武西高铁十堰东站、太极湖景区、武当山风景区。2022年4月,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连接G316国道直线道路已全面竣工。

2023年3月22日,为推动武当山文化遗产活化事业,武当山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启动。

保护

1949年后,均县人民政府在武当山组建了临时文物保护领导小组,负责从均州净乐宫至太和宫及武当山周围地区所有宫观庙宇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1953年,中央文化部下拨专款对紫霄宫大殿做了初步修缮。

1956年,湖北省确定武当山全山古建筑群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武当山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武当山文物管理所成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文管所大致摸清了武当山的各宫观文物、古建筑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建立了初步登记台账。1964年,文化部门聘请专家设计,在铜殿安置避雷针

197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队湖北分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发掘古文化遗址5处,拆迁古建筑物12处,并将数以万计的建筑构体及像器分别运至丹江镇、元和观保存。1978年10月,文化部门又请专家检修金殿避雷装置,并增设两组引式接地体。

至1980年期间,武当山文物管理所配合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淹没区的文物调查和拆迁工作,对玉虚宫山门前月台、栏板进行了加固修缮,遇真宫大殿、龙虎殿屋面木结构、太子坡五云楼装修等进行了常规性保养维护。同年,文化部门再次聘请有关专家查找雷击原因,重新设计避雷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铜殿上安置避雷设施。且湖北省人民政府每年向武当山下拨文物保护资金50万元,后增至150万元,武当山文物保护人员也增至40余人(含临时聘请人员)。1981年起至20世纪80年代末,武当山先后启动了磨针井全面修缮工程、复真观修缮工程、南岩宫修缮工程、玉虚宫泰山庙修缮工程等。

1992年至1994年,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先后完成了太常观、梅祠、朝天宫、黄龙洞、中观大殿配殿的修缮工程。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12月15日,武当山南岩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武当山玉虚宫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开始修复。同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投入5000万元资金,抢救性保护武当山文物。3月9日,十堰市人大第94次主任会议决定,自2004年起,每年的9月15日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这是全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

2005年2月,武当山玄岳门、大岳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玉虚宫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档工作完成。次年5月25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为中原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五龙宫恢复重建的基础工程已在4月启动。12月,由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的文物考古队,开始对遇真宫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发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雕细刻,投资100多万元的武当山南岩宫御碑亭修葺竣工。2008年6月,武当山开始对紫霄宫进行屋面修缮工程。玉虚宫大殿修复工程、五龙宫大殿修复工程、遇真宫保护工程同时启动,还将完成南岩宫御碑亭、紫霄大殿屋面维修工程等。

2010年至2012年间,五龙宫大殿与玉虚宫修复完成。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武当山遇真宫山门及两翼琉璃墙体、东西宫门被抬升15米,遇真宫宫体被拆卸,并做上特殊编号封存。2016年,工人根据编号将遇真宫复原。同年9月15日,《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开始实施,规定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受到保护。此外,每年的9月15日被定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暨武当山古建筑保护宣传日。

2018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再投资约3亿元,启动回龙观等8个项目的修复。后年,湖北省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十堰武当山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开工仪式在五龙宫举行。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是首次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的大规模发掘项目。

相关文化

武当道教

全真派

全真派亦称“全真教”“全真道”。与“正一道”同为元朝之后的道教两大派。全真派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祖师王重阳创立。他主张三教合一,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因教旨得名全真。全真派主要经籍有《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孝经》等。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汪思真来武当山五龙观开山传宗,授徒百余人。

正一派

正一派,又称“正一道”,是道教符策各派的总称,原为“五斗米道”。正一派由东汉末年的张道陵所创,后人尊张陵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汉末后传入武当山,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明代成为武当山的主要道派。元成宗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篆。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篆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灾等。

武当派

元代武当道士张守清以清微道法为主,纳正一、全真多派之长处,构造并完善出武当派,又称“武当清微派”。该派崇奉真武神,讽诵有关真武经书,注重内丹外法,主张三教合一。张守清在二十余年中授徒近四千人。元代中期以后,天一真庆宫、紫霄宫、太和宫等宫道士,多为张守清弟子。

武当道乐

武当山道教音乐,简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武当道乐具有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一般共性,具有多源性、融摄性、延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1987年8月出版的《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一书,是第一部关于中国道教音乐的专著。武当道乐的素材和风格包了中国南北各省各地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风格。并且在武当道乐中,一些“韵子”的标题及旋律与峨嵋山佛曲相同或相似。武当道乐自唐贞观年间初步形成,明清时期遭受重创,在1951—1956年期间濒临失传。后因1987年8月出版的《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使得情况好转。武当道乐于2006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当武术

武当山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又被称为内家。武当武术具有道家文化特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武术形式。其中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2020年12月17日,中国太极拳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等。这些武术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的某些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2006年,武当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宋代以前,武当道士中就有武林高手。明初,曾在武当山修炼的张三丰整合各种武术招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流传,使得武当武术繁衍派生出多种拳种门类。明至清初,武当武术的内家拳盛行于浙东地区一带。清末民初,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在北京一带流传。之后武当武术中的一些拳种流传到了邻近各国及欧美和非洲许多国家。武当山地区还把武当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课。1982年中国武术工作座谈会的举行,使得散落在各地的武当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渐挖掘出来,其中湖北省率先挖掘出拳种8门,后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派拳种功法有30多门。有关部门倡导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出版了《武当》杂志。

武当神戏

武当神戏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在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基础上演化形成的民间剧种,属于是家族传承戏。武当神戏的特点是其与武当山道教祭神仪式的密切结合。道教仪式之前要先唱敬神戏,以示虔诚,渐渐发展为香客集会、许愿甚至帮会活动,都要演唱“祭神戏”。

武当神戏属声腔系地方戏曲剧种,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剧目、腔调、表演三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性,唱词、曲调都是当地的的乡土语言。武当神戏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既演神话剧、传统剧,又演现代剧。青塘武当神戏戏班演出的历史剧目和民间小戏有剧目兼融东西南北中、剧情内容神话与现实交融的特色。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武当神戏共挖掘整理了三十余个传统剧目,唱腔曲调有9腔24调。

相传,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前后,财力雄厚的王家引进了“调子戏”戏班为王家的私家戏班,“调子戏”也世代留存下来。后来,“调子戏”被选中为武当道教的 “祭神戏”。

2011年,武当神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当道茶

武当山的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历史上武当山茶是宫廷贡品。元代罗霆震所撰的《武当纪胜集》中就有对武当道茶的记载。明代皇帝还曾敕令武当山佃户每丁每岁办茶二斤,专供道士服用。

武当道茶以分为翅柃与尖连蕊茶两种的太和茶和独产与武当山的骞林茶较为知名。武当道茶与佛教的禅茶一样,受到了道教的宗教属性影响,与儒茶又有一些区分。武当道茶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以“修性养生”为基础,沏泡有焚香静气、火沸甘泉、孔雀开屏等十八道工艺。武当山的庙观还有向真武大帝敬茶的习俗。

1992年,在湖北青茶叶评比中,武当山八仙观茶场生产的“武当剑茶”被评为第一名,“武当针井”被评为湖北省名优茶;“太和茶”获优质奖。武当茶还被在北京召开“世界名茶莱比西和阿拉马国际金奖”博览会列为指名展品。

2023年,竹山县县委、县政府把4月定为“武当山茶”竹山茶旅文化主题活动月,举行了以“茶香十里·竹山乡遇”为主题,以“武当山茶”开采暨竹山全球智能化生产线投产、竹山茶叶交易市场开市、“山水茶园户外徒步”、龙井茶园山地自行车大赛、竹坪茶园微马赛事为内容的系列活动。

相关人物

张守清

张守清,字洞渊,号月峡叟,峡州宜都(今宜昌市宜都县)人,是武当山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三十一岁的张守清,入武当学道,拜高道鲁洞云为师。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开始,张守清在武当的二十余年间创建了南岩天乙真庆宫,开辟了武当山的下山道路。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朝廷授予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称号。张守清在继承武当本山道派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活动在武当山的清微派、正一派、全真派等道派的长处,形成了全新的武当道派,使得武当道教得到发展,之后张守清退隐于清微妙化岩,精修上道。

张三丰

张真人原名张君宝,长相大耳圆目,胡子杂乱,头上梳了个抓髻,有点驼背。因其不注重仪表,无论寒暑,都只穿一件道服,戴一顶斗笠,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张邋遢”或“邋遢道人”。张三丰出生于书香门第,五岁时,患上眼疾险些失明,后来一位名叫张云庵的道士治好了张三丰的眼睛。于是张三丰拜张云庵为师,赐道号“玄玄”,并跟随张云庵学习《道德经》和医术,走上修道之路。后来,张三丰决定留在湖北武当山,创立了武当派,被称为“武学宗师”。紫霄宫的紫霄大殿中的壁画所描绘的就是张三丰创建内家拳的故事。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重要事件

热门事件

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原净乐宫迎恩宫等157处古建筑遗址淹没于水下。

2021年1月,《了不起的修仙模拟器》团队成员走访武当山景区,游览参观了武当山天柱峰南岩宫、紫霄宫以及武当博物馆,对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有了认识和了解。该团队于同年的8月31日发布了“武当仙踪”游戏拓展包。拓展包中,增加了“武当山”门派,新增了武当山金殿铜殿,云海,复真观的九曲黄河墙等景点,共囊括了20多种武当建筑、4种武当场景、4种地图奇遇以及新丹药、新装备、新秘宝等内容。

2021年10月,武当山景区内有父子两人因游览时误入山林,迷失方向,寻求景区帮助。最后景区工作人员经过一个小时的搜寻发现,父子二人被困在飞升崖水库悬崖上,由于救援难度极大,最后历时4个多小时将父子二人安全救回。

2023年4月28日,《太和仙韵》音乐会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太极湖新区太极剧场上演。该音乐会由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打造,分为六个部分。共有50多件乐器齐奏,融合了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俗音乐的特点。

所获荣誉

1982年,武当山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武当山获得“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9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武当山为国家地质公园

2011年5月,武当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

2015年,武当山景区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武当山景区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