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华 :山东大学著名学者、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0:25

何中华,男,1962年7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4月23日,何中华的《人的存在之思:马克思哲学再诠释》获得第五届奎虚图书奖推荐奖。

社会任职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论研究室兼职研究员。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

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哲学观、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等领域进行探索 

今后研究的重点主要是:(1)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观,以期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2)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的反省,以利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选择;(3)回归中国古典思想,内省式地体认哲学意义上的“中国经验”,以便在文化源头上汲取智慧并得到启迪。

主讲课程

自1988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发展理论"、"哲学专题"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现代化理论研究"等课程。

出版图书

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历史地思》等著作。有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人文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译)载,论著被多种学术著作和论文援引,在学界有较大反响。

学术论文

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何中华.马克思哲学的"能动原则"及其历史意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8-40.

何中华.从中国传统社会特质看公德私德问题[J].文史哲,2021(3):203-236.

何中华.从中国国情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J].长白学刊,2021(1):142-148.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蕴再思考[J].哲学研究,2021(10):5-17.

祝利民,何中华.卡尔·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的体认方式[J].东岳论丛,2021(3):90-96.

何中华.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变迁的文化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变迁与文化选择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21(9):封3.

何中华.论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J].天津社会科学,2021,5(5):50-68,130.

何中华.革命的吊诡:文化是结果还是原因?[J].文史哲,2019(5):18-23.

何中华.美德与责任心是二分的吗?——与安靖如先生商[J].文史哲,2019(6):156-158.

何中华."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卡尔·马克思儒家在运思方式上的契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5):5-9.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J].文史哲,2018(2):5-30.

何中华.从现代性语境的悖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湖南省社会科学,2020(6):35-41.

何中华.历史和自由: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契合的两个侧面[J].社会科学战线,2020,306(12):1-10.

何中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历史建构——基于《资本论》语境的研究[J].哲学动态,2020(1):5-16.

何中华.儒家自由主义:人性论分野及其历史文化后果[J].文史哲,2016(1):49-58.

何中华.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J].孔子研究,2020(4):5-25.

何中华.为什么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人民论坛,2017(17):24-25.

何中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真理观——再读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2条[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5):1-11.

何中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重估[J].理论学刊,2017(4):145-154.

何中华.马克思的历史地思与浪漫主义[J].哲学研究,2019(1):3-16.

童建安,何中华.马克思恩格斯在清算费尔巴哈哲学上的差异——以《提纲》和《终结》为比较对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5):35-40.

何中华.学术旨归:古今之别与中西之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1):16-21.

何中华.“马魂、中体、西用”:方克立先生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展望和沉思[J].理论与现代化,2017(2):125-128.

何中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补充还是超越?——再读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1条[J].天津社会科学,2019,3(3):11-22.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J].中华儿女,2018(4):50-51.

何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澄清几个模糊认识[J].理论导报,2017(4):28-30.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J].晚霞,2017(4):48-49.

何中华,郝书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意蕴[J].东岳论丛,2017,38(3):15-23.

何中华.如何恰当地理解共产主义[J].理论学习-山东省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6(8):45-48.

何中华.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广义理解[J].学术月刊,2012(1):50-61.

何中华."哲学"语义嬗变与"中国思想"属性(下)[J].社会科学战线,2011(3):9-13.

何中华."哲学"语义嬗变与"中国思想"属性(上)[J].社会科学战线,2011(2):1-8.

何中华.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与他的哲学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6(5):5-13.

何中华.大学文化建设论[J].山东高等教育,2015(4):25-32.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现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刍议[J].戏剧丛刊,2015(3):25-31.

何中华.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60-65.

何中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新诠[J].学术月刊,2008,40(8):37-45.

何中华.百年中国学术:描述·诠释·评价--读《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J].学术月刊,2005(12):117-122.

何中华.原始文化与哲学--一种发生学的考察[J].学术月刊,2002(3):21-30.

何中华.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语境[J].学术月刊,2002(1):14-17.

何中华.评哲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学术月刊,2000(1):20-29.

何中华.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再读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J].山东社会科学,2015(4):12-18.

何中华.从梁漱溟思想看儒家精神特质——兼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会通[J].山东社会科学,2015(11):5-14.

何中华.董仲舒德治思想的社会和学理基础[J].山东社会科学,2013(1):41-47.

何中华.“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与“从后思索”[J].山东社会科学,2013(7):5-10.

何中华.生活方式选择的价值维度——李霞《生活方式的变迁与选择》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3(6):封3.

何中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诠释之商兑——兼评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一书中的几个观点[J].山东社会科学,2010(9):5-14.

何中华.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非此即彼还是互补整合[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23-29.

何中华.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属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D].山东省:山东大学,2019.

何中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补充还是超越[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4):200.

杨国荣,罗志田,温儒敏,等.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J].文史哲,2019(5).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文摘,2018(4):17-19.

何中华.4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回眸与前瞻[J].中国哲学年鉴,2018(1):3-21.

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新校园:文化大观,2018(1):15-16.

何中华."互害现象"的道德软约束[J].探索与争鸣,2018(11):43-45.

何中华.醇厚的乡情从大地溢出-读《地气-厉彦林散文选》[J].百家评论,2018(4):46-50.

何中华.文化焦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晚清以来国人文化心态的嬗变[J].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分册,2012(9):13-17.

何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澄清几个模糊认识[J].学习月刊,2017(6):14-15.

何中华.探索哲学创新之路-读张全新新著《塑造论哲学导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5):76-79.

何中华.超越逻辑:哲学的另一面[J].临沂大学学报,1996(1):8-9.

何中华.价值观念当代转换的哲学审视--评《现代价值观念的追求》[J].人文杂志,1996(1):128-128.

何中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求解--评《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J].山东社会科学,1995(3):95-95.

何中华.卡尔·马克思唯物史观二题新议[J].中州学刊,1995(2):42-45,66.

何中华.哲学的跨世纪使命:文化整合与自我拯救[J].文史哲,1995(6):39-41.

何中华.物质本体论的困境与实践本体论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1994(11):30-34.

何中华.现有儒学史叙事方式的局限-在"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儒学,2015(2):20-25.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J].学习月刊,2015(13):52-54.

何中华.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与时间性的复活-再答我的一位商榷者[J].东岳论丛,2013(8):35-43.

何中华."卡尔·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笔谈-历史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复活-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J].社会科学研究,2010(4):1-5.

何中华."现代性语境中的道德问题"笔谈(四篇)-"亚当·斯密问题"与社会的道德条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1):57-60.

何中华."道"进乎"技"[J].中国研究生,2009, (6):36-37.

何中华.我们今天如何对待马克思[J].中国研究生,2009, (12):19-22.

何中华.仇富·儒商·富人责任[J].博览群书,2009, (11):28-32.

何中华.在扭曲中沉沦[J].当代工人,2009, (11):10-11.

何中华.文化现代化与价值体系建设笔谈-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命运[J].理论学刊,2009(7):63-65.

何中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30年哲学创新与发展笔谈(一):论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重建和变革[J].理论学刊,2008(11):8-10.

何中华.历史回顾与理论反思-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30周年笔谈(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反思[J].理论学刊,2008(5):4-6.

何中华.5·12汶川地震:人文思考与重建对策(笔谈):灾难引发的思考[J].文史哲,2008(5):22-24.

何中华."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笔谈(五篇)-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性及其误读[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1):17-22.

何中华.卡尔·马克思与实践本体论(笔谈):人的个体生存与实践本体论建构-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再诠释[J].理论学刊,2006(11):36-40.

何中华."重审发展和发展观"笔谈(七篇) "以人为本"与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扬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1):28-29.

何中华.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2 (1):127.

何中华.马克思与恩格斯:并非"一块整钢"[J].青年思想家,2004, (5).

何中华.人文精神与坝代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14-21.

何中华.中西人性论及其分野[D].山东省:山东大学,2002.

何中华.这时代诗人的际遇[J].粤海风,2001, (1):24-25.

何中华."语言是存在的家"[J].现代语文(高中版),2000(3):4-6.

何中华,郝书萃.当代社会转型深层本质的独特审视:谈王南Shi《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J].求是学刊,2000(4):F002-F002.

何中华."哲学"有无"历史"?[J].社会科学战线,2000(5):34-41.

何中华.现代性·全球化·全球性问题[J].哲学研究,2000(11):17-23.

何中华."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J].文史哲,2000(1):5-12.

何中华.我看文化批评"新生代"[J].粤海风,2000, (2):42-43.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4-11,,38,.

何中华.人与环境的关系:反思的历史和历史的反思[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13.

何中华.贫困与可持续发展[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5-10,16.

何中华.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续)[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6):33-36.

何中华.社会活力与人的自由[J].天津社会科学,1999(3):21-23.

何中华.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J].东岳论丛,1999(4):73-76.

何中华.正义理论的新拓展- 《社会正义论》评介[J].哲学动态,1999(8):35-36.

何中华.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读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4):3-10.

何中华.重读让-雅克·卢梭三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7-63.

何中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1999(1):77-81.

何中华.儒道"天人合一"与当代环境保护[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6):20-23.

何中华,刘长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J].现代哲学,1999(2):31-36.

何中华,段磊.解放思想的主体条件[J].发展论坛,1998, (10):13-14.

何中华.阿拉伯哲学意蕴的再揭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199-200.

何中华.戊戌维新三题议[J].文史哲,1998(5):5-8.

何中华."科玄论战"与20世纪中国哲学走向[J].文史哲,1998(2):6-16.

何中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5-10.

何中华.妇女解放与可持续发展[J].长白学刊,1998, (2):52-54.

何中华.哲学的使命[J].世纪论评,1998, (Z1):40-42.

何中华.文化哲学中的悖论刍议[J].哲学动态,1998(1):31-34.

何中华.类哲学的提出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启示-类哲学:意义与启示[J].学术月刊,1997(3):19-21.

何中华.人学与哲学:一个再思考[J].江海学刊,1997(3):66-72.

何中华."无立场的思想"可能吗?--评一种"新"哲学观[J].哲学研究,1997(10):41-48.

何中华,张晓华.当代发展观的演变及难题[J].文史哲,1997(2):60-67.

何中华.重估传统[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11-15.

何中华.实践、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诠-世纪之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态度[J].学术月刊,1996(11):34-41,48.

何中华.当代中国文化的难题及其出路[J].天津社会科学,1996(4):34-39.

何中华,郁燕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1996(1):74-75.

何中华.影响当今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观[J].发展论坛,1996, (3):9-11.

何中华."现代化"观念与西方文化传统[J].学习与探索,1996(1):70-77.

何中华."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1996(9):10-17.

何中华.当代发展观的拓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发展论坛,1995, (10):22-25.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10):10-18.

何中华.历史抽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限度[J].南京社会科学,1995(5):16-18.

何中华."现代化"观念的逻辑意蕴及其历史表征[J].天津社会科学,1995(1):19-25,10.

何中华.再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答鲁鹏、王淑芹同志[J].哲学研究,1995(6):8-15.

何中华.不可通约和不可比[J].读书,1995, (7):143-144.

何中华.卡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1994(1):50-56.

何中华.读书·思考·写作三位一体[J].文史哲,1994(4):79-84.

何中华.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4(4):25-31.

何中华.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J].哲学动态,1994(5):29-30.

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3(9):29-36,48.

何中华.哲学的世纪末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1993(1):75-77.

何中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定位[J].天津社会科学,1993(2):27-33.

何中华.人类文化的哲学诠释-评邹广文的《文化·历史·人》[J].社会科学,1993(2):79-80,54.

何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山东社会科学,1993(4):76-79.

何中华.主体性问题及其误区[J].哲学动态,1992(8):16-18.

何中华.人类存在方式的转变与价值坐标的重建-关于全球性问题的一点思考[J].哲学研究,1992(4):6-14.

何中华.认识论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2(1):80-84.

何中华.文化研究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2(3):46-52.

何中华.深化哲学功能的研究刍议[J].晋阳学刊,1991(3):75-77.

何中华.从哲学层面上确立新发展观[J].哲学动态,1991(11):9-11.

何中华.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1(3):40-45,66.

何中华."历史规律"辨析[J].哲学研究,1991(12):44-51.

何中华.读《春秋哲学》[J].哲学研究,1991(3):81-81.

何中华."民族精神"之我见[J].山东社会科学,1990(1):24-26.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益探索-评范为启、张元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J].山东社会科学,1990(4):103-104.

何中华.要联系文化问题来探讨哲学功能[J].哲学动态,1990(8):9-10.

樊瑞平,何中华.毛泽东的实践观给哲学体系改革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9(6):37-41.

何中华.文化启蒙与系统悖论[J].山东社会科学,1989(2):35-36,39.

何中华.认识互补论[J].天津社会科学,1989(6):11-18.

何中华.应当建立哲学社会学[J].哲学动态,1988(8):23-25.

何中华.从哲学的多元功能看哲学的本性[J].哲学研究,1988(4):12-18,41.

学术成果

(1)提出建立哲学学体系的构想,并在元哲学领域进行探索,对于哲学的形上学本性、哲学视野之独特性、哲学比较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做了深入考察。

(2)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内涵进行诠释,从哲学观高度“重读马克思”,力图以实际的运思超越“回到马克思”与“告别马克思”的路数,从辩证法现象学的内在结合上寻找马克思哲学意蕴得以展现的可能性。

(3)揭示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绝对性和超验性,把它同人的存在联系起来考察,给出了价值范畴新定义,为突破经验论思维方式的梏提供有启示意义的借鉴。

(4)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本身进行反思,注重对“发展”和“现代化”范畴的形上学前提的追问,探究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命运,重思社会发展的本体论含义。

(5)考察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互斥论”和“划界说”,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有关研究的深化。

(6)从哲学角度阐释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它在实践和理论上面临的难题,凸显问题症结,清算前提和预设本身,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展。

获得荣誉

1993年被评为首批山东大学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

1997年获第2届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称号;

1999年被命名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0年获首批“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基金”资助;

2002年获首批“山东大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资助;

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2016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3年4月23日,何中华的《人的存在之思:马克思哲学再诠释》获得第五届奎虚图书奖推荐奖。

参考资料

第五届奎虚图书奖获奖图书发布.今日头条-大众日报.2023-04-23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1-12-31

何中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2-01-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