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更新时间:2023-11-10 16:29

俞秀松(1899年8月1日~1939年2月21日),又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诸暨市次坞镇溪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

1920年3月由李大钊推荐,到上海市星期评论》社工作。1922年初参加远东和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创始人;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国际会议和首批留苏联学习深造的共产党人;是我党最早参加与军阀作战的军事工作者,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1962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烈士光荣证书,以表彰俞秀松对革命的功绩。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1916年夏高小毕业,以同等学历报考浙江省“一师”,因考试成绩优异而被录取了。

1919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巨浪般的怒吼声,激起了投入战斗的热情。5月12日举行了杭州市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还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宣传队,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被誉为杭州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先驱。

参加革命

1920年1月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哲学系旁听。由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公开宣称“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

1920年3月由李大钊推荐,到上海市星期评论》社工作。5月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与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制定党的纲领等活动。8月受上海党小组的委派,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其时除参加编辑《劳动者》刊物外,进入厚生铁工厂做工,组织工人夜校、俱乐部和工会。还与其他同志一起创办了旨在培养干部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其学员后来大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11月团临时中央局成立,任书记,负责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指导全国的建党工作。

赴苏学习

1921年3月受共产国际的邀请和上海党团组织的委派,到苏俄莫斯科出席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后留俄学习,并负责联系选送国内革命青年赴苏联留学事宜。

壮志回国

1922年初参加远东和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3月回国,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和赴各地建党建团工作。4月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任书记,并到绍兴市指导团的工作5月,参加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兼经济部主任。9月任团中央书记。同时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2年10月去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协助孙中山工作,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部参谋处一等书记官,随许崇智讨伐陈炯明。同年与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一起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协助国民党改组。

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杭州市地方书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常委,中共党团书记。响应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的倡议,与邵力子、陈望道一起起草《我们所要的国民社会主义是什么》,指导全国开展国民会议运动。11月孙中山抵沪,领队前往欢迎,被法国巡捕房逮捕,经孙中山交涉后获释。

遭遇诬陷

1925年5月五惨案发生后,中共上海地委联合学校和社会团体公祭顾正红烈士,并发动罢工、罢课、罢市等爱国活动,任内部指挥。是年冬,受党中央派遣,率100多名党、团员赴苏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曾任中山大学联共支部局委员、中国部中共支部副书记、国民党中大特别党部主席,校学生公社主席。期间,因反对和抵制王明宗派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而遭到打击和排挤,被诬为“江浙同乡会”、“反党小集团”头子,“托洛茨基主义”,经联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审查而予否定,但仍被王明所掌的党中央另眼相看。

1933年被派到苏联远东地区工作,任联共边区党委机关报《工人之路》(中文)副总编辑。

再遇诬陷

1935年6月联共中央派俞秀松等25人进新疆,做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化名王寿成,曾任新疆反帝联合总会秘书长、新疆学院院长、省立一中校长、督办公署边防处政治处副处长、航空学校和军官学校政治教官等职,并主编《反帝战线》,还倡导扩大新疆师范教育,12月王明、康生从苏联回延安途经新疆,再次遭诬陷,被捕入狱。

1938年6月转押苏联。

错判死刑

1939年2月21日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错判死刑。

身后平反

1962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1996年8月俄联邦军事检察院为其彻底平反。

主要成就

杭州市五四运动”的领导人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人之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

我党最早的军事工作者

后世纪念

故居

俞秀松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近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1922年从苏联学习回国,先后在浙江省福建省从事建党建团活动。1925年在上海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33年被派到苏联远东伯力工作,任中文版《工人之路》副总编。1935年6月,被调任新疆反帝总会秘书长、新疆大学院长等职。1937年因被王明、康生等人诬陷入狱。1939年在苏联被害。196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故居坐北朝南,属晚清四合院式楼房建筑,占地面积458平方米。东侧厢房楼上为俞秀松的出生地,对研究俞秀松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陵园

俞秀松纪念碑始建于1987年,经过1999年的扩建,改为俞秀松烈士陵园。陵园位于次坞镇溪埭村东侧俗称柏树山头的小山坡上,占地1500余平方米。纪念碑位于陵区中心,碑高9.9米,下大上小,下侧宽1.74米,顶内收成三角形,三角形下侧宽1.4米,碑四面中间内凹,南侧碑身正面镌刻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题词“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字大50×50厘米,为金色,碑座分二层,每层高0.6米,碑底下为台阶,共四级,高0.6米,陵区南侧设上山道路,长56.6米,宽3.9米,两侧设平座,宽0.3米,设台阶170级,中间设休息平台6处。陵园入口处与停车场连成一片,面积800平方米。陵园门台成之字形,正面横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题词“俞秀松烈士陵园”,下用白色大理石镌刻俞秀松烈士生平介绍。整座陵园四周遍植松柏,与山水融为一体,尤显庄重肃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