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门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的渡口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5

八尺门,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东山岛)北端,与云霄县陈岱隔海相望,是东山岛通往大陆的咽喉,历代兵家必争之要隘。原系一座古老的渡口,宽580米,深19米,海面狭长,水深流急,海底暗礁密布,两岸均属黄土小丘陵地带。

历史沿革

这里本是渡口,唐总章年间(公元669年),陈元光率兵开拓闽南,使东山岛日益兴盛。人们为感谢开漳圣王功德,将渡口称为“陈平渡”。

康熙帝三年(公元1664年),清朝为断绝东山岛人民与抗清将领郑成功的联系,在渡口筑8尺高的界墙炮台,驻兵把守,陈平渡遂改名“八尺门”。

一九六零年,人民政府在此筑大海堤,使东山与大陆相连而成半岛。

1973年,八尺门海堤上又筑57座向东渠渡槽墩,引淡水入岛。这两项宏伟工程,使风光如画的东山岛,更加美丽妖娆。

1954年前,东山岛与大陆交通就靠八尺门老渡口,人力摆渡。1953年7月16日,东山岛战役中,东山军民在八尺门全歼中国国民党伞兵,取得闻名全国的八尺门大捷。当时由于渡口的落后,使国民党部队得以逃脱。

1954年11月,云霄常山至东山城关公路通车,八尺门建了一对码头(1956年增建一对),机轮方舟渡车。但由于渡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八尺门建造海堤或大桥,这是东山人民千百年的愿望。

1960年,省政府决定建设八尺门海堤。由福建省水电厅设计院负责设计。八尺门海峡狭窄,海底地质是壳砂及杂色硬粘土与岩石层混合体,有些礁滩外露,水深流急,海潮朝夕涨落,建桥施工困难大,造价高。建海堤则基础地质条件好,可以充分利用东山海边岩石多、粗砂多、运输船只多,可以发动群众,工程进展快,投资省。因此,确定了建海堤方案,并选定堤位在渡口东边,北端离码头40米,南端离码头90米,南偏西31°31′。

建设特点

海堤全长620米,堤高最深达16.6米(长仅10米),堤宽13.6米。在最低水位以下,堤东边块石围埝,外加15米宽块石压载;堤西片石围埝,坡脚外粗砂压载宽6米,堤中靠东填筑砂土;低水位以上,堤东边抛砌块石,顶宽3.5米,靠西面夯填土壤。两边砌条石和块石护坡到顶,堤面铺泥结碎石路面。两边砌1.05米高的条石胸墙。

建设背景

云霄县东山县两县共建。

1970年春旱严重时,云霄拟于马铺峰头拦溪筑坝,引水灌田。

5月,县革委会主任李文庆到东山县参加龙溪地区抗旱现场会议,目睹东山严重旱情,在地区领导人协调下,决定与东山县共建向东渠,改变原设计方案,将坝址上移,使到达陈岱八尺门的水位高程提高到18米,以送水东山。

8月28日,县成立向东渠工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李文庆任领导小组组长,武装部副部长宋修亭任指挥。

9月3日,以公社、农场为单位成立民工团并召开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3000多人誓师大会。

9月17日破土动工,上场民工及工人、干部、学校师生计4万余人。指挥部施工组由省、地区下放的工程师和县水电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王梓才、陈维勤、吴禹门、张意平、林振枢、杨福成等以及工人、农民技术员计50多人组成。

1973年3月12日竣工通水。工程总投资1074.4万元,其中省水电厅拨款460万元,地区水电局拨款105.5万元,县财政拨款105.75万元,社队自筹和劳力折价403.15万元。完成工程量438.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74.86万立方米),使用劳力622.93万工日(其中技工263.8万工日)。

工程项目

工程包括引水渠、滚水坝、渡槽、倒虹吸、隧洞、排水闸、溢洪堰等大中小型建筑物。引水渠起自马铺下墩滚水坝和下河水尾村滚水坝,经马铺、下河、城关、莆美、常山县、陈岱等乡、镇、场,跨八尺门渡槽进入东山县,总长69.7公里(其中由云霄县完成42.7公里)。渠底宽3米,过水深2.6米,流量8立方米/秒;进水支渠长10.48公里(其中石字支渠5.33公里,下墩支渠3.02公里,水尾支渠2.13公里)。下墩滚水坝长50米,水尾滚水坝长30米。水尾隧洞长330米,流量4立方米/秒;土地岭隧洞长160米,流量13立方米/秒。上窖倒虹吸,总长637米(其中穿过南溪区河床200米),双管道,总流量12立方米/秒。渡槽有双溪渡槽,长150米,流量14.5立方米/秒;车头渡槽长120米,流量14.5立方米/秒;石牌渡槽长200米,流量14立方米/秒;后坑洞渡槽长85米,流量14立方米/秒;大埔渡槽长255米,流量12立方米/秒。世坂渡槽分为世坂、小瓦埔、大湖3段,总长840米,最大高度31米,流量12立方米/秒;风吹岭渡槽长195米,流量12立方米/秒;宝树渡槽长55米,流量12立方米/秒;杜塘渡槽长75米,流量11.5立方米/秒;赤岭渡槽长30米,流量5立方米/秒;八尺门渡槽长1080米,流量5立方米/秒。计11座,总长3085米,槽孔跨度最大20米,最小6米,槽墩平均高度18米,拱下最大净高29米。还有小型排水闸12个,溢洪堰10个,石拱渡槽3个,排水涵洞、公路涵洞74个。

向东渠(东山)

1971年9月,成立向东渠引水工程指挥部,组织干部和民工共1万多人,与云霄县人民共建向东渠。向东渠是峰头水库(库容1.77亿立方米)的主干渠,从乌山南麓到东海滨,跨海峡,贯两县,全长85.81公里。东山负责从云霄杜塘水库至东山红旗水库的35.7公里主渠工程,和打通云霄土地岭及水尾岭2条共长499米隧洞,并在水尾砌筑1座长30米的连拱拦河坝。1972年2月底,完成主干渠挖填土方,即投入各类建筑物施工。其中包括5立方米/秒流量的石拱渡槽3784米、八尺门跨海钢丝网混凝土渡槽560米、墩57支(墩高21米);石砌圆形暗涵3座,总长770多米;单、双边砌石渠51段,总长4700多米;另有大小型配套建筑物206座。全线于1973年3月13日正式通水。《福建日报》1973年5月28日以“劈山跨海造长河”为题,《人民日报》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导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团结协作,共建向东渠的业绩。

1973年4月,开始建设支渠(3~1立方米/秒流量),经过3年多努力,完成杏陈、城关、前楼3条支渠和陈城支渠从分水闸至官路尾段,共通水35.55公里。其中较大型建筑物有坑内U型薄壳砼渡槽180米;康美、后林、建宅3座钢丝网渡槽,共长1418米;顶西铪渡槽376米;县农械厂、下湖、古港、钱岗、前佘、坑北、径里等地段的7座石拱渡槽共6218米、8座石砌暗涵共长1418米;其他中小型配套建筑物285处。全程完成土石177.03万立方米,投入劳力405.83万工(日),国家投资476.71万元。

1973~1986年的14年间,向东渠引水6950万立方米,年均引水496.4万立方米。

成就

在向东渠建设中,地形复杂,建筑物多,加上高空大流量,施工难度大。在缺乏机械设备的条件下,技术人员、工人创造性地使用单杆吊、丁字吊、30米高的A字型龙门吊和木绞车等吊装工具。特别是改革满堂式拱架为三绞桁式木拱架,比原来设计节省木材70%,节省钢材50%;改革实心墩为矩形空心槽墩,比原设计节省石料40%。其特点是上轻下巧,施工方便,为兴建凌空渡漕和大型拱桥闯出新路。许多水利专家称赞八尺门跨海渡槽为轻型、薄壁、高空大流量的新型渡槽。1978年9月,“渡槽木拱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科技成果奖。1979年被有关部门编成《石拱渡槽的拱式木拱架》专著出版。同年,该工程副指挥何荣玉被国家水利电力部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不足

向东渠的建成,增辟水资源,为发展东山经济创造良好条件。但因资金缺,陈城支渠半途停建,杏陈、城关、前楼支渠配套尚不完整。主干渠未能正常引水,大雨引大水,小雨引小水,无雨无水引。因而,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但实际只灌1.2万亩。

参考资料

2021八尺门旅游概况,八尺门旅游指南,八尺门旅游须知-游侠客旅行.八尺门.2021-06-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