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山 :福州“三山”之首

更新时间:2023-08-15 18:25

乌山又称乌石山,地处福州市境内,位于福州市中心,面积25公顷,海拔84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山地地形,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有一级保护及二级保护古树名木共16棵。

1961年5月,乌山成为了福建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福州市政府决定开放乌山,并初步建成了乌山风景区,并对乌山部分景点进行修复。2007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启动恢复乌山三十六奇景的建设工程。2015年,乌山历史风貌区被评定为中原地区国家级“5A”景区。截至2016年,乌山已恢复了17处景观。

乌山是福州市“三山”之首,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历史资源和城市山体景观系统中标志性的节点,是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古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命名

乌山是福州“三山”之首。因山上多花岗岩,经风雨侵蚀后发黑,“黑”在福州话中发音为“乌”,故命名为“乌山”。乌山作为风景名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时期。在中国汉朝时期,何氏在重阳节的时候登乌山欣赏风景,并在山顶引弓射乌鸦,由此称乌山为“射乌山”。唐天宝年间,李隆基敕名乌山为“闽山”。唐贞元十五年,观察使柳冕为庆贺李适寿诞,在乌石山东麓建“贞元无垢净光塔”,此塔于后干符间毁于战乱。五代时期,王曦称帝后,在净光塔的旧址建崇妙保圣坚牢塔,后人俗称乌塔。宋朝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将乌山改名为“道山”,于乌山之上修建道山亭,并请“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撰写《道山亭记》,乌山因此扬名。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乌山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屹立于福州市区中心的西边,海拔84米,面积约25公顷。乌山历史风貌区位于南门西侧的市政府旁边,北至道山路、西至白马河、南到东西河、乌山路、东至八一七路,总面积27公顷。乌山东麓的乌塔和于山西麓的白塔分别立于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两侧,三山鼎立,两塔对峙,构成了福州古城空间形态格局的典型特征,即“三山两塔一条街”空间格局。

气候水文

乌山地处福州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20℃-25℃之间,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最高温度可达到42.3℃,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份,最低温度可达到-2.5℃。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2000mm之间,降水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主要呈现雨量大,降雨时间长的特点。河流补给主要来源于闽江上游来水和降雨,汛期主要集中在4-9月。

地质

乌山上遍布花岗岩,花岗岩经风雨侵蚀后发黑。乌山曾是福州市城内的海拔至高点,四周低矮空旷,无所遮蔽,雷电常直劈而下,也因此形成了许多与雷电有关的景点。

地形地貌

乌山位于福州市区中心的西边,与于山、屏山呈三足鼎立之势。乌山属于山地地形,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海拔为86m。山上怪石嶙峋,林壑幽胜,景源分为山东省山西省山阴县山阳区山脊5路。

植被资源

乌山古树名木较多,其中尤以古树居多,乌山有一级保护及二级保护古树名木共16棵,包括榕树朴树榔榆破布木4个树种,其中榕树有12棵,占75%;朴树有两棵,占13%;榔榆、破布木各一棵,占6%。

历史沿革

在中国南宋时期,道士白玉蟾在乌山紫清宫处行医济世,后人感念其德,在乌山东麓修建“护道白真人庙”。明朝万历年间,商人陈振龙西班牙带回红薯苗并进行培育,后人为纪念他,于乌山上修建“先薯祠”。民国十八年,福建学院于乌山西麓创办乌山图书馆。1935年夏,卢胜率领闽南红三团骨干40多人,来到乌山创建了乌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乌山成了闽粤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福州市人民政府先后将乌山占用。20世纪50年代,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在乌山顶邻霄台旁建成。1961年5月,乌山成为了福建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期,乌山上历史文物古迹及景点受到较大程度的人为破坏,乌山图书馆、丹霞山宫等众多文物被毁。

198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开放乌山,并初步建成了乌山风景区。随后,鼓楼区政府成立乌山风景区管理所,福州市鼓楼区园林部门加强了乌山风景区的各项管理,并对乌山部分景点进行修复。2007年,福州市政府再次启动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工程,以搬迁占山单位,恢复乌山三十六奇景为主。

2015年,乌山历史风貌区被评定为中原地区国家级“5A”景区。2020年,福建省气象局逐步迁出乌山顶,仅保留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2021年7月,乌山顶的邻霄台景区基本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2022年10月,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施工改造,并对邻霄台遗迹进行进一步复原。

景区布局

乌山历史风貌区定性为以大规模的奇榕怪石,梵文摩崖石刻为特色,以题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为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融合,特色鲜明,景色优美的古城风貌区。同时也是集观光游览,山林休闲,科研教育为一体,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公园。功能结构是“一湖、两河、三带、四片区”。

一湖

“一湖”是指乌山南侧、市委市政府前的环湖景观区,是一个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环湖休闲区。

两河

“两河”是指乌山南侧的东西河和乌山西侧的白马河,东西河是具有文化娱乐、游憩功能的滨河休闲带;白马河是集休闲、文化、旅游、生态等功能的城市滨水景观文化带。

三带

“三带”是指乌山历史风貌展示带、南街商业更新发展带和澳门路-八十一阶巷-道山观弄的传统特色商业带,乌山历史风貌展示带主要是展示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名胜。

四片区

“四片区”是指乌塔名胜区、天皇岭传统风貌区、石文化景区以及北园景区。乌塔名胜区主要是位于乌山东麓第一山一带,主要以乌塔为核心,包括乌塔会馆邓拓故居、石塔寺以及慈善堂等多处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名胜区。

天皇岭景区主要是位于乌山东侧天皇岭一带,主要包括两个片区,一个是以以天皇岭巷、八十一阶巷、道山观弄等传统巷弄和传统山地民居院落构成的平面肌理,以及由鳞次栉比的坡屋顶和高低错落的封火山墙构成的连绵起伏的空间形态片区,另一个是指集中了高爷庙乌石山教案旧址、武圣庙等宗教建筑群,是体现乌山宗教文化内涵的片区。

天然文化石景区位于乌山西部南面,景区散布着形态各异的奇石,并汇集着大量历史悠久的摩崖石刻等遗迹,是乌山特有的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游览区。

北园景区位于乌山西部北面,该区景观资源较少,山体绿化覆盖率较高,是乌山历史风貌区典型的山林休闲空间。

主要景点

据史料记载,乌山曾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截至2016年,乌山36奇景仅存17处,包括石天、向阳峰(薛老峰)、道山亭冲天台、天章台、天秀岩、清泠台、天香台霹雳岩、天台桥、鸦浴池、般若台(华严岩)、邻霄台、社稷坛、射乌山,其他景观因历史年代久远的缘故,大部分已不复存在。

乌塔

乌山乌塔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它的前身系唐朝贞元年间所建的“净光塔”。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经过修缮后,塔可登临。山上的道山亭中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作的《道山亭记》,记述了乌山风景和福州市风土民俗。

邻霄台

邻霄台位于乌山顶部,原为一组巨石围合的石坪。邻霄台台面宽广,视野开阔,是乌山登高望远的景点。向西可远眺屏山公园,向东可眺望乌塔,向东南可远眺于山白塔,向南望去可俯视乌山景观以及俯瞰黎明湖公园。

射乌楼

射乌楼景点位于石天景区境内,楼体本身是民国时期办公建筑,建筑构造保存完整。

寿山福海

寿山福海景点主要是根据乌山历史风貌区的摩崖石刻“寿山福海”为主体,该石刻苍劲有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景观采用露天展示的方式,通过栈道引导进入,设置景观台地和休息座椅,可供有人观赏石刻文化和休憩以及拍照留念。

霹雳岩

霹雳岩景区是乌山上宋元明清摩崖题刻的集中区。石壁上有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市知府程师孟手刻的“霹雳岩”三个楷书大字,因为该岩石是雷劈而就,故称“霹雳岩”。

四方亭

四方亭位于乌山山顶处,亭子前面立着一块“兴建石壁观音亭碑记”的石碑,岩壁上有三尊石雕泥玩具的观音像和两名童男童女,&起来称为“石壁观音”。

鸦浴池

在石壁观音亭附近的东壁亭下方,有一个池子叫鸦浴池。鸦浴池是乌石寺三十六奇之一,是一个被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内不断有泉水涌出,每到黄昏即有群鸦来浴,故得此名。

西方三圣佛像

西方三圣佛像位于冰壶景区的南入口,是一尊藏身于榕树根系包裹下巨石石壁上的大型石壁造像

十三太保榕

十三太保榕景观节点位于石天景区内,是植物景观节点,属于一级保护植物,榕树景观风姿卓越,别具一格。

开发与保护

198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开放乌山,并初步建成了乌山风景区。随后,鼓楼区政府高度支持乌山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就此成立乌山风景区管理所,福州市鼓楼区园林部门更是加强乌山风景区的各项管理,对乌山部分景点进行修复,同时拓平道路、修建护坡驳岸,种植乔灌木和大量地被植物,乌山历史风貌区的景观面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自2007年开始,乌山历史风貌区项目已先后投入约3亿多元,拆迁5万多平方米有碍于展示风貌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完成了一系列景点、登山道及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面积已由保护建设初期的7.1公顷扩大至15公顷,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乌山历史风貌区融入三坊七巷历史风貌区,成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至此福州市政府将加大对乌山历史风貌区保护修复力度,积极推动山上省气象台、省电视台搬迁,同时进一步完善乌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乌山历史风貌区景观资源提升。

2021年7月,乌山顶的邻霄台景区基本完成改造并对外开放,景区内不仅新铺设了登山山路,还重现了不危亭、“双松梦”等古典园林景观。2022年10月,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施工改造,一批设备与技术革新,并对邻霄台遗迹进行进一步复原。

相关文化

石刻文化

乌山梵文摩崖石刻具有规模大,数量多、题刻的名人墨客分布年代广,字体种类丰富的特点,包括篆、隶、楷、行、草书等。摩崖石刻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冷台、天秀岩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其中宋刻多为榜书、题名,明、清刻多为诗刻。乌山摩崖题刻因其文学艺术价值和考古史料价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山摩崖石刻共有276段,截至2016年,存留的石刻有106段,佚失的石刻有170段。存留的石刻中,宋刻占总体石刻的26%,元刻占16%,明刻占18%,清刻占13%,民国后的石刻数量占4%。以石刻类型来说,宋刻和元刻中,题名石刻为主要部分,分别占71%,82%;明刻中,诗刻石刻为主要部分,占42%;清刻中,榜书石刻为主要部分,占57%。除此之外,时间尚未确定的石刻有24段,占总体石刻的23%。

道教文化

乌山的道教文化可追溯至宋朝。宋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程师孟以登山远眺可比道家蓬莱三山,因此将乌山改名“道山”,修建道山亭,并请“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撰写《道山亭记》。南宋,有道士白玉蟾山麓紫清宫等处行医济世,后人感念其德,于山东麓凯凝铺建“护道白真人庙”。乌山也因此香火旺盛,有吕祖宫、白真人庙和道山观等。

名人文化

乌山上有大量儒家圣贤聂氏宗祠,如乌山朱子祠,是后人为纪念理学大师朱熹所建;九贤祠,是为纪念罗从周黄干福建省九位学者所建;戚俞二公桐,是后人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建。

榕树文化

乌山榕树文化始于北宋,由当时的两任知府张泊玉和程师孟的倡导下兴起。乌山遍植榕树,其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目前已有独木成林榕、三友榕、老叟榕、瀑布榕、兄弟榕、石壁榕、十三太保榕、卧牛榕、镂空榕等根据其形态特征命名的榕树,这些榕树已经成为乌山风景区的形象标志之一。

农耕文化

早在明清时期,乌山以南是万亩田畴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年间太守李拔登乌山到此向南眺望,看到辛苦耕作的农民,心生怜悯,遂写下《望耕台》:“为念民劳登此台,公余坐啸且徘徊。平畴万亩青如许,尽载沾塗血汗来”,并在望耕台上建望耕亭。

相关事件

2021年7月28日,参加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嘉宾来到乌山历史风貌区参观考察。嘉宾们先后参观了生活休闲区、乌山摩崖石刻以及宗教文化古迹等景观,感受了乌山的人文底蕴和福州市历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