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谣里的村庄 :鲁芒作品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4

《农谣里的村庄》是青年诗人鲁芒的第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报刊发表的90篇散文。

出版信息 2.作品目录 3.作品阅读 4.作品评价 5.作者简介

1.出版信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农谣里的村庄/ 鲁芒著. -- 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2.9   (齐鲁铁路文艺丛书)

ISBN 978-7-80250-971-9   Ⅰ. ①农… Ⅱ. ①鲁… Ⅲ. 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3806号

2.作品目录

第一辑 乡间歌手

想象鸟鸣

乡间歌手

麻雀

燕子

鸡鸣时分

两只麻雀

暗夜里的精灵

童年的鸟鸣

又见鹊巢

望雁

第二辑 童年往事

童年的苇塘

上梁

乡间年戏

赶年集

乡间龙抬头

拾柴火

火柴枪

蝎子

秋天的直翅亚目

辘轳

麦收时节

冬天的阳光

乡村夏夜

三月茵陈蒿

五月槐花香

柳笛

童年的桑林

割草积肥

酸枣树红了

童年河

第三辑 乡音难忘

农谣里的村庄

故乡

炊烟

梦里故乡

年画里的温情

父亲送我上路

远去的父亲

风雨路上的三哥

回望炊烟

回家过年

陪堂嫂回娘家

回老家过年

中秋节

走不出番薯

温暖的火炕

渴盼雨水

故乡的老屋

又闻蛙声

红枣情

老家的电话

手擀面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清明节

第四辑 城市庄稼

走过春雨

芙蓉树下

静静的午后

从微笑开始

等待邮铃

拥抱春天的温暖

站在春天的门槛上

感受大海之月的魅力

喝酒

饺子

霓虹闪烁的圣诞节广场

亲亲太阳

秋菊

一张特别的贺卡

初雪

冬日午后

金黄的稻束

第五辑 远山近水

携手日月行

幽谷里的女神

七月崮乡行

感受沂河

山东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纪游

花果山之旅

情系彩虹谷

再过彩虹谷

冠世榴园纪行

春日梨乡行

春到李官看桃花

纪王崮上看“王城”

跨过岁月之门

穿行在岁月深处

亲亲小鱼

一场视觉盛宴

泰山东御道

冠山漫记

览胜天马岛

静美雪野湖

后记

3.作品阅读

农谣里的村庄

□鲁芒

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我又一次走进了这个村庄。

村庄就座落在山前面的漫坡上,像一枚被世人遗忘了的别在大山胸脯上的徽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明晃晃的白光。挂满雪花的树木在呼啸的风里颤抖着,雪花纷纷簌簌落下来,飞珠溅玉一般。山前那条小河里的水早已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象一面平整的镜子。是啊,夏日的傍晚,我的姐妹们常常坐在岸边以水为镜洗衣梳妆,而现在却是男孩子们的天下了,他们正喜滋滋地在光滑的冰面上起劲地抽打着陀螺,无拘无束地在冰上飞翔。小村太小了,在地图上(那怕县里的地图),也找不到它的位置。但这个村庄和这个村庄里生活着的世世代代的父老乡亲,依然心安理得地安守着那一亩二分薄地,世外桃源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年又一年,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在这个数九寒冬的日子,走在这被大雪覆盖的村庄里,到处都静悄悄的,此时,竟有两位小姑娘朗朗地争相背诵着《九九歌》,一路雀跃着走来:“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溜,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农谣,大概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耳熟能详。我高中毕业离开故乡前,一直生活在这片并不广阔的天地里,曾无数次跟随父亲参加农耕活动。这期间,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许多土里刨食的经验,对于春耕秋种、夏收秋获的农事活动可以说了如指掌,特别对流传在乡间的农谣,我是喜爱有加,每有耳闻,便铭记在心。

虽然我逃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农事活动的歌谣,许多句子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甚至能够朗朗背诵下来,那异彩纷呈的农谣,是乡下父老乡亲长期艰苦劳动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当你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走进鸡鸣狗吠的村庄,常常有俚语农谣萦绕在耳际:“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有关农事活动的日历表,什么季节耕作播种,什么季节收获储藏,时间差极小。“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春天的时候,我牵着牛,父亲肩着犁一起走向田野,白花花的刺眼的阳光晒的我懒洋洋的,我总无精打采的不愿正经干活,父亲就一边马不停蹄地犁着地,一边语重心长地告戒我:“‘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一年之季在于春’啊!春天里可不能拖奸撒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春天不整好地,撒下种子,秋天能有什么收获呢?”父亲总是那么勤劳肯干,因为他深谙“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的道理”。后来,当我读到唐诗里的句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是多么的佩服父亲的智慧啊!

父亲总记不住公历的日子,但他心里却象有一本农历书,不用说,他很清楚地知道“冬至寒食节六十日”。地耕完了,老牛被拴在塘堰上啃食地上刚刚返青的草儿,父亲躺在地头小憩,口里含着旱烟袋,慈祥地看我沿着小路边寻找甜甜的茅草芽吃。但不一会儿,他就会支着嗓子喊我:“回来整地了!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耕、谷雨,顶着小满豇豆’,可不能误了农时,‘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啊!”

大杜鹃急促地叫着掠过村前那棵老枣树,父亲就找出从种子站买来的棉花籽,一边用温水浸泡着,一边说:“‘枣发芽,种棉花’,该往地里送粪了”。棉花是一种不耐寒的作物,幼苗特别怕冻,当人间四月,枣树发芽,已是“千里莺啼绿映山”的时候了,这时寒潮已经退去,正是种棉花的季节。农人们将积攒了一冬的土杂肥手推肩挑送到地里去,均匀地施在待播的垄里,也将一年的希望深深地埋进了泥土。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父亲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每年春播前,我家的猪圈、鸡舍里的土肥总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因为施足基肥,是庄稼丰收的前提啊。

麦子是世间最主要的粮食,人们倍加赞喻,父亲对麦子的关注可以说胜过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爱护,有关麦子的农谣父亲知道的就更多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正适宜”。中秋节前后正是麦子播种的季节,农人们起早贪黑抢收抢种,在父亲的眼里“季节不等人”啊!种子播到地里,父亲隔几天就去看望一次,象看自己的亲人一样。他对我说:“‘豆四麦六谷十二’,如果六天过去小麦还不发芽,不是地太干旱就是种子有问题,要及早想办法补救,‘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小麦出芽了,田间管理还很重要,每年入冬前我们都要将麦地统锄一遍,因为“锄头自带三分水,抗旱保禾苗肥”,要想来年麦子有个好的收成,冬季管理少不了,“夏锄多一遍,秋收多一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麦收八(月)十(月)三(月)场雨”,说的则是小麦整个生长期中,八月、十月、来年三月对雨水需求的重要性。

有关蔬菜、水果的农谣我也记得不少:“清明节前后,种瓜点豆”:“寒露采山楂,霜降番薯”:“立冬狼毒小雪扳白菜”:“小雪不收菜,必定受冻害”等等。走在银装素裹的老家的小巷里,两位小姑娘的《九九歌》竟一下子勾出了我埋藏在心底的这么多农谣。这时,一群雪白的鸭子摇晃着肥硕的身子“嘎嘎”地从我面前走过,我跺了一下脚上沾的雪花,它们张开翅膀,抖索着身上的积雪,欢叫着远去了。我忽然看见父亲腋下抱了一捆干草正向着马厩的方向走着。听到鸭子的叫声,他回过头,一下子看到了远处走来的我,他惊讶地说:“这么大的雪,你怎么回来了?”我说:“我知道家里下了大雪,才故意回来呢!我想看看雪。”父亲笑了:“是场好雪,‘瑞雪兆丰年’啊!”

“‘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饽饽睡’。对吧!”我冲着父亲温婉地说。

“你到城里这么多年了,还记着?”

“我还记得‘小满三日见麦茬’呢!”

父亲定定地看了我好一会儿,眼里露出晶晶的亮光,象我们家那头温顺的老牛。也许在他眼里,儿子还没有忘本,那一刻,父亲象一个幸福的孩子。“嘿嘿”地笑了!

是啊!在庄稼人眼里,每一场雨、每一场雪都是那么的亲切,就拿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任何一个节气来说,那都是一个隆重节日呀!一代代勤劳朴实的乡间父老,用自己的双手播种收获,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积累了关于农事活动的歌谣,为子子孙孙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一步踏进村庄的那一刹,我就感觉到了她的温暖。这大雪覆盖的村庄里有我低矮的老屋,老屋里住着我苍老但善良的父母,无论我走的多远,她都会敞开那瘦弱却温暖的怀抱,静静地等待我的归来。不管我是发达了,光宗耀祖了;还是落魄了,穷困潦倒了,她一概不舍不弃,她那温暖的怀抱总会热情地接纳我,而且毫无怨言。

每当我在外漂泊,心灵无依的时候,我总要回到这个村庄,这是我灵魂的故乡啊!

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想着一茬茬庄稼在季节里蓬勃地生长,然后渐渐熟透,我就感到特别的温馨,我是唱着农谣长大的乡里孩子呀,对庄稼有着太深的情感。

当又一个冬天氤着暖暖的祝福渐渐远去,我的乡间父老又会站在村前那潺潺的小河旁,唱起那优美的农谣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们的父老乡亲又陶醉在新一环的季节轮回里……

4.作品评价

栖居在城市的“乡间歌手”和他灵魂深处的吟唱(序)

◎刘京科

青年诗人鲁芒是我交往已久的兄弟。

他的诗歌感情真挚、意象丰富,语言灵动、充满张力,长期以来,深受文友们的好评。在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之后,更被他精心描述的文学乡村深深吸引。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看似浅显却可直抵生活本相和事物本质,最能拨动读者灵魂深处那根脆弱的神经。几年前,我主持的《沂蒙作家》杂志“作家独白”专栏,曾连续两次推出他的散文专辑,并配发了读者评论文章,在当地文学圈引起较大反响,也触发了业内朋友长久的感动。

我觉得,鲁芒是一位很有人缘也很有成就的作家。人缘是指他有着敦厚真诚、乐观豪迈的人品和性格,深受文友们的敬重;成就则源于他扎实勤奋的创作态势与长期的精神固守,他的诗歌、散文作品都曾多次在省内外举办的大赛上获奖,有的还入选了年度选本,在山东省、在中国铁路文学阵营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及至我读完他这本散文集中的全部作品,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河流”,他的作品就像一条流淌在稿纸上充满真情的河流,只要你随意在其中打捞起一朵浪花,都会有出其不意的感动和震撼。

也许是声声透着雄壮动力感的汽笛为这位有着灵气和才气的铁路作家催生出不尽的创作激情,故乡原野肥沃的土壤又为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成熟了他沉甸甸的思想,使他能够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不同文体都向着希望的顶峰攀升。他就像一位勤奋的歌者,在干好自己繁重的工作的同时,把对军旅生活、对工作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把已经远去却并未走远的乡音情韵,把童年的率真美好,生活的酸甜苦辣变成优美、给人启迪、陶冶情趣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听到了火车振奋人心的汽笛声和他在这种雄浑汽笛声伴奏下的心灵吟唱。

与许多出身于农村的作家一样,无论生活环境和个人心境发生多大变化,对曾经乡村生活的怀想、追忆,乡间事物、童年往事、风土人情始终是他笔下最得心应手的描写主题,因此,他描写乡村的文章写的都比较出彩。收入集子中的文章几乎涵盖了他童年、少年时代发生在农村的、在作者心灵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各种事物、乡风民俗、劳动场面和生活趣闻。农谣、老屋、辘轳、火炕、童年河……等农村风物,在作者笔下生动翔实地再现出来;播种、收获、割草、拾麦、摘枣、捕鱼……等农事劳作,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灵动的再现;直翅亚目蝎子、麻雀、燕子、稻束、番薯、小麦、茵陈蒿……等乡间动植物,被作者描摹得真切感人、妙趣横生。特别是第一辑“乡间歌手”中的十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对于那些生活在乡间的“精灵”们的喜爱与敬畏,观察独到细致,语言灵动优美,由物及人,充满无限爱意和感恩之情。我觉得,这“乡间歌手”正是他本人最真实的写照,只是他现在是诗意地栖居在城市的“乡间歌手”,因此,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听到他灵魂深处的吟唱。

著名作家韩作荣先生曾说过:“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窗口,是作不得假的文字。真的性灵,真的情感,对生活真切的体验,真知灼见,都蕴含于娓娓道来,亲切动人的语调之中。”鲁芒的散文渐渐具有了这种态势。在他的文字里几乎听不见无病呻吟,更没有那种堆砌华丽辞藻的矫揉造作,文字表述朴素真挚,在看似不经意的娓娓述说中,每一个音符都蕴藏着真善美。在我阅读了他集子中的全部作品之后,我渐渐摸清了他作品所要表达的那条清晰的脉络,这是一条由真情迸发而出的爱的脉络,这是一个作家对于农人、庄稼、对于社会、对于大自然深切关注、观察和反思之后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他用朴素却优美的语言赞美故乡,反思人生,歌唱生活,怀念亲人;他把诗的韵律,散文的真情凝成声声催人奋进的人生汽笛,砥砺自己的意志,昭示着博爱与真诚;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责任心的作家心中那份清澈的流水,听到了那一腔高亢的山歌;他把林间小路,三两点渔火,牧童笛声,崖畔上的花朵,通过幽雅而深的意象传呈给读者,给人以深沉而独特的心灵冲击。

我认为,散文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即使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的叙述,也融合了自己主观的感情。鲁芒这位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家,他从乡村到军营,朝气与热血沸腾了他满怀的激情;从军营转业到城市后,感受着人情的冷暖,经过生活的磨难与砥砺,他又换了一个角度看社会,这就使得他的文章渐渐扎下了思想的根须。从“城市庄稼”一辑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鲁芒还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人,他对于土地、对于家园的那种眷恋和怀念,对于自然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显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深深的无奈。我们从《又闻蛙声》、《又见鹊巢》这些细微生动的短文里,可以看出作家悲悯的人文情怀。许多年来,我们一味地掠夺自然、破坏环境,留下了沉痛而怵目惊心的伤痕,清泉断流、环境污染、沙尘暴,甚至内心的,作家虽然都没有展开来叙述,但那种欲哭无泪的锥心之痛可见一斑。“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悲哀起来!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虽然越来越现代化,但人与自然背离的却越来越远了!今后的日子倾听蛙鸣将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或许我们将来就只有倾听玩具上的人造蛙声了。”这是多么痛彻心扉的无奈啊……

细读鲁芒作品,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关注乡村或者生活在城市里的乡村人的生活,绵绵爱意寄寓于泥土之上,涓涓真情流淌在心灵的底片,所以带给我们的是泪眼朦胧的震撼!作为一名铁路作家,他爱铁路,任劳任怨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之余,用文字的相机记录下疾驶的火车掠影,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深深地膜拜土地和文学,栖居于泥土之上放声歌唱。他已经把文学当成一种事业,在工作着、劳动并幸福着的同时,用文学抒发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对于土地、对于家园的感恩和怀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想!

我们读鲁芒,读他的灵气,读他的才气,其实,更让我耐读的是他的真诚,他给我的印象就像原野上的那棵默默生长的大树一般,从不张扬和做作,深深地汲取生活中的养料,在不断壮大自己,用一抹绿色——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颜色,为大自然献出一份生机……

我以为,文学艺术最能吸引人的两个字便是“味道”。它就像喝茶一样,既感受褐色秀香,又品味其形。我在临沂的时候,有时我俩和其他文友一起,有时就只有我们两人,却把文学拉得热火朝天。鲁芒老弟对我不时地提出希望,对他的作品我也时常谈谈自己的看法。俗话说“高度决定视野”,我希望他在文学的山峰上继续攀登,站到更高的层面上去观察生活、激扬文字。同时,我也希望他做出更多的“拿手菜”,在“味道”上、在创新特色上下功夫,有更深邃的思索,在语言和艺术上巧妙地展现出新意,让意境更新、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我希望和祝福着鲁芒弟多多制作出带有自己个性的“拿手菜”,继续用真情唱自己的歌,开出属于自己特色的、带有生命力的花朵!

2012年5月9日于阳都

刘京科,小说家,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沂河》文学主编。)

5.作者简介:

鲁芒,原名:李洪文,1965年生于山东潍坊,1983年始在部队服役15年。1985年开始在《山东文学》、《解放军文艺》、《鸭绿江》、《微型小说选刊》、《飞天》、《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歌月刊》等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诗文被收入《中国诗萃》、《中国散文大系》、《山东散文30年选》等多种文集,出版诗合集《与大地一起飞翔》、《当代实力诗人15家》、散文集《农谣里的村庄》等。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国铁集团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居临沂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