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中国传统节日

更新时间:2023-02-04 16:05

寒食节(Cold food festival),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冬至过后105或106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寒食节的起源争议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这三种,子推说被普遍认可并广泛流传。寒食节兴起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至宋代后开始衰落,后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在禁火寒食的基础上,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扫墓、 踏青、蹴鞠、插柳、拔河与打秋千等。寒食节从艺术价值层面看,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承载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历史沿革

起源

寒食节起源在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中争议颇多,其中讨论最多的有:禁火说、改火说、介子推说。

禁火说,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来自周代的禁火制度,最早出现在《周礼·司烜氏》中,认为禁火的“火”是大火星。由于星官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星宿的崇拜,禁火便成了人们祭祀大火星的一种仪式。

改火说,认为火是有生命的,用了一年的旧火需要熄灭,新的一年要点燃新火种,于是就有了古代的换火仪式。在换火的过程中要先把旧火熄灭,再点燃新的火种,新火和旧火不能同时出现,而改火的最佳时间就在寒食节之后。

介子推说,认为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最早出现于两汉学者桓谭的《新论·离事》中,提到太原郡的百姓在严寒时节五天不得生火做吃食,这是最早的关于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关的记载;其后东汉中期的官员周举在《后汉书·周举传》中提到的,寒食节在太原郡流行,这一习俗与介子推焚死有直接关系;接着在魏武帝曹操的《明罚令》、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都有寒食节与介子推的相关记录。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推崇和认可。

发展与衰落

寒食节于两汉时产生,据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寒食节节期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冬至后105日或106日。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流传于中国北方太原市附近的地区,节俗主要为禁火和冷食,属于地方性的民间节日。到魏晋南北朝时,寒食节的节俗变得丰富起来,据宗《荆楚岁时记》、陈元靓岁时广记》十五引《岁时杂记》、陆翙邺中记》 中所记载,此时期的寒食节节俗除禁火寒食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具有娱乐性的项目,后却因寒食节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演变成的祭祀活动,却又缺少儒家学说的正统理论渊源支持,因此受到朝廷的明令禁止,一度衰落,在《后汉书》和曹操的《明罚令》中都有相关记载。

直到唐朝,寒食节才得到极大地发展,也是寒食节最兴盛的时期,寒食节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寒食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李隆基时,还将寒食节上墓纳入了国家律法,据陆龟蒙《新定陪太守一百五夜南馆玩月》和元稹《连昌宫词》中记载,寒食节节期为冬至后第105天前后,第105天为官寒食,第106天为小寒食,假期由原来的四天改为七天,寒食节的节俗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宋代寒食节成为与冬至、元旦并重的三大节日之一,寒食节时除了延续唐代寒食节的活动内容外,更注重娱乐活动,至宋代寒食节发展到了顶点。

到元代寒食节承袭了宋代节俗,假期仅有三天, 直至清代,寒食节慢慢衰落,最终与清明节融合。民国后,寒食节渐渐被世人淡忘。发展至今,寒食节已经完全被清明所取代,虽保留了寒食节的习俗,但是寒食节的衰落至消失确是显而易见的。

节日习俗

活动

禁烟火:禁火和颁赐新火,是寒食节的标志之一。寒食节期间禁火三日,各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从东汉南北朝屡禁屡兴, 到唐朝每次寒食节后帝王都会向王侯将相之家赐予火种。

拜扫祭祖:寒食节人们于先祖坟前致祭、填土、挂纸钱,然后将介子推燕、蛇盘兔等祭品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插柳:古人在寒食节的重要习俗,每到寒食节,将发新芽的柳枝插放在门上房檐下,称“寒食插柳”。唐代,人们会将柳枝插于房檐、衣襟;清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完全融为一体但仍保留了插柳的习俗。寒食节插柳在民间有避邪之说,有辟邪驱鬼、清污去秽的功用。

踏青:寒食节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祭完祖坟后会采花摘食用野菜,游逛风景,慢慢就演变为寒食节的“踏青”。

打秋千:原是寒食节宫内嫔妃喜欢的游乐项目。从唐朝起寒食节打秋千也在民间流行起来,深得大户人家闺阁小姐的喜爱,故秋千又称为“释闺闷”的游戏。

蹴鞠:寒食节时一种踢足球类的运动,在民间、宫中、军队都很受欢迎,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记载:“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描绘的就是军中的情景。

咏诗:唐宋的文人墨客也会在寒食节这天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也会用诗歌来描述节日的盛况,咏诗也成了唐代寒食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食俗

吃冷食是寒食节的重要习俗,冷食主要有饧大麦粥、子推饼、干粥(又叫糗)、杏粥、醴酪、煮熟的鸡蛋等。一般在节日前一天制作面食,山西省寒食节有蒸“寒燕”的习俗,将“寒燕”用刺条串起来,吃时用木棍打下,称作“打燕”。山东人在这一天都要吃鸡蛋,不同的是即墨区吃冷饽饽,莱阳市长岛县吃冷高粱米饭,泰安市则吃煎饼卷生苦菜。北京人则以小吃为主,最出名的就是“北京寒食十三绝”,主要是“三蒸、四烤、六炸”,对应的小吃分别为:驴打滚、芸豆卷、艾窝窝;油酥烧饼、硬面石子馍、火烧、螺丝转;炸三角、姜汁排叉、蜜麻花、卷果、炸糕馓子麻花。寒食这天也有的地方会食凉拌菜,比如南方地区,寒食节会吃凉拌荠菜北方地区柳芽拌豆腐

文化影响

寒食节的形成及演变,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历史上,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产生的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延续至今,寒食节的核心忠孝以及诚信思想,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连接作用,对先进文化的发展起奠基作用,对民族、社会、家庭团结起维系作用。艺术上,寒食节在历史发展中作为写作题材出现了很多的作品。涉及的诗词,仅唐诗宋词中题咏寒食节的有几百首;涉及的著名诗人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杜甫等;涉及的历史名人有:李隆基曹操等。为中国诗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文化上,寒食节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都表现了中原地区从古至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发展至今,通过缅怀先烈,对青少年起到教育的意义,寒食节成为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文化传入越南后,得到京族的重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便是越南人的寒食节。节日当天,越南人会扫墓祭拜,制作传统食物元宵节和汤圆,用于祭祀先祖,上供后方能食用。越南人的元宵以冰糖作为馅料,而越式汤圆则是有绿豆和红糖两种,煮熟后倒入糖水后再吃。在越南,这天又称为“汤圆节”。

相关传说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儿子争夺王位,用计毒害太子申生,其弟晋文公被迫离乡,漂泊在外。随着不断离开的追随者,重耳身边仅有少数忠心之人。重耳历经苦难,忍饥挨饿,严重时曾饿晕过去,大臣介子推为救他,割股奉君。长达19年的流亡后,重耳成功复国,成了晋文公。在之后的论功行赏时,晋文公忘记了介子推,经大臣提醒后,派人多次去请介子推上朝封赏。介子推为躲晋文公,携母一起躲入介山,晋文公找不到人后,下令放火烧山,火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后于山中找到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为纪念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山修建聂氏宗祠,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