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虹 :青年商旅作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7:17

剑虹,青年商旅作家,非洲问题资深撰稿人。非洲十三年,实地采访,潜心研究,2003年出版《中国商人在非洲─商情·风情·人情》;2007年出版《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2010年10月出版《莫桑比克指南》和《穿越东南非洲》。现为莫桑比克华人组织“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莫桑比克剑虹网”以及“中莫商桥”创建人。

个人简介

1,1995年9月——1999年6月,就读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2,1999年6月——2000年8月,在北京英汉达书刊发行公司高教社北京世纪维克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辑室任中英文编辑,编辑并出版了系列有声读物\u003c\u003c英文金曲赏析\u003e\u003e。

3,2000年10月——2006年6月,效力于莫桑比克荣晓国际Inc.,往来于南非、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专司国际贸易。职责有:报关、做账、市场推广、翻译等。

4,2006年6月——2007年10月,独自步行穿越东南非洲国家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遍访各地中资公司、华人华侨、并在07年回国后写下\u003c\u003c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u003e\u003e、\u003c\u003c莫桑比克指南\u003e\u003e、\u003c\u003c穿越东南非洲\u003e\u003e三部书稿。

5,2008年1月——2010年3月,任“非洲长城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兼勘探队队长。职责:全面负责莫桑比克各地金属矿特别是锆钛砂矿的寻找、注册、取证、钻探等。

6,2010年3月——2012年6月,任“海域莫桑比克矿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矿业项目内采矿证、环评证、土地征、电力施工授权等证件申办和取得,以及项目所在地矿区建设及分公司日常经营和管理工作。

7, 2012年6月至今,在北京创建“莫桑比克剑虹网”,其宗旨为:搭建中莫投资、经贸交往的平台;促进中莫民间文化的交流。

8,2012年6月至今,在马普托创建“中莫商桥”,是莫桑比克境内唯一一家具备法人独立运营资质的华人地接社,接待中国赴莫公务团、商务团与旅游团。

个人资历

1,在东南非洲工作十年,先后从事国际贸易、筹备建厂,跑马圈矿等工种,具备比较宽广的投资视野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2,长期从事中非文化交流和对非投资研究,作品遍及国内众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出版非洲类原创书籍四部,具备较为丰富的对非经贸、投资等理论知识。

3,“骆驼型”奇人,极少喝水却特能耐旱,饭不多吃却能吃苦,意志坚定,踏遍了莫桑比克的山山水水,将莫桑全境装进脑袋中。曾在莫桑比克与世隔绝的海滩上不停歇、一气走出40公里的记录(详见“非洲海岸历险记”)。

非洲经历

非洲,人类始祖的发源地,这里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热带草原,景色旖旎的海洋风光,高耸奔腾的山川河流,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儿是奇花异卉斗艳的地方,也是赵忠祥讲解下气势恢宏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风情保持原生态;这里还有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太奇式的绘画、独具特色的乌木雕、星罗棋布的名胜遗迹等,都是非洲大陆真实情况的写照。在新的世纪,非洲大陆政局总体趋于稳定,经济连续实现多年增长,社会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一些非洲国家的人均GDP都超越中国。然而,如果提及非洲,多数中国人仍然认为这是一块贫瘠落后的蛮荒之地,瘟疫、干旱、饥饿、骚乱是人们最常见的评价,充满了误解甚至荒谬。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为了响应中原地区政府鼓励“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已有近一百万的中国人走进非洲,从事中非商贸和对非投资,但普通百姓对非洲的印象依旧没有多大改观,所以,中国和非洲之间并不缺乏经济活动的投资商人,奇缺的是能从事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现在,就让笔者介绍这样一位文化工作者,当他走进非洲后,立即发现中非经济交往日趋紧密,而中非文化交流严重滞后,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外出采访,实地调研,然后潜心著书,向国人展示一个真实而明亮的非洲,一个传奇而传神的大陆,自愿当起民间文化交流者的角色,他就是非洲问题青年学者剑虹先生。

剑虹,原名李践红,固始县文化局人,1995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1999年毕业后,被外语系张爱卿教授直接推荐到北京工作。在京城奔波的岁月里,他成为千百万“京漂一族”中的一员,可能会终其一生过上“卡奴、房奴、车奴”最平凡、普通的日子,但北京毕竟是国际化大都市,它使人们加快生活节奏、倍感生存压力的同时,却也在处处彰显事业拓展的好机遇。剑虹以前并没想到去国外发展,但偶尔掠过的一个机会,让他离开北京,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闯荡。

一,偶得机会 走入非洲。

2000年夏季,一位朋友打电话给剑虹,问他想不想出国?原来,这位朋友的一位好友在非洲,此次回国进货,顺便想找一个英语翻译。能有机会出国,当然更好,剑虹辞去北京的工作,登上飞往非洲的班机。剑虹所在单位是一家北京人在莫桑比克开办的贸易公司,他除了当翻译外,还兼任报关、做帐、管理等工作,因业务也涉及到周边邻国,他还往来于莫桑比克、南非斯威士兰马拉维等东南非洲国家之间。那时的莫桑比克发展迅速,商机无限,中国商店门前经常排满了顾客,货柜一到,很快就抢购一空,一大批中国小商人在随后两年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跃入百万富翁行列。剑虹的奋斗目标原本是先工作积累经验,后当老板赚钱,但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不久就改变了他的初衷,走上了另一条与众不同的奋斗轨迹。

长住非洲后,剑虹有了时间和机会,来面对面地观察黑人社会,面对异国奇趣,域外风情,尤其是以前在国内时想象的非洲与亲历的真实非洲相去甚远,遂有了创作冲动。另外,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于当年在北京成功举办后,大批的中国商人有规模地赴非投资,中非经贸活动也越加紧密,让他深感震惊的是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商人是以道听途说的方式来到非洲,因为中非文化交流严重滞后,国内介绍非洲各国的书籍奇缺,特别是对非投资方面的专著书籍更是空白,这与日益强大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扮演大国角色所具备的实力和风范很不相称。信息的匮乏、交流的不畅,使在非华商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挫折和损失,同时也使即将走入非洲的中国人难以得到有价值的资料参考。与其做一个比比皆是的小老板,还不如基于国家利益之考虑而从事“让中原地区了解非洲、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著书宣传活动,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剑虹放弃经商赚钱的规划,转型为一位身处商界却能坐怀不乱、艰辛著书、促进中非民间文化交流的青年学者。

二,传播文化 艰辛著书。

就这样,剑虹白天工作,周末外出采风,夜晚写作,以旺盛的热情写下30万字的纪实散文集《中国商人在非洲─商情·风情·人情》。2003年,剑虹回国,定居北京,那时的中国,正在形成对非投资的热潮。他的书稿出版后,国内多家报刊媒体纷纷向他约稿,一些商界投资人士也在与他联系,想提供资金和他共同开拓非洲市场,甚至时任温州市市外贸局的陈品富副局长还邀请他来到温州,共商在马普托建立“中国城”的投资建议。令人意外的是他对这些从商的好机遇无动于衷,后在2004年重返非洲,继续着中非文化民间交流的凡人壮举。剑虹在国内时,朋友们对他的执着不理解,他老家的“蓼城文化”主编曾就选择经商还是著书话题,与他进行过类似探讨:

蓼城文化:你在2003年出书后就有人愿意出钱,给你投资,你有不少机会可以从商赚钱,为什么还在坚持创作?

剑虹;我之所以坚持,是因为我有一种使命感,没有人强迫,而是我在非洲所见所闻所感,促使自己这样做。你看,我们在经商投资之前,应当是先调研后实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而在对非投资上,事情恰恰颠倒过来,中国商人误认为非洲到处是黄金,呼啦啦地来了,先投资后了解实际情况,这是投资中的大忌,当媒体津津乐道描写一些成功人士在非洲赚钱之时,却没人来讨论另部分商人的投资失败,特别是早些年使用援非合作专项基金而涉及的众多项目,有谁知道多以巨额亏空而结局!他们的盲从也说明了中非之间迫切需要文化方面的交流,这就是“对非投资、文化先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其实就是信息的传递,情报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商情的解析,说白了,最终还是为经济活动、为国家利益所服务的。

蓼城文化:你也可以先当商人,等赚足了钱再支持自己做学问,没有必要这样不烂子自己。

剑虹:人在从政、从商之后,心境很容易发生变化,你将不再是你。拿我来说吧。我了解自己,我一旦从商,世界观、价值观就会发生变化,不会再对文人关注的事情感兴趣,我的社会责任感会逐渐衰退,思想也会随波逐流。我啊,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最能创造成绩,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受人拜谟的成功商人,什么时候我这个人也就废了!”剑虹的回答虽荒诞,却尽在情理之中。

2004年,受国内诸多媒体的约稿重托,剑虹重返非洲,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写作,如果说以前他仅仅是个自由撰稿人,这次,他把自己的眼界放得更广,位置定得更高,任务列得更重,着重于加强非洲方面的问题研究了。

三,外出采访 费用自负。

写作,是一件痛苦之事,尤其是关于非洲题材,比如说莫桑比克,没有任何的汉语资料可供参考。为此,剑虹在马普托,先后购买了50多本外语书籍和杂志,花费了大量心血用在外文资料的查阅、翻译和整理上。这些书刊多来自于南非和欧美南非白人作者,信息量大,内容翔实,为写出高质量的书稿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其次,他通过收看非洲各国的卫星电视节目,来了解快速发展变化中的非洲大陆;最后,他利用节假日与周末时间外出采风、寻访和调研,或者在工作合同到期后周游各地,以求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原始信息。

非洲国家很穷,但物价却奇高,普通大宗商品价格至少是国内的三倍,所以,赴非写书,费用极其高昂。中原地区目前没有对非文化专项基金可供申请,也没有其他财团提供赞助,剑虹是以薪水来支持自己外出食宿、采访费用,从经济上来算,这是一项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生意。另外,他在一天辛苦工作后,利用清晨和夜晚休息时间笔耕不辍,体力透支与精神压力外人难以想象,可谓历经艰辛!这样的“傻事”,如果不是站在国家的高度、心静如水、具有忧患意识、俱备奉献精神的文人,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四,亲身经历 甘愿受苦。

与国内的非洲问题专家、学者不同,剑虹是站在非洲的土地上,通过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来研究非洲问题,他态度严谨,意志坚定,决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而是走出家门去实地采访收集,所以,写出的文章与众不同,极具说服力。2006年7月,剑虹在另一个工作合同期结束后,为了打造精品好书,专门拿出2个月的时间,由南至北穿越东南非洲,行程2500多公里,采访到50多位中资公司负责人、私营业主和个体华商。

临行前,有人劝他找马普托商界朋友帮忙,或者众人资助他一台车辆外出采访,这样安全、快捷、少吃苦,但被剑虹委婉谢绝。他认为,非洲交通落后,如果开车,许多地方无法到达,公路上和田间地头见到的风景绝对不一样,他坚持甘愿受苦,步行穿越。事后证明,他的体重减了10斤,身体裸露部位晒脱3层皮,承受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风险,克服太阳灼伤、饥饿、疾病和水土不服的干扰,历经风雨,终见彩虹,不但使原有的书稿日臻完善,还写出一大批关于莫国各行业华商自身的商情类文章。勇者无畏,其严谨著书的态度亦难能可贵!

五,激情奉献 成绩可贺。

2003年,剑虹带着30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集\u003c\u003c中国商人在非洲一商情·风情·人情\u003e\u003e回国,将非洲最新信息快速传递给国内的投资人士。书稿很快被中国经济出版社相中,并在“非典”过后出版发行,很快就得到\u003c\u003c读者\u003e\u003e、\u003c\u003c海外文摘\u003e\u003e、\u003c\u003c商界\u003e\u003e、\u003c\u003c华商\u003e\u003e等众多书刊的转摘或连载,反响不凡,一路热销。特别是书内的一些如“误解非洲十大方面”、“细说黑人”等精华文章,被全国各地的媒介纷纷采用,并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扭转了相当一部分网民和读者对非洲的误解看法,这更坚定了他以著书的方式从事中非文化交流的信心和决心2006年底,剑虹回京后,恰逢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首都举办,把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非洲大陆,国内急需对非投资方面的稿件。剑虹带回了在非洲实地采访的书稿\u003c\u003c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u003e\u003e,立即被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采用,在2007年初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专著书籍的空白,为欲了解非洲商情的众多投资人士提供一本极具价值、浓缩最新信息的商业参考书,而书中对一个国家从事多个行业的华商进行集体、全景式地采访并集结出书,在国内的书市尚属首例,因此,该书一经出版,就畅销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获好评,同时也被一些对非网站和大量的博客广为连载或转载。

2007年,剑虹以旺盛的激情又连续写出\u003c\u003c穿越东南非洲\u003e\u003e和\u003c\u003c莫桑比克指南\u003e\u003e2部书稿。可贵的是他并未出版,而是利用随后两年多再回非洲工作的时间,继续充实和完善,直到2010年回国后,才于同年10月出版。至此,剑虹先生所著非洲类原创图书已达四部,在全中国范围内实属罕见。所以说,到非洲的中国人千千万,而剑虹只有一个。

剑虹是从非洲基层走上来的草根青年学者,一直坚持在一线上长期实地调研,所以,他的出现让人备觉难得,一些报刊媒体纷纷向他约稿。他在国务院主办的\u003c\u003c侨务工作研究\u003e\u003e、中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u003c\u003c西亚非洲\u003e\u003e、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u003c\u003c统一论坛\u003e\u003e、中国对外友好协会\u003c\u003c友声\u003e\u003e、香港特别行政区\u003c\u003c华人世界\u003e\u003e以及\u003c\u003c收藏界\u003e\u003e、\u003c\u003c侨园\u003e\u003e、\u003c\u003c世界文化\u003e\u003e\u003c\u003c当代人\u003e\u003e\u003c\u003c通商\u003e\u003e等各大知名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多年来,他在挥洒泪水和汗水之中,写出了上百万字的文稿,内容涉及中非经贸、对非投资、国情介绍、风土人情、游记散文、动物世界、社会百态、文化艺术、非洲华人生活及工作状况,等等。

作品特色

在剑虹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一种执着的时代使命感、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姑且称之为“剑虹精神”。正是具备了这样一种精神,凡人也可成就一番伟业。剑虹不同的人生奋斗特征同样反映到他的作品中,纵观他的作品,有以下特色:

一,首先,作品坚持实地采集。

目前,中非经济交往日趋紧密,但中非文化交流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经费匮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贺文萍博士在《环球时报》撰文“非洲研究亟须加强”称:“很多研究机构的经费根本无力支付派遣学者到非洲考察的开支。因此,国内非洲研究界一个普遍存在的‘见怪不怪’的现象是,研究了一辈子非洲的学者,很可能一辈子也没有去过非洲。”

非洲与中国远隔万水千山,国内专家研究非洲问题,因经费匮乏往往是汪洋兴叹,而剑虹的优势在于他长年在非洲工作和生活,文章是亲历非洲、实地采集后而写,都是第一线上原始稿件。例如,在图书《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中,剑虹遍访东南非洲各地中资公司和私营企业,与负责人们同吃同住同聊,眼见为实后才动手记录。

二,其次,著作注重实用。

剑虹作品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二者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效果,如他的前两部对非经贸图书,都是中国商人想到非洲经商和投资所需要的参考书;他的新著《莫桑比克指南》,以“城市介绍、如何到达、哪儿去游、哪儿购物、哪儿去吃、哪儿去住”等方式,翔实、深度、专业地介绍了莫桑比克全境内“衣、食、住、行、游、购、娱、商”,无论是商务考察,还是工作旅游,长住生活,均具有难得的实用价值。

三,图书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非洲的自然环境多样、风土人情浓郁,剑虹在对非洲的人文景观探索时,尽量使文稿融知识型、趣味性、实用性与客观性于一体。如在《穿越东南非洲》中,书稿在趣味性地记录之后,也对事件所发生的历史成因、所依赖的背景环境、所洋溢的地域风情、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力求做到对下可供大众趣味品读、对上可供学者资料研究。

四,最后,著作分量重,得到专家及社会肯定。

剑虹因其高尚的人品和独特的经历,得到了莫桑比克华人社团的敬佩和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的重视,时任洪虹大使亲自为他的书稿写序,并把自己的私秘手机电话留给他,以便剑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可以直接联系到大使,获得一些必要的帮助。莫桑比克总统保健医生同时兼任莫桑比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江永生会长对他赞不绝口,两人成为忘年交的朋友。他给剑虹书稿写序中认为:“历史将作证,他的作品《莫桑比克指南》,对非洲莫桑比克问题的研究填补了中国的一项空白,在国内国际上达到了领先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贺文萍博士也对剑虹大加赞赏,她为《穿越东南非洲》书稿,写出2500字的序言,同样为他作序的还有现任莫桑比克旅游部长费尔南多·松巴纳先生。

正是因为他在中非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被中国驻莫使馆作为唯一的一名莫桑比克华人推荐回国,参加了2006年9月2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外交部华侨华人国庆联谊会”,还得到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赞扬并合影留念;2010年再次受邀,参加了由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务院侨办等五部门,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招待会”。2011年4月22日李长春访问莫桑比克期间,莫桑比克大使馆与经济商务参赞处特别安排剑虹陪同李长春首长参观市容,对马普托的历史与现状,做了2小时40分钟讲解工作,这都是祖国对剑虹长期从事中非民间文化交流的肯定与赞许。

在中非经贸紧密合作、中非文化交流仍旧落后的今天,我们希望剑虹先生能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完成他下一次中非民间交流方面的凡人壮举。

(以上资料节选自图书《侨之光》第48—57页“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