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矿业学院 :1909年创办于北京的学校

更新时间:2024-09-20 16:59

北京矿业学院始于英国福公司1909年创办的焦作工学院。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1938年西迁城固县,与国立西北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在天津市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1年4月,学校从焦作搬迁至天津办学。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市,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开始搬迁至江苏徐州办学,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成为“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改设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2000年,学校又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从中国矿业大学分离出去,命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4年成为全国正式拥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2006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规模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0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9个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个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4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0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设点12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600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00余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460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5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9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87项,包括“863”项目22项、“973”项目3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70项;申请专利978项,授权625项,出版各类著作818部,编写教材334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2008年,学校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出任该中心名誉主任。百年校庆期间,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与国外10所知名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澳大利亚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学院。2009年12月,我校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共建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38人,副教授384人,博士生导师197人,硕士生导师662人;先后有8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1人入选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0人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160多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210万册;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支撑和引领能源、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2009年3月至8月,经过为期近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确立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能源和资源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历史

1953年9月11 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中国矿业学院改为 北京市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在首都北京掀开自己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53年10月24日,北京矿业学院举行了京津合校之后的第一次开学迎新大会。

1954年 11月1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复同意学院建立院党委会。1954年12月4日至1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首届党员代表大会。

1954年10月23日至24日,北京矿院召开了首届青年团代表大会。

1953年11月召开了第五届学生代表大会,这是合校之后的第一届学代会。

1954年5月,北京矿院举行三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一九五三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这是北京矿院的第一个全面而详尽的教学工作计划。

《北京矿业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十二年规划》。规划共分培养干部指标、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培养提高等三个部分,提出了12年的奋斗目标。

1954年已经由原来的5个专业逐步增至8个(P93),1958年专业发展到11个(P113),1960年全院专业发展到16个,是“文革”前专业设置最多的一年,1962年专业总数调整为13个(P126),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期间。

1959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将一枚象征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金质纪念章赠给吴子牧院长,以感谢学院对越南留学生的培养。

从1953年上半年起,中国矿业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规定修业年限为3年。1955年底学校第一批采煤研究生毕业,16名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辩全部为优秀。

1955年8月成立了夜校部,当年录取学生90人。1956年5月举办函授大专,成立函授部,在函授生所在地设立函授站,收新生130人。

1955年7月,采四、电四、机四、建四等班级的249名毕业学生举行了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

1954年11月公布了《北京矿业学院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1954年10月通过了《北京矿业学院优秀学生奖励暂行办法》。

1956年5月举行了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北京矿业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1967年8月8日在北京体育馆召开“煤炭系统下矿‘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矿院3000余名师生下到各大矿区。

1955年6月学生第一届文艺演出。1958年全校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师生参加政治学习。

北京矿业学院辉煌的体育成就在北京高校中享有盛名,也成为学院嗣后的光荣传统。1954年4月,北京矿院举行了第四届春季运动会,这是京津合校后举行的第一次运动会。

1958年9月9日学院党委副书记魏明接受了由贺龙副总理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北京矿院“全国体育运动红旗”的锦旗。中央新影集团曾到学院拍摄题为《准备参加比赛》的纪录影片。大学生军事训练从1958年开始。1958年9月9日,学校共培养出刘书谦、董耀禄、崔云海、朱昌发、辛承梁、林家琪等6名体育健将。

1961年4月30日,北京矿业学院隆重举行了建校10周年庆祝大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给大会发来贺信。

1961年6月,北京矿业学院第四届党代会举行,标志着北京煤炭学院与北京矿业学院两院正式合并的开始。

院刊《北京矿院》于1953年10月21日创刊,每期4版,为双周刊,第一任总编为提前毕业的杨芝秀。学院领导吴子牧副院长兼任院刊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当北京矿业学院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飓风骤然而至。学院自1966年起即停止了招生。这一时期,学院经常组织师生到厂矿、农村搞“教育革命实践”,青年学生满怀政治热情,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市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京校外迁)。1969年,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包括北京矿业学院在内的13所“京校外迁”高校被迫迁出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 研究生院,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工学院,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市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市,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省,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京校外迁)。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1月,江泽民、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李鹏同志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元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周世宁教授,并指出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精品。2009年1月29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默克尔总理的共同见证下,江苏省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使我校“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为这方面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2009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我校30名奔赴西部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回信:“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2009年10月12日,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中德经贸与教育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了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2009年10月18日,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刘延东同志到校视察并出席校庆庆典大会。

一、1909——1915年,焦作工学院

1909年3月1日,河南焦作,焦作路矿学堂开学典礼。

二、1915——1919年,福中矿务学校

1915年6月1日,开封市,福中矿务学校开学典礼。

三、1919——1921年,河南理工大学

1919年2月,改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1920年4月,由开封迁回焦作。

四、1921——1931年,福中矿务大学

1921年夏,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本部在焦作)

五、1931——1938年,焦作工学院

1931年,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

1937年10月,举校迁至陕西西安;

1938年3月,由陕西西安迁至甘肃天水。

六、1938——1946年,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焦作工学院与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改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年11月,焦作工学院从甘肃天水迁至陕南城固古路坝。(至此,本院教育暂告停止。)

七、1946——1949年,焦作工学院

1946年夏,洛阳市关林,私立焦作工学院复校;

1947年,9月,迁至河南郑州;

1948年8月,迁至苏州市

1949年4月,苏州解放。随即,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私立焦作工学院。

1949年6月1日,私立焦作工学院在苏州举行了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

八、1949——1950年,国立焦作工学院

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9月,学校返迁焦作(成为国立高等学校)。

1950年1月,燃料工业部正式接管了国立焦作工学院

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国立焦作工学院。

九、1950——1953年,中国矿业学院

1950年,天津市,筹建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4月26日,焦作工学院结束,中国矿业学院成立。

1952年,清华大学采矿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采矿系,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十、1953——1970年,北京矿业学院

1952年春,中国矿业学院筹备在北京建校。

1952年10月,进入了天津、北京市两地办学的过渡时期。

1953年9月,改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1年,北京煤炭学院并入 北京矿业学院。

十一、1970——1978年,四川矿业学院

1970年5月,学校迁至四川三汇坝;学校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十二、1978——1988年,中国矿业学院

1978年6月23日,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开始在江苏徐州筹备建校工作。

1978年11月,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2年12月,学校从四川省至江苏徐州的搬迁工作全部结束。

1984年12月22日,学院在徐州市建校一期工程竣工。

十三、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

1988年4月2日,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97年,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998年9月,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参考资料

中国矿业大学发展概要及11次易名情况.100.cumt.edu.cn.2019-07-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