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9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生物学系”成立于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之初,由光华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大夏大学等高等院校生物系合并而成。

建系之初,汇聚了一批国内享有盛誉的著名教授,如动物学科的薛德、张作人;植物学科的王志稼、郑勉、陈彦卓王宗清;生理学科的张宗汉等。继后又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如:颜季琼、郎所堵南山、周本湘、钱国祯等著名学者。上世纪50、60年代,我校生物学系的动物界学科、植物学学科是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最强的学科之一。2000年生物学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发展

1981年,在张作人、郎所、堵南山、周本湘、钱国桢、颜季琼、周绍慈等教授主持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首批动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理学、生态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今已发展成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招收植物学、动物学、水生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基因组学8个专业的博士,另加生物医学工程和课程与教学论10个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学院加快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先后成立了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野生动物与流行病研究所、生命医学研究所、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细胞信号网络研究技术平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学院现有在职教师111名,含教授26人,副教授(副高)27人,讲师(工程师)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60人。其中,有教育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多人。

2000年至今我院共获得科研经费约5175.11万元,承担科研项目总数达304项,发表论文964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已在动物界植物学、生态学、药用植物化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皮肤抗衰老天然激活剂”荣获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会银奖和第83届法国国际发明展览会特殊荣誉奖;“金嗓子喉片喉宝”荣获东南亚医药卫生保健博览会金奖;“GSF糖尿病专用食品产品”荣获上海市第五届“四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金耳食用价值研究----金耳纯”荣获上海市第五届科博会金奖;“长白山食药天然资源(越桔)的深度利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教育系统参展组委会颁发的“参展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高校展区优秀展品一等奖”;“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学及其环保型全价饲料的研制开发”项目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苔类植物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项目获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育,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为指导方针,以基本要求加需求选择为原则,注重本科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学院建有一流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达4300平方米,不仅满足常规教学需要,还为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提供先进的精密仪器和经费资助,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覆盖率达在校生的80%。学生科研工作气氛浓厚,科技成果连连获奖,曾获上海市“太阳岛”杯一等奖,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三等奖,每年在校级“大夏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有多人获奖,并有优秀科研论文发表于各类专业期刊。

学院在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浙江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建有植物学动物界野外实习基地;与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组成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并聘请中学名师为师范生兼职导师;院资料室藏书4万余册,在订中文期刊150余种,外文期刊120余种;院标本馆藏有极为丰富的珍稀动物标本和中国东南部植物标本。

学院目前招收师范和非师范两大类本科生。其中,师范类学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免费培养,毕业后从事基础教育的生物科学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师范类学生按“生物科学和技术”大类招生进校学习二年基础课程后根据学生志愿,分别进入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专业继续学习。建校以来,生物学系共培养了本科生40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约600多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高校、中学、科研机构、出版社、制药及生物制品类企业、各级机关等单位工作。

院长介绍

院长:刘明耀

刘明耀教授,男,1962年生于湖南省,1982年获湖南师范大学学士,198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3年到199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神经科学系和加州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exas 德州农工大学 University) 任助理教授。2003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2007年晋升为终身教授刘明耀教授任职于该研究所干细胞与癌生物学中心,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博士导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农工大学遗传学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和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raduate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博士导师。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筹建生命医学研究所并任所长。现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刘明耀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发育和疾病过程中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在胚胎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生殖系统、癌症、糖尿病、骨骼和心血管系统)。G-蛋白偶联受体是已知数目最多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它们把多种多样的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并通过和其它信号转导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尤其是各类生理活动和疾病的调控。刘明耀教授实验室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利用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动物技术平台研究构建疾病模型并研究GPCRs在生物体中的功能;利用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技术平台来阐明GPCRs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其最终目标是开发特异靶向性膜受体和信号途径的疾病治疗药物。研究领域集中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包括1)发育和代谢疾病;2)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机理;3)血管新生和抗血管新生药物的分子机制及新药研发;4)炎症和肿瘤免疫中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NF-КB信号途径;5)干细胞分化调控和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配套设施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充分发挥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各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为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引导下,在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投入,搭建了一批基础性和示范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心,组成校级实验教学平台。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重点建设项目。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在整合生物系各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2005年,中心被学校纳入校级实验教学平台,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除了为生命科学学院开设实验课程外,还承担环境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心理学、化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中心继承了学校老一辈生物学家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积累,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下,特别是在闵行校区实验室建设中,本着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原则,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进行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和具有开创精神的综合素养为教学理念。

学校领导乃至中心每个教学和实验技术人员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合格的生物科学师范毕业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研究能力,才能适应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从99年起,学校逐年加大对实验中心的投入,除更新、配套常规仪器外,逐渐添置大型仪器,使生化、分子、细胞、免疫、发酵制备、组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等生命科学实验技术都能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得到应用,缩短了本科实验教学与学科研究的距离。

闵行新校区新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用房4800平方米。近五年来,学校投入1500余万元进行实验室改造和设备投入。建设了4个层次的实验室:基础生物学实验层次、综合探究性生物学实验层次、应用生物学技术和教师技能训练层次、开放型研究专题层次。同时,我们还为学生科研实践设立了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平台。

基础生物学实验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能够用掌握的基本技能自己发现和了解生物体的一些基本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涉及的内容包括生物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观察、分类、解剖、培养和生化测定;涉及的技术有解剖技术、显微镜技术和基本的生化技术;涉及的课程有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生化实验、动植物野外实习;该层次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结合紧密,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初接触的实验内容,以观察和验证为主。其中,动物界和植物学实验与理论课结合进行,便于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

综合探究型生物学实验

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技术、综合细胞和生理学研究方法,探究一些简单的细胞和个体的生理活动。该层次主要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显微技术、生化技术、免疫学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涉及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较多地涉及学科特点,需要在学科内进行纵向综合。该层次实验原理复杂,实验课程应单独设置。

应用生物学技术实验和教师技能训练

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整体实验设计的能力;该层次由不同的大实验模块构成,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组合。每个模块都包含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结果分析等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在前2个层次实验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是专业方向上的综合。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有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转基因工程菌的制备、生物发酵的中下游技术等。生物学教师教育技能训练由一系列综合探索型实验组成,需要学生综合应用已经掌握的实验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师教育理论,对中学生物学实验以及实验开发、实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开放型研究专题

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课外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方向为主线开设的课题研究性短课程,或以社区实践为课题的研究性短课程。通过开放型研究性专题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并训练科研能力;该层次还包括学科前沿及新技术介绍、专业方向的实验选修等。

为此,中心在这一层次上专设了学生自主创新平台。平台为学生配备了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创新平台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发寻找课题,通过网络平台选修实验、申请项目、预约实验室,自主设计研究性学习实验,参加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申请并独立完成学校“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目前,中心已组织建成7个动态的创新平台:动物科学创新平台;动物生理与行为创新平台;植物科学创新平台;细胞学创新平台;发酵工程创新平台;植物生理生化创新平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平台。同时,中心依托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生态恢复与重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天童国家级生态观察站、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科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等科研教学资源,延伸了平台范围,为学生自主创新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创新平台的学习,学生拓宽了知识面,熟练了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研究方法,培养了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体系的四个层次相互衔接、循序递进。在扎实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实施学科内的纵向综合和学科间的交叉综合,在此前提下再进行创新,使创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互相转化,逐级丰富提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中心近年来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高速发展的科研工作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徐容高级工程师林龙年副教授研发设计的“动物条件刺激仪”,直接应用于《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项目,并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采用;朱文杰教授和徐容高级工程师研发了“荧光测量仪”,直接应用于教学科研;张红锋副教授、刘欢等开发的软件“细胞分析测量软件”,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及学生创新活动;许玲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改造为研究型课程,吸引一批学生边听课,边在平台做课题,其成果论文在校“大夏杯”学生科技论文比赛中获奖,并在专业期刊发表。

中心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推进实验室网络化管理水平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其中,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包括创新平台系统、网上选课平台、实验预习平台、作业提交平台和交流反馈平台等,实现了对实验中心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实验室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实验室内部管理平台通过仪器管理平台、仪器申购平台、经费管理平台、人员管理平台和业绩档案平台,提升了实验中心管理水平,是对实验室新型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尝试。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料交流反馈的场所,学生能通过平台下载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

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来来,教师发表教改论文41篇,出版教材8本,出版中学教材3套,发表论文618篇,其中SCI、EI论文70篇,出版专著16本,申请专利57项,获得专利12项。在教学方面,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重点课程1门,校精品课程2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实验中心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五年来,学生发表论文125篇,其中,第一作者36篇。获大夏杯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获晨星杯学生教学世界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教育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上海市大学生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枪杯大学生发明创造奖1项。

中心的学生自主创新平台还为上海市中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实验场所和指导。中心与上海市吴淞中学上海市延安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中学建设“双赢”教育实践平台,近两年来,中心指导中学生科技活动50项,其中在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项目15项,另外多项成果在上海市、国家乃至国际比赛中获一等奖。此外,中心还参与了中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带动了上海市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提高,更广泛地彰显了学校、中心的“师范”特色。

通过多年的精心建设和锐意发展,中心已基本成为一个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具备完善教学体系;教学研究活跃,改革效果显著,实验设施齐全,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合理,管理高效科学,带有鲜明师范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开放式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回首过去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在今后的3-5年时间内,中心将建设成实验装备精良、实验设施完备、实验队伍整齐,实验教材先进、运作规范、管理一流的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能够面向社会、为大学生及相关人员在生命科学实验、实践和自主创新方面提供平台,成为国家生命科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09-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