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 :张兵执导的纪录片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9

《南侨机工》是张兵执导的纪录片,由昆明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合作拍摄。

2014年是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75周年,该纪录片再现3200名南洋华侨子弟回国抗战壮举。

2014年7月7日至9日每晚8点,《南侨机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参战》《新兵》《浴血》《求生》《离合》《回家》。

剧情简介

1939年,3200名风华正茂的南洋华侨子弟放弃优越生活回到祖国,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成为汽车司机和修理技工。他们通过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抢运了50万吨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以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海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

3200名南侨机工,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1000多人复员返回南洋,1000多人居留国内,至今健在仅14人。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是近百年来华侨史上一次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主义行动,凝聚着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华侨华人热爱祖(籍)国、向往中华的亲情。

职员表

幕后制作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派出精英团队,历时一年多,查阅了海内外有关“南侨机工”的文献史料,远赴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国内8个省区,采访在世的14位南侨机工,首次发现并披露60多分钟的珍贵彩色胶片和2000多张历史照片等。

马来西亚举办抗日南侨机工纪念活动

马来西亚霹雳州江沙当地时间7日举行“情牵滇缅—重走南侨机工路”推介仪式和南侨机工历史图片展,以纪念70多年前从东南亚各国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

2009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马来西亚当地团体的联合主办下,20余辆越野车将在2009年11月11日从江沙出发,经泰国老挝云南省重走滇缅公路,缅怀南侨机工的抗战事迹。

新华社记者赵博超、林昊吉隆坡报道。

南侨机工后人忆先祖 望后辈铭记先人功勋

“当年,新抢修的滇缅公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我们的父辈驾驶满载抗战物资的卡车就行驶在这样的路上,他们用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南侨机工利汉平的儿子利果开说。

广西南侨机工后人集结在南宁市,缅怀先辈抗战功勋。利果开介绍说,其父利汉平祖籍广东梅州,在泰国出生后跟随祖父在南洋漂泊闯荡,14岁拜师学艺,主攻汽车修理和驾驶。出师后,利汉平在东南亚各国以开车和修车为生,过着平静的生活。

抗战爆发后,东起中国昆明、西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承担着抢运抗战物资的重任,大批华侨机工也因此回国服务。

“父亲生前一直记得南侨总会发出的《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的内容。”利果开说:“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父亲,以驾修两能者身份报名,参加了‘雪兰华侨机工回国服务队第一队’,从新加坡搭乘轮船启程,经仰光入滇投身抗战。”

回国后,利汉平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工作,从载重1.3吨的福特轻卡到著名的6.9米长的美国GMC十轮大卡车,他开着各种车驰骋滇缅公路。1939年10月,随着南宁会战的打响,利汉平还和其他南侨机工一道,赶赴中越边境广西镇南关参战,抢运了大量物资。

和利汉平一样,泰国华侨冯建群的父母当年也积极响应陈嘉庚号召,回国抗日救亡。冯建群告诉笔者,父亲冯家瀛精通无线电和仪表修理技术,母亲的家族在泰国经营着一家知名的汽车行,家境十分优越。父亲生前常提起,当年回国不仅是出于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追随,更希望能够实现技术报国的心愿。

在中国战场,冯家瀛参加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在前线负责通讯工作。“当年他的部队打赢了那场战斗,他至死都感到自豪。”冯建群说。

广西南侨机工亲属联谊会会长温瑞雄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南侨机工的后人,并组织他们开展相关纪念活动。温瑞雄表示,父辈们不仅在险恶的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还参加了多场重大战役,每个人都有出生入死的经历,后辈们不该忘记。

多年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已找到了100多位南侨机工眷属,并组织他们重走滇缅公路,参访南侨机工纪念馆。“今后,我们还将带子孙们到昆仑关中印公路等先辈们曾战斗的地方祭奠,希望后辈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把华侨的爱国精神传承下去。”温瑞雄说。(林浩)

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老兵忆“华侨机工”

中新社乌鲁木齐市7月9日电 题:抗战老兵忆“华侨机工”

作者孙亭文 张咏梅

8日,抗战老兵李民生郑重写下三个名字:“焦谷、李天云、李伟民。”以及滇缅公路上的仰光曼德勒腊戍腾冲市、遮放、惠通大桥……这些人名和地方在他的记忆中,已经安放了70多年。

生活在此间的李民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我用望远镜看见,有三个驾驶员死了,一个是叫焦谷、一个叫李天云、一个叫李伟民,被日本人的机枪扫射死的。”

他向记者描述的战役发生在惠通桥。李民生曾是名为“华侨先锋大队”九中队的队长,在1938年至1942年的4年多里,在滇缅公路与“南侨机工”并肩奋战,运输援华物资。

“我18岁开始当兵,在学校里面受了爱国教育,但很幼稚,究竟怎么爱国,为什么要爱国,真正体会到这一概念,是通过华侨的(行动)。”李民生如是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被日本人占领后,仰光就变成了前线,我们就抢运物资,车不能停,人要轮换着开车。南洋华侨们可遭罪了,但他们坚持运输援华物资。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抗战全面爆发后,受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感召,3200余名华侨从东南亚各国回到中国参与滇缅公路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任务。

1938年,上海市沦陷后参军的李民生,被派遣到昆明西南运输处,率领南洋华侨技术工人,到滇西重镇遮放,接收由陈嘉庚等人捐送的载重汽车。之后,他和“华侨机工”战友们奔波在滇缅公路上,为中国抗日战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仰光到遮放,一路地势崎岖、环境险恶;茂林中瘴气弥漫、潮湿闷热;又有蚊虫叮咬,疟疾等疾病困扰,“南侨机工”们忍受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南侨机工”为他补上了爱国这堂课,“和南洋华侨4年多的日子里,受到的(爱国)教育,一生都受到影响。”

“(我们队的)华侨都40多岁。大部分人差不多跟我父亲一样年纪,我那时候才20多岁。但他们非常尊重我,工作上服从我的调配,可以说我们4年多时间里,在一起就像亲人一样,这不是一天可以培养出来的(感情)。”

在老人记忆中,1942年4月底至5月初,日军大肆进攻缅甸,存放在仰光的大批援华物资无法再运往中国。4月底,他率领的华侨机工,驾驶着60多辆车,运送的多是大炮和飞机零配件等,从缅甸赶往中国。到惠通大桥被炸毁时,在他车前只有10辆左右的车通过,他的车后,很多车辆和华侨机工被日本军人炸毁和杀害

“我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焦谷、李天云、李伟民他们三人是被机枪扫射死的,还有更多的人看不到怎么死的,人很多,还有很多华侨跳江而死。我们80多人,只回来了20多人。”

李民生说,当时并不知自己率领的华侨,是最后从仰光运送物资的车队。车队到云南保山后,才听战友说起。因此他正写的回忆录,名字就叫《最后的一次抢运》。

当老人再回忆那段令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绝的年月,“看到他们死去,当时我就忍不住哭了,到现在我提起来心里就难受。当时看的我浑身发抖,那简直是……唉……不说了。”老人悲痛难掩!

播出信息

参考资料

《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内容简介.央视网.2014-12-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