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二号 :广东汕头南澳县发现的明代沉船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6

南海二号,中国第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隶属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1978年服役。该平台在南澳岛“三点金”海域发现了一艘满载瓷器的明代沉船。船体保存完整,出水文物包括明代瓷器,其中百余件可能是粤东或漳州市窑口出产。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船上共有文物上万件。这是继广东阳江发现“南海一号”之后的又一次水下考古重大发现,已被命名为“南海Ⅱ号”。截至2019年5月,“南海二号”共完成262口井,总进尺超过88万米。

沉船位置

●沉船位置:南澳岛云澳海域,沉船位于南澳县乌屿与“半潮礁”之间。

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断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初步判断除船体中部的两三个舱体外,沉船其它部分及舱内船货保存较好。

经水下考古人员初探,沉船上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装载的瓷器至少有1万件,甚至多达6万件。初步断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省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沉船规模

●沉船规模:初步发现海底有一艘约10余米长的沉船。

南澳岛Ⅰ号”沉船保存较好,船体大部被泥沙覆盖。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古船处于正沉状态,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初步判断古船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

勘探测量数据显示,这艘古沉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初步判断除船体中部的两三个舱体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舱内船货保存较好。

历史事件

2007年5月25日广东汕头市南澳岛渔民在云澳乌屿与半潮礁海域捕鱼时,意外的捞到138件碗、盘、碟子等青花古瓷器。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这批瓷器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其中部分为国家馆藏三级文物。随后,经考古队水下勘探证实,该位置确躺着一艘载有大量瓷器的古沉船。目前,该情况已引起当地政府和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广东省有关专家初步考虑将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专家认为,南澳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中继站和必由之路,此次在该海域航线上发现的古沉船,对研究我国的陶瓷史、造船史、航海史、海交史、贸易史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起因

5月25日,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有渔船南澳岛乌屿与半潮礁之间的海域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当天,边防人员前往该海域巡查,果然发现了两艘可疑船只,并发现有人正在水下进行潜水作业。船主田某声称自己是在捕鱼,但边防人员却在其船舱内发现,除了潜水设备外,角落里还藏着21件刚被打捞出水的瓷器。这些瓷器保存完好,样式古朴,做工精湛。派出所随即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当地政府。第二天晚上,边防人员在同一海域又查获了两艘正在进行潜水作业的船只。在两艘船的船舱里,发现的古瓷器竟然达117件!

“这些瓷器中最早的有北宋的,最晚的是明末的,跨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在仔细地对这138件古瓷器进行鉴定后,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副站长、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谢海山如是说。据了解,经专家鉴定,查获的138件古瓷器多为粤东地区的窑口所出,部分产自江西景德镇市。其中10件青花瓷盘的盘心绘有牡丹、莲花、麒麟、仕女和汉字等图饰,已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非常珍贵。据推断,它们应为明朝万历嘉靖所产。

南海Ⅱ号”昨正式命名

专家们的推测在短短3天之后就得到了映证。6月1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龙家有带领3名曾参与“南海Ⅰ号”打捞工作的水下考古专家乘渔船来到瓷器出水海域勘查,随后有重大发现:初步发现海底有一艘约17~18米长的沉船,船上及四周约有瓷器上万件!昨日,这艘新发现的沉船被正式命名为“南海Ⅱ号”。

文物

出水大批明万历民窑瓷器

宋代的酱色釉茶盏、明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义”字大盘……根据省文物鉴定站专家的鉴定,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风格古朴,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目前船上出水的近200件瓷器年代介于宋到明之间,主要是粤东本地民窑的产品,有少量出产于漳州市、江西景德镇市。”

潮州市是我国古瓷都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唐朝武则天时期,潮州瓷器就已远销罗马埃及;宋代的潮州笔架山窑场盛极一时,韩江两岸‘沿江十里,烟火相望’,潮州因此有‘瓷都’之称;明代,潮州瓷器又迎来一个生产和出口的鼎盛时期。专家认为,“南海Ⅱ号”上出水的大量不同年代、本地窑口的民窑瓷器将对研究古代潮汕地区海外贸易状况提供非常珍贵的文物资料。

沉没

南海Ⅱ号”可能与触礁有关

对“南海Ⅱ号”进行过数次海底探摸的省文物考古所研究专家崔勇告诉记者,船体保存较为完好,“船上的甲板有10余公分厚,依然坚硬不朽”。水下考古专家称,船上密密麻麻摆放着整摞整摞的瓷器。由于目前出水的200件瓷器绝大多数产自明代万历年间,依据专家经验,这艘船被鉴定为一艘明代商船

掩埋于一层厚厚的海底淤泥之下的“南海一号”,得以保存800余年,“南海Ⅱ号”在海底的姿态和尊容如何?“南海Ⅱ号”沉没于20多米深的海底,周身也有柔软的细沙包围,尽管甲板裸露在海水中,但上面有一些珊瑚覆盖。有专家分析道,也许正由于附近多暗礁,许多船只过而不停,也许才保证了“南海二号”沉睡海底数百年而不被惊扰。也有专家初步认为,“南海Ⅱ号”的沉没很可能就与触礁有关。

发现

边防出巡接到渔民举报

与“南海I号”的发现类似,“南海Ⅱ号”的发现也颇为偶然。5月25日早晨8时30分,云澳边防支队派出所接到当地渔民举报,“三点金”海域有渔船在海上打捞文物,边防民警迅速出击,乘坐公边艇行驶3海里,25分钟后就赶到了现场。“当场我们扣留了21件青花瓷器,扣押了5名渔民”。

“南海Ⅱ号”现身轰动考古界派出所再次接到渔民举报、迅速出击,这次收缴结果令民警们大为惊喜,一共是117件古代瓷器。有酱色龙纹的坛罐、有白釉广口罐,还有青花海马纹的大碗……

南澳岛发现沉船一事迅速引起了南澳县边防支队公安局的高度警觉,立即将情况上报给汕头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里火速向省文物鉴定站汇报。有关部门还对当地群众进行了广泛教育。6月1日,本地村民田某主动上缴了56件之前打捞上来的瓷器。

为不使“南海Ⅱ号”像福建“碗礁一号”那样遭到大规模的渔民盗捞、哄抢事件,汕头市有关部门迅速成立了海上警戒保护小组,每天出动20人次,24小时对“南海Ⅱ号”实施守护。他们在以沉船为中心,方圆5海里的范围内布设了雷达扫雾器,一旦发现区域内有不明船只停靠10分钟以上,就会立即出巡驱逐。

考古

定名“南海Ⅱ号”打捞将拉开

由于这是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因此将其命名为“南海Ⅱ号”,“I号、Ⅱ号,仅表明沉船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便于日后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目前,广东省文化厅已经在省内召集12位水下考古人员负责“南海Ⅱ号”的水下考古工作,并且由最早取得国际水下考古资格认证的崔勇担任发掘领队。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作业船“南天马”号也已经开赴现场,打捞作业即将拉开。

“南海Ⅱ号”会不会像“南海一号”一样实施整体打捞?崔勇说,鉴于目前对沉船信息掌握资料有限,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打捞方案仍未确定。“我们要首先摸清楚这条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的情况,对它的价值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才能最终决定是采取整体打捞还是采取以往直接在海底实施水下考古挖掘的方案。”省考古所准备根据近期的水下考古情况,制定一个最适宜的科学水下考古方案。

南海Ⅱ号”沉没海域的海底能见度较高,可达5米左右,在水下摄影、录像、绘图较为方便。专家提议,要对“南海Ⅱ号”的发掘做好充分准备,将来有望出版目前国内一份高质量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

是否整体打捞还未定

据了解,打捞“南海Ⅱ号”的筹备工作已经展开,打捞船只已经于6月5日下午驶抵沉船海域。由于此次南澳海域发现的这一沉船周围环境较好,水下清晰度较高,对“南海Ⅱ号”的水下考古发掘过程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水下考古发掘报告。

南海Ⅱ号”是否会和“南海Ⅰ号”一样实行整体打捞?对此,景李虎表示,“南海Ⅰ号”实行整体打捞,是因为它具备一定的整体打捞的条件,“南海Ⅱ号”的打捞方案还需对沉船状态、船只破损、水流环境及其它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调查之后才能确定。而南澳岛当地政府表示,“南海Ⅱ号”打捞上来后或在其发现地建海上博物馆。

价值

宝物价值:考古专家目测判断船上及四周散落瓷器约有上万件,瓷器的年代跨越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印证广东省海洋文明

南澳岛濒临西太平洋,位于广东福建的海上交界处,与古代著名港口泉州港仅“咫尺之遥”,自古是军事重镇、交通要道、重要贸易通道。

明代粤东的海外贸易活动一度以南澳为中心,这里被称为南澳港,是国际贸易货物的转运、集散中继站和必由之路。明代南澳港是南商上下的必经之地,各国商船也多停泊于此地进行互市活动。每年四五月间,各地海上聚集于此,进行互市贸易。每当三四月东南风起,南澳岛商船纠集出航,由南澳入闽,入浙江省等地贸易;八九月西北风盛,又满载丝织品与棉织品,扬帆顺风而下返回南澳,与本地海外商人贸易或远航东南亚贸易。潮州市商人往来南北,获利甚巨。

10件盘心绘有牡丹、莲花、麒麟、仕女和汉字等图饰的青花瓷盘是国家三级文物,属珍贵文物,据推断应为明朝万历嘉靖所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广东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资料

“南海二号”上发现铳炮

在18日从“南海二号”探摸现场获悉,近日考古专家在探摸的过程中,发现了两管炮。考古专家推测,这两管铳炮可能是当年“南海二号”为防御海盗所用。

明代沉船“南海二号”沉没于广东南澳海域,今年5月25日被当地渔民发现后,迄今为止已清理出几百件明代瓷器。近日,考古专家在探摸时,又意外发现了两管铳炮(铳为古代用发射药发射弹丸的一种火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分析说,明代中叶以后,沿海倭寇与海盗勾结,活动猖,很多商贸船因此都配备了火器。这两管铳炮可能是“南海二号”当时为防御海盗、自我保护所用。

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两管铳炮将对研究明代海禁期间的海上贸易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近可能还有古沉船

“附近肯定有可能存在其它古沉船!”参与本次打捞工作的广东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表示,此次发现的古瓷器跨越了宋、明、清三个年代。这些瓷器不太可能来自同一只沉船。魏峻表示,发现“南海Ⅱ号”的海域在南澳岛主岛东侧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在当地俗称“三点金”。该海域暗礁密布,历来是沉船多发地,有着“中国百慕大”之称,所以附近存在其它古沉船的可能性非常大。

历史沿革

1974年,“南海二号”由挪威阿科集团(AkerGroup)设计并建造。

1975年,它首先在挪威北海海域钻井,先后打井11口。

1977年,它被卖给中国原南海石油公司。

1978年3月,它被拖至中国南海,并被命名为“南海二号”。  平台归中国仅一个月即开钻作业,成功钻探莺2井、莺9井并获得高产油流。 

20世纪80年代,平台多次承钻中外合作探井,钻速屡创纪录,并获文昌油田群、洲油田群、崖城13-4气田、流花19-5气田等多个油气田发现,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康世恩的称赞。

进入21世纪,平台接连中标南亚钻井市场作业合同,引领中国海上钻井行业“走出去”潮流。

2010年,平台应召归中国参加“海上石油会战”,为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作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19年5月,“南海二号”共钻探完成262口井,总进尺超过88万米。

社会评价

“南海二号”,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发展以及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平台通过不断革新装备管理技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实现兵锋常锐,业绩常青,创造了钻井平台不老的传奇。

名称由来

南澳1号古船青花大罐

南澳县是一个海岛。在南澳岛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

2007年,有渔民潜入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这片海域立即被监控起来,广东省文化厅紧急调集10名水下考古人员组成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委派海洋救捞作业船舶赶赴现场,控制沉船点,并向国家文物局、广东省政府作了报告。

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的协助下,南澳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勘探,完成了水下摸探、采集和测绘学工作,绘制出外围文物分布图、沉船平面总图和沉船纵、横剖面图,并将此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由于这是南海海域继“南海Ⅰ号”之后,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为便于区分。

参考资料

“南海二号”——不老的传奇_图片频道.新华网.2021-11-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