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 :光绪年间直隶提督

更新时间:2023-07-05 10:03

叶志超(1838-1901),字冠群,号曙青,安徽合肥肥西县花岗镇圣井村人,清末淮军将领,光绪年间担任直隶提督、被授予荣禄大夫云骑尉世职。

叶志超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绰号叶大麻子、叶大呆子,自幼父母双亡,被收养在程姓舅舅家中放牛干活。之后参加淮军跟随刘铭传征捻,以战功积升至总兵,并被赐号额图浑巴图鲁。平定捻军后留在北洋,光绪元年(1875年)署理正定镇总兵,颇受李鸿章赏识,光绪十五年(1889年)任直隶提督,后率师征讨热河教匪乱,擒教首李国珍,被赏赐黄马褂、世职。光绪二十年(1894年)奉命选带练军进入朝鲜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后被授为总统援朝诸军,对日作战中却虚报战况,接连失利,平壤一役全军溃败,自己则一路奔逃五百余里渡过鸭绿江。清廷得知后下令将叶志超革职,逮送京师,让刑部核实,拟定斩监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皇帝大赦而被释放归家,次年初去世并被安葬于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善岗村黄老郢月亮塘上首。

清史稿》评价他“丧师失地,遗丑邻邦,厚颜求活,最终难免律法制裁”,历史学者廖宗麟认为:“清军在平壤的败绩,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备战不足,对叶志超责备过多不公正。”不过虽然平壤战败有清政府方面的过失,但作为主帅的叶志超怯战脱逃、谎报战绩且并未主动歼敌,甚至打出白旗投降致使军心大乱,此举加重清廷对形势的误判,对此叶志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初三日午时,叶志超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圣井村,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叶志超绰号叶大呆子,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收养帮舅父放牛做杂活。青年参加解先亮团练,担任伙夫。解先亮率团练攻打王圩太平军,他要求参战被准允。激战中,腰部被土铳击中,将其打倒在地,但被击中的是腰刀,旋即从地上站起来,继续参加战斗。解先亮以为叶志超不是凡人。之后的战斗都让叶志超上阵,而叶志超总是一马当先,屡立战功。

步步高升

同治四年(1864年),淮军将领刘铭传奉命讨伐捻军,叶志超在其军中担任低级武官,在与捻军作战中积功升任总兵。在淮城受伤,仍然奋勇,一直追逐到北边的天河,又败之河,被赐号额图浑巴图鲁,之后在取南乐,战德、平之间也有很多战功。捻军被平后,留在北洋,光绪元年(1875年),署理正定镇总兵,李鸿章认为叶志超优智略,便向朝廷举荐,叶志超被实授总兵。光绪十五(1889年)年升任直隶提督

热河剿匪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十八日,热河地区爆发金丹教起义,叶志超奉命亲自率马兵五十人从古北口出发,并派遣驻口练军左营管带韩照琦率领步兵三百人连夜赶往热河。同年十月二十日,叶志超率部到达热河后,自热河都统至道、府各级官员都希望其留下守卫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设施,但叶志超鉴于军情紧急而立即赶往平泉、建昌镇压。十月二十五日之后,李鸿章所调各路兵马纷纷抵达分头进兵镇压。不久叶志超等人讨平建昌,连克榆林市、沈家窝馆、贝子庙,解下长皋之围,进攻乌丹城,擒其首领李国珍处以刑,因功被赏黄马褂、世职。

甲午陆战

光绪十年(1884年10月),日本出兵帮助朝鲜进行甲申政变,但该政变被清朝镇压,日军也只得撤军,不过日本强迫朝鲜给予其随时驻军朝鲜的权力。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电请清廷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令叶志超选练军队一千五百人,率太原市总兵聂士成屯兵牙山。叶志超迟疑不进,李鸿章斥责后才启行。而此时日本则借口保护大使馆,进兵朝鲜并占据王京要隘,牙山众军成为孤旅,驻朝商务委员袁世凯多次邀请叶志超电请北洋政府派战舰到仁川,增派陆军驻守马坡,但都被李鸿章想依《天津条约》照会日本,又恐以增兵给日本进军提供借口拒绝,并让叶志超不要挑衅。不久,运兵的高升商轮在丰岛附近被击沉,聂士成建议叶志超放弃绝地牙山进驻公州,公州背山面江,地理位置较为便利,如果能够战胜日军则可以据此等待援军,如果未能取胜则可以绕道而行。叶志超采纳建议,让聂士成率军进驻成欢驿,自己则屯军公州。聂士成因孤立无援而败退公州,但是叶志超已经放弃公州,从小道前赴朝鲜平壤的汉阳都城东边,聂士成不久追上叶志超,当时各路大军都在平壤集结,于是叶志超等人轻装急行,两天时间就到达平壤的汉阳都城东边,叶志超认为成欢一役两军杀伤相当,于是上书“报功”受赏。

李鸿章知道后叶志超被嘉奖,赏银两万两犒军,并让叶志超担任诸军统帅。叶志超因被任命为诸军统帅,志得意满,饮酒作乐,消极防御,逐去日军的侦查,就以战功报捷上奏。日军夹江列阵,两岸相对轰击,清军东南两路战况有利,叶志超也不敢纵兵猛击,反而让其回城,日军乘机渡过大同江,占据山阜,左宝贵出城迎敌被重创,叶志超主张弃城逃跑,左宝贵不从,派兵监视叶志超,自己则报必死之心,在宣武门登城指挥,不幸中炮身亡。叶志超就竖起白旗,乞求罢战。日军议受其降让率兵来归,但是叶志超却令兵士向北潜逃,朝鲜士兵感到气愤,于是就在清军出城时用枪射击,死者不计其数,日军又早已做好准备,在城北山隘堵截,拥挤践踏而死者甚多。清军在朝将领都弃械逃走,因此朝鲜境内再没有清军。

获罪被赦

叶志超跑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安州地势险要可固守,叶志超不听,与卫汝贵一路溃退,首先是驻扎于安州以北,到定州市亦弃城不守,一路狂跑五百多里,渡过鸭绿江进入边界才停止逃跑。事发后,叶志超被夺职,李鸿章请留营效力,不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叶志超被押送京师,下刑部核实其罪,定斩监候,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赦回安徽老家并于初年去世。

历史评价

平壤之战后清朝御史高弹劾叶志超:“叶志超统率军队没有正确的方法,辜负皇上对他的恩赏,请求交由兵部商议处置。”

清史稿》评价:“甲午战役,海陆军全军覆没,这是莫大的耻辱。丁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且知道畏惧法律。卫汝贵、叶志超损兵失地,遗臭邻国,厚颜求活,终究难免国法,这是有多么不知道耻辱?”

历史学者廖宗麟评价:“叶志超在危险之际,力疾受命,努力组织平壤防务,在给敌人一定打击后,撤出平壤,是尽到了军人保卫祖国的责任。过去的研究,强人所难,对他责备过多,这是不公正的。”

当代历史学家哈恩忠认为:“作为主帅的叶志超庸懦怯敌,指挥无方,既未主动歼敌,也没有血战到底的决心,一经接仗,率先逃跑,甚至打出白旗投降,致使军心大乱,而且谎报战绩,加重了清廷对形势的误判,对此叶志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成员

相关作品

人物争议

战败争议

叶志超多以铺张冒功、临阵脱逃的逃跑将军形象出现,认为其对平壤战败负主要责任,但廖宗麟在其《实事求是地评价平壤之役中的叶志超》中认为:“清军在平壤的败绩,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备战不足,仓促应战。叶志超在危险之际,力疾受命,努力组织平壤防务,在给敌人一定打击后,撤出平壤,是尽到了军人保卫祖国的责任。过去的研究,强人所难,对他责备过多,这是不公正的。”

死亡争议

清史稿》记载:“叶志超二十六年,赦归,岁余卒”,去世时间是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安徽老家。但韩永福在其《清末将领叶志超病死刑部监狱考》中认为叶志超死于光绪二十四年即1899年刑部监狱,理由一是在光绪二十六年释放官犯名单中并没有叶志超;二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中一件刑部奏片记载:“叶志超于本年十二月十六日患病,医治未痊,于十七日病故。当即会同都察院验明,委系病毙,并无别故。除饬传尸亲领埋外,谨附片具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