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几康 :原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更新时间:2024-09-20 14:47

吴几康。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技术科学教学部副主任,北京软件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市政府计算机顾问组组长,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是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领导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指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04型计算机。组织和参加了国内最早的小、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设计工作。参与领导了每秒千万次向量计算机的研制。对创建和发展中国计算机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

1918年1月9日生于上海市

1943年同济大学机电系毕业。

1949年入丹麦工业大学进修。

1951年在哥本哈根任无线电厂发展工程师。

1953年初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原子能研究所计算机组副研究员。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兼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

1972年任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53年起从事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工作,建立计算机实验室。

1956年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7-1959年研制中国第一台104型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的负责人之一。

1959-1964年负责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119型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1965年参加筹建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承担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研制任务。

1965-1966年参加和领导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设计抗干扰滤波器、抑止信号传输干扰和提高整机可靠性等方面取得成绩。

1979-1983年参加研制每秒千万次运算的757型流水线向量计算机,获中国科学院最高荣誉奖。

1964年起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和计算机学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兼任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教授。

回国建设

吴几康毕业于同济大学(四川省李庄)机电系,留任电信系助教。1949年初获奖学金赴丹麦技术大学进修。在该校进修期间研制成频的宽带示波器放大器。宽为年在哥本哈根任皮德逊和斯多诺(无线电厂开发工程师,从事各类车载无线调频对讲机的研制开发工作。此时,吴几康虽然可继续在丹麦工作,但为了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他毅然决定回国。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立场未获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解,因而不能得到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入境的签证,只能绕道瑞典芬兰苏联的西伯利亚回国。这种情况对于单身回国的吴几康来说,将增加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毫不少却,终于在1953 年初回到祖国的首都北京市

吴几康回国后立即投身于我国急待发展的科学技术事业,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属下仅有四人的计算机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开始了为我国开辟计算机这片年处女地的拓荒进程。1954初,吴几康随着该小组调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为开展计算机研制和提供实验条件等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年,中科院为了落实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作为四项紧急措施之一,决定建立我国首家专事计算机研究开发工作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参加了这个所的筹建工作和主持了运年由他负责研制的两台大型通用算控制研究室的工作。计算机获得成功之后,他又奉命转到使计算机微型化的新岗位上 微电子学研究所。1965年进而参与筹建直属于七机部的任副所长和研究员。该所地处陕西临潼,其主要任务是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航天运载工具提供所需的微型空间计算机。

曾任职务

吴几康在他任事期间,曾多次赴苏、英、美、法等国考察和参加会议。归来后均能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积极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而参与实际调研、方案论证和决策咨询等工作。自年起,吴几康先后兼任过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侨大学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技术科学教学部副主任,中科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科院计算所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吴几康除了从事科研工作之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以及各项科技活动。他曾被推举为第二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和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任国家科委计算技术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分布式微机分会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咨询委员会主任,第一届计算机与应用国际会议中方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学科专家组组长,北京软件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市政府计算机顾问组组长和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等。任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顾问,中科院开放研究实验室顾问,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和中国信息协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会依据吴几康在发展中国电子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而推举他为学会会士。国务院为了表彰吴几康为发展中国科学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年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科学研究

阴极射线管存储器

50 年代,正是国际上掀起发展电子计算机的高潮时期。中国的科学家也认为新中国应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所以,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领导下成立了计算机研究小组。该小组得知刚从丹麦归国的吴几康在通信和电子组。学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便立即聘请他参加开创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可是数学研究所是一个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单位,难以开展实验工作。1953年初,中科院为了集中使用当时有限的仪器设备,遂将该小组调至近代物理研究所。在建立必要的工作环境和实验条件中,吴几康曾将当时进口的只能观测正弦波的示波器加以改装,通过增设脉冲发生器和同步装置而使其成为能观测脉冲的示波器。由于这项改进推动了计算机实验工作,吴几康获得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当时,作为计算机重要部件的存储器,在国外也是一个难点,他们专为此种存储应用而开发出的阴极射线管对我国是严密封锁的。出路是自力更生。该小组通过对国外文献的调研,决定研制阴极射线管(示波管)存储器。在该研究课题的攻克中,吴几康先亲自设计了宽频带放大器,使微弱信号达到逻辑运算的电平,继之和同事们经过二年多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存储功 英寸示波管的屏幕上存储个二进位信能:在一个普通 的息,并可任意组合成汉字,例如使屏幕上显示出“电子计算机”字样。这是中国自制成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存储器。存储原理是参考英)提出的二次发射和用电子束的不同照国威廉氏(射强度控制屏幕表面电荷的变化来表示二进制两态信息的。

在当时条件下能取得这一成果,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仅就用普通英寸示波管代替专作存储用的阴极射线管而言,欲使之可靠地存储数字信息,在当时,国内毫无可资借鉴的技术积累,只能通过若干设想性的技术方案依靠实验去解决,更何况还有一系列相关的电路与工艺问题。吴几康在攻克这个关键课题上显露出的才华与技术指挥能力,赢得了同事们的敬重,也带出了一批日后从事计算机研制的骨干人才。

研制成大型通用计算机

1956年,吴几康参加了制定我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会议,并随之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的首要任务是:贯彻“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和来自高校、科研、军事、工业和地方各单位的大批人员共同协作开展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自年至年共办了四届培训班,毕业学员达七百人。迅速研制出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根据当时条件,一致认为应该先仿制,后创新,于是确定首先学习掌握原苏联已有的技术,聘请专家和购进了设计与工艺制造图纸,并通过和北京有线电厂的合作,于年秋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型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该机负责人之一的吴几康,不辞辛苦,经常下厂和大家一起解决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机的研制成功,为研究所培养了多层次的人才和为此后自行设计制造计算机积累了经验,研究所的附属工厂也因而建了起来。随之,吴几康担负起自 型大型通用计算机的重任。该机与每秒运算一万次的行设计 倍,内存容 量大倍,外部设备和供型机相比,运算速度快电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进。通过全体研制人员的通力合作与不 年月研制成功,交付国家验收,获全懈努力,该机终于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吴几康在发奖大会上代表受奖单位发言中的“从此开始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通用计算机的新篇章”这句话,简明地表达出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技术人员的自豪感与追求。吴几康在该机研制过程中,不仅为制定总体方案,定型标准电路,提出采用不恢复除法以提高运算速度等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深入第一线,与同志们打成一片,日夜跟班调机,及时解决调机中出现的问题,加快了工程进度。上述两台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运行十余年,完成了大量国防、科研和有关国民经济的重大计算任务,取经济社会效益。

计算机微型化

研制微型空间计算机

1965年,中国科学院为了支持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集中了计算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应用化学所等单位的一批科技人 的工程处,员,组成了代号为承担起了研制微型空间计算机的攻关项目。吴几康服从组织分配,调往该处,负责电路设计与试制工作。这种电路除要采用微电子学工艺来缩小其体积外,还要使整机能在恶劣环境下可靠地工作,因而电路的设计必须与搞半导体工艺的同志密切配合才能使试制工作取得成功。在中国科学院 厂和半导体研究所的合作下,终于试制出了中国第一种能在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的双极型触发器和门电路的集成电路系列。在新老同志密切配合下,通过严肃认真、细致踏实和一丝不苟的努力,终于在 年月研制成中国首台集成电路的微型空间计算机东风号远洋货船的雏型)。此机不仅为我国研制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创了道路和培养了一支计算机与工艺相结合的科研队伍,而且为此后历次航天运载工具的发射成功打下了基础。

工程处以此机向国家报喜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吴几康随工程处迁至陕西临潼,参加筹建七机

的赞扬。部研究所(即现在的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和研究员。在当时的临潼区,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极其艰苦,但吴几康和同事们义无反顾地继续坚持型、研制型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型空间计算机。在调试上述机器过程中,为了对付严重的相互干扰问题,吴几康亲自为之设计和绕制了抗电源线干扰的低通滤波器;

为了克服长线传输引起的干扰与反射,他采取抑制和匹配措施;为了防止部件间的干扰,他设计了零点开关电路。吴几康的这些贡献,使得机器再与其它控制系统联调时,即使受到安培大电流的启停干扰,计算机也能正常运行,从而满足了系统可靠性的要求。

吴几号、康是上述项目:东风型型微型空间计算机和负责人之一,为发展战略武器和卫星运载工具作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项目获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颁发的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

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长期两地分居、年逾花甲的吴几康被调回北京市,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参与领导我国首台每秒运行,该计算算千万次的工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机通过国家鉴定,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吴几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特等奖。1983年,吴几康退居二线后,还作出了不汉少贡献,例如年负责研制成字微计算机系统,该机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年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年参研究课题;与领导研制成国家科技“七五”攻关项目多用户分布式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开发及生产技术;1990年参与领导研制成国家高科技项目机载实时数字成像处理中转置存储器。

树立榜样

吴几康是一位非常重视实践的计算机专家。他知识面广,技术造诣深,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在解决关键问题时常能显示出他独到的功力。凡他经手的工作,从总体方案到工程实施,无不亲自参加,而且依靠群众,信任群众,引导大家进行充分论证,精心设计,反复实验,严格施工以及对每一环节采取可靠措施,从而使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都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吴几康的这种刻苦踏实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一次次带领大家出色地

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并被誉为实干家。因而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总乐于以他为榜样。

吴几康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除参加教学工作和培养研究生外,总是亲切地和年青同志一起讨论问题,相互切磋,热情地启发和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争取最佳成绩,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敬重和爱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