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 :中国国画家

更新时间:2023-11-07 11:51

周思聪(1939年1月11日-1996年1月21日),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区芦台镇,中国国画家,北京市政协委员。

1958年,周思聪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59年5月,周思聪完成了写生作品《颐和园一角》,被李可染推荐参加了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并获得银质奖章。1963年,周思聪毕业于中央美院之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1969年,周思聪与卢沉结婚。在丈夫下放外地的境况中,她承担起了家庭的负担。直至“文革”结束,她才重新进入创作高潮。1983年,周思聪被推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85年5月,周思聪赴济南市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同年任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1996年1月20日,周思聪因腹部不适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后转至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次日,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周思聪于当晚10时15分逝世,终年57岁。

周思聪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擅长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运用水墨渲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她的代表作有《矿山图》《彝族女子系列》《荷花系列》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思聪,1939 年 1 月 11 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一个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旧式大家庭,祖父根据《论语》中“君子有九思”为她取名“思聪”。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周思聪一家在沦陷区的生活越来越困难。1943年,周思聪随家人迁居到北平市(今北京),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就读。该校是当时教育水平最优质的小学之一,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周思聪的艺术潜质在这里得到充分发芽生长的机会。在启蒙老师张怡贞的指导下,周思聪创作了一幅题为《小队会上批评打架的人》的图画,并得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求学经历

1955年,小学毕业后的周思聪被保送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徐士萍老师给了初中阶段的周思聪更多美术方面的专业指导,还推荐她参加了北海“少年之家“美术组,经常组织看展览,参加活动,深化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她的艺术视野。

1958 年,周思聪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也恰逢中央美术学院名师林立的时代。在这里,她遇到了教山水画的李可染老师,上大学未久,周思聪就在李可染大师的影响下,爱上了山水画。1959 年 5 月,李可染带领中国画系首届本科生到颐和园上写生课。在此期间,周思聪完成的写生作品《颐和园一角》,被李可染推荐参加了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并获得银质奖章。获奖带来的鼓舞更加令周思聪坚定了想要学习山水画的愿望。但三年级分专业时,院系组织因为她的造型能力好,把她被分配到蒋兆和工作室专攻水墨人物。

创作经历

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在到画院之初,她从吴光宇那里学到一些传统的线描人物技法。后来,她对黄胄速写入画的方式、不忌复笔的画法和生动灵活的造型语言很感兴趣,并在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吸收了其中的元素。刚到画院不久,周思聪便多次到工厂、农村收集素材,并开始了以领导人物和劳动者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如《售票员》《周总理和纺织女工》《童工血泪 》等。 这批画作体现了她如何从学生时期走向成熟画家的过程,尽管没有成熟个人风格,但萦绕其中的己然是对平常人民心声的关注及对悲剧题材表现的偏爱。

“文革 ” 开始后,周思聪的个人创作基本被中断。1969年,她与卢沉结婚,她开始承担起沉重的家庭责任。同年被下放到农场劳动。直到1973年才逐渐恢复正常的绘画业务,创作了《长白青松》《画家蒋兆和肖像》《山区新路》等 。

1982年,在创作完《人间地狱》之后,周思聪和朋友一起去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写生,那里原始落后的生活和文化归成为她的灵感来源,归去后她创作了第一张彝族女性题材作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1983年又相序创作了《母子》《负薪牧归》《戴月归》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彝女负重前行、孤独而淡漠,这一类作品前后风格也有所区别,前期受到《矿工图》的创作影响阴郁沉重的氛围还比较强烈,后期展现出更多平淡天然的意趣,是她从社会宏大主题转向面对平凡生活与自我的一个转型。

次年,与卢沉合作的《草原月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同年所作油画《正午》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12 月,于济南山东美术馆举办个展,并在山东艺术学院、泰安师专、曲阜师范学院举办讲座,到沂蒙山村写生。1985年,兼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上课时与学生同画人体速写,创作《卖酒器的女人》《收割》《裱画车间》《索桥》《柔道》。1985年后,风湿病的发作影响了她的创作。病变的手指无法再把控大型巨制,周思聪身体稍好时作一些彝女小品慰藉内心。

1993年5月,在卢沉陪同下,带病赴新加坡、中国香港举办个人水墨画展,顺赴泰国旅游。

1996年1月11日,57岁生日时,她用中指夹笔为《李可染画集》作《李可染先生像》,这是她最后一件作品。1月20日,因腹部不适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后转至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次日,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于当晚10时15分逝世,终年57岁。

主要作品

画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3年5月颁布的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周思聪的代表作不准出境。

资料来源

画集

资料来源

文章

资料来源

相关书籍

2006年,大象出版社将马文蔚珍存的周思聪来信汇集成《周思聪与友人书》出版。

艺术特点

周思聪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等写实绘画艺术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又创新了中国水墨画的语言形式。周思聪的绘画作品风格鲜明,总体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写实阶段和中后期的变形阶段。周思聪主要画人物,也画山水和花鸟。她的作品中既有现实生活场景、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

现实主义

周思聪隶属于徐悲鸿、蒋兆和建立的现实主义绘画体系,周思聪的作品中很少有喜庆的场景,画面总是暗含着一种悲情,一种对人间苦难的同情,表明了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关注。正如周思聪本人所说:“我喜欢悲剧,喜欢揭示人生苦难的作品,也许这就是一种特质。”她致力于发掘现实题材中的情感元素,她的作品总是向现实投以热切的人文关怀,为她的艺术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调。如她的作品 《人民和总理》,描绘的是时任总理的周恩来视察邢台市灾区、慰问人民的情景,画家在创作前,画了大量速写和手稿。画中将周恩来同志表现为人民中的一员,周恩来同志周围乡亲们表情凝重,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画面充满了感情,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

夸张变形

中后期周思聪由现实主义转向夸张变形,在《谈\u003c矿工图\u003e的形式语言》一文中,她承认:“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就开始进行人物的变形,如果按照写实的画法,并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不够劲、不够味。”周思聪从七十年代末伊始,就寻求种“形”的变异,在不脱离个性气质的前提下,她尝试将人物变形,以一种“怪诞”、“扭曲”的审美指向去表现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抛弃了西方以视角为基础的结构透视,而是更多采用拙味的夸张造型将人物进行概括。作品中,年轻的妇女,将背上沉重的柴棍倚靠石旁停息,赤裸的双脚、厚实而有力量,生活的负重而承受艰苦。作者以拙涩的线条将艰辛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通过对黑色的不同把控来表现出人物所处的广袤的山川与广阔的天空,将朴拙的用线与沉稳的墨色相结合,传达一种岁月的孤寂和现实生活处境的荒凉之感。

水墨技法

周思聪早期绘画写实人物画受西方素描影响,笔墨更多注重形体的表现,如《人民与总理》整个画面笔墨皱擦酣畅,潇洒奔放,用最重的墨色安排在了周总理的衣服上,其他人物用不同的墨色描绘,大部分的墨色是一气呵成的,层次丰富,体现了她较强的笔墨写实能力和细致刻画人物的能力。中后期的《矿工图》组画之《王道乐土》较之以前的作品在笔墨技巧上有明显的变化,画面利用了图形的重叠手法和被相互交织的线所分割;通过浓墨淡墨的皱擦和渲染呈现一种厚重的力量感,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组画之《人间地狱》的表现手法和《王道乐土》有所不同,作品更多地保持了分割,但极大地减弱了重叠。在笔墨上,她以大面积的层层黑色渲染而营造出曲折幽险的气氛大量使用焦墨对主要物体的勾画增强了实体与虚境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她在绘画语言上的转变,笔墨语言的运用不再仅仅是为形体服务,完全是她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体现她遵循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轨迹。

艺术成就

国画现代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进入中国画坛,周思聪和卢沉都是新思潮的积极参与者,自《矿工图》创作以来,他们开始了水墨实验,提出通过改变观念,在造型、构图、色彩上拓展中国画的主张,推动国画现代化。他们认为过去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存在很大缺陷,尤其受苏联影响,迷信素描与写生训练的万能。1987年,卢沉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办水墨构成班,周思聪也参与其中,共同着手教学层面的改革,第一次在中国画教学中引入西方的“构成规律”以打破传统的造型规范。

融汇贯通

周思聪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擅长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运用水墨渲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

获奖记录

社会任职

1983年,周思聪被推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93年退出)。1985年5月,赴济南市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最高票数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同年任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

人物评价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作为周思聪近20年的学生,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这样总结她的艺术人生。

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她擅长水墨人物画,造型能力极强。她的作品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运用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宁波日报》评价)

周思聪的画里饱含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光明日报》评价)

画家吴冠中先生高度赞美周思聪 :“她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女画家郁风评价周思聪:“憎恶一切丑恶劣行,蔑视一切浮华虚名,在违背正义良心的大事情上即使众人皆然她也决不低头。”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认为:“此时此刻,当回顾周思聪、卢沉的艺术生涯,依然能被作品中流露出的朴实率真与执着坚韧的士人风骨所打动。面对当下脸谱化倾向的主题性创作与泛滥于市的当代水墨拼凑之作,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人物关系

周思聪祖父晚年做过镇上女子小学校长,祖母亦能识文断字;外祖父为当地名医,医术精湛,闲时喜欢写诗作画,尤善画太湖石和兰花,且擅书法,登门求字画者络绎不绝。父亲周之楷曾是北京西城区美术工厂的一位实用美术设计师,做些展览会布置、包装设计、商标设计、广告绘制等方面的事,工作极认真。母亲李佩琴,做过小学教员,文学功底深厚,并受家庭影响,略通医方,婚后一心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1969 年 5 月,她和同为画家的卢沉结婚。卢沉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毕业生,二人相敬如宾,在业务上互相学习鼓励,生活上彼此照顾有加。

1970年,儿子卢悦出生。1974年10月,女儿卢欣出生。

人物轶事

淡泊名利

在启蒙老师张怡贞的指导下,周思聪创作了一幅题为《小队会上批评打架的人》的图画,并得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周思聪的哥哥周思敬介绍,周思聪从未向家人提及此事,直到好多年后,父亲才从旧报纸上意外发现了这幅作品。因而他认为妹妹的表现相当难得,所谓一个孩子能够得到在知名报纸上发表作品的机会,却全然不以为傲。

热爱创作

1991年7月,周思聪没有听从大夫的劝告,开始服用大量激素。 之后两年时间内,在大量激素的支撑下,她与卢沉同赴美国内勃拉斯加大学讲学,并且在林兹亚洲艺术中心举办艺术展览,随后,她为新加坡的个展准备作品,其中《秋林负薪图》、四联屏《自在水云乡》最为著名,同时也集中创作了以荷为主的作品 100 余幅。在给好友马文蔚的信中,她说:“有人说,人生就是匆匆忙忙向墓地奔去。我不想这样活。”在知自己的病已经不能好转的情况下,她毅然选择了用激素支撑创作。

后世纪念

2009年,北京画院举办“我爱平凡的人——周思聪创作及写生作品展”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周思聪的同辈、学生回忆周思聪的音容笑貌并探讨她的艺术创作特点。

2018年6月30日,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几度相看忆故人——周思聪、卢沉纪念展”共展出周思聪、卢沉作品80余件,时间跨度近40年。

2023年4月22日—6月25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何香凝美术馆、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在何香凝美术馆1-8展厅展出。这次展览呈现北京画院珍藏的80余件周思聪、卢沉的代表作,以“阐释时代”“以形写神”“画无伪饰”“自在水云乡”四个单元主题展现两位艺术家一生“充满了求索真理的勇气和推进艺术变革的热情”,回顾现代水墨探索语境,感受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变革勇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