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中国北京的清代皇家园林

更新时间:2023-03-10 21:32

颐和园是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皇家园林,位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毗邻圆明园和海淀公园。颐和园面积3.009平方千米,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是北京西郊一带三山五园之一,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破坏。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修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53年,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颐和园可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3个区域,主要景点有颐和园博物馆、玉澜堂、仁寿殿等。主要文物涵盖铜器、露天陈设、家具等六类,主要有丙父己方鼎、颐和园铜牛檀香紫檀插牌式座屏底座等。

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颐和园景福阁、益寿堂被北京市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6′,北纬39°59′。颐和园面积3.009平方千米,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海淀公园。其东南部为海淀公园,东北部为圆明园遗址公园,东部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生物多样性

颐和园水生植物分布于里湖区(西堤东侧昆明湖大湖水域)、外湖区(西堤西侧水域,不包括团城湖)、耕织图区、后湖区、园中园区域(谐趣园中池塘、养云轩前葫芦河、排云殿前池塘)。主要植物有荷花、芦苇、睡莲等。颐和园内常年栖息的鸟类有180多种,有黑天鹅大天鹅等珍稀保护类鸟禽。

历史沿革

得名由来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乾隆十六年(1751年)命名,光绪十四年(1888年)则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

文化背景

颐和园的造园思想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文化。儒家文化: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一进入园林,首先是政治活动区,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醒皇帝即便是身处园林之中,也不能懈怠国事。正殿“仁寿殿”,出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文昌阁是为供奉科举考试的儒生们信奉的文昌帝君而建。佛家文化:清王朝的佛教文化非常兴盛,颐和园里的番荔枝文化在很多细节上都有体现,主要集中在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智慧海、四大部洲等处。道家文化:南湖岛上有个广润灵雨祠,里面供奉着西海龙王,是园中的祈雨之所。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城关,其名出自小行星7854过函谷关的典故。

选址依据

为了契合中国的风水,颐和园于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的西北郊翁山一西湖景区选址营建。因为从山水格局角度出发,该地山水兼备,对于多山少水的北京城而言十分难得。同时翁山与西湖构成北山南水的山水骨架,虽然场地的山水关系欠缺,但可结合西北郊水利工程进行改进。其次,该地水自西北方流入西湖后向东南方流走,与大风水观念中认为中国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自西北流向东南的观念相吻合。

兴建历程

元代时期

元代时,颐和园所在地称为瓮山坡,明代称西湖并建造有建有功德寺、圆静寺等寺庙。山的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西山诸泉眼的泉水,形成了一个大湖名为“昆明湖”,也叫七里泊或昆明湖,是昆明湖的前身。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将瓮山泊作为运河上游的调节水库,再次挖凿扩建,并通过玉河引玉泉,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泉等入泊,并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筑了10里长的西堤。工程完成后,瓮山泊也从早先的天然湖泊改造成为具有调节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库,水位得到控制,环湖一带出现寺庙、园林的建置,逐渐发展成为西北郊的一处风景游览地。元末,昆明湖改称“西湖”。

明代时期

明初,西湖以北元代开凿的一段水道由于年久失修而淤塞不能使用。成化十二年(1476年),朱见深改引玉泉山之泉水东流注入西湖西湖成为当时北京供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玉泉山、瓮山、西湖的景观关系也更加密切。

清代时期

乾隆十四年起(1749年)起,爱新觉罗·弘历下诏疏浚、开拓昆明湖,改造了瓮山东的局部地形,并在瓮山圆静寺旧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为皇太后钮祜禄氏祝寿,同时在西湖北岸及湖中的岛、堤上陆续修造园林建筑。乾隆十五年(1750年),瓮山坡改名为“万寿山”,昆明湖改名为“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万寿山昆明湖被命名为“清漪园”。同年,清漪园建立了管理机构并由朝廷颁发印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工程全部完成。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十七日,颐和园被英法联军焚烧。1885年—1894年间,慈禧以海军经费修复被毁的清漪园。

同治十二年(1873年)爱新觉罗·载淳爱新觉罗·载淳,以奉养东、西两宫太后为名,下令重修圆明园。清漪园内残存的部分建筑物被拆卸,将其旧料充作圆明园重建殿宇之用。但开工进行不久,终因国库空虚,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而不得不于次年停止。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二月初一日“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光绪朝修颐和园不同于以往由内务府和工部督修,而是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承办。当年有兴隆、广丰、义和、德兴、义恒顺、聚顺、德源、三成、文泰等数十家木厂承接园中工程,经费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承担。工程耗银计600万两。此次修建除园名改“清漪”为“颐和”外,在建筑格局上有两大变动:一是将原清漪园中大报恩寺延寿寺的大雄宝殿以下改为排云殿翊坤宫二是在东宫门内仁寿殿北侧怡春堂遗址上修建了德和园大戏楼。他处大体保存原来特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该园遭英法联军破坏。二十八年清延派世续、继禄为承修大臣,采取招商办法,由源通、德兴、森昌、恒德、乾生、长春等数十家木厂分别承修工程,二十九年竣工。

1911年,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王室私产。

近现代时期

1914年,颐和园开始对外售票开放,1924年,清帝溥仪被逐出宫,该园被民国北平市接管,改为公园。

1949年后,颐和园得到了逐步修缮。1951年昆明湖湖边的石砌雕栏得到加固,清阶了积存多年的园内垃圾。继而修缮了面和园的中心建筑佛香阁和德和园、听醇馆、涵虚堂、玉澜堂、排云殿。1953年,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1959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十周年,颐和园又大规模地进行了一次修缮。1960年,进行了疏凌后湖修整和美化后山,对谐趣园也进行了修缮。1970年代之后,颐和园又大修了景福阁、写秋轩、听醇馆、云松巢、邵窝、南湖岛、石舫等建筑。其中多数是彻底翻修。石筋顶部的砖雕,是按原来图案重新复制的。1987年—1990年进行了修复后湖买卖街(苏州街)的工程。1990年冬—1991年春,北京市政府决定,对昆明湖进行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1992年恢复了西堤上的景明楼。1996年复建了后山东部的澹宁堂(旺李时与苏州街联体开放)。

1961年,颐和园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成为北京的主要旅游点之一。

游览简史

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湖堂。

1949年3月25日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参观颐和园,毛泽东对颐和园的规划管理做出重要指示,遵照毛泽东的指示,1949年4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颐和园管理处,开始对颐和园进行重点修缮保护。

1953年,科学家邓稼先结婚后,常常与其妻子于颐和园赏花。

2009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胡锦涛乘坐北京地铁4号线赴颐和园考察旅游服务情况。

总体布局

颐和园可分为宫廷与生活区、昆明湖景区、万寿山后山景区、长廊一线风景区、万寿山后湖景区、万寿山前山景区、万寿山点景区、万寿山西部景区8个区域。

宫廷与生活区主要景点有颐和园博物馆、玉澜堂、仁寿殿等。昆明湖景区主要景点有双龙桥、昆明湖、南湖岛等。万寿山后山景区主要景点有谐趣园、澹宁堂、四大部洲。长廊一线风景区主要景点为长廊和听鹂馆。万寿山后湖景区主要景点有苏州街、妙觉寺等。万寿山前山景区主要景点有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万寿山点景区景点主要有益寿堂、善现寺、乐农轩等。万寿山西部景区主要景点有清晏舫、荇桥、宿云檐城关。

主要景点

颐和园博物馆

颐和园博物馆位于颐和园东宫门西南部,海淀区宫门前街甲23号,成立于2021年,展厅面积为2777平方米。颐和园博物馆是一处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文物博物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玉澜堂

玉澜堂位于颐和园博物馆西南部,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是爱新觉罗·弘历的一座书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是光绪帝在园内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在此处囚禁光绪皇帝。

玉澜堂是一座四合院建筑,东接仁寿殿(仁寿殿),西临昆明湖,由玉澜堂、霞芬室、藕香组成。玉澜堂牌匾由乾隆所题。1949年后,玉澜堂按宫廷原状陈设布置,陈设品种中和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保留着早期的“书堂”和晚期的“寝宫”特色。殿内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御案、掌扇、围屏等陈设,都是乾隆时的物品。其中陈设有由紫檀木和沉香属镶嵌、拼贴、雕造而成的宝座、御案、香几等家具。

仁寿殿

仁寿殿位于玉澜堂东侧,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为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时,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

仁寿殿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仁寿殿和南北配殿、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构成清代在顾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面阔七间,南北两侧各有五间配殿。仁寿殿外的露台上陈列着乾隆时期的四只大铜鼎炉和光绪时期的铜龙,铜凤和铜缸各一对。院中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那只铜怪兽是从圆明园废墟上移来的麒麟。仁寿殿内正中是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宝座的前面是“御案”,宝座后边是一对用孔雀翎羽缀成的掌扇和刻有二百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陈列在地平床上和周围的还有景泰蓝凤凰、角端、鹤灯、鼎炉、绶草等。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和光绪朝会王公大臣时休息的地方,他们有时也在这里个别召见大臣。慈禧过生日时,曾在仁寿殿筵宴王公大臣。1898年,光绪帝曾在此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准备维新变法。

昆明湖

昆明湖曾被称作昆明湖西湖区,位于颐和园博物馆西部,周长约为15千米,面积约为2.2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5米,最深处为3米。昆明湖在历史上是西山山麓洪积扇前缘由众多泉水汇集形成的沼泽湿地。爱新觉罗·弘历十五年(1750年)西湖改名为“昆明湖”。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位于东岸中部,横卧于昆明湖南湖岛和东堤之间,是乾隆年间兴修清漪园、拓展昆明湖时所修建的石砌联拱桥。十七孔桥全长150米,桥面宽8米。桥下共有17个券洞,中间一孔最为高大,由此向两侧逐渐缩小,且从两侧往中间数均为九个孔,有“九五”之尊的含义。十七孔桥桥面两侧,装饰着汉白玉石栏杆。全桥两侧共有望柱124根。每根望柱上均雕有石狮,全桥共有石狮544只。桥东、西两端,还分别雕刻一对石兽。在十七孔桥桥头安置有铜牛,用于安澜平波,吉祥如意。牛背上铸有八十字篆书铭文:“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在十七孔桥处可观赏“金光穿洞”,即阳光恰好照射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的景观。2020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当日天气晴好,颐和园十七孔桥上演“金光穿洞”景观。

南湖岛

南湖岛位于十七孔桥西部,也被称为蓬莱岛。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南湖岛由于乾隆年间拓展昆明湖挖去周围泥土而形成。明代时期岛上建造有供奉龙王的祠庙,名为广润灵雨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并更名洱水神祠。南湖岛的泊岸为整齐的巨石筑造,并有青白石雕栏维护,南湖岛的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南湖岛上主要建筑有广润灵雨祠、月波楼、龙王庙、涵虚堂等。涵虚堂也叫涵虚殿,原为三层楼阁式建筑,清光绪年间重修时改建为单层,堂南建有露台,周围装饰雕栏。南湖岛可观赏昆明湖景色,慈禧曾在此观看湖中北洋水师演习,到龙王庙祭祀龙王。

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颐和园东宫门北部,后湖东部。谐趣园于爱新觉罗·弘历十六年(1751年)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清代朝房而建,原名为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的意思,改名谐趣园。咸丰十年(1860年),谐趣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谐趣园的中央是一个池塘,环池建有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碧、知春堂、小有天、兰亭、湛清轩、涵远堂、瞩新楼、澄爽斋等亭、楼、堂、轩、斋、榭。水池的四周的泊岸由太湖石砌成,池中种植有莲,岸边种植有垂柳谐趣园东边的知鱼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写的“知鱼桥”三字。“知鱼”来自中国古代学家庄子田真在上那段知道不知道鱼快乐的辩论。桥头石坊上还刻着乾隆写的一些诗,诗中也反复引用这个知道不知道鱼快乐的故事。

澹宁堂

澹宁堂位于谐趣园西部,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恢复。1996年,在原址上复建,并用于陈列颐和园内的明清宫廷家具藏品。

澹宁堂主殿有五间,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澹宁堂前的澹宁门有五间,两侧耳房各三间。澹宁堂第一个院落的西厢可以参观明清家具,往北可以进入第二个院落。第二个院落同样是一个封闭的院落。它依山就势而建,看上就像连体的二层楼。这个院落为倒座形式,主体建筑向北。初看云绘轩是一座单层厅堂,但进人北院后,就能看到是三面为两层楼阁一面是两侧对称叠落游廊的建筑。

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是位于颐和园澹宁堂西部,是颐和园后山中轴线上一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四大部洲建造于清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仿藏传佛教三摩耶庙而建。乾隆在四大部洲礼佛时,礼仪、礼器均按照藏传佛教规范。四大部洲不仅在园林布局上与前山中轴线上的大报恩延寿寺前呼后应,而且具有清漪园推崇藏族文化的政治意义。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大部洲被英法联军毁坏。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将香岩宗印之阁改建一层佛殿,南瞻部州改建山门,其余任其残破。残墙断壁、石道砖路破裂。1980年,颐和园管理处重修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将上层汉式建筑殿顶为水泥钢筋结构,有日台、月台、藏传佛塔、佛殿等21座古建筑和佛像21尊。

苏州街

苏州街位于万寿山山后,四大洲部西北部,也被称为万寿买卖街、后溪河买卖街。苏州街的具体建造时间并无明确记载,学术界认为约建造于乾隆二十年—乾隆二十九年(1755年—1764年)。苏州街全长270米,原型为苏州的山塘街,建筑布局模仿了浙东地区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有60余座200余间铺面。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焚毁。1986年10月15日,由颐和园管理处规划,清华大学设计的后湖买卖街复建工程正式开工,全部工程用了4年。1990年9月16日对外开放。

智慧海

智慧海位于四大洲部南部,是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乾隆,“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意思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智慧海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智慧海建筑色彩鲜艳,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智慧海外壁镶嵌有千余尊琉璃佛。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智慧海南部,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造于万寿山前山21米高的石台基上,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佛香阁采用了借景手法,依山而建,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顶部为黄绿琉璃瓦。佛香阁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全园的主景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清朝后期至中华民国期间,因屡经战乱,颐和园长久失修,到北京解放时,佛香阁已是木架歪闪,外观残破不堪。1988年—1989年,颐和园佛香阁修缮后对外开放。佛香阁一、二、三层基本按清宫档案记载布置陈设。三层天井井壁外环贴有8幅以天仙神女和知名阁、楼、塔为内容的壁画,室内陈展有建阁史料和颐和园四季景观图片;二层陈列有清乾隆题写的《万一夫昆明湖记》碑文和拓片、玉佛及景泰蓝等文物资料。1988年一层移供一尊明代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铸造“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排云殿

排云殿位于佛香阁南部,清爱新觉罗·弘历时期在原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遗址上改建而成,是慈禧举行万寿庆典接受贺拜的地方。排云殿名字来源于晋朝时期诗人郭璞《游仙诗》中的“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诗句,寓意为此为神仙降临之所。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寿庆时,排云殿内的宝座改为九龙宝座。

排云殿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东西配殿“云锦”“玉华”面宽七间,殿后有两排灰瓦顶房屋,俗称东西十三间。第二进院落即为排云殿,排云殿为重檐歇山顶,共有二十三间建筑,面宽七间,两侧有三间复道和五间的顺山殿横列。东西配殿“芳辉”、“紫霄”面宽七间。第三进院落为配殿“德辉殿”。排云殿是专门为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而建,每逢阴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生日,这里都要举行典礼。排云殿内陈设严格遵循皇家宫殿的礼制形式和伦理纲常和封建的等级。排云殿的陈设大多数是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据光绪二十八年的排云殿陈设清单可知,排云殿内曾经摆放陈设310项1505件,计有花梨、紫檀、楠木、樟木镇、硬木家具143件,铜器56件、玉器78件、瓷器56件、钟表17座、屏风19架、泥人戏出8匣、另外还有桦木根狮、四夷朝贡图、耕织图、珊瑚渔樵耕读盆景等各种珍稀陈设,是园内陈设最多的一处殿堂。排云殿的4座配殿内,多安设洋瓷物品,还有美国花玻璃挂片、德国山水画、丹麦瓷挂盘等陈设。

听鹂馆

听鹂馆也叫听鹂馆饭庄,位于排云殿西部,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爱新觉罗·弘历为其母亲祝寿、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金黄鹂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颐和园听鹂馆”。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颐和园听鹂馆成为慈禧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妃嫔们看戏听音乐和饮宴的重要场所。咸丰十年(1860年),颐和园听鹂馆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

1949年后,颐和园听鹂馆被定为专门接待政要外宾的场所庄,曾先后接待过周恩来、邓小平、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乔治布什等200多位中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自开业以来,颐和园听鹂馆先后接待过周恩来、邓小平、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乔治布什等200多位中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颐和园听鹂馆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药膳厅等6个餐厅和古建戏台,可同时容纳400人用餐。其中颐和园听鹂馆古建戏台占地面积120平米,共有两层,坐南朝北,位于颐和园听鹂馆院落正中央。戏台背景为五福捧寿的红色喜庆图案戏台屋顶绘有鸡、鱼、玉如意、国色天香、玉兰等国画图案,含有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的寓意。颐和园听鹂馆内的经典宫廷菜肴有宫门奉鱼、红娘自配、生片鱼锅等。颐和园听鹂馆南部的长廊可观赏昆明湖。

清晏舫

清晏舫又名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西部,颐和园听鹂馆西南部。石舫建成于爱新觉罗·弘历二十年(1755年),全长36米,舫身由巨石雕砌而成,原有中式舱楼。咸丰十年(1860年),石舫被英法联军烧毁,1893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

园林特点

园林要素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颐和园的园林建筑集合了殿、堂、楼、阁、馆、轩、斋、室、亭、台、舫、榭等多种形式。颐和园建筑具有特色,如主景建筑佛香阁是呈逐渐向上的金字塔式的构图,扬仁风的主殿为扇形建筑,宝云阁采用整体拨蜡法铸造,多宝琉璃塔,颜色鲜艳,为八脊攒尖七重檐,院墙也分为粉墙、砖墙、石墙、镂空的花墙等多种形式。

造景手法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采用了借景、仿景、框景、漏景四种手法。借景手法主要体现在选址上,颐和园充分考虑了周围的环境,将静明、圆明、畅春、静宜四园以及西山等景观纳入了其中。仿景是颐和园最显著的设计手法之一。颐和园的仿景体现在总体规划以西湖为蓝本,仿建江南景色而建。如横跨滇池双龙桥,是仿卢沟桥而建,;后溪河中段的皇家宫市苏州市街,仿苏州的水街;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颐和园的框景主要由门、窗、桥洞、墙洞、牌楼和乔木树枝抱合成,如玉澜堂、宜芸馆、夕佳楼等多处建筑采用什锦窗,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颐和园的漏景体现在园中的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上。

建筑形式和材质

颐和园的文物建筑均为清代官式建筑形式,按使用功能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式”和“小式”两个等级。大式建筑结构复杂规模大,多带有斗拱,主要代表建筑有仁寿殿、排云殿、颐乐殿等。小式建筑规模较小形式简单,造型上较为灵活,在颐和园占比较大,主要代表建筑有知春亭、湖山真意等。颐和园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等,屋面分为琉璃瓦屋面和布瓦屋面两大类,琉璃瓦屋面主要分布在排云殿—佛香阁以及后山四大部洲,布瓦屋面以筒瓦形式为主,分布较为广泛。颐和园按照材质分为三类,分别为木结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和铜质建筑。颐和园的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占所有古建筑的95%;颐和园的砖石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占所有古建筑的5%,如桥梁、塔和影壁等;除此之外还保存有一座铜质建筑。

园内文物

铜器

颐和园内的铜器主要收藏在颐和园博物馆仁寿殿、排云殿等地。主要有丙父己方鼎、粣方鼎、错金鸟形尊、回纹豆、嵌松石连环纹兽首衔环方壶、纹鼎等。其中丙父己方鼎为商代产物,呈长方形,高23.7厘米,口长15厘米。口沿下装饰有云雷纹和夔纹。器身四壁饰有带状乳丁纹,内壁铸有“丙父已”三字铭文。底部的足装饰有兽面纹。粣方鼎为西周时期的产物,呈浅腹方体鸟足式,高23.1厘米,长18.2厘米,宽13.7厘米。该鼎有两耳四足,足呈现外撇的长尾鸟形。方鼎腹身外壁铸有两条凸出弦线,鼎腹四面带状弦线间各铸有两个对称凸出弯角鸟纹,鸟纹被扉棱相隔;腹内有“粣作宝尊彝”五字铭文。

露天陈设

颐和园内的露天陈设有铜牛、露陈墩、铜凤、铜狮、铜瓶、铜香炉等。其中颐和园铜牛位于十七孔桥桥头,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也被称为“金牛”。铜牛呈现卧伏姿势于雕花石座上,传说是为镇压水患而设置。铜牛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其中写道:“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铜香炉铸造于清乾隆年间。顶盖为双层圆亭筒瓦式样,下部采用青铜鼎造型。它三足鼎立,腹部筑满云纹,中间铸有'清代乾隆年造'六字样。作燃香之用。

家具

颐和园的家具主要陈设于颐和园博物馆、玉澜堂、澹宁堂、排云殿等地主要有交趾黄檀插牌式座屏底座、黄花梨大南官帽禅椅、黑漆描金有束腰云龙纹大宝座等。其中檀香紫檀插牌式座屏底座是清乾隆时期的产物,长74厘米,宽56厘米,高121厘米。紫檀插牌式座屏底座主要由紫檀木制作而成,以整块紫檀大料制成的透雕拐子纹木墩为底座,立柱由两块透雕龙拐子纹的站牙支撑,上下横间装攒拐子纹环板,下横枨底部装正反两面披水牙子。风格上借鉴了明式黄花梨隔扇和座屏的装饰手法。

瓷器

颐和园瓷器主要陈列于颐和园博物馆和排云殿,主要有划花庭院芭蕉纹玉壶春瓶、蓝釉堆白菊花纹梅瓶、折枝莲纹出戟等。其中划花庭院芭蕉纹玉壶春瓶产于明代龙泉窑,高32.8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11.2厘米。划花庭院芭蕉纹玉壶春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花瓶瓶身装饰划花,颈部装饰有以弦纹、蕉叶纹、回纹和锦纹。通体釉色翠绿其腹部主体纹饰描绘的有庭院、太湖石和芭蕉叶片。蓝釉堆杭白菊纹梅瓶产于明万历年间,高29.9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9.3厘米。蓝釉堆杭白菊纹梅瓶主要颜色为蓝白色,洗口,束颈,溜肩,敛腹,腹下渐收,矮圈足,釉底,无款。

玉器

颐和园玉器主要陈列于颐和园博物馆和排云殿,主要有白玉东方朔偷桃摆件、白玉螭龙纹觚、双凤六环白玉壶等。其中白玉东方朔偷桃摆件产于清乾隆时期,高12.6厘米,宽13.4厘米,厚4.1厘米。白玉东方朔偷桃摆件为白玉质,颜色呈青白色,雕刻有东方朔、桃枝和小兽。白玉螭龙纹觚也产于清乾隆时期,高23.2厘米口径13.8乘9.9厘米底径8.5乘5.9厘米。白玉螭龙纹觚材质为白玉,局部有沁。整体呈海棠花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敞口,口沿外阴刻回纹,肩部刻有雕变形云头纹。中部为觚腹,微微外凸,四面雕刻有螭龙纹。下部雕刻有变形蕉叶纹、如意头纹和阴刻回纹。

杂项

杂项主要陈列于颐和园博物馆,主要有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如意、豆瓣绿填金刻御制诗插屏、泥制帝释天像等。其中沉香木雕八仙庆寿如意为清朝文物,由沉香木制作,高13厘米,长53厘米,宽17厘米。碧玉填金刻御制诗插屏为清乾隆时期文物由玉制作而成,长35.4厘米,宽26厘米,厚1.5厘米,玉质匀净、颜色墨绿色

文化活动

自2002年开始,颐和园每年9月中旬至10上旬都举办颐和秋韵桂花节。活动把颐和园的“一园一品”桂花展示与皇家园林环境有机结合,以深挖颐和园文化内涵,弘扬桂花文化,提升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丰富首都文化建园的内容为目标。秋天到颐和园赏桂,已成为首都市民的传统之一。颐和秋韵桂花节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景区花坛展摆、桂花文化展板及喝桂花酒、品桂花茶、桂花纪念品等,每年都要设定一个主题。2002年颐和园举办第一届“颐和秋韵”桂花文化节活动,用盛开的桂花布置了六个景区:苏州街水街飘香、佛香阁云外天香、国花台香添国色、南湖岛桂公寻梦、东堤沿岸香林花语、仁寿殿景区古桂当庭,当年从南方引进20余个品种桂花2000余盆,使颐和园成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盆栽桂花历史最悠久、栽培数量最多、品种最多的园林。

迎春文化展

2012年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会举办首届梅花、腊梅树“两梅”盆景艺术展。

2023年1月18日,由颐和园管理处与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颐和园第十二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开展。该展览是是2023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动之一,展览时间为1月18日至1月29日。展览地点位于颐和园内的畅观堂景区,共展出梅花、蜡梅树桩盆景及其他植物百余盆,主要展品有红梅、白梅、粉梅等。主要展厅有两个,展厅内用清代《竹波轩梅册》作为布景主材料,还使用了历代书法家写的“梅”字以及历代梅花名画作为背景。

科普游园会

2015年5月,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首届科普游园会”在颐和园开幕。首届游园会的主题是”科技惠民品味园林文化“,将集中展示以园林、生态、文化、建筑等为内容的科技成果项目。2023年科普游园会于2023年5月举办,颐和园为重要分会场之一,颐和园“我和家燕握握手”选取北京雨燕、家燕进行模型对比展示,解谜“永不落地的鸟”的由来。

开发保护

1924年,颐和园被改为公园,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

1947—1948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对须弥灵境-四大部洲建筑群进行保养性修缮,但并未对须弥灵境遗址进行维护。

1949年4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颐和园管理处,对颐和园进行管理,并开始对颐和园进行重点修缮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又多次拨出专款对颐和园进行全面修整,增加必要的游览设施,开辟通往北京城和西北部其他风景名胜的公共交通路线。

1950起,颐和园对善现寺东配楼、春园钟亭、花承阁遗址围墙等进行修缮。1952年至1961年间,颐和园曾利用挖泥船清挖昆明湖昆明湖、西南湖、西北湖。

1961年,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颐和园由皇家园林转变为劳动人民的公园。

1980年,颐和园四大洲部重建工程开始建设。该工程总面积7166平方米,于1983年完成,仿建了清乾隆时期四大部洲的日台、月台、藏传佛塔、佛殿等21座古建筑。同时重塑佛像21尊,清除历史遗留渣土5910立方米,整修拆砌金刚墙192延长米,扶手墙682延长米。

1988年—1989年,颐和园佛香阁修缮后对外开放。1988年,在时任副市长何鲁丽的协调下,佛香阁一层移供一尊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铸造“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1990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对滇池的清淤工程。次年,昆明湖首次全面清淤,昆明湖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1990年—200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市政府组织了对昆明湖的清淤工程,并按照按原有的植物规划,对万寿山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绿化调整,综合治理了颐和园西区,恢复了后溪河的植被景观。2002年,颐和园开始引水上山解决万寿山园林生态保护工程。

2007年,仁寿殿及南北配殿维修工程于顺利完工并通过工程验收。2009年6月,颐和园开始实施谐趣园修缮工程,次年9月10日该工程完工。

2012年,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2017年,颐和园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揭牌。

相关文化

历史传说

颐和园传说是附着于颐和园这一兼具悠久历史与迷人风物的“实物”,表达和传递着来自于颐和园的民间想象、民间情感、民间意识。颐和园的传说既追溯了颐和园自身的修建过程,比如《瓮山的由来》《“样式雷”巧设园林图》《佛香阁的包花柱》等等;又以和园为背景展现了园内的各色趣闻:有的是对历史人物寄寓讥讽、愤恨、同情等情感意蕴,比如《郭守敬补西湖》《巧引神山水》就赞扬了郭守敬的智慧与功绩,《玉澜堂外子母石》就寄寓了对光绪珍妃的同情惋惜,而《渔夫泪》则是饱含对于慈禧太后和身边太监的血泪控诉:还根据史实衍生出相关的传说,如《修不成的致敬阁》“就是有关北京条约签订的传说。2007年,颐和园传说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瓮山的来历

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原名为瓮山,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人以捕捞鱼虾、擂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了当地的几家财主之外,老百姓大多生活贫苦。瓮山半山腰上有一座破旧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传说赵公元帅眼看着山下的百姓缺吃少穿,就发了善心,决定在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而后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会发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银锭,又听说打鱼的张小三捞上来一瓮珍珠。有钱的财主大官听了,便在四月十五这天伪装成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其中便有一个财主叫王有财。王有才伪装成穷人在庙会上走累了后回家梦见瓮山财神庙里出来两个小孩埋蛇灭门。按照小孩的描述他和埋了蛇灭门的穷人做了朋友,并经常一起去挖蛇灭门。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结果王有财刚一提起瓮盖,瓮里就钻出几条毒蛇来,把王有财咬死了。后来王有才的穷人朋友搬家后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柑。挖出金豆的地方被叫做“万寿山”。

郭守敬补西湖

瓮山泊原先名为七里泊,元朝时期改名为西湖。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之前,人们喜爱在端午节时去七里泊赛龙舟。忽必烈当了皇帝后,禁止百姓在七里泊赛龙舟,下令将七里泊改名为西湖,并盖了行宫。此后皇帝和大臣及妃嫔端午节时便在西湖观赏太监赛龙舟,划龙舟,放龙船。多年以后,西湖底部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大臣们用了很多方法也没有将窟窿补上。皇帝贴出皇榜称谁要是能把西湖的海眼补上,赏银万两。皇榜贴出去第三天,忽然来了一个人把皇榜揭了。这个揭榜的人就是郭守敬,郭守敬向皇帝要了三百个石匠,三百个有气的壮汉,三百匹马,准备一天后就把西湖补上了。皇帝要奖励郭守敬银子和官位,但是郭守敬都不要,他只要求在五月端午能让百姓们去西湖赛龙船,皇上没办法,只好同意了。所以打那儿以后,每年一到五月端午,京城的百姓们又能在西湖赛龙船。

相关人物

慈禧

1885年—1894年间,慈禧太后以海军经费修复被毁的清漪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生了中原地区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成变法”。戊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镇压,变法失败后,慈禧在玉澜堂增筑起许多面厚厚的砖墙,把玉澜堂封闭起来,将光绪帝囚禁在里面。

王国维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均有造诣和创新,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为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郭沫若)。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文学出版

颐和园出版作品有《民国时期颐和园诗文选粹》《名园旧影》《颐和园》《清代皇帝咏万寿山清漪园风景诗》等。其中《民国时期颐和园诗文选粹》内包括散文卷、诗词卷,收录散文游记39篇、诗词111首。《名园旧影》内收集整理了关于颐和园的老照片300余张,分为名园沧桑、建筑风物、花木扶苏、陈设器物、人物风韵等五大部分。

影视作品

《颐和园》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的6集纪录片,纪录片于2010年12月26日首播,六集分别为清漪出锦绣、昆明市有乾坤、绝艺筑颐和、风雨梦乐园、禁苑演外交、沧桑续文明。

价值与地位

价值

颐和园从造园思想到实际景观都浓重地体现出东方园林的特色,有三个方面的价值。首先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代表作。颐和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修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皇家园林几千年建筑艺术和造园艺术的总结。颐和园的建筑涵盖了人类自然与文化领域里的众多科学和艺术成就。其次颐和园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颐和园内发生见证过近200年来清代最高统治阶层政治活动、宫廷生活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它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的文物,也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颐和园内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中国近代历史、园林、建筑、美学、宗教人文环保等多种学科研究提供了资料。最后颐和园标志着中国传统工艺与技术的创造水平。颐和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建筑、环境、植物栽培和植物造景诸多方面的工艺成就,其造园的各种施工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是中国造园艺术最重要的实物例证。

地位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对东方园林艺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和实践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东方文明的有力象征,也是清代的政治中心之一,是晚清诸多重大政治活动和宫廷生活的场所。在古都北京曾被作为水利枢纽使用。颐和园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大事件

重要荣誉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颐和园被北京市安监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式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单位。

2021年,北京市颐和园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2021年8月,颐和园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2022年,颐和园景福阁、益寿堂被北京市文物局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2023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热门事件

2018年,万寿山阙毕台附近起火。指挥中心立即调派颐和园中队赶赴现场扑救。经核实,着火建筑为平房,砖木结构,属于文物附属建筑。现该房间用来存放保洁工具等杂物。过火面积3平方米,无人员伤亡,火灾原因及损失正在调查中。

2021年9月28日—2022年1月8日,颐和园博物馆的首展“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在颐和园博物馆和德和园扮戏楼同步展出。该展览共展出286件/套福寿文化题材的国内文物及外销文物,展品时间跨度达到4000余年。

2022年,北京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主会场活动”在颐和园举办。该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承办,以“下一个50年:挑战与发展共存的世界遗产”为主题。同年,以“双奥之城,未来之光”为主题的双奥文化主题展在颐和园开展。

2022年,颐和园举办第八届“圆梦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约颐和”活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