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百岁口述 :周有光百岁口述

更新时间:2024-09-20 16:26

《周有光百岁口述》是一本于200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周有光。本书详细记录了周有光的百岁人生经历,从常州青果巷开始,讲述了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与张允和的结缘,周有光留学东洋的经历,以及避战四川省、游历欧美的经历。最后,周有光回到祖国,在复旦大学任教,一直坚持笔耕不辍。

内容简介

有光先生的《汉字改革概论》不但有精审的日译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译本和英译本。今天汉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从1955年起便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担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他是贡献最大最多的主将。所以今天一提到汉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无论是中国人或外国人,首先便会想到周有光先生的大名。几年前,美国名作家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担任《纽约客》(New Yorker)驻北京记者,他为了研究中国文字改革的前因后果,便费了好几天的工夫对有光先生进行专访。有光先生许多精辟的见解都已收在何伟新著《甲骨》(Oracle Bones,纽约:Harper Colins,2006)中了。

本书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书院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省,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市,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姐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编辑推荐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学一方面获得扎实的中国古典训练,另一方面又直接读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学,两年圣约翰大学则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学会了自学,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在圣约翰时期已决定以经济学为专业,以后在光华大学和到京都大学深造,都一直没有改变。抗战时期,他进入银行界工作,以实际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他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当然更深入了。更难得的是他战后到美国信托银行就业,仍孜孜不息地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中自修经济学。他为什么如此钟情于银行、货币、国际贸易等等科目?这并不是因为他贪图银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图,他便不会在1949年冲破一切阻力回归中国了。早在大学时代,他已建立了一个坚固的信念,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他认定中国现代化的出路最后必然要归宿到经济建设,他决心献身于这一崇高的目的。

中国社会的缩影,百年奇迹的人生。

余英时:有光先生在乱世中做出了辉煌的建设成绩,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对于这样一位百龄老人的口述自传,我们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叶圣陶: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允和: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周有光: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作者简介

周有光,1906年生,经历中国百年之变迁,是真正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

图书目录

序(余英时)

上篇 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

一 常州青果巷

二 育志小学

三 常州中学

四 五四运动

五 圣约翰大学

六 光华大学

七 拉丁化运动

八 妻子张允和

九“流水式”的恋爱

一○ “举杯齐眉”

一一 四姐妹

一二 连襟沈从文

一三 留学日本

一四 中国抗日战争

一五 从上海到四川

一六“左派成人幼稚病

一七 美国生活

一八 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聊天

一九 环游世界

二○ 美国归来

二一 上海的变化

二二 文字改革委员会

二三 新陋室铭

二四 昆曲研习社

二五 宁夏五七干校

二六“专家专家,专门在家”

二七 重游欧美

二八 家庭文化

二九“周百科”

三○ 晚年所思

三一 长寿之道

下篇 追忆的脚注(李怀宇撰写)

一 九如巷张家

二 温柔的防浪石堤

三 三姑六婆中的媒婆

四 女人不是花

五 真正的肝脑涂地

六 绕地球一周

七 从“老虎”到主妇

八 谁是小丑

九 故国如今有此音

一○ 人得多情人不老

附录

周有光先生事略

张允和女士事略

常州市周家世系录

合肥市张家世系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