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纹柳莺 :雀形目莺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35

冠纹柳莺(学名:柳莺属 reguloides):体长11厘米,体型较小。上体橄榄绿色,头顶呈灰褐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翅上具两道淡黄绿色翅上翼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冠纹显著,翅上有两道淡黄色翼斑;第2枚飞羽长度介于第7、8枚之间,尾下覆羽和下体余部的色泽不呈明显的黄色和白色的对比。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

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下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地带。成对或单只活动外,多见3-5只成小群活动于树冠层,以及林下灌、草丛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缘疏林灌丛及小树丛中常见。食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

形态特征

冠纹柳莺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稍沾灰黑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眉纹长而明显,呈淡黄色;一条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羽淡黄和暗褐色相杂;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边缘与背同色;最外侧两对尾羽的内翈具白色狭缘;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胸部稍缀以黄色条纹;尾下覆羽为沾黄的白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6-10克,♀6-10克;体长♂95-118毫米,♀99-112毫米;嘴峰♂7-12毫米,♀8-11毫米;翅♂56-63毫米,♀56-63毫米;尾♂42-50毫米,♀40-50毫米;跗♂17-21毫米,♀17-19毫米。(注:♂雄性;♀雌性)(西南亚种

指名亚种:上体呈沾灰的橄榄绿色;头顶较暗褐而沾灰色,中央隐显一淡黄色冠纹,在头的后面较显;大覆羽和中覆羽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呈沾灰的白色,胸部略具黄色条纹;飞羽式大都为2=8/9或9或较8为短。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地带。秋冬季节下移到低山或山脚平原地带。

生活习性

除繁殖季节成对或单只活动外,多见3-5只成小群活动或和其他柳莺属混群觅食,多活动在树冠层、林下灌丛、草丛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缘疏林灌丛及小树丛中常见。

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如鞘翅目金龟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鳞翅目毛虫等),膜翅目(蚂蚁、蜂等),双翅目(蝇等),同翅目革翅目等昆虫。

冠纹柳莺的鸣声似山雀科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声,后转成似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pit-cha”或三音节“pit-chew-a”声。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中国

北京、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神木市、中部秦岭山区、南部留坝县)、甘肃省(南部天水市文县)、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北部遵义市、东部江口县和南部望谟县)、西藏自治区(南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和东南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南部美姑、中部雅安地区)、云南(西部龙陵、西北部丽江、中部昆明、峨山)、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海南省(东南部吊罗山)(繁殖鸟),越冬或迁徙期间见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马关县)、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海拔2400-3000米之间的林缘和林间空地等开阔地带的岸边陡坡岩穴或树洞中。通常营巢于由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门、林木隐蔽很好的岸上的洞穴中,有时营巢于原木或树上的洞中,巢由绿色的苔藓构成精致的球形,有时还增添枯叶和地衣,内垫柔软的植物纤维或偶见有羽毛。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无斑点。卵平均大小为15.3毫米×11.9毫米。双亲共同孵卵,雌鸟承担更多的孵卵工作。中杜鹃小杜鹃常产卵于巢中由冠纹柳莺代孵。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