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玛拉雅棕熊 :哺乳纲食肉目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4:49

喜玛拉雅棕熊(学名:Ursus arctos isabellinus):是棕熊的亚种之一,属于小型棕熊,一般体重100-200千克雄性体长1.5-2.2米,雌性体长1.37-1.83米。头大而圆,有一双毛茸茸的大耳朵,体形健硕,肩背隆起。

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杂食性,主要吃草、树根及其他植物部份、昆虫、羊及家山羊等哺乳纲。会在日出前及下午觅食。约于10月会开始冬眠,到了4月至5月就会起来。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骨质疏松症。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

形态特征

喜玛拉雅棕熊是棕熊的一个亚种。属于小型棕熊,一般体重100-200千克,两性异形,雄性大於雌性。雄性体长1.5-2.2米;雌性体长1.37-1.83米。与东北棕熊的体形大小相仿,略短小一点。与同种棕熊的明显区别是喜马拉雅棕熊长有两只圆圆的毛茸茸的大耳朵。它们的皮毛颜色通常微红,一般都是沙色、红褐色或棕褐色,所以英文名称也叫——红熊(红色 Bear)。

棕熊嗅觉极佳,是猎犬的7倍,视力也很好。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由于爪尖不能象猫科那样收回到爪鞘里,这些爪尖相对比较粗钝。前臂在挥击的时候力量强大,“粗钝”的爪子可以造成极大破坏。吻部比较宽,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和其他熊科一样,它们也是型动物,并长有一条短尾巴。

栖息环境

喜玛拉雅棕熊主要栖息在山区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等森林地带,林中有枯立木、风倒本,火烧迹地、沼泽地、河谷地、高山草甸等多种生境类型,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垂直迁移的现象,夏季在高山森林中活动,春、秋季多在较低的树林中生活。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

生活习性

活动

喜玛拉雅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动,通常是日出时分至傍晚进食。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在森林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领域,常常在树干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迹,站起身来用爪子在树干上抓挠而留下的痕迹和在树上用身体擦噌而留下的痕迹等,作为各自领域边界的标志,以免互相侵犯。能爬树和直立行走,但动作不够灵活,平时慢条斯理,走路的时候总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腿一起并进的缘故,但奔跑时的速度也相当快,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追赶上猎物。

食物

喜玛拉雅棕熊是一种杂食性动物,食性很杂,通常动物性食物有各种小型哺乳纲,鸟类、野兔、旱獭属野山羊和家山羊等,也吃植物的草、树根、果和浆果

冬眠

这些熊通常会在10月份左右进入冬眠,在4-5月从洞穴中爬出来。为了积累用于冬眠期间所需的大量脂肪,秋天必须吃掉大量的浆果和其他食物。冬天临近时便开始准备洞穴,选择那些遍地是倒木枯枝,寒风较弱的向阳地带,多选择大树洞或岩石隙缝处居住,有时也在沼泽地上的干土墩上挖掘地穴。用前爪洞穴中以枯草、树叶或苔藓植物作铺垫物。一般每个个体独居一个洞穴,只有雌兽与3岁以下的幼仔才同居在一起。进洞前先围着洞口转一阵,然后跳钻进去,或者后退着进窝,或者把自己的足迹弄乱,以免被天敌发现洞穴,更好地隐蔽自己。在冬眠期间主要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如果有危险,随时都会醒来。在较温暖的日子里,有时会到洞外活动一段时间。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塔吉克斯坦天山南部、帕米尔山脉、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繁殖方式

喜玛拉雅棕熊会在巢穴或洞穴中冬眠,约于10月会开始冬眠,到来看4月至5月醒来。每年5-7月发情交配,雌兽的怀孕期约为7-8个月,初春时生育,每胎产2-4仔。初生的幼仔体重约有500克,全身无毛,眼睛紧闭,30-40天后才能睁开,半岁以后开始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仔4-5岁时性成熟,寿命约为30多年。

亚种分化

喜玛拉雅棕熊是棕熊的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喜玛拉雅棕熊在喜马拉雅山脉区有150-200头熊,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的七个不同的群体,其中只有一个有20多只(纳瓦兹2007年)。在印度,棕熊存在于23个保护区,在北部的克什米尔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被认为相对普遍,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可能有在1000只上下。在印度禁止任何喜玛拉雅棕熊的贸易。

喜马拉雅山脉棕熊喜欢住在杜鹃花属树周围。这棵树当地人称为“Buransh”,是是印度喜马偕尔邦的州花。由于其燃木价值较高,树木的商业开采量有所增加。这导致了大片的森林面积消失,使喜马拉雅山脉棕熊失去了它们最喜欢的树冠。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相关报导

自20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Dzu-Teh”的尼泊尔名字与雪人有关,这个熊常常被混淆为神话。 1954年《每日邮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可恶的雪人冒险”,讲述了一个名叫汤姆·斯托巴特(Tom Stobbart)的人遇到了一头喜马拉雅棕熊的事件。与斯托巴特一起旅行的《每日邮报》记者拉尔夫·伊扎德(Ralf Izzard)讲述了他的故事。据推测,在伊扎德的“可恶的雪人冒险”一书中,斯托巴特用“Dzu-Teh”这个名字是没有根据的,只能是斯托巴特的私人臆断。 1954年5月7日印发“每日邮报”的考察报告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情。

在中国,野人的故事层出不穷。热心“野人”科考的记者为此采访过在西藏自治区进行了二十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刘务林先生说,根据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人”的体型接近的喜玛拉雅棕熊。

刘务林时任中国濒危物种出口管理办公室驻拉萨办事处主任、西藏林业厅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处处长,曾参加过多次西藏野生动物普查和专项调查,主持建立了西藏大部分自然保护区,他正致力于组织新的一轮西藏野生动物普查。

据刘务林先生介绍,十几年来先后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吉隆县朗县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县定结县亚东县等地十多次发现所谓的“野人”,但最后实地考察发现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毛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

喜玛拉雅棕熊属于中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由于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

安多县,有一个被人称为“折蒙拉康”(意为“棕熊的经堂”)的天然岩洞,藏北草原上的棕熊每年夏天都要在洞中聚会一次,大小几十只棕熊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排成单行长队,顺序进洞,几天后又排队出洞,分散开去,其中原因迄今(2012年)仍是个谜。

墨脱县,“野人”传说较多。一般棕熊很少从高山草甸下到海拔低的人类居住区活动,只是偶然前去觅物。一旦遇到人,它们就站起来与人对视。而人们通常很少见到棕熊,同时受传说影响,不敢仔细观察,事后只能依据印象记得所看到的是“红嘴巴、红鼻子、红头发”误传其为“野人”。

刘务林先生在墨脱考察野生动物时,有一天晚上,有奇怪的野兽在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吼叫,当地老百姓都说是“野人”,但他第二天观察的结果,发现了棕熊遗留下来的毛发,地上的脚印也是棕熊的。

喜马拉雅山脉区是传说雪人最多的地方。的确有人在雪线一带甚至雪山上多次见到这种传说中的“雪人”:能直立行走,身体毛色多为灰白色,脚印留在雪地里似人的且较长,个头比一般人高,有时“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有两次当地牧人和猎人很准确地描绘“雪人”的形象和地点后,刘务林特意去蹲点调查,结果发现是体毛较浅的棕熊在这一带活动。

刘务林先生说,棕熊冬天处于半睡眠状态,极易被惊醒,有的甚至不冬眠。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可能出来到处游荡,甚至下到雪线以下觅食。喜玛拉雅棕熊毛色变异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见到这种颜色的棕熊就误认为是“雪人”或“野人”。还有的棕熊毛色甚至灰白与棕黑相间,因此还被误认为是大熊猫,《辞海》中记载西藏自治区有大熊猫,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存在一种“西藏大熊猫”,就是这个原因。

刘务林先生认为,从动物界、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个以下个体,又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几乎可以肯定要绝种。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任何规模过小的动物都难以抵御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不像大熊猫一样的抢救繁殖,必然会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为大型哺乳纲,有一个种群的最低数量极限,各地发现的所谓“野人”总体不超过200个,而且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其近亲繁殖也不可能使它们生存到现代。

参考资料

Ursus arctos.The IUCN Red List.2017-1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