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脉 :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之间的山脉

更新时间:2023-08-30 15:49

喀喇昆仑山脉(维吾尔语:قاراقورام‎,藏语:ཁར་ཁོ་རུམ་རི,英语:Karakoram Range),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亚洲著名山脉之一,它介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之间,是一条国际性的山脉。山脉位于印度河的东侧和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源段西侧之间,属帕米尔高原的南支,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4°~37°,东经74°~79°。山体宽约240千米,长800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与中原地区昆仑山脉平行排列,平均海拔为60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千米。主峰是乔戈里峰乔戈里峰(又称K2),最高海拔为8611米。

喀喇昆仑山原为古老地槽,白垩纪后受阿尔卑斯运动影响,不断隆起形成褶皱山脉。该山脉拥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山峰15座。山脉中多雪峰和巨大的冰川,整个山系有37%的表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有着“冰川王国”的美誉。大量的冰川使得该山脉成为叶尔羌河的发源地,同时也为印度河补给了大量的冰川融水径流。该地区属于高山内陆气候,终年寒冷干旱、降水稀少、昼夜温差较大。植被主要以荒漠植被类型为主,兼有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动物则分布着雪豹藏羚北山羊等珍稀保护动物。

隋唐,喀喇昆仑山脉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地。19世纪中后期,该山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列强觊觎的战略要地。喀喇昆仑山脉中国境内地区,因自然环境的限制,只有少数藏族人民在此居住,而克什米尔则有近700万人在此生活。1954年,由阿迪托·代西奥率领的意大利登山队首次登上了喀喇昆仑山主峰乔戈里峰。1968年,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修建了喀喇昆仑公路,该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境公路,也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通道。

喀喇昆仑山脉中拥有许多自然景观。特拉木坎力冰川有着数十米高的冰塔林,同时还有许多随处可见的冰雕。山脉的南侧还有着一处国际湖泊——班公湖,此湖在藏语中被称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仙鹤的湖”。此外,巴基斯坦于1993年在吉尔吉特—巴利斯坦地区成立了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该公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园。

命名

喀喇昆仑山的名称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黑色的岩石”,因该岩石出现在中亚交通的喀喇昆仑山口,故以此名称命名了整条山脉。

位置境域

喀喇昆仑山脉位于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边境上,是一条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4°~37°,东经74°~79°,山区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山脉西起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瓦罕走廊南侧,与兴都库什山脉交接,南止于中国与印度间的空喀山口,印度河上游以北,叶尔河上游的热斯喀木河以南,被西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克什米尔、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及羌塘高原环绕。其西端处在阿富汗境内,南坡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北翼和东段在中国境内。该山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境内的克拉达山口、喀喇昆仑山口等,是通往中亚的门户,并且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历史成因

元古代时,喀喇昆仑山地区被海洋所覆盖,只有个别岛屿存在,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使该地区的岛屿数量和面积有所增加,并出现了海底潜山。中生代中期的印支运动后,喀喇昆仑山的主体演化成为陆地,海洋逐渐开始消减。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之交的燕山运动之后,海洋基本消失,该地区已全部成为陆地。第三纪始新世,印度次大陆与亚洲主大陆开始接触、碰撞,并且继续向北推进,使喀喇昆仑山地区及整个中国西南部大陆内部产生强烈变形。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方向缩短,垂直向上地壳加厚,并逐步抬升,这为喀喇昆仑山地区在之后大幅度强烈抬升创造了条件。

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喀喇昆仑山地区因强烈的地壳运动开始隆起。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强烈的挤压,该地区进入迅速抬升的时期,上升幅度约3000米,与此同时,该地区在平均海拔、气候植被及整个环境开始发生划时代的变化。早更新世末至中更新世时期,该地区出现了更为强烈的构造运动,山脉继续强烈上升,山区气温降低,以致于在喀喇昆仑山出现了第一次冰川作用。由于当时海拔还不是很高,湿润的西风气流西南季风还可以深入到该区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很大,冰雪补给相当丰富,冰川发育规模很大。

晚更新世期间,喀喇昆仑山地区继续大幅度上升,由于周围山地也同时抬升,对西南季风起了巨大的阻挡作用,大气中水汽含量迅速减少,气候迅速变干。此时喀喇昆仑山地区内发生两次冰川作用,但冰川作用明显小于早更新世末。晚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以来,喀喇昆仑山脉进一步抬升,形成如今的喀喇昆仑山脉。

地理特征

气候

喀喇昆仑山脉属于典型的高山内陆气候,因其远离海洋,并且周围高山环绕,使得季风对该地区的影响甚微,形成了寒冷干旱、昼夜温差较大、太阳辐射强烈等气候特点。此外,喀喇昆仑山脉受其海拔影响,山脉顶部西侧形成低压槽,冬半年在偏南的位置为强大的巴基斯坦低槽,夏半年西北风带北撤,在偏北的位置形成相对较弱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低涡。由于低压槽冬季最强大,高原西部山地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属于地中海冬雨型气候,这特别有利于降雪的保存和冰川发育。但山体下部始终保持着干旱山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喀喇昆仑山脉的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自上而下分别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年平均温度不到零下6摄氏度,3000至4000米的山坡为零下1.5至4.2摄氏度之间,2000—3000米的山谷年平均温度为3至6.8摄氏度。

喀喇昆仑山脉的降水随着海拔变化呈现出阶梯状的变化,自上而下分别为:雪线以上的年均降水量可达800至2400毫米;接近雪线处年均降水量达到248至350毫米;海拔3700米处年均降水量为20至30毫米;海拔2000米处年均降水量约为72毫米。

喀喇昆仑山地区太阳总辐射值高达58~67x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分,散射辐比重相对较少,其中直接辐射所占比例高达70—80%,辐射平衡值则为16~5x104焦耳/平方厘米·分。

地质

地质构造

喀喇昆仑山脉处于喀喇昆仑断裂上,该断裂带位于喀喇昆仑褶皱带内部,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总体向西北延展,北起明铁盖达坂西侧,经皮拉里(红旗拉甫)、乔戈里峰、日土,在狮泉河一带与从西北向西方向的噶尔河断裂汇合,断面产状NE小于45°,全长510千米,为走滑逆断层。喀喇昆仑断裂控制着喀喇昆仑地区侏罗系的分布,也控制了冈底斯山北部大片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展布,使乔戈里峰南侧和狮泉河一带早古生代沉积岩错断。喀喇昆仑断裂与毗连的阿尔金断层构成一组巨大的共轭断裂带,前者为右旋,后者为左旋,控制青藏高原西北缘的新地壳运动发展方向。喀喇昆仑断裂形成以来受印度板块向北以56.4毫米/年相对运动速率运动的影响其累积走滑位移量至少在280千米以上,第四纪以来最小累积位移量120千米以上,长期平均滑移速率为11毫米/年。

地层特征

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地层按照地域分为分为阿克赛钦地区地层分区及乔戈里峰地层分区,其中,阿克赛钦地层分区下古生界一新生界出露较全,且古生界见有火山岩,缺失前寒武系;乔戈里地层分区地层出露不全,有前武系,但缺失下古生界、泥盆纪和石炭系下统。

阿克赛钦地层区出露有下古生界——新生界。下古生界为海相碳酸岩碎屑岩及其变质岩,含珊瑚、三叶虫,在下部层位偶见沉积变质铁矿层。上古生界除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为陆相辟屑岩外,泥盆系以浅海一滨海相碳酸岩为主,夹碎屑岩,含层孔虫、珊瑚、腕足化石。石炭系以海相磷酸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局部见火山岩,含链、腕足、头足、瓣鳃、腹足、珊瑚等化石。二叠系上统缺失,下统为海相碎屑岩为主夹大理石,含筷、腕足、珊瑚、头足、苔鲜及植物化石。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酸岩及碎岩,含鳃、腕足、头足、箭石苔藓植物及植物化石,产石膏。白墨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含瓣鳃、腹足、海胆、珊瑚、有孔虫等化石。第三系为碎屑岩夹灰岩。第四系为疏松的碎屑堆积。

乔戈里地层分区内有前寒武系和中上石炭统一白系以及第四系,缺失下古生界、泥盘系、下石炭统、下白墨统和第三系。前武系为结晶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绿片岩,上古生界的中上石炭统以海相碳酸岩为主,碎屑岩次之,含簸。二叠系为海相碎屑岩或碎属岩与大理石互层,含链、腕是化石;中生界三叠系为海相和陆交互相的碳酸岩、碎岩,含头足、瓣鳃、珊潮、腕足、鱼、藻类海百合纲茎化石。侏罗系下中统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灰岩,含植物和头足纲化石,上统为海相酸岩,含头足化石。白系上统为海相酸岩及碎屑。

岩石特征

喀喇昆仑山地区二叠系沉积岩分布较为广泛,多数呈南东至北西向展布,主要出露在元古界变质岩之上,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出露厚度可达3000米。下段主要是碎屑岩,以分选较好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钙质砂岩、混积岩、含粗碎屑的粉砂质板岩和泥质细粉砂岩,多呈中一薄层状,水平层理发育;上段主要是生物碎屑灰岩、钙质混积岩、角砾状灰岩、珊瑚、海百合等生物化石的层状细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泥灰岩和钙质页岩及粉砂质页岩。

三叠系沉积岩在东起空喀山口以北,从林济塘地区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及克勒青河上游地区都有广泛产出,沉积厚度可达数百米,向西主要出露中、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可达1000米,该系岩层自下而上出现两个沉积旋回:中下部是粗细相间的杂砂岩一凝灰质细屑岩及放射虫硅岩沉积旋回,上部是细屑岩夹灰岩一灰岩夹薄层纹层状细屑岩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灰绿、深灰及黑色不同粒级的砂岩组成、其中不等粒砂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主要是石英杂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两种类型。岩石的粗碎屑分选较差,石英砂磨圆度较好,其它碎屑较差。岩屑多数以沉积岩和沉积变质岩为主,火山岩、花岗岩和片麻岩碎屑相对较少。

侏罗系以碳酸根沉积为主体,局部有碎屑岩和硅泥质岩沉积,厚度可达3000余米,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和克勒青河上游,直至卡拉其古、明铁盖一带。碳酸盐岩呈厚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泥晶灰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鲡状灰岩和角砾状砾屑灰岩。

在古生界和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之上,出露零星的白垩系沉积,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口以北,该系主要是紫红色、褐绿色、粗细相间的典型陆相碎屑岩沉积、东部以紫红色砾岩和砂砾岩为主。

矿产资源

喀喇昆仑山脉拥有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的超大型铅锌矿——火烧云铅锌矿,截至2018年,该地区共发现铅锌矿床(点)38处,火烧云巨型铅锌矿床1处、中型铅锌矿床6处、小型铅锌矿床8处、铅锌矿点23处,累计探获铅锌矿资源量2006万吨。

地形地貌

喀喇昆仑山脉按照地貌分区分为西部亚区和东部亚区。西部亚区大多是极高山与高山,这里受西风及印度洋季风所携带水汽的双重补给,又具备有利于集雪的地形,因而冰川发育规模较大,冰川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千米,占到山体总面积的37%。此外该区域的冰川还与高山深谷密集组合,冰斗后壁常与山坡连成统一的陡壁,反映了强大的冰川侵蚀作用。由于河流侵蚀下切强烈,河岸直立,有些地方相对高度达50米以上,河流交汇处可以见到5~9级阶地发育。喀喇昆仑山口以东为东部亚区,这里地势较平缓,基面海拔升高,相对高差减小,逐渐变成高原内部山地,即与高原融为一体。

喀喇昆仑山的极高山分布面积较大,它们都是各山区最高部分,位于雪线以上的区域。喀喇昆仑山区的极高山大多发育在海拔5000至5600米以上,呈金字塔形,相对高差达2000至3000米以上,该区域雪融作用或冰川侵蚀作用强盛,发育着冰斗、刀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

喀喇昆仑山脉的雪线以下(海拔3500米以上)的区域发育着主要的地貌——高山地貌,该地貌以冰缘作用为主,冰缘现象较为普遍。按照相对高差将其分为大起伏高山和中起伏高山。大起伏高山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该区域以岩屑坡为主,一般比较陡峭,坡上有基岩露出。中起伏高山相对高差在500至1000米之间,主要位于海拔5000至5700米之间的山峰的山脊两侧,地表有融冻泥流、石条等冰缘地貌发育。

水文

冰川

喀喇昆仑山拥有大规模的永久性积雪和冰川,冰川大都集中在山脉的西部,主要围绕乔戈里峰发育展布,向东随山势逐渐变低。世界中、低纬度山地冰川长度超过50千米的共有8条,其中喀喇昆仑山占6条。分别是厦呈冰川、巴尔托洛冰川、彼亚福冰川、巴托拉冰川、喜士帕尔冰川和却哥隆玛冰川。山脉的冰川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千米,长度超过10千米的冰川约为102条。大量的冰川使得喀喇昆仑山脉蕴含着丰富的水资源,其冰储量为5391.416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较为稳定、大量的冰雪融水径流。此外,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大部分融水流入印度河的支流,自东至西为:努布拉河、协约克河、希加尔河、洪扎河和吉尔吉特河;东北部冰雪融水则补给叶尔羌河,向北流入中国。

河流

喀喇昆仑山脉是叶尔羌河和喀拉喀什河的发源地,山脉大量的冰川,为这两条河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北麓的乔戈里峰,属冰雪补给型河流,河流中上游分布着2689条冰川,冰川总面积达到5924平方千米,为河流提供了64%的径流量。叶尔羌河自源头向西北流,与支流克勒青河汇合后,河流转为南北向,与支流塔什库尔干河汇合后,河流呈西南一东北流向,出山口后经莎车县泽普县麦盖提县巴楚县等县,最后汇人塔里木河,河流全长1078千米,流域总面积为10.81万平方千米。河流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7,每年冰雪消融的6至8月,河流水源充沛,径流量大而稳定,该时间段的径流量占全年的68.5%,3至5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6.9%,集水面积50248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649亿立方米。

喀拉喀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翼众多高峰的现代冰川,流经喀喇昆仑山北翼广阔山原,到昆仑山北翼的乌鲁瓦提出山,入塔里木盆地。河流出和田绿洲北上,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阔什拉什同白玉河汇合而成和田河,喀拉喀什河全长808千米,流域面积为26600平方千米。河流属于融水补给型,年径流量变差系数为0.22,年内6至8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4.4%;3至5月仅占8.67%。在山口以上的集水面积19983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22.0亿立方米。

湖泊

喀喇昆仑山的南北侧有着密集的湖泊群,湖泊水补给源主要来自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融水及降水。北侧分布着萨利吉勒千南库勒、龙木错等20个湖泊;南侧则分布着班公湖、泽错、结则茶卡等16个湖泊。北侧的湖面平均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但湖泊面积较小,平均面积为32.8平方千米,南侧的湖面平均海拔在4631千米,平均面积达88平方千米。

班公湖位于喀喇昆仑山的南端,与处于西藏自治区西部的边陲地带,西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接壤,是一个狭长条形的湖泊,湖泊全长有150多千米,平均宽度约2至5千米,面积为34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00米,是一条典型的河道型湖泊。该湖三分之二的区域属于中国,三分之一区域属于印度,是一个跨国湖。班公湖湖水呈东淡西咸,是由于汇入班公湖的两条最大支流麻嘎藏布和多玛曲都位于湖体的东段,淡水来源充分,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的含盐量维持在0.75克/升以内,使湖体东段为淡水湖;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补给量锐减,加以中段湖体最窄处只有100至150米宽,湖水在东西方向上的交替不畅,东部淡水很难持续向西补充,使西部湖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水的含盐量从中部向西部增加至近20克/升,变成咸水湖。

土壤

喀喇昆仑山区的土壤主要有寒冻土、寒漠土、龟裂土、风沙土等土壤类型

寒冻土是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原始壤,居冰川雪线之下,高山草甸土或高山草原土之上,其海拔高度各地不一,大致由北而南,由西而东渐升。严寒、冰冻、大风是寒冻土形成的主要环境条件,冷季漫长,一年中土壤冻结期长达7到8个月。暖季短暂,土壤融冻深度不足1米,终日云雾悬绕,降水多,湿度大。寒冻风化和冰雪剥蚀作用强,生物和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原始。成土过程是在冰缘寒冻因素影响下的冻融土壤形成过程。

寒漠土分布广、面积大,包括高山荒漠土和高寒荒漠土,其分布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至5300米之间。主要成土过程是在寒冷和干早双重影响下的(原始)荒漠上壤形成过程。地表覆砾,常见白色盐霜,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微弱,土层浅,一般不到50厘米粗骨性强,大于2毫米的石砾含量高达400~600克/千克以上。

龟裂土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干早的气候低平的地形和粘重的母质。喀喇昆仑山区完全具备该条件,并且还有冻融交替和较高的永冻层两个特殊的有利条件。高原龟裂土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与低海拔区的一样,它是在干旱气候和盆地地形条件下,湿胀干缩交替和细土复加综合的结果,属于荒漠壤形成系统中比较初期的阶段。龟裂土地表平坦,布满多角形龟裂缝,不长植物。粘粒含量超过400克/千克,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小于10克/千克,普遍具有碱性,pH值在8.0至8.5以上,盐分含量变幅较大,在2至20克/千克。

风沙土的形成条件为物质来源、动力条件和十一的地形,喀喇昆仑山区拥有辽阔的高原面,且具有形成风沙土的条件。整个高原面广布着第四纪松散物质,构成了丰富的沙源。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阻碍岩石和矿物彻底分解,风化产物多停滞在细砂—粉粒阶段,成为理想的沙源物质。高原面上的风沙土主要见于现代湖泊边缘、河流尾间和山麓等地。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喀喇昆仑山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和半灌木的荒漠植被类型为主,兼有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随着海拔的升高,生长的植被也不尽相同,海拔3900米以下主要生长着驼绒黎、合头草、和高山绢篙等植被;海拔3900至4200米之间主要生长着银穗羊茅和沙生针茅植被;海拔4200至4500米之间分布着羊茅和紫花针茅;海拔4500米以上生长着早熟禾蒿草棘豆和黄芪等植被。

洪扎一带及其以南的喀喇昆仑山(吉尔吉特——斯卡杜以北),植被的垂直带组成基本上都是半干旱型,林线以下植被带的界限因气候由南句北、由东向西变干而升高,阴坡海拔2500至3200(2800至3300)米之间分布着长叶云衫林,在长叶云杉林带之上还常见100—400米高度带的桦木林以及高山草甸。在其下一般还有刺柏一绢篙森林草原和绢篙一黎科植物荒漠,局地阳坡坡脚分布着黎科植物荒漠,局部风积砂砾地上则生长着三芒草。刺柏绢篙森林草原(东部2200米至3500米,西部2900米至3500米)居于山地中部,其上是绢篙草原和高山草甸。此外,中国喀喇昆仑山区还拥有保护植物18种,隶属10科10属,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0种,如昆仑方枝柏、西藏麻黄、绿叶柳、苣叶车前、美丽早熟禾等,Ⅱ级保护植物8种,如准噶尔金莲花、帕米尔金露梅、帕米尔白刺黄花软紫草等。

巴基斯坦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根据海拔梯度分布着4个植被带,海拔2300至2500米的亚山地带,以角黄和麻黄为主;海拔2500至3000米的山地带,以杜松和线虫为主;海拔3000至3500米的亚高山带,以白桦和白柳为主,3500米以上的高山带,以红景天为主。

动物

喀喇昆仑山区生存的动物主要以昆虫、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为主。其中,最丰富的物种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昆虫区系属于典型的古北区系性质,古北种最多,其次是中亚种。大部分的传粉昆虫,如蜜蜂科、地蜂科等科的昆虫均分布在山脉主脊以北。该山区鱼类有5科14属23种,其中,属于当地的鱼类仅为13种,有鲤科裂腹鱼亚科5种,花鳅科条鳅亚科8种,包括新疆扁吻鱼、中唇裂腹鱼等,全部都是中业高原山区复合体鱼类。

喀喇昆仑山区的鸟类有14目71种,其中,山脉西部地区分布约65种,中部地区分布约50种,东部地区分布约6种。主要生态类群为鸣禽,有29种,如细嘴短趾百灵角百灵、白脊、红嘴山鸦等常见物种;其它生态类群还有游禽10种,如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等。该地区分布的野生哺乳动物有20余种,其中有许多种类为野生珍贵稀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野生珍稀保护动物的有雪豹藏羚北山羊野牦牛蒙古野驴5种,属于国家二级野生珍稀保护动物的有棕熊石貂藏原羚鹅喉羚岩羊盘羊7种。印度境内的山脉区域还分布着喜马拉雅土拨鼠、猞猁、藏狼、喜马拉雅狮、喜马拉雅红喉以及拉达克响尾蛇等动物。

自然保护区

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4年,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古克自治县境内,地处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而成的山结的东帕米尔高原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保护区内物种较为丰富,高等脊椎动物有54科219种,包括帕米尔盘羊、雪豹、暗腹雪鸡等珍稀保护动物,还有岩羊、长尾早、草兔、棕熊、狼和狐狸等动物,和雪鸡和兀鹫等大量鸟类。

喀喇昆仑野生动物保护区(Karakoram Wildlife Sanctuary),也被称为喀喇昆仑(Nubra Shyok)野生动物保护区,该保护区是一个高海拔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印度拉达克联邦领土列城区喀喇昆仑山脉的最东端,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该保护区成立于1987年,以保护该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为目的,保护区内的濒危物种有雪豹喜马拉雅山脉棕熊、西藏狼、羱羊岩羊麝属和各种鸟类。

主要山峰

乔戈里峰

乔戈里峰(Qogir)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世界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峰,海拔8611米,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中段,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76°30′,北纬35°54′。峰顶呈金字塔形,山峰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在45°以上,而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地球上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而乔戈里峰的北侧,是长达44千米的大冰川(音苏盖提冰川)。

加舒尔布鲁木山Ⅰ峰

加舒尔布鲁木山Ⅰ峰(Gasherbrum I)是喀喇昆仑山脉的第二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1位高峰,海拔808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42°,北纬35.43°,它距乔戈里峰东南方向下6千米,是中国和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加舒尔布鲁木”,意为“闪烁着光芒的山岭”。

布洛阿特峰

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位于喀拉昆仑山脉乔戈里峰东南方约12千米处,是中国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界峰。山峰海拔804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34°,北纬35.48°,是世界第十二高峰。

加舒尔布鲁木山Ⅱ峰

加舒尔布鲁木Ⅱ峰(Gasherbrum II),海拔8032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7°,北纬35.6°,是世界第十三高峰,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上,在乔戈里峰东南方向约26千米处,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界峰。该峰的四条山脊中有西北山脊和东山脊属于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的一部分,其中北侧在中国境内,南侧则属于巴基斯坦。

自然灾害

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冰川泥石流、洪水、雪崩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公路、铁路、油气、光缆和电力通道等“五位一体”的中巴经济走廊构成了严重威胁。2018年,喀拉昆仑山无人区的冰川因气温升高,致使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溃决,当地突发融雪性洪水,洪水顺流而下致使叶尔羌河水位迅速上涨,约3500万方相当于3个西湖的洪水全部倾泻到叶尔羌河上游河道。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隋唐,喀喇昆仑山脉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必经之路,连通了中国与中亚、非洲及欧洲的贸易、文化等交流。该线路通过喀喇昆仑山脉通向印度北部,其中一条支线通过帕米尔高原通向塔吉克斯坦中部和南部。

19世纪中后期,喀喇昆仑山脉成为列强觊觎的战略要地,扼桑珠古道之咽喉。尤其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赛图拉要塞。1877年,清代将军左宗棠组织一百多名敢死队员进驻赛图拉镇,他们与当地居民联手建立了军事哨卡,赛图拉从此成为清政府的最高海拔驻兵点,也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后来,清政府以赛图拉为大本营,分设了许多分卡,官兵们开始定期巡视边境线。1928年,民国政府在赛图拉设立边防局,后又成立边卡队,守防人数增至200人。后又在赛图拉成立边务处,在和田设立边卡大队,守防赛图拉这个中印边境重要防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赛图拉镇边防站点。喀喇昆仑山脉所处的克什米尔地区在1946年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土邦。直至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独立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得到解决,穆斯林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居多的地区归印度。

人口和民族

喀喇昆仑山脉的主体位于中国与克什米尔之间,在中国境内喀喇昆仑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在海拔4400米以下,主要居住民族为藏族。克什米尔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多,该地区生活着近700万的人口,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

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地区,生活着40万的巴尔蒂斯族人,他们属于藏人,但也融合了突厥人、伊朗人、希腊人、亚希昆人和欣人的血统。

经济贸易

喀喇昆仑山脉地区的经济以小规模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巴基斯坦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蜀黍属胡萝卜、番茄和洋葱等农作物。并且,该地区的高海拔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种植马铃薯,2008年,该地区马铃薯产量达到8.2万吨,获得了7.56亿美元的利润。该地区还适合种植优质的苹果葡萄、杏等水果。中原地区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居住的藏民也多以务农为生,少部分人从事畜牧业,游牧或半游牧,养殖野牦牛、犒牛、绵羊和山羊等牲畜,间或也从事狩猎。克什米尔的居民除了从事农业以外,也盛产刺绣、地毯、石刻等手工制品。

交通运输

新藏公路(国道219线),又称叶拉公路,于1956年4月正式开工,1957年10月6日正式通车,北起新疆叶城,南至西藏拉孜县,全长2143千米,全程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沿途穿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翻越16个冰山达坂,涉过44条冰川

喀喇昆仑公路始建于1968年,1979年竣工,全长1224千米,由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同修建而成。公路北起中国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经过中巴边境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为了打通这条中巴唯一的陆路通道,双方共有约700人牺牲,是世界上最难修的公路之一,同时,此条公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境公路,其在中国境内最低海拔为1154米,最高海拔为4733米,被评为”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

科考研究

喀喇昆仑山脉的冰川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喀喇昆仑山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冬、春接受西风环流降水,夏季 由印度洋西南季风补给。喀喇昆仑山主山脊及其两侧的雪线空间分布特点:西低东高,南低北高,最高雪线位于喀喇昆仑山东北部,最低雪线出现于喀喇昆仑山西南部。冰川以山脉主山脊为界,南北侧呈不对称分布,南侧大于北侧。南侧冰川大多为长大的纵向冰川,北侧主要为规模较小的横向冰川。

2016年,中科院青藏所梁尔源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西风影响下开展喀喇昆仑山气候研究,他们基于喀喇昆仑山高海拔森林上限的树轮样本和大空间尺度的气象数据,揭示了森林上限乔松的树轮宽度主要指示4月至7月的温度变化,重建了喀喇昆仑山地区过去440年的温度变化。结果显示,喀喇昆仑山区气候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是一致的。自1850年和1950年以来,该地区温度变化均存在明显的上升现象。在小冰期阶段也和亚洲、北半球存在同步的冷暖波动变化。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率领的“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组科考队,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协助下,历时108天,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青藏高原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边防站点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天文气象勘察工作者经过艰难跋涉到达这一高海拔地区,在一座无名山头上装置了测定天文气象的设备,后来被气象工作者将这一点位称为“天文点”。1959年5月,中国边防部队在此设哨卡,便将哨卡称为天文点哨卡,天文点边防连的前哨班位于在5390米的高地上,被称为5390前哨班。另一哨所则是位于喀喇昆仑山口的神仙湾哨所,该哨所海拔538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该地区常年被冰封雪裹,空气稀薄,自建卡以来,先后有数千名官兵在此地驻守。

登山探险

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乔戈里峰凭借“高冷”的特点,吸引世界各地的探险者们,前来攀登。但乔戈里峰山势陡峭,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是世界范围内8000米以上高峰中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攀登难度远高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死亡率更是登顶珠峰的两倍多。早在1902年以前,就有探险队试图登上乔戈里峰,但因缺乏现代攀登设备和防风防寒面料的着装,在全力尝试五次后,都以失败告终,直至1954年7月,乔戈里峰才被来自意大利的阿迪托·迪塞奥领导的K2远征队中的两名队员登上了峰顶。之后的每年5月至9月的登山季,都有世界各地的户外爱好者来此极限挑战。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2022年,乔戈里峰登山游客人数增长,从往年的20~40人登顶,骤增为150人登顶。这也对乔戈里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游客留下的废旧帐篷、废弃绳索以及塑料垃圾。有登山者表示,乔戈里峰的雪水水质变差,导致他们出现了腹泻的情况。

巴基斯坦境内的喀喇昆仑山脉地区的植被在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有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其中放牧和山地滑坡是影响植被退化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活动,几乎影响了所有植被。其次,洪水、干旱等自然因素也影响该地区植被退化。

环境保护

1993年,为保护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利斯坦地区的中喀喇昆仑山脉,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在此建立了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Central Karakorum National Park),简称CKNP。该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超过10557.73平方千米,以保护主要地质、冰川和环境要素为主。

2022年,为应对乔戈里峰各营地垃圾成堆的情况,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组织了一支15人的,具备一流登山经验的登山者登上乔戈里峰收集清理垃圾。从2022年7月19日到8月18日,他们在乔戈里峰大本营和4号营地之间收集了1610千克的垃圾。公园在巴尔托洛(Baltoro)河和大本营附近安装了垃圾箱和便携式厕所,在阿斯科勒(Askole)还建有一个新的焚化炉,同时要求乔戈里峰登山队必须将垃圾带到大本营。再由CKNP将这些垃圾运送到100千米外的阿斯科勒进行焚烧处理。

风景名胜

喀喇昆仑山脉因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峰、冰川、湖泊等众多自然景观,并且,该地区内还保留了众多山体发育的地质过程、冰川的发育和形成过程。

班公湖

班公湖属自然湖泊生态风光旅游景区,是国家级著名湿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仙鹤的湖”。湖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西北部,分布在日土县多玛乡乌江村境内,距离日土县城15千米左右。整个班公湖东淡西咸,属自然湖泊生态风光旅游景区。湖里岛屿诸多,有老鼠岛、月亮岛、天鹅岛、草岛、鸟岛等,其中,鸟岛是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每年5月至8月之间,有成千上万只各种鸟类在岛上繁衍后代。

特拉木坎力冰川

特拉木坎力冰川是典型的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该冰川最奇异的自然景观是高达数十米的冰塔林,冰川上的连座冰塔形成一座座冰峰,冰峰下常伴有冰湖,碧波荡漾。冰舌上段冰面洁净,冰塔及各种冰雕形态随处可见。

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

中央喀喇昆仑国家公园(英文名:Central Karakorum National Park)位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巴利斯坦地区,于1993年成立,是巴基斯坦最大的保护区,在喀喇昆仑中部山脉占地超过10557.73平方千米。该地区是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西喜马拉雅山脉亚洲高山系统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园。该公园包括极地地区以外最长的冰川,占公园面积的40%,构成了整个地区最重要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同时,在该公园还可以见证喜马拉雅地块开发中过去和持续的地质过程、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冰川的急剧生长和形成作用以及滑坡动力带来的地貌变化的连续循环。

仙女草地国家公园

仙女草地国家公园(英文名:Fairy Meadows National Park)位于南迦巴特(Nanga Barbat)营地附近,海拔3300米,公园以一望无际的草原为特色,一直延伸至喀喇昆仑山脉崎岖的山峰,公园还拥有众多远足和徒步旅行路线。

相关文化

人物

2020年6月,陈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原营长,6月,他奉命带队前往一线执行紧急支援任务,在同外军战斗中壮烈牺牲,随后,陈红军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被中央军委追授“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

诗文

新边塞诗人周涛为喀喇昆仑山脉和此地的边防战士创作过一首《喀喇昆仑精神赋》,以歌颂在喀喇昆仑山驻守的边防战士,书中写道:“生命禁区,惟勇者挑战极限;瀚海情怀,有好汉验证人生。旗展天风,意志何曾缺氧;霞驳肝胆,豪情煜射彩雯。忠诚卫士,崇然笑傲银汉;苍茫奥区,谱写喀喇昆仑之精神!……明月天山,荷枪者无眠;孤烟大漠,控边者出巡。”

民俗文化

刀郎文化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叶尔羌河。“刀郎”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叶尔羌河流域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最初由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至今在新疆麦盖提县阿瓦提县等地区仍有许多人自称为刀郎人。刀朗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粗犷、优美的音乐、歌舞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包括“刀郎麦西热甫” “刀郎木卡姆”和“刀郎农民画”等。

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是连接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喀喇昆仑公路的交通要道和北部第一大城市,这里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丝绸之路中国艺术节”。歌手舞者、能工巧匠、体育健将以及普通民众都会汇集于此,参与艺术节各种活动。艺术节现场有山乡艺人现场演示、民歌民舞表演、传统鼓乐演奏、家庭小手工艺品展卖、特色风味小吃品味、瓜果山珍集贸、马球对垒竞赛等活动。

宗教传播

巴基斯坦的吉拉斯沿喀喇昆仑公路东行2千米附近,存在一处吉拉斯1号岩画遗址,这些岩画描绘了大量佛像,还记录了各种风格的佛塔造型,其中有些和藏传佛教的佛塔形状极为相似,这表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就已传播到这里,而古老的丝绸之路正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主要路线,汉代疏勒国(今喀什地区)是最早接触佛教的国度之一。佛教从印度经过中亚传播到新疆有南北两条道路,其中北路是由犍陀罗沿山间驿道穿越兴都库什山脉阿姆河流域,由此向东经帕米尔高原北部山口进入历史上的西域

影视作品

布洛阿特峰之巅》是由莱泽克·道伊德(Leszek Dawid),大卫·奥格尼克(Dawid Ogrodnik)、玛雅·奥丝塔泽斯卡(Maja Ostaszewska)、卢卡斯·辛拉特(Lukasz Simlat)等主演的剧情,讲述了主人公马切伊·贝尔贝卡(Marche Belbecka)时隔25年后再次重整旗鼓,登上布洛阿特峰的故事。该片于2022年9月14日在波兰上映。

重要事件

相关争议

1962年,印度武装部队不断地在地处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境内(新疆奇普恰普河谷、加勒万河谷以及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军事入侵和挑衅活动。之后,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并建立了24个哨所,同时,印军还在中印边境地区集结了二万二千余人的兵力,准备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的边防部队,在印军发动进攻的态势下,被迫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和西段同时进行自卫反击。首场战役“红山头之役”在天文点地区打响。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边防部队粉碎了印度武装部队的多次进攻,全面拔除设立在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的印军侵略据点,收复了失地。11月中旬,印军继续增加兵力,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中原地区边防军队再次反击,以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此次击毙、伤、俘虏印军官兵八千八百余人。11月22日零时,中国边防部队遵照中国政府的停战声明,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全线后撤,从1959年11月7日的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向中国一侧撤退20千米。

2020年4月,印度边防部队单方面在中国主权地区加勒万河谷抵边修建设施,5月6日凌晨,印度边防部队越线进入中国领土构工设障,阻拦中方边防部队正常巡逻,6月6日,经中印双方协商决定:印方承诺不越过加勒万河口巡逻和修建设施,双方通过现地指挥官会晤商定分批撤军事宜。

6月15日晚,印度一线边防部队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出尔反尔,再次越过实控线向中国蓄意挑衅。中国官兵在现地交涉时,突然受到印度武装部队暴力攻击。这引发双方官兵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中国边防部队果断采取自卫措施,对印度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登山遇难事件

1986年夏天,27人组成的登山队成功登顶乔戈里峰,但只有14人活着离开。据幸存者之一科特·戴姆伯格回忆,在他们准备下撤,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令他们无法下撤,在用完了食品、燃料和氧气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混乱和幻觉里。在冒险下撤的过程中,他的队友一个接一个因体力耗尽倒在雪地里,而当他成功撤离时,自己的一半手指和脚趾也已经被冻掉。

2008年8月1日,当时乔里峰上共有22名攀登者,已有部分人登顶成功并开始下撤。但就在他们下撤到海拔8200米到8400米之间被称作“鬼门关”的瓶颈路段时,一场雪崩突如其来,崩裂的冰块撞断了他们下山的路绳,其中有3人当场被砸下了山谷。下撤的线路被切断后,两名技术较好的攀登者在没有路绳的情况下开始下撤,前往营地寻求救援。然而由于救援队伍迟迟没能到达,剩下的登山者在恐慌之中决定冒险下行,在这期间,先后有7名登山者丧身,有些人的遗体至今都没有找到。

2019年6月,两名中国登山者在巴基斯坦北部喀喇昆仑山区遭遇雪崩遇难,另一名同行者幸存。两名遇难者一人来自成都市、一人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巴基斯坦当地政府立刻派出军队进行搜救,但因天气变差持续降雪,在搜寻现场已有流雪雪崩发生的情况下,搜索行动被迫暂停,救援人员下撤,并未找到两名遇难者的尸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