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

更新时间:2023-10-18 14:49

阿富汗(: افغانستان ,:افغانستان,英语:stan),是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64.75万平方千米,首都为喀布尔,官方语言是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截至2023年,全国总人口4113万人。

阿富汗是个典型的山地国家,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4/5,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从东北部的高原向西南斜贯阿富汗全境,将阿富汗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瓦罕走廊,处于连接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十字路口。由于深居内陆,阿富汗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整体干旱,季节差异较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主要依靠等河流补给。阿富汗矿藏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铁、铜、煤、铬、盐、石油、天然气、云母及绿宝石等,但基本未得到开发。在生态系统方面,阿富汗共有3个国家公园,保护着1000余种特有植物,以及濒临灭绝的39个动物物种和8个动物,它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阿富汗历史悠久,史前文明不晚于20万年前。有史文明大概始于公元前6世纪,根据史书记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征服和统治,是有史以来阿富汗第一次被外族所占领,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50或前558年至前330年。之后,相继被古希腊和孔雀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蒙古帝国等统治。阿富汗统一的国家形成,开始于1747年建立的杜兰尼王国。19世纪后,国力日衰,成为英国俄罗斯帝国的角逐场。1919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8月19日为独立日。1979年12月,阿富汗战争。1989年2月,苏联红军撤出。后因各派抗苏武装争权夺势,阿陷入内战。1994年阿富汗塔利班兴起,1996年9月攻占喀布尔,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01年“9·11”事件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美军事打击下垮台。2001年12月,阿成立临时政府。2002年6月,成立过渡政府。2021年4月起,美国及其盟友各国从阿富汗开始撤军;8月15日,塔利班进占总统辞职出走;9月7日,阿富汗塔利班组建临时政府,恢复“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至今。

阿富汗被认为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历经30多年战乱,交通、通讯、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曾有600多万人沦为难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外援。2021年,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7.9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8.8美元。阿富汗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工业发展落后,服务业迅速崛起。 在阿富汗2019/20财年GDP构成中,农牧业占GDP比重为25.77%,工业占GDP比重为14.06%,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5.47%。

宗教是阿富汗传统文化的基石,在阿富汗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阿富汗国内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约占99%,其中逊尼派占80%, 什叶派占19%。阿富汗国内有三种日历:一种是公元历,一种是阿富汗阳历,一种是阿富汗阴历(伊斯兰历)。阿富汗自然名胜和人文景观繁多,其中,贾姆宣礼塔和考古遗址、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为世界遗产

名称由来

一些学者认为,Afghān这一名称的词根来自梵语Aśvakan,这是古代兴都库什山脉地区居民的名称。Aśvakan的字面意思是“骑兵”、“养马人”或“骑兵”(来自梵语和阿维斯陀语中表示“马”的aśva)。

历史上,“Afghān”这个民族名称被用来指普什图人。该名称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形式 Afġān最早见于10世纪的地理书《Hudud al-'Alam》。因此,“阿富汗”在历史意义上可翻译为“阿富汗人的土地”或“普什图人的土地”。据《伊斯兰百科全书》第三版记载:阿富汗(Afghānistān)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八/十四世纪早期,当时它指的是卡尔提德王国(Kartid realm)的最东部。这一名称后来被用于指代Ṣafavid 和莫卧儿帝国中阿富汗人居住的某些地区。1747年,杜兰尼帝国建立时,并不叫阿富汗。阿富汗这个名称只是在19世纪殖民统治时期才成为一个国家的名称。当时,阿富汗政治家在与卡扎里德波斯和英属印度签订的各种条约中采用了阿富汗这个英文译名,以此代表整个杜兰尼帝国。1855年,在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中阿富汗埃米尔雅库布汗战败后签署《甘达马克条约》时,阿富汗一词首次被正式使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现有考古资料证实,阿富汗的史前文明不晚于20万年前。阿富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年代距今大约20万年前到1万年前左右。大约在5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生活在阿富汗北部,阿富汗的农耕社区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社区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集中于兴都库什山脉北侧,卡拉卡马尔3号遗址是阿富汗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位于萨曼甘省北部,年代距今约3.2万年至2.5万年之前,片器加工技术是该遗址一大特色。

阿富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无陶器制品时代、有陶器制品时代和“山羊崇拜”时代,从距今约1万年前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克库普鲁克1号遗址是无陶器制品时代的代表,年代在距今约1万余年至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出现了人类驯养的动物和培育的植物。达拉库尔遗址是“山羊崇拜”时代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190年至公元前1880年。

金属工具、首先是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定居的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兴都库什山脉南北两侧均发现了与之相联系的遗址,年代上与新石器时代有所交错,大约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后。有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之间,阿富汗这片土地上就已经产生了较发达的城市文明。早期城市蒙迪加克(Mundigak,位于阿富汗南部坎大哈附近)是赫尔曼德省文化(Helmand culture)的中心。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一支从中亚向南渡过阿姆河进入阿富汗,并扎根于兴都库什山脉南北山麓,他们的语言后来演变成阿富汗国语——普什图语达里语,很多阿富汗人可能就是雅利安移民的后裔。

现有考古资料证实,反映游牧民族铁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存,主要存在于阿克库普鲁克1号、2号和4号遗址以及沙姆希尔加尔遗址(Shamshir Ghar)中,大致属于公元后初期。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表明,社会财产已经开始分化,一个充满了军事冲突的时代已经到来。

犍陀罗地区以白沙瓦河谷和斯瓦特河谷为中心,但"大犍陀罗"的文化影响跨越印度河,延伸到波托哈尔高原的呾叉始罗城址地区,向西延伸到阿富汗的喀布尔河谷和巴米扬河谷,向北延伸到喀喇昆仑山脉。在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部,还生活着坎波贾阿斯帕西奥伊(Aspasioi)和阿萨克诺伊(Assakenoi)部落。美第亚人是西伊朗人,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从今天的库尔德斯坦来到阿富汗,并统治了古代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美第亚人对阿富汗部分地区的控制,一直持续到波斯王子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刺杀并最终取代其岳父美第亚皇帝的统治。

外族入侵早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左右)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

阿富汗有史文明大概始于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开始编辑成书的古经《阿维斯塔》,是较早提到阿富汗一些地名的史籍。根据史书记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征服和统治,是有史以来阿富汗第一次被外族所占领,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50或前558年至前330年。当时阿富汗地区被分成数个总督辖地,包括巴克特里亚(阿富汗北部)、阿里亚(赫拉特)等地。阿契美尼德王朝向领地派遣总督,辖区居民必须向王朝缴纳贡税。这个时期是阿富汗的祆教化时期。该教也称琐罗亚斯德教,由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后盛行于古波斯(包括阿富汗地区)、中亚一带。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29年—前522年在位)看到了琐罗亚斯德教教义对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具有利用价值,于是在他的政治庇护下,琐罗亚斯德教开始在阿富汗和波斯普及,现代阿富汗公历的月份名称仍沿用琐罗亚斯德教的叫法。在今天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周围的阿拉霍西亚(Arachosia)地区过去主要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在《阿维斯陀》(Avesta)传入波斯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第二故乡”。

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8万希腊马其顿军队开始东征。公元前33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亚历山大(公元前336年至前323年在位)所率领的军队所灭。同年,亚历山大挥师东征,相继占领阿富汗的阿里亚、德兰吉安纳等地。然后,他又挥师南下,穿越兴都库什山脉,经喀布尔直达古印度的旁遮普地区。亚历山大在征战过程中,遇到阿拉乔西亚(Arachosia,阿富汗南部和东部、巴基斯坦西北部)和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阿富汗北部和中部)等当地部落的激烈抵抗。亚历山大面临的最激烈的战斗之一是在赫拉特(Herat),他的一名高级指挥官被叛军杀害,他不得不亲自前去指挥战斗。但是亚历山大没能及时击败叛军,最终他烧毁了叛军所在的森林,结束了叛乱。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的军队返回故里,建立了一个东自印度河中亚、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多瑙河下流南岸、南至尼罗河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一些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镇或居民点在阿富汗地区相继建立起来。比如,在现在的锡斯坦、坎大哈喀布尔等附近就建有亚历山大城。

塞琉古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王国一分为三。亚历山大的骑兵指挥官塞琉古(Seleucus)在公元前312年获得了马其顿帝国的原东部领地,包括大部分西亚地区,史称“叙利亚国”。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朝征服阿富汗的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ria)。它热衷于推行希腊化政策,比如采用希腊马其顿历法纪年,即以塞琉古王朝建立的公元前312年为纪元元年,该纪元直到15世纪才被废用。在塞琉古王朝时期,与亚历山大时期一样,希腊殖民者和士兵对巴克特里亚进行了殖民统治,巴克特里亚大致相当于现代阿富汗的边界。然而,亚历山大大帝的大多数马其顿王国士兵都想离开东方,返回希腊老家。后来,塞琉西帝国为了守卫东部边境,于公元前3世纪将爱奥尼亚希腊人(也被许多当地人称为亚瓦纳人)迁往巴克特里亚王国

孔雀王朝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阿富汗东部(包括喀布尔)、东南部(包括坎大哈)和印度河流域被印度孔雀王朝所占据。塞琉古王朝曾试图收复这些地区,但后来不得不正式让给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世纪,其中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年至前232年)达到鼎盛。印度雅利安人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到达了印度河西岸和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广大地区,佛教也随之从印度传入阿富汗。自此,印度佛教文化同希腊文明在阿富汗产生了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希腊—佛教”文化。

约在公元前250年,塞琉西帝国巴克特里亚王国总督狄奥多德宣布独立,其后继者最终把统治区域扩大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喀布尔以及古印度旁遮普地区,史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公元前135年左右,巴克特里亚王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不过,希腊人在兴都库什山南北的统治可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最后一位国王是荷马科斯(Hermacus)(大约公元前75年至前55年在位),其势力范围仅限喀布尔河谷一带。公元前48年,他与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签约,和平地中止了希腊人在阿富汗的统治。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公元前135年左右,北方游牧民族——塞种人的一支征服巴克特里亚王国。他们随后建立了塞种巴克特里亚王国,即塞种“大夏”政权。公元前130年左右,大月氏人征服塞种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大月氏王国。巴克特拉不是该国都城,但却是该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该王国在其东部区域设置5个侯进行统治,其中包括统治瓦罕西部喷赤河左岸的贵霜翕侯。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丝绸之路,阿富汗的贸易繁荣起来,贸易路线通往中国、印度波斯,向北可到达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今乌兹别克斯坦)。公元1世纪中期,贵霜翕侯丘就却征服了其他4个翕侯,占领其他地区,建立贵霜王国。该王国最盛时,其疆域北起花剌子模,南达印度文迪亚山,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成为一个横跨中亚和古印度西北部的大国。3世纪中期左右,贵霜王国渐衰,分裂为若干小国。此后不久,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兴起,侵占了从中亚到印度旁遮普省的广大区域。不过,从贵霜王国独立出去的诸多小国,只是名义上认可萨珊王朝的君主国地位,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阿富汗就处于这种贵霜小国和萨珊王朝双重统治的状态,一直延续到5世纪嚈哒人的到来。

大约5世纪初,又有一支北方游牧部族——嚈哒人向西迁移,相继占领中亚和阿富汗,成为中亚强国。它建都拔底延城(Badghis,现阿富汗西北部巴德吉斯省附近)。后来,嚈哒与西部的波斯萨珊王朝进行了数次互有胜负的战争。5世纪中叶,它东侵印度,占领印度西北部达半个多世纪。567年,在突厥人和萨珊王朝联合夹攻下,嚈哒灭亡。嚈哒灭亡后,突厥人和萨珊王朝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突厥人占领阿姆河以北原嚈哒领土,萨珊王朝成为阿姆河以南原嚈哒领土的统治者。到7世纪初期,阿富汗绝大多数领土都置于萨珊王朝统治之下。其中,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多由臣服于萨珊王朝的嚈哒直接统治,南部和西部仍由臣服于萨珊王朝的贵霜人直接统治。

中世纪

早期阿拉伯入侵和伊斯兰化(7世纪中期至9世纪上半期)

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开始征服阿富汗,原统治阿富汗大部分地区的萨珊王朝已于651年灭亡。9世纪初期,阿富汗大部分地区逐步被阿拉伯人占领。倭玛亚王朝统治时期(661〜750年),其全境分9个省区,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大致被分在巴士拉省的锡吉斯坦(锡斯坦)和呼罗珊辖内。喀布尔坎大哈等地区归属霍拉桑省的地方长官。在倭玛亚王朝全境被合并为5个总督行政区后,阿富汗一些地区大致被归并至伊拉克总督区内。在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统治的第一个世纪,其全境约有24个以上省区,阿富汗现在一些地区主要被归并在锡吉斯坦、呼罗珊等省区。

阿拉伯语的使用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是阿拉伯人征服阿富汗后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伊斯兰教首先在巴尔赫、赫拉特、锡斯坦等平原或绿洲地带传播,后来普及喀布尔等山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努里斯坦最后确定下来。自此,伊斯兰教取代此前盛极一时的各种宗教信仰,开始在阿富汗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上占主导地位,并扎下深根。

阿拔斯王朝时期(9世纪上半期至13世纪左右)

阿拔斯王朝统治的第一个世纪是全盛时期,随后其由盛转衰,境内东西部地区出现许多地方政权。它们名义上承认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宗主权,实际上是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其中,在其东部地区出现的诸多地方小国,大部分与阿富汗有关。塔希尔王朝是阿拔斯王朝东部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小国,其创始人是波斯籍的呼罗珊人塔希尔·伊本·侯赛因,都城设在内沙布尔(Nishapur)。塔希尔王朝最盛时疆域包括阿富汗现在的赫拉特、锡斯坦、巴尔赫、喀布尔以及印度西北部。872年,塔希尔王朝灭亡。

萨曼王朝奠基者是波斯籍贵族奈斯尔(奈绥尔)·伊本·艾哈迈德(874〜892年在位),其弟易斯马仪(892〜907年在位)正式建立该王朝,该王朝因其曾祖萨曼而得名。萨曼王朝鼎盛时,版图北达咸海,南至伊朗东南,东抵阿姆河、锡尔河上游,西迄里海,包括现代阿富汗整个地区,是当时中、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不过表面上仍效忠阿拔斯王朝。999年,在突厥部落和加兹尼王朝的夹攻下,萨曼王朝灭亡。

加兹尼王朝又称雅明王朝(Yaminin),建立者是突厥人阿尔普特金(又译阿勒卜特勤)。加兹尼王朝在马哈茂德统治时期(998〜1037年)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君主国。马茂德曾远征印度达19次之多,并占领了旁遮普省、木尔坦和信德省的一部分。1186年,古里王朝摧毁了加兹尼王朝的统治。1206年,古里王朝最后一名统治者遇刺身亡。同时,其原统治的德里地区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1220〜1353年)

13世纪初蒙古人开始向中亚扩张,1219年,侵入花剌子模。1220年,夺取中亚,随后进入阿富汗。1221年,占领赫拉特,接着进攻和抢掠巴尔赫等一系列城市和地区。蒙古人的征服使阿富汗大多数城市被毁,文化也遭到破坏。

13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分裂为几个名义上属于大汗的汗国。其中,成吉思汗的孙子孛儿只斤·旭烈兀统治的伊利汗国(又称伊利汗国,1258〜1353年),领土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外高加索、伊拉克和小亚细亚等地。起初,伊尔汗国以马腊格为首都,后定都大不里士。伊尔汗国的统治阶层包括蒙古贵族、保留下来的地方贵族以及当地穆斯林上层,其中蒙古贵族中有一部分关心恢复经济,合赞汗(1295〜1304年在位)就是一个代表。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放弃萨满教、改宗伊斯兰教等,进一步促进了阿富汗一些地区伊斯兰化的发展。1353年,伊利汗国灭亡。伊尔汗国保留下来的地方贵族,后来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其中包括库尔特王国(1245〜1389年)。该王国以赫拉特为首都,以古里地区为核心区域,统治范围从赫尔曼德河西北一直到苏莱曼山区乃至印度河上游。1389年,库尔特王国被帖木儿帝国灭亡。

帖木儿王朝时期(1370〜1507年左右)

1370年,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突厥人帖木儿(1336〜1405年)入侵阿富汗。当年,他攻占巴尔赫;1380〜1382年,攻克赫拉特;1383年,发动对呼罗珊和锡斯坦的战争;1389年,灭库尔特王国。经过将近30年的远征,截至14世纪末,帖木儿建立了包括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小亚细亚半岛、外高加索以及北印度在内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的征服和统治给阿富汗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由于阿富汗部落贵族常年参加帖木儿帝国的对外征服战争,一些阿富汗部落因此四处扩散,其中有些部落在印度定居,并于15〜16世纪在那儿建立了王朝。15世纪末,阿富汗地区处于北方乌兹别克斯坦人与帖木儿王朝的混乱争夺当中。1507年,乌兹别克人将呼罗珊帖木儿王朝灭掉。

莫卧儿王朝、萨法维王朝和乌兹别克人的争夺(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期)

1504年,帖木儿六世孙查希尔·乌德·丁(号称巴布尔,意为“虎”)攻占喀布尔。从此,他以喀布尔为基地开始远征印度。经过5次远征,他最终于1526年攻占德里,灭德里苏丹国,建立了印度莫卧儿帝国(1526〜1858年)。1530年,巴布尔去世,死后运回阿富汗,葬于喀布尔城外。从巴布尔去世到莫卧儿帝国衰落期间,即从16世纪上半叶到18世纪,阿富汗主要处于印度莫卧儿王朝、波斯萨非王朝(1502〜1736年)和乌兹别克人的争夺当中。从喀布尔到坎大哈一线是上述三者争夺的中心线。1598年以前,萨法维王朝一直占据阿富汗西部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赫拉特。乌兹别克人势力集中在阿富汗北部。萨法维王朝和莫卧儿王朝曾在坎大哈展开激烈争夺,坎大哈因此数度易手。1648年萨法维王朝重新兼并坎大哈后,坎大哈再未转手莫卧儿王朝。另外,乌兹别克人与莫卧儿王朝在巴达赫尚省、巴尔赫等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有过激烈争夺。1648年,由于遭乌兹别克人多次侵扰,莫卧儿王朝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些地区。萨非王朝与乌兹别克人在赫拉特也有过激烈争夺。在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1587〜1629年)统治时期,乌兹别克人被赶⾛,赫拉特从此一直被萨法维王朝占据,直至18世纪初期阿富汗人反抗萨法维王朝统治为止。

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开始⾛向衰落。从那时起到1747年,阿富汗东部和北部大多数部落相继获得独立。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发生了阿富汗部落反抗萨法维王朝的起义,坎大哈起义就是其中一个重大事件。1709年,米尔·瓦依斯汗杀死古尔金汗及其随从,并宣布独立。萨非王朝经过多次征讨,都以失败告终。米尔·瓦依斯汗自称“瓦齐”(Vakil)(总督或摄政者),他管理坎大哈期间(1709〜1715年),史称“霍塔克斯王朝”。1722年,米尔·瓦依斯汗的继任者米尔·马穆德远征伊朗。他在古纳尔巴德战役中,一度消灭萨法维王朝,并占领了克尔曼、法尔斯、伊拉克等地区。1729年,其继任者阿什拉夫·霍塔克被死灰复燃的萨法维王朝和突厥人联合绞杀。1730年,阿富汗人被逐出伊朗。自1722年至1730年,这段历史在伊朗史上被称为“阿富汗人入寇时期”。

在阿富汗各部落纷争中,突厥人纳狄尔沙先后于1730年和1731年两次攻占赫拉特。1736年,他废黜萨非王朝末代国王,登上波斯王位。纳狄尔沙原是呼罗珊北部突厥阿夫沙尔部落的酋长,因此他建立的这个王朝称为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年)。1738年,纳狄尔沙攻占坎大哈,随后北上攻占加兹尼喀布尔白沙瓦,阿富汗再次处于波斯统治之下。纳狄尔沙在位时间是1736〜1747年。

杜兰尼王朝

阿富汗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开始于杜兰尼王国。阿赫马德沙(1747〜1772年在位)原属于坎大哈地区阿布达里部落波波尔扎伊分支萨多查伊氏族,其父穆罕默德·查曼·汗是该氏族的酋长。1738年坎大哈被纳狄尔沙攻陷之时,阿赫马德被捕,后投效阿夫沙尔王朝军队。由于屡建战功,他被提升为阿富汗军团指挥官。1747年6月,纳狄尔沙遇刺身亡,阿夫沙尔王朝陷于混乱。阿赫马德趁机率领阿富汗军团由波斯转战回坎大哈。10月,阿富汗各部落酋长正在坎大哈召开会议,以选举阿富汗国王。阿赫马德参加了这次会议,最后被推举为阿富汗第一位国王,阿富汗近代民族国家由此建立。当时,阿赫马德沙年仅25岁。由于阿赫马德沙所属萨多查依氏族势力相对弱小,宰相一职由同属阿布达里部落、但势力强大的巴拉克查伊分支穆罕默德查伊氏族酋长贾马尔·汗担任。阿赫马德沙称自己为“杜尔—依兰—杜兰”(杜兰尼族的珍珠),他所创建的王朝,史称杜兰尼帝国,也称萨多查依王朝。阿布达里人从此被称为“杜兰尼人”,此后一直是阿富汗的王室部落。

1748年,阿赫马德沙开始数度对莫卧儿帝国作战。其中,通过前4次作战,逼迫莫卧儿王朝签订了和约,将印度河以西所有土地并入阿富汗版图,并征服印度一些地区。1749年,阿赫马德沙收复赫拉特。截至1751年,阿赫马德沙已建成一个地域相当于今日阿富汗的民族独立国家。18世纪中后期,阿富汗王国值全盛时期,疆域“从中亚一直延伸到北印度、克什米尔阿拉伯海”,成为一个穆斯林大国。

1772年,阿赫马德沙因患恶疾去世,杜兰尼帝国开始⾛下坡路。其子帖木儿(1772〜1793年在位)继位后,将首都迁至喀布尔。此时,一些地区开始相继脱离阿富汗。帖木儿死后,杜兰尼王朝就陷入以其诸王子争夺王位为中心的内乱和分裂当中。经过残酷而血腥的较量,1793年查曼沙(1793〜1799年在位)登上王位。1799年,在英国扶植下,查曼沙的哥哥马穆德沙(1799〜1803年在位)击败查曼沙为王。1803年,马穆德沙的弟弟舒佳沙(1803〜1809年在位)推翻马穆德沙夺取王位。1809年,马穆德沙(1809〜1819年在位)再次占领喀布尔,舒佳沙逃亡。这时,杜兰尼帝国已成强弩之末,以巴拉克查依部落穆罕默德查依氏族的法特什汗和他的20个兄弟实际上统治全国,国家版图也大大缩小。后来,法特什汗由于飞扬跋扈,被王储卡木兰用酷刑处死。马穆德沙最终于1829年暴卒。1842年,卡木兰被宰相所杀,杜兰尼王朝由此崩溃。

近现代(19世纪30年代到1919年)

巴拉克查依王朝的建立

杜兰尼王朝崩溃前后,巴拉克查依兄弟各踞一方,阿富汗四分五裂。1826年,巴拉克查依兄弟当中最小的弟弟道斯特·穆罕默德击败其他对手,成为喀布尔加兹尼贾拉拉巴德三座城市的统治者。1837年,他在喀布尔加冕,称“埃米尔·乌米·穆米宁”(Amir-ul-Mominin,信士们的领袖),或称“大埃米尔”,巴拉克查依王朝(1837〜1930年)由此建立。该王朝也称穆罕默德查依王朝,其统治延续至1930年。1837年,阿富汗国民军穿过开伯尔山口(Khyber Pass)进攻贾姆鲁德的锡克教军队,杀死了锡克教将军哈里·辛格·纳尔瓦(Hari Singh Nalwa),但未能攻占该堡垒。

英俄争夺与第一次英阿战争(1838年10月至1842年10月)

阿富汗和波斯等国是近代欧洲列强争夺印度的战略要道。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两国曾在阿富汗和波斯进行过几番较量。19世纪20年代,沙俄开始南下中亚进行扩张,并且假手波斯与英国争夺阿富汗,以便打开通向印度的通道。早在1809年,英国就诱使舒佳沙缔结一项条约,禁止法国和其他欧洲人进入阿富汗。舒佳沙被推翻后,英国人把他迎到印度进行庇护。1837年,英印政府因此派使节到阿富汗,要求道斯特·穆罕默德缔结反对沙俄和波斯的同盟。由于英印政府没有答应其条件,即收回被锡克族占领的白沙瓦,道斯特·穆罕默德转而接待沙俄代表,英印使节使命遂告失败。1838年,英国决定以武力帮助舒佳沙复辟,取代道斯特政府。1838年10月1日,英国发表西姆拉宣言,并派出侵略军,第一次英阿战争随之爆发。1839年春,英军进入阿富汗;4月25日,占领坎大哈;8月,进入喀布尔,道斯特逃往国外,舒佳沙被扶上王位。

1841年9月,英国占领者停止向部落发放补助金,引发新的反英起义。1841年12月,英方被迫与阿克巴汗签订全部撤离阿富汗的条约,并于1842年1月6日开始撤军。在撤退途中,由于阿富汗人的阻击和骚扰,加上阿富汗严酷的自然条件,英军几乎全军覆没。同年4月,舒佳沙被杀。但是由于阿富汗内讧,1842年9月,英军重新占领喀布尔。不过,在实施野蛮报复之后,英军于10月12日撤退。这次侵略战争,使英国丧失两万人生命,花费两千多万英镑,却以惨败告终,英国没有达到在阿富汗建立保护国的目的。1842年10月,道斯特重登王位。

第二次英阿战争(1878〜1881年)

道斯特复位后,至1863年短暂统一了阿富汗。同年,其子希尔·阿里一登上王位,阿富汗重新陷入以争夺王位为中心的内乱和分裂当中。19世纪后半期,为与英国在亚洲争霸,俄罗斯帝国加快吞并中亚步伐,到第二次英阿战争爆发前夕,它已将边界推进到阿富汗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俄土战争(1877〜1878年)爆发后,沙俄积极备战,试图占领印度,给英国以致命打击。1878年6月,俄国使团在军队护送下,强行进入阿富汗,并于同年8月与希尔·阿里汗订立了攻防同盟条约。

1878年11月20日,英军兵分三路入侵阿富汗。1879年2月,希尔·阿里汗逃亡,不久死于途中,其子亚库布汗(1879年)随即继位。5月26日,亚库布汗被迫与英国签订冈达马克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同意保护阿富汗免受外来进攻;阿富汗不得同其他强国直接交往;英国支付阿国王及其继承人年金。这标志着,阿富汗完全置于英国保护之下。同年7月,英国使节进驻喀布尔,并控制阿富汗的内政外交。10月,由于喀布尔发生军队哗变,英国使节被杀,英军再次进入喀布尔,亚库布汗宣布退位。但是,阿富汗人的猛烈反抗,使英国无法在喀布尔以外地区进行统治。同时,驻守阿富汗也造成巨额军费开支。1880年4月,英国自由党内阁决定实行新政策。7月22日,英国正式承认阿卜杜尔·拉赫曼(希尔·阿里汗的兄长阿弗扎尔的儿子)为喀布尔的埃米尔。同时,阿卜杜尔·拉赫曼与英国签订了“义务备忘录”。在备忘录当中,英国承诺援助阿富汗击退外来进攻,条件是除英国外阿富汗不能同任何外国建立政治关系。这标志着,阿卜杜尔·拉赫曼基本承诺遵守冈达马克条约。1881年4月,英国决定把坎大哈移交给阿卜杜尔·拉赫曼。一周后,英军全部撤出阿富汗。通过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国虽然撤出军队,但仍然控制了阿富汗的外交。

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统治(1880〜1901年)

阿卜杜尔·拉赫曼是现代阿富汗的缔造者,他最重要的成就是重新统一阿富汗。自1880年被英国确认为喀布尔埃米尔起,拉赫曼就相继平叛和征服了一系列强大的贵族和部落势力。其中包括:1881年,清除赫拉特统治者阿尤布·汗;1888年,击溃突厥斯坦总督伊撒克·汗;1887年,彻底击溃南部反叛的吉尔扎伊人;19世纪90年代,基本征服中部哈扎拉诸部落;1895年,平定东北部的卡菲里斯坦,卡菲尔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其故乡此后被称为努里斯坦(“光明之地”)。自1896年起,阿卜杜尔·拉赫曼的权威得到全国承认,阿富汗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第二大历史功绩,是通过一系列内部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治动乱问题,并为阿富汗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条件。

哈比布拉汗的统治(1901〜1919年)

哈比布拉汗即位后,基本延续了拉赫曼的工商业政策,阿富汗现代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阿富汗民族商业资产阶级随之诞生和发展,同时要求国家独立、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阿富汗民族主义思想也得到蓬勃发展。哈比布拉汗统治时期,阿富汗外交仍然受制于英国。1904年4月,一个由英国人A.H.麦克马洪上校率领的英国委员会,划定了阿富汗与伊朗两国在锡斯坦的界线。1904年9月,阿伊双方均接受了这条边界。另外,1905年3月21日,英国迫使哈比布拉汗签订新的英阿协定,再次确定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1907年,英俄签订条约,正式划分双方在亚洲地区的势力范围。该条约也再次重申,阿富汗和伊朗的东部和南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民族独立

1919年2月21日,哈比布拉汗遇刺身亡。2月28日,在青年阿富汗派和军队的支持下,阿曼诺拉汗喀布尔正式登基。阿卜杜尔·昆杜斯汗为首相,塔尔齐为外交大臣,纳第尔汗为国防大臣,青年阿富汗派政权很快在全国建立起来。新政权宣布要争取国家独立,实行现代化改革,使阿富汗立于世界文明国家之林,阿富汗由此进入现代史阶段。英印当局拒绝承认阿曼努拉政权。1919年5月3日,英印军队向驻守开伯尔山口的阿富汗边防军开枪。随后,阿曼努拉宣布“圣战”。5月7日,阿富汗颁布动员令,第三次阿富汗抗英战争由此爆发。在这次战争中,英阿双方军事行动主要限于阿富汗东北部边境、东部边境和南部边境地区。6月3日,阿曼诺拉汗宣布同意停火,各条战线战事随之结束。7月25日,阿里·阿赫默德汗率领阿富汗和谈代表团抵达印度拉瓦尔品第,与以英印政府外长哈姆尔顿·格朗特为首的英方代表团开始和谈。在谈判中,阿里·阿赫默德汗擅自将开伯尔山口西段和北侧让与英国。8月8日英阿双方正式签订和约,史称拉瓦尔品第和约。同时,英方在给阿里的照会中承认,和约和照会本⾝已使阿富汗在内政和外交“正式地自由和独立”了。通过第三次抗英战争,阿富汗终于获得了独立。

1920年4月17日,阿富汗外交大臣塔尔齐应邀率代表团赴英印穆索里,与英印外长亨利·达布斯就签订友好条约事宜进行会谈。7月13日,会谈无果而终。9月,阿富汗批准阿苏友好条约草案。1921年1月,英国被迫与阿富汗在喀布尔再开谈判。谈判期间,阿富汗派另一支代表团访问英国,指出阿富汗将于同年8月批准阿苏条约。11月22日,阿英正式签署《喀布尔条约》。《喀布尔条约》正式承认了阿富汗的内政和外交独立。

独立后的发展

穆沙希班王朝与纳第尔沙的统治(1930年9月至1933年11月)

1929年10月17日,在喀布尔近郊召开的部落会议上,纳第尔汗被推选为阿富汗新国王,即穆罕默德·纳第尔沙。“沙”在波斯语中为“国王”之意。1930年9月,阿富汗召开大国民会议,正式宣布纳第尔沙为国王。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穆沙希班王朝宣告成立,不过该王朝与巴拉克扎伊王朝一样,同属穆罕默德查伊家族。在初步巩固政权之后,1932年11月27日,纳第尔沙颁布施政大纲,主张渐进地推行前国王阿曼诺拉汗所倡导的现代化改革。此外,为巩固政权并继续推行现代化改革,1931年纳第尔沙颁布新宪法,此即1931年宪法。这部宪法在向宗教势力让步的同时,也将阿曼努拉汗时期的一些改革成果以宪法形式保留了下来。

穆罕默德·哈西姆施政时期(1933年11月至1946年5月)

纳第尔沙的统治遭到阿富汗激进势力、亲阿曼努拉汗势力以及一些贵族的反对。1933年11月8日,纳第尔沙遇刺身亡。同一天,太子穆罕默德·查希尔沙(1933〜1973年在位)继位,成为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从那时起一直到1973年,查希尔沙在位40年。不过,从1933年至1953年,实权由查希尔沙两位任首相的叔父掌握。其中,从1933年至1946年,由其叔父穆罕默德·哈西姆首相施政。19世纪中期,由于现代军事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阿富汗现代民用工业和技术随之发展。这个时期私人资本主义金融和工业体系也得到迅速发展。在这方面,阿卜杜勒·麦吉德·查布里作出了突出贡献。1934年,查布里创立了阿富汗第一家银行——“国民银行”,这标志着源自私人资本的现代金融机构在阿富汗的建立。

沙阿·马茂德施政时期(1946年5月至1953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富汗陷入经济、社会和政治动荡。1946年5月,穆罕默德·哈西姆被迫辞去首相职务,查希尔沙的王叔沙阿·马茂德接任首相。这个时期,阿富汗政治上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尝试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性质的“自由主义议会运动”试验。1949年初,阿富汗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数十名激进人士被选进第七届议会。1951年4月,政府允许发行私人报刊,结果出现3家有影响的报刊以及与之相关的3个政党,它们分别是:“祖国党”“觉醒青年党”和“人民党”。这些政党要求迅速发展经济,大力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是,由于该运动的激进化发展与统治阶层要求渐进式发展的政策相悖,最后该运动被政府镇压。

达乌德第一次执政(1953年9月至1963年3月)

沙阿·马茂德政府的许多失误,导致查希尔沙的堂兄——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于1953年9月发动宫廷政变,马茂德被迫辞职,达乌德就任首相,此即达乌德第一次执政(1953年9月至1963年3月)。这个时期,阿富汗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达乌德政府首先采取措施,排除了以国民银行为核心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建立了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有力干预的经济体制。20世纪60年代初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关系第二次交恶后,阿富汗经济严重恶化。1963年3月,穆罕默德·达乌德被迫辞职,查希尔沙开始亲政。

查希尔沙亲政时期(1963年3月至1973年7月)

1964年9月,查希尔沙主持召开制宪大国民会议,审议并通过了1964年宪法。1964年宪法在确保王权至上的同时,理论上第一次真正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和精神。它赋予议会立法权、公民参政权,使王权至少在理论上受到了一些限制。宪法比以前突出强调三权分立和制衡等现代政治思想原则。宪法还促进了政教分离、司法和宗教分离等世俗主义原则和精神的发展。1964年宪法实际上是20世纪50、60年代阿富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政治成果,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阿富汗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查希尔沙亲政时期,还制定了具有平衡色彩的经济政策。在保持国家主导地位的同时,阿富汗开始积极促进私人资本的发展。与此同时,阿富汗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1967/68〜1971/72年度),投资重点转向工矿业和农业等生产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退居次要地位。

阿富汗共和国(1973年7月至1978年4月)

1973年7月17日,乘查希尔沙赴欧洲就医期间,前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联合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发动政变,推翻了穆沙希班王朝统治,并于次日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3年7月至1978年4月)。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初期,达乌德⾝兼总统、负责行政工作的中央委员会主席以及内阁要职,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则占据中央委员会和内阁其他职位。后来,达乌德通过镇压前政府势力、穆斯林青年会等各种反政府派别以及限制和削弱旗帜派等手段,将政权掌握在以他为首的由前王室成员和达官显贵组成的联盟手中。1977年宪法颁布后,达乌德正式取缔了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和人民派。新政权建立初期,就宣布废除1964年宪法,解散议会,取缔所有非政府报刊。政府行政工作由中央委员会负责,穆罕默德·达乌德是国家元首(总统)兼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不过中央委员会主要成员由旗帜派人员组成。同年8月设立内阁,达乌德兼任总统、总理、国防和外交部长等要职,其他职位主要由旗帜派成员担任。实际上,从1973年7月到1977年,阿富汗一直处于军事管制状态。

1977年宪法的颁布也是达乌德实行独裁统治的一个例证。1977年宪法首先赋予总统在国家、行政、立法、司法、军队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总统权力在法律上没有受到任何实质限制。1977年宪法还规定创建“民族革命党”作为唯一合法政党。1977年宪法通过后,大国民会议据此选举穆罕默德·达乌德为首任总统,任期6年。1977年3月,达乌德进一步兼任内阁总理,内阁其他成员也由达乌德亲信组成。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8年4月建立,名义上到1986年5月)

1978年4月27日,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达乌德的统治,随后建立政权,改国号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国家最高权力归人民民主党革命委员会。人民民主党领袖努尔·塔拉基(人民派)、巴勃拉克·卡尔迈勒(旗帜派)、哈斐祖拉·阿明(人民派)分别担任革委会主席兼政府总理、副主席兼第一副总理以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由于政变发生在阿历2月7日,新政权因此称之为“二月革命”。

塔拉基担任革委会主席兼政府总理期间,政权具有苏联特色。革命委员会类似苏联的最高苏维埃,并设主席团。这个时期,阿富汗国内局势迅速恶化。一方面,发生了规模浩大的反政府、反苏联控制的群众起义和武装斗争。为躲避战乱和暴政,大批阿富汗人开始逃往巴基斯坦等邻国,阿富汗难民问题随之产生。1979年9月14日,哈菲佐拉·阿明抢先下手发动军事政变,除掉努尔·塔拉基,夺取政权,并当选为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席。阿明政权仍属人民民主党政权。由于它继续推行过激的“社会主义”政策,阿富汗国内反政府武装斗争迅速扩大,该政权岌岌可危。

苏联入侵(1979年12月至1989年2月)

1979年12月12日,苏联最高领导层决定入侵阿富汗,消灭阿明政权。12月25〜26日,入侵行动正式开始。27日,喀布尔沦陷,阿明被击毙。28日,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上台,随后苏联以突袭方式占领阿富汗全境。1980年初起,苏联不断增军,截至1985年已增至11万多人。其中,在1980年上半年,苏联对阿富汗抵抗力量实行了全面扫荡。当年7月起,苏联又将全面扫荡改为“搜索与歼灭”式的清剿。1982年年中起,苏联又改为重点围剿。1982年起,在联合国主持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以后分别加上美国苏联)就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举行了数轮间接会谈。但是,由于苏联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即人民民主党政权)坚持要求承认喀布尔政权的合法性,停止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援助,然后再考虑撤军事宜,会谈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苏联占领时期,阿富汗几乎全盘苏联化。苏联顾问充斥阿富汗军政部门,控制所有大政决策和日常工作,阿富汗官员成为一种摆设。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由于侵阿战争久拖不决,代价高昂,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立场,决心从阿富汗泥潭中脱⾝。1986年5月,苏联穆罕默德·纳吉布拉政权取代了巴布拉克·卡尔迈勒政权,新政权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87年3月,纳吉布拉政权正式提出民族和解政策,表示要与反对派实现停火,并建立基础广泛的民族联合政府。

1988年3月,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尔政权、美国、苏联四方在日内瓦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间接会谈。4月14日,四国外长签署了关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协议》。该协议包括4项文件和1个谅解备忘录,它规定苏联将自5月15日起的9个月内撤出全部军队,苏美支持这种政治解决方案;撤军期间,美苏两方中若有一方继续援助其支持的阿富汗派别,另一方也将采取如出一辙的措施。但是,《日内瓦协议》未就阿富汗政治前途作出安排。《日内瓦协议》签署后,从当年5月15日到1989年2月15日,苏联据此完成了全部撤军工作。

内战(1992年4月至2001年9月)

阿富汗伊斯兰国与拉巴尼政府的建立

1992年4月24日,在联合国斡旋下,阿富汗抵抗力量各派别在白沙瓦就阿富汗政治前途达成协议。该协议决定成立一个由51人组成的临时委员会,穆贾迪迪任国家元首,两个月后成立由布尔汉努丁·拉巴尼担任总统的伊斯兰临时政府,后者负责在四个月内组织大选,产生民选政府。在临时政府中,由伊斯兰党人士担任总理,北方联盟军事领导人艾哈迈德·齐亚·马苏德出任国防部长。4月28日,临时委员会成员抵达喀布尔,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国,穆贾迪迪担任临时总统,拉巴尼担任最高委员会主席,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任政府总理。但是,希克马蒂亚尔对未能担任总统十分不满,故推举了伊斯兰党下属一支游击队队长担任总理。6月28日,拉巴尼接替穆贾迪迪担任临时总统,任期四个月,马苏德担任国防部长。

布尔汉努丁·拉巴尼担任临时总统到1994年阿富汗塔利班异军突起期间,阿富汗内战主要在阿富汗原抵抗力量之间进行,特别是在以拉巴尼和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为领导的政府军与以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以及杜斯坦姆领导的乌兹别克斯坦民兵武装之间进行。在原抵抗力量混战当中,阿富汗逐渐形成了一些主要政治和军事派别,其中包括拉巴尼政府力量、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阿卜杜勒·杜斯塔姆领导的伊斯兰民族运动以及什叶派哈扎拉族武装。阿富汗新的难民潮再次形成。

塔利班的崛起

1994年下半年,塔利班(普什图语,意为“学生”,也称“阿富汗塔利班”)在阿富汗南部坎大哈异军突起,很快发展成一支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该组织属于伊斯兰教教逊尼派激进主义组织,其最终目标是夺取整个阿富汗,“建立纯粹的伊斯兰政权”。其⻣干成员来自设立在巴基斯坦难民营宗教学校的阿富汗普什图族学生和⽑拉,并受到巴基斯坦、美国沙特阿拉伯公开或秘密的支持。成立初期,塔利班每到一地扫除军阀,收缴枪支,恢复治安和秩序,赢得了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的欢迎,队伍因此迅速壮大,并取得战场上的节节胜利。1995年初,阿富汗塔利班拿下阿富汗南部数省。1996年9月,它攻占西部重镇赫拉特。1996年9月27日,它夺取喀布尔

夺取喀布尔后,塔利班即建立政权。1997年10月27日,塔利班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从而形成了与布尔汉努丁·拉巴尼为领导的北方联盟共存的局面。塔利班对内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其组织机构严密,最高领导人是⽑拉穆罕默德·奥马尔,称“信士们的领袖”,重大问题由其拍板决定。塔利班最高决策机构是大协商会议,核心成员约有7〜10人,辅助毛拉·奥马尔研究和决定重大问题,总部设在坎大哈。大协商会议下设两个委员会。一个是设在喀布尔的部长委员会(或喀布尔协商会议),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包括国防、内政、外交等部门。另一个是军事协商委员会,负责指挥军事作战。

阿富汗塔利班建立政权后,不断夺取新的地区。截至1998年8月,它已夺取大多数北部省份,其中包括北方联盟重要基地——马扎里沙里夫。9月,塔利班拿下伊斯兰统一党基地——巴米扬。2000年9月,它又夺取北方联盟战略要地塔洛坎。至此,塔控区已扩大至阿富汗95%的国土,武装统一阿富汗似乎指日可待。而北方联盟只能局限于阿富汗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区域,许多重要首领先后逃到伊朗中亚一些国家。

“9·11”事件和美国的入侵

2001年9月9日早晨,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准备接受两名来自喀布尔的阿拉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一名记者在调整摄像机过程中引爆了里面事先安装的炸弹,马苏德被刺杀身亡,后来被证明是基地组织为“9·11”事件所做的准备工作之一。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纽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相继遭受袭击。其中,一架从波士顿飞往纽约的美国航空公司波⾳767飞机遭劫持,撞击了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北侧大楼,引起爆炸。此后,又一架飞机以极快速度冲向世贸中心南侧大楼。飞机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爆炸。随后,这两幢塔楼均轰然塌。第三架被劫持的飞机撞到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大楼西侧,并发生大火。第四架遭劫持的飞机则在宾夕法尼亚州南部坠毁。另外,美国国务院附近还发生一起汽⻋爆炸事件。此即震惊美国和全世界的“9·11”事件。美国调查后认定,这次事件共有19名伊斯兰教“极端分子”参加,幕后策划者是阿富汗塔利班庇护的“基地”组织及其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美国政府称这次袭击为“战争行为”,要求塔利班无条件交出本·拉登。在塔利班拒绝后,美国决定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进行军事打击。

“9·11”事件后不久,美国开始调动各种战略资源,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进行战前准备和部署。除争取国内支持外,在外交上,美国建立了其领导的反塔利班国际联盟。阿富汗当地时间2001年10月7日20点57分(北京时间8日凌晨零时27分),美英正式开始军事打击。从10月7日到20日,是空中打击阶段;从10月20日到11月初,是地面进攻阶段;从11月5日到12月16日,是战略进攻阶段。12月7日,分布在坎大哈以及南部数省的阿富汗塔利班军队全面缴械。12月16日,阿富汗东部托拉博拉地区被攻克,“基地”组织全线溃退。至此,尽管毛拉·奥马尔奥萨马·本·拉登下落不明,战事仍在继续,但是坎大哈投降和托拉博拉战役标志着塔利班垮台以及“基地”组织作为有组织抵抗的结束。美英攻打阿富汗是阿富汗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在外部势力的重击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在两个多月时间内迅速崩溃,阿富汗历史进程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阿富汗重建

阿富汗临时政府

塔利班垮台同时,2001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有关阿富汗政治前途的国际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会议由联合国召集,阿富汗四方政治力量共3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欧盟的压力下,阿四方代表签署了《波恩协议》。该协议规定:第一,尽快在阿富汗成立一个临时政府,一个为第二年春天召开紧急“大国民会议”作准备的临时特别委员会和一个最高法院。2001年12月22日,阿富汗成立了以哈米德·卡尔扎伊为主席的临时政府。卡尔扎伊来自阿富汗普什图族,并得到美国支持。北方联盟在临时政府中占据了内政、外交和国防等关键职位。

阿富汗过渡政府

2002年6月11〜19日,阿富汗临时政府召开大国民会议紧急会议,确定了阿富汗过渡政府的体制和组成。据此,阿富汗组成了以哈米德·卡尔扎伊为总统的阿富汗过渡政府。在临时政府中,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仍分别由北方联盟成员、来自塔吉克族穆罕默德·法希姆和阿卜杜拉担任,原北方联盟成员、来自乌孜别克族阿卜杜勒·杜斯塔姆继续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一职。2002年6月24日,阿富汗过渡政府集体宣誓就职,实现了与临时政府的顺利交接。2003年12月14日至2004年1月4日,阿富汗过渡政府召开大国民会议,审议并通过2004年宪法。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2004年1月,阿富汗颁布新宪法,定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教共和国。根据2004年宪法,2004年10月9日,阿富汗举行首次总统选举。卡尔扎伊以55.4%的得票率当选阿富汗总统,任期5年。同年12月7日,卡尔扎伊宣誓就职总统。12月24日,他所领导的内阁宣誓就职。

2005年9月,阿富汗举行全国及地方议会选举;12月,新议会成立,“波恩进程”结束。2009年8月,阿富汗举行第二次总统大选;11月19日,卡尔扎伊在第二次总统选举中获胜连任。2010年7月,阿富汗国际会议在喀布尔召开,启动推进“阿人治阿”的“喀布尔进程”。同年11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里斯本峰会宣布于2011年起开始撤军,2014年底前完成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职责。2014年6月,阿富汗举行总统大选。9月21日,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前财长阿什拉夫•加尼在总统大选中获胜,与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一起组建民族团结政府。2018年10月,阿富汗进行新一轮议会选举。2019年9月28日,阿富汗举行总统大选,选举过程中暴力事件频发,选民投票率不高。2020年2月18日,阿富汗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穆罕默德·加尼获胜,阿卜杜拉拒绝承认选举结果。5月18日,加尼和阿卜杜拉签署分权协议,阿卜杜拉担任阿民族和解高级委员会主席,并成立包容性政府。

和谈

2020年2月29日,美国和阿富汗塔利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了旨在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和平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开始逐步减少其在阿富汗的驻军,驻扎在阿富汗的外国军队有望在14个月内全部撤出。塔利班则承诺不再让阿富汗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2020年9月12日,阿富汗政府与的直接和谈启动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这是自2001年爆发以来,双方的首次谈判。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21年至今)

2021年4月,美宣布从阿富汗全面撤军,美国盟友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宣布同时撤军,引发阿富汗局势快速演变。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进占喀布尔穆罕默德·加尼总统辞职出走。30日,美国宣布完成自阿富汗撤军。2021年8月19日,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扎比胡拉·穆贾希德在社交网站发表声明,在阿富汗脱离英国统治、独立102周年纪念日之际,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8月30日,美国宣布完成自阿富汗撤军。9月7日,阿富汗塔利班组建临时政府。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它沟通东西方,连接中亚与西亚和南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地处29°35′-38°40′N、60°31′-75°E。东部和南部与巴基斯坦为邻,边界线长2180千米。西部与伊朗相连,边界线长820千米。北部自西向东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与三国的边界线分别长达744千米、137千米和1206千米。东北部有一个狭长的瓦罕⾛廊同中原地区接壤,两国边界线大约长75千米。另外,瓦罕⾛廊南部一⻆与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连接,长约120千米。阿富汗东西最宽处约为1238.9千米,南北最长处约为563千米,国土面积为64.75万平方千米。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属于东4时区,没有夏令时。

气候

阿富汗虽地处副热高控制的亚热带,但因远离海洋,海拔又高,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全年干燥少雨,冬季潮湿寒冷,夏季炎热干燥,气温年、日较差都大,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总时数超过3000小时。东部靠近贾拉拉巴德的部分区域受到南亚季风的影响,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阿富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就年温差而言,夏季阿富汗大部分地区温度为35℃。西南部的锡斯坦盆地温度更高;贾拉拉巴德盆地、阿姆河流域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在32—35℃,受季风影响,贾拉拉巴德的最高气温可达49℃;坎大哈、法拉、赫拉特和突厥斯坦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29—32℃。冬季,贾拉拉巴德盆地、西南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温度比全国平均温度高6℃;突厥斯坦平原地区平均温度在0—3℃;中部山区、冰雪覆盖的东北部地区以及瓦罕走廊帕米尔高原山结地区温度可降到-15℃以下,最低气温可到-30℃。阿富汗年均昼夜温差比较大,一般能达到25—28℃。南部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达49℃,晚上比较凉爽,可达16℃;北部荒漠地区,白天温度为10℃,晚上气温直降到-23℃。

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地带,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40毫米。大部分降水出现在当年10月到次年5月,即冬、春两季。阿富汗的降水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锡斯坦盆地降水量大约0—50毫米,南部平原地区为50—100毫米,贾拉拉巴德盆地和突厥斯坦平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100—200毫米,中部山区、贾拉拉巴德以南(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巴达赫尚省北部降水超过400毫米,部分山地地区超过1000毫米。帕尔万省的萨朗县是全国降水量最高的地区,其海拔将近4000米。

北部平原和南部低地沙漠之间强烈的温度和气压差异造成季节性的强风,影响着阿富汗西部。这股强北风从6月一直吹到9月,号称“120日风”,经常伴有高温、干旱和强烈的沙尘暴。冬季则受到亚洲高压的北风和中纬度气旋影响。

地质

古生代时期,阿富汗基本上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兴都库什山脉山脊的隆起始于三叠纪末期。渐新世时期,出现新的造山运动,兴都库什山脉主要陆块随之隆起。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早期,陆块继续抬升。直到更新世时期,还有断断续续的造山运动。兴都库什山脉及其衍生山脉是古生代岩石或更古⽼的岩石地带。板岩页岩石英岩构成核心,中生代地层和第三纪地层覆盖其上,花岗石地层也侵入其中。在兴都库什山脉及其衍生山脉北侧,从巴德吉斯到塔哈尔,分布着从白垩纪时期到古新纪时期的碳酸钙和沙石地带,其上还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另外,在巴格兰——马扎里沙里夫——迈马纳——巴拉穆尔加布(Bala Murghab)弧型地带,还分布着第四纪的沙砾和黄土新生代时期的砾岩、沙石和黏土覆盖其上。在兴都库什山脉及其衍生山脉的南侧,还有一个辽阔的白垩纪和古新纪地层带,它向南延伸到法拉——坎大哈一线。这个地带的东部,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别排列着欣凯断层(Shinkai)、杰曼断层(Chaman)和花岗石侵入层,西部尽头是大约60000平方千米大小的火山沉积层。从法拉——坎大哈一线向南是新生代和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泥沙、沙石、砾岩、黄土混合其中。

地形地貌

阿富汗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境4/5的面积为山地和高原,49%的地区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境内地势很高,平均高度为海拔900〜1200米。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渐次降低。高大的兴都库什山脉从东北部的帕米尔高原向西南斜贯阿富汗全境,将阿富汗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阿富汗东部和中部的广大山区被3个低地平原区所环绕,分别是北部的突厥斯坦平原、西北的赫拉特—法拉低地、西南的赫尔曼德省河谷—锡斯坦盆地,此外西部和西南部还有大片的沙漠地区。

阿富汗东部和中部的广大山区主要是兴都库什山脉及其衍生山脉和平行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绝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东北—西南走向,平均海拔约4500米,长约1600千米,宽约320千米,是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向西的延伸部分。其中海拔7690米的蒂里奇米尔峰(Tirajmir)是整个山脉的最高峰。北部突厥斯坦平原主要为山麓平原和阿姆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370米。西北赫拉特—法拉低地,地势相对较低,向西和西南倾斜,海拔约1000米。西南赫尔曼德河谷—锡斯坦盆地,是一个冲积平原,海拔约500—600米。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阿富汗主要有四大水系,分别是阿姆河水系、哈里河水系、喀布尔河水系和赫尔曼德河阿尔甘达卜河水系。其中,唯喀布尔河水系有河流在境外注入大海,其余均为内陆河水系。在四大水系中,一年四季长流的河流有阿姆河、喀布尔河、赫尔曼德河、阿尔甘达卜河、潘杰希尔河、卢格尔河(Logar)、哈里河和库纳尔河。常年有水的支流有拉格曼河、苏尔赫河(Surkh Ab)、昆都士河、科克恰河(Kokcha)和班德阿米尔河(Rud-i-Band-i-Amir)。

阿富汗大部分河流都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河水主要来源于雨雪。阿富汗河流的枯水期为盛夏和初冬,丰水期为春天和初夏,这时大量冰雪融化造成阿富汗发生大量水灾。阿富汗大部分河流穿过高海拔地区细长陡峭的山谷,水流湍急,河水中还带有大量的淤泥。阿富汗主要有四大水系——阿姆河水系、赫尔曼德河阿尔甘达卜河水系、喀布尔河水系和哈里河水系,其中只有喀布尔河水系有河流汇入印度河,最终注入大海。

阿姆河古称乌浒河(Oxus River),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川,流经阿富汗,向北流向土库曼斯坦斯坦,最后注入咸海,全长2400千米(阿富汗境内有1100千米),阿富汗境内的流域面积超过9万平方千米,是阿富汗与北方邻国的界河。阿姆河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名称。在源头时,它被称为瓦罕河(Ab-i-Wakhan);继帕米尔河(Ab-i-Pamir)汇入后,被称为喷赤河(Ab-i-Panja);科克恰河流入后,阿富汗人称之为阿姆河。阿姆河灌溉着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马扎里沙里夫赫拉特一带的土地。

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南部山地,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相继穿越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西南地区后至伊朗边境,然后急转向北,注入锡斯坦盆地的赫尔曼德湖和萨比里湖(Hamun-I-Sabiri),全长约1300千米,流域面积占阿富汗国土面积的40%,是阿富汗境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赫尔曼德河每年流量变化不定,正常年份约为每秒60立方米,非正常年份可以增至每秒1500〜2000立方米,因此它时而干涸,时而泛滥。一年内2-4月,它的流量最大,6-9月流量最小。赫尔曼德河没有入海口,它一路蒸发,沿途形成许多盐沼地。它的主要支流有卡吉河(Kaj Rud)、提林河(Tirin)、穆萨河(Rud-I-Musa)等。

湖泊

阿富汗湖泊众多,但大湖稀少,其中许多是高山小湖泊。高山小湖泊多因冰川作用而成。瓦罕—帕米尔山结一带是高山小湖泊的一个主要分布区。这里有扎尔库勒湖(Zarkul),或称萨尔库勒湖(Sar-i-Kul),它是瓦罕河和阿姆河的一个源头。扎尔库勒湖南北两岸分别长10千米和6千米,最宽处有4千米。它三面山坡环绕,南侧是高山。夏季,山坡上草场丰茂,柯尔克孜族居民在此放牧。但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都冰冻着。查克玛沁湖(Chaqmaqtin)是这个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湖泊,它也是瓦罕河的一个源头。自东至西,它全长17千米,最宽处2.5千米。

除高山小湖泊外,赫尔曼德河流域也分布着许多湖泊。其中,沿阿伊边境两侧分布着三个湖,分别是赫尔曼德省湖(Hamun-I-Helmand)、萨比里湖(Hamun-i-Saberi)和普扎克湖(Hamun-i-Puzak),它们都是浅水湖。萨比里湖是这个大湖床洼地的最深处,法拉河和哈鲁特河注入其中。普扎克湖也比较深,里面储有永久性深水。此外,在哈里河流域的西南⻆、阿伊边境两侧,也纵向分布着两个盐湖床。北面是达戈纳马迪湖床(Dagh-i-Namadi),南面是纳马克扎尔湖床(Namaksar)。前者面积约为440平方千米,后者约为800平方千米。

地下水

该国大部分地区的含水层主要是第四纪含水层,由厚度和水力性质各异的冲积层中、粗沉积物(如砾石卵石鹅卵石和巨石)组成,主要是淡水地下水,而该国其他地区的含水层则使地下水矿化。喀布尔盆地由三大含水层组成,均为粗砂质至砂砾质含水层,主要是由几条流经盆地的河流沉积而成的。含水层通常被黄土覆盖,黄土塬是主要的地下水保护层。含水层材料较粗,渗透率较高。较深的部分受到孔隙胶结的影响,形成砾岩,导致水井出水量减少。地下水主要通过坎儿井(Karezes)、泉水以及手工挖掘的浅露天井等使用,近几年,深挖、掘进或钻井等方式也越来越多。

地下水资源在近几年被过度使用,地下水位下降的同时,地下蓄水层也在减少。在近20年时间里,阿富汗地下水位下降了12米。首都喀布尔地下有7个含水层,雨雪和冰川融水原本足以补充消耗,但是由于居民用水习惯不良,比如有的采用漫灌而不是滴灌或控制性灌溉,有的非法打井,井深达150~200米,破坏含水层等,加上政府部门缺乏管理,导致地下水浪费和破坏较严重。

水利

截至2017年,阿富汗境内有69座水坝,截至2022年,有19座已完工的大型水坝(高于15米),还有三座大型水坝正处于建设阶段。主要有卡贾基大坝(Kajaki Dam)、Surkhab水坝、Sokhtuk水坝、Kamal Khan水坝和Mahipar水坝等。

卡贾基大坝是一座“土石方堤坝型大坝”,位于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卡贾基区赫尔曼德河上坎大哈西北约161千米处,集水电、灌溉等功能于一体。卡贾基大坝供电范围大约是1800平方千米,灌溉面积约263045公顷。截至2022年7月,发电量高达151兆瓦 (MW)。大坝高100米,长270米,水库总容量为17.15亿立方米。

土壤

阿富汗境内分布着不同性质的土壤,适宜不同物种的生长。高山谷地以沙黏土为主,适合栽种谷类和豆类植物。东部地区是⿊土地带,有利于柑橘类、稻谷和棉花的生长。中部山区南侧的土壤碱性较强,过量的盐必须经灌溉、过滤才能种植作物。北侧是多沙的沃土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阿富汗国土总面积65万平方千米,其中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2%(约780万公顷),牧场和草地约占46%(实际利用面积620万公顷),山地占39%,森林占3%。受人口增加影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1年为0.27公顷。全国农业灌溉面积320万公顷。

矿产资源

阿富汗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有煤、石油、天然气、铜、铁、锂、金、铬、稀土青金石大理石和盐等1400多种矿藏,且大部分处于未开发状态。据阿富汗政府估测,阿富汗的能矿资源价值超过3万亿美元(美国军方估测大约价值1万亿美元)。著名矿藏包括哈吉夹克铁矿、埃纳克铜矿、巴米扬煤矿、赫拉特锂矿、阿姆达利亚油气田、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盆地油气田等。据阿方介绍,阿富汗煤炭储量大约超过4亿吨,铁矿储量约为100亿吨, 铜金矿3000万吨、铜2000万吨、大理石300亿立方、天然气1.18万亿 -19.15万亿立方米,石油3.91亿-35.6亿桶,凝析油气1.26亿-13.3亿桶。这些储量有待进一步钻探确认。

阿富汗北部东自巴达赫尚、西至赫拉特的煤矿带长达700多千米,含煤区域面积达3.5 万平方千米,目前已探明有9处大型煤矿床。主要的煤矿有巴格兰省的卡尔卡尔—杜德卡什(Karkar-Dudkash)煤矿、纳赫林(Nahrin)煤矿、阿什普什塔(Ashpushta)煤矿,萨曼甘省的达拉苏夫(Darra-i-suf)煤矿,巴米扬省的哈瓦贾甘季(Khawaja Ganj)煤矿和赫拉特省的萨布扎克—赫拉特(Sabzak-i-Herat)煤矿。北部地区的阿姆河盆地(Amu Darya)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70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为1亿桶,主要包括朱马(Juma)、巴希库尔德(Bashikurd)、杰尔科杜克(Jer Koduq)、霍贾布兰(Khoja Bolan)、詹格勒科兰(Jangle-e-Kolan)、伊提姆塔格(Etym Tag)、胡贾古戈尔达克(Khuja Goger Dak)等大型天然气田和安古特(Angut)、阿克达尔亚(Aq Darya)、卡什卡里(Kashkari)、巴扎尔哈米(Bazarkhami)、扎马鲁德赛(Zamarudsay)、阿里古勒(Alli Gul)等油田。

阿富汗是一个铜矿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铜矿在各地均有分布,且大部分都没有开发。从喀布尔省延伸到卢格尔省的铜矿带长达110千米,由艾娜克、达尔班德、贾弗哈尔等3个大型层状矿床和94个类似的原生型铜呈矿现象构成,以岩浆型铜矿为主,品位在0.6%以上的矿石储量估计在10亿吨以上,是世界上现已探明的巨型铜矿之一。最具开采价值的是位于喀布尔以南的艾娜克铜矿,该铜矿面积约6平方千米,已探明矿石总储量约7亿吨,平均品位1.65%,约1/3的储量品位高达2.37%,铜金属总量估计达1133万吨。

森林资源

森林在阿富汗国土面积中所占比例很低,加上战争期间很难对天然林及人工林进行管理和保护,以及无计划利用和非法采伐猖,使本来就不多的森林不断减少。阿富汗的植物分布,主要由地势高度和降水量的多少来决定。阿富汗森林覆盖率只有4.78%,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高山。森林类型常见为阿月浑子林、天然郁闭林、天然疏林、荒废林和灌木林4类。

东部努里斯坦和帕克蒂亚森林最为集中,因为这里的气候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在努里斯坦潮湿的峡谷内,茂密地生长着一些亚热带树木和灌木,例如橡树、野橄榄树、石榴树、阿月浑子树、榆树、野樱桃树、忍冬树等。有些山谷还发现有板栗树和野胡桃树等。努里斯坦的南坡、大约在海拔900〜2200米的地带,是橡树林生长区。橡树林带之上是针叶林带,大约分布在海拔2000〜3800米的区域,喜马拉雅杉是其中最重要和贵重的树木。红松林分布于整个努里斯坦,但主要集中在海拔2500〜3400米的地带,可以用于制作木炭。

帕克蒂亚地区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山的南坡和山谷内,主要是针叶林,生长在高达海拔3000米的地带。落叶林只占1/5。一些地方还生长着茂密的野橄榄树。喜马拉雅杉也是这个地区最贵重的树木。阿富汗北部山区西自捷詹河、东至科克恰河的斜坡上,还分布着两处森林带。在海拔600〜1400米处是阿月浑子林带,在海拔1400〜2400米处为红松林带。最好的阿月浑子林带分布在巴德吉斯省西部、海拔为870米的地带。阿月浑子是阿富汗重要的出口物产。

水资源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11年),阿富汗全国水资源总量共计47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20立方米。据统计,阿富汗2002年水资源消耗量约20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最大,约占98.6%,居民生活用水次之,约占0.7%,工业用水约占0.6%。农业用水的80%来自地表水(主要是河水),10%来自现代大型灌溉系统,10%来自泉水和井水灌溉。

由于气候干燥,阿富汗水资源稀缺,干旱时期尤其严重。全国超过80%的水资源来自平均海拔2000米高的兴都库什山脉。高山既是重要水源,也是水资源的自然存储设施。阿姆河流域覆盖阿富汗约15%的地表,形成阿富汗55%的水资源。赫尔曼德河覆盖阿富汗约45%的地表,但水资源量仅占阿水资源总量的10%左右。

动物资源

阿富汗猎犬,又名喀布尔犬,是现存最古老的猎犬犬种之一,4000年前阿富汗的绘画中即有该犬的画像。阿富汗猎犬体重在30千克左右,身高约71厘米,皮毛厚实、细腻、柔滑,尾巴卷曲。阿富汗猎犬靠眼力追踪猎物,直线奔跑速度快,具有快速平稳地横穿崎岖地形的能力。在接近猎物的时候,它可敏捷地跳跃和快速地扭转,并拥有持久的耐力以继续进行艰难的追踪,一直被阿富汗牧羊人用于追踪狩猎。如今,阿富汗猎犬由于时尚复古的外观和高贵的气质,已成为“贵族”的代名词。在许多国家,阿富汗猎犬是唯一一种可以进入五星级酒店的犬种。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境内有3500-4000种维管植物,有1000多种植物类型是其特有的,有多种鸢尾属植物,还有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Primula edelbergii)、萨朗郁金香(Tulipa heweri)、阿富汗紫堇(Corydalis afghanica)、丽彩花属植物(Gladiolimon)、鼠兔花属植物(Ochotonophila)、五蕊盘草属植物(Pentastemonodiscus)等。

阿富汗生态系统较丰富,包括冰川和高山植被(特别是在最东北部,包括瓦罕走廊)、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柏属植物、半荒漠灌木、河流湖泊和沼泽等。根据阿富汗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植被分布划分为北部的突厥斯坦平原、中部山区、南部沙漠、中部草原和半荒漠、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等5个区域。突厥斯坦平原地区主要分布着杨属、柳树、撑柳以及谷底和河岸的芦苇。中部山区气候干燥,分布着大量的莴属和少叶多刺的铺地植物。中部山区气候干燥,分布着大量的莴属和少叶多刺的铺地植物。中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主要分布有蒿属植物、禾本科、地下芽植物、巴旦木和少量阿月浑子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多样,因此植被分布多样。温暖干燥的低地分布着大量亚热带灌木和不同的被子植物门。山区雨水较多,分布有桦树桧柏橡树、阿月浑子树、杏树、白蜡树、橄榄树、胡桃树和桤木等常绿硬叶乔木。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松树、雪松、冷杉属落叶松红豆杉等针叶树。喜马拉雅杉是比较重要和贵重的树木,木质较硬,有芳香,经久耐用,可以用来造屋、制作家具等。

动物

阿富汗本土有118-147种哺乳动物、472-510种鸟类、92-112种爬行纲、6-8种两栖动物、101-139种鱼类、245种凤蝶总科等。共有39个物种和8个亚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在全球范围内濒临灭绝。

阿富汗动物种类较丰富,其中较著名的有阿富汗犬(Afghan Hound)、雪豹(Panthera uncia)和阿富汗狐(Vulpes cana)等。在阿富汗帕米尔高原地区,发现了马可波罗盘羊(Ovis polii)的踪迹。野生山羊、雪鸡、野兔和棕熊是阿富汗中部高山地区的动物群落。努里斯坦和哈扎拉贾特山区也有雪豹。北部突厥斯坦平原有许多草原动物群落,如鬣狗科狐属和欧黄鼠。南部和西南部的沙漠地区生活着瞪羚(Gazella)、野猪等动物群落。南部地区还有獴科、豹等动物群落。努里斯坦和帕克蒂亚茂密的森林地带可看到大量的猕猴(Macaca mulatta)。其他常见的动物包括:盘羊(Ovis ammon)、白鼬(Mustela erminea)、红鹿(Cervus elaphus)、沙鼠(Gerbillinae)等。

阿富汗鱼类繁多,很多河流里可以发现鳟鱼的影子。在阿富汗北部的河流里还发现有德国褐鳟。兴都库什山脉中的大多数河流里有各类鲤鱼。在阿姆河以及阿富汗北部的其他河流里,有许多鲇形目。淡水蟹遍布阿富汗的河流和溪流。阿富汗有400多种鸟类,其中60%的鸟类常年栖息在阿富汗,其余为候鸟。鹧鸪是阿富汗分布最广的猎鸟,它红嘴、红腿,有小鸡大小,供猎食。其他常见的鸟类有山鹑(Perdix)、鹳(Ciconia)、鹤(Gruidae)、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等。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阿富汗国家环境保护局(Afghanistan’s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发布了阿富汗首份物种保护名录。这份保护名录包含 33 个物种,其中哺乳动物20种、两栖动物1种、鸟类7种、植物4种、昆虫1种。雪豹(Panthera uncia)、棕熊(Ursus arctos)等著名的物种,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物种,如帕格曼蝾螈(Paghman Salamander)、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猎隼(Falco cherrug)、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等均在这份保护名录之内。

自然保护区

阿富汗有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7个保护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阿富汗政府的正式承认,并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认可(1 个二类国家公园和6个四类野生动物或水禽保护区)。

班达米尔国家公园成立于2009年,这是阿富汗第一个国家公园。位于阿中部的巴米扬省、海拔3000米高的兴都库什山脉的中心区域。公园内包括6个深蓝色湖泊,湖泊之间为石灰华沉积构成的天然水坝景观,景色绝美。Band-e Amir 是世界上罕见的通过洞穴系统形成的天然湖泊之一,Band-e Amir 湖被称为阿富汗的大峡谷。该国家公园主要是保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包括赤羊、羱羊和阿富汗雪雀等。

它是阿富汗在纽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帮助下开放的第二个国家公园。公园位于瓦罕,地处阿富汗东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交界处,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比之美国黄石公园还要大25%。这里有著名的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脉崎岖,属于高寒山区,是濒危动物阿富汗雪豹、马可波罗羊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努里斯坦国家公园是阿富汗政府于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宣布建立的阿富汗国家公园,是继班达米尔国家公园和瓦罕国家公园之后该国的第三个国家公园。该公园内有豹子、黑熊喜马拉雅亚种和扭角林羚等动物,该区域还包括部分佩奇 (Pech )和韦加尔 (Waygal)山谷重要鸟类区,至少有53种鸟类繁殖。

自然灾害

阿富汗属于地震多发地区,高山地区冬季有雪崩,春季有时会发生山洪。此外,境内旱灾、洪灾等也频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境内常见的灾害类型。

阿富汗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这是由于它位于横跨亚洲的阿尔派恩地震带(Alpine Belt)上。阿富汗有一个显著的震源,位于北纬36.5°、东经 70.5°、兴都库什山脉下大约230千米深处。2023年10月7日,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附近发生两次6.3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并造成数千人死亡。10月11日,赫拉特省再次发生地震,造成进一步破坏。

2022年8月中旬以来,阿富汗多省连续遭遇山洪暴发。阿富汗灾难管理部的数据显示,一周内阿富汗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已造成18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当时阿富汗全国有10个省进入紧急状态。2023年8月,阿富汗持续高温干旱,境内已连续四年遭遇干旱,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加上炎热干燥气候持续,水源补给困难,多地施行限时供水,人们只能花高价外出买水。

阿富汗地处伊朗高原东北部,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复杂,孕育了滑坡发育的地质地形条件。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山体滑坡导致将近2700人丧生,超过4000人无家可归;2015年4月28日,阿富汗巴达赫尚省东北部山区发生山体滑坡,至少52人在灾难中丧生。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11月,阿富汗全国划分为34个省,省下设县、区、乡、村。首都是喀布尔

主要城市

喀布尔(Kabul)

喀布尔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省省会、全国最大的城市,是阿富汗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喀布尔位于阿富汗东部喀布尔河谷,在阿斯马伊山(Asmai)与希尔·达尔瓦扎山(Sher Darwaza)之间,坐落在海拔1850米的高原上,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首都之一。喀布尔历史悠久,有近5000年的历史,自古就是印度中亚、欧洲贸易路线上的重镇,在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社会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775年,阿赫马德·沙赫·杜兰尼的儿子帖木儿·沙赫把他的宫廷从坎大哈迁到喀布尔,喀布尔成为现代阿富汗的首都。1919年,喀布尔正式成为直辖市喀布尔河从城中穿过,把喀布尔分为旧城和新城。市内著名的建筑景观有古尔罕娜塔、迪尔库沙塔、萨拉达特宫等城南的扎赫祠,是伊斯兰教什叶派创始人阿里的衣冠冢。喀布尔是全国的公路和航空枢纽、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以喀布尔为中心的环形公路网可通往全国各地,喀布尔到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国家都有公路相连。喀布尔机场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往中东、中亚、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

坎大哈市

坎大哈市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省省会、阿富汗南部重要城市。坎大哈位于阿富汗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北通首都喀布尔,往西可达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而东距巴基斯坦边境只有100千米。大部分居民是普什图族和塔吉克族人,也有少量俾路支人。坎大哈海拔约1000米,阿尔甘达卜河流经其西部,曾是杜兰尼帝国建立时的首都。坎大哈是阿富汗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坎大哈国际机场有多个航班飞往迪拜和周边国家。坎大哈附近农业发达,盛产葡萄和石榴,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新建的工业园主要涉及钢铁铸造、塑料制品、石油生产、大理石生产和食品生产等行业。坎大哈历史悠久,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市内和市郊主要的人文景观有米尔瓦伊斯·霍塔克陵墓、杜兰尼王朝陵寝、坎大哈博物馆、穆巴拉克清真寺、梅旺德古战场等。

政治

政体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是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政教合一的政府。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部长理事会是阿富汗政府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治理和执行领导人制定的政策。它由总理及其副手领导,担任国家政府首脑,并由各部委的部长和副部长组成。2021年9月,阿富汗阿富汗塔利班召开记者会宣布组建临时政府。毛拉穆罕默德·哈桑将领导阿富汗新的塔利班政府,任代理总理一职。所有政府成员的任命都以代理身份进行。

宪法

1996至2001年,塔利班在自统治阿富汗期间并未制定宪法,而是基于伊斯兰教法进行管理。2002年,阿富汗成立过渡政府。2002至2004年,阿富汗过渡政府沿用前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颁布的1964年宪法。2004年,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签署颁布新宪法,实行总统制。2021年9月,阿富汗塔利班代理司法部长宣布,要用20世纪君主制时代的立法取代伊斯兰教共和国的宪法,伊斯兰酋长国(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将暂时执行1964年阿富汗末代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时期的宪法,宪法中不会有任何与伊斯兰教法律和伊斯兰酋长国原则相抵触的内容。

政党

塔利班(Taliban),在普什图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全称为“阿富汗伊斯兰宗教学生运动”,主要由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富汗普什图人组成,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巴基斯坦政党“伊斯兰贤哲会”控制的宗教学校的阿富汗学生和难民。阿富汗塔利班正式成立于1994年8月,地点在巴基斯坦的奎达市。成立之初,塔利班的宗旨是“铲除军阀,恢复和平,重建国家,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权”,这赢得了饱受战乱和军阀统治之苦的阿富汗人民的支持。

加尼政权倒台后,阿富汗国内外相继成立了数十支由前政府高层和少数民族军阀领导的反阿塔政党和武装,包括“全国抵抗阵线”“拯救阿富汗全国抵抗运动最高委员会”“阿富汗自由阵线”“哈扎拉斯坦无名战士”等。其中,小马苏德领导的“全国抵抗阵线”是前政府武装的主力,在2022年的“春季攻势”中,该组织给阿富汗塔利班军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国家元首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穆拉维·阿洪扎达将以“埃米尔”的身份领导国家。“埃米尔”一词来自阿拉伯语,意为“统率他人的人”。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阿富汗重视发展对外关系。2001年以来,阿富汗前几届政府外交以寻求援助为中心,积极发展同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关系。阿富汗塔利班上台后,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承认。阿富汗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参与区域合作,希望发挥地缘优势,成为本地区贸易和交通枢纽。2002年,阿富汗同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邻国共同签署《喀布尔睦邻友好宣言》《〈喀布尔睦邻友好宣言〉签署国政府关于鼓励更紧密的贸易、过境和投资合作的宣言》和《喀布尔睦邻友好禁毒宣言》。

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后,塔利班表示将尊重“不反对伊斯兰教法和阿塔政府”及其原则的法律和国际条约,希望与世界建立“良好和友善”的关系。截至2022年1月29日,没有其他国家正式承认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是阿富汗事实上的政府。

同中国的关系

政治关系

1955年1月20日,中阿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访问阿富汗,是中阿关系史上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阿。1960年两国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3年签订边界条约。中阿边界全长92.45千米。1973年7月17日,阿前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废黜国王,成立阿富汗共和国。同月,中国予以承认,并表示希望中阿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两国间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2012年6月,哈米德·卡尔扎伊总统访问中国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中阿发表《联合宣言》,同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3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阿富汗,同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副总理巴拉达尔、代理外长穆塔基等举行会见会谈。2023年4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撒马尔罕出席第四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期间,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

经贸关系

1955年中阿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有了初步发展。1957年,双方签订贸易换货和支付协定。1972年4月,签订中阿换货议定书。阿战乱期间,两国间经贸交往和经济技术合作受到严重影响。阿新政府成立后,两国间的经贸活动逐渐活跃。2006年6月,哈米德·卡尔扎伊总统访华期间,中阿签署两国政府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2014年10月,穆罕默德·加尼总统访华期间,中方宣布2014年向阿提供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2015到2017年再提供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5年将向阿富汗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2021年8月,阿富汗塔利班上台以来,中原地区累计向阿提供价值3.8亿多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文化交往与合作

2008年1月,阿富汗首家孔子学院在喀布尔大学成立。2010年3月,阿总统卡尔扎伊访华期间,中方宣布2011年起,每年为阿方提供50名政府奖学金名额。2014年10月,阿总统加尼访华期间,中方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向阿提供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同美国的关系

沙特阿美两国于1934年建交。2001年“9·11”事件后,美全面主导阿富汗和平进程和经济重建,向阿提供巨额经济援助。美还协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向阿地方派遣省级重建队(PRT)。2005年阿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联合宣言,内容包括美在民主治理、经济发展、维护安全等方面向阿提供帮助,继续使用经双方同意的军事设施,在与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享有在阿开展适当军事行动的自由等。

2012年5月,阿美签署《持久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对2014年后阿美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合作做出规划。美国给予阿富汗“非北约主要盟国”地位,重申不寻求在阿拥有永久军事设施,但2014年后将在阿保留一定军事存在。2014年9月30日,加尼总统上台后,沙特阿美双方签订了《双边安全与防务合作协定》。2017年8月,美国公布新的对阿富汗和南亚新政策,强调不再设定自阿撤军时限。2020年2月29日,美国和阿富汗塔利班卡塔尔签署和平协议,为美自阿撤军奠定基础。2021年5月,美国启动自阿全面撤军。8月30日,美国宣布完成自阿撤军,结束在阿20年战争,并关闭驻阿外交机构。阿富汗塔利班进占喀布尔后,美国宣布冻结阿富汗央行近95亿美元海外资产,2022年2月宣布解冻70亿美元阿在美资产,允许其中35亿美元用于赔偿“9·11”事件受害者家属,另外35亿美元用于对阿富汗人民的人道主义援助。美国驻阿使馆与2022年3月彻底关闭,美国务院阿富汗事务处现设在卡塔尔多哈。

同巴基斯坦的关系

阿巴两国联系紧密,巴接纳了大量阿富汗难民。但两国在边界、反恐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近年来,双边关系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起伏不定。2021年8月,阿富汗塔利班掌权后,积极发展同巴基斯坦关系。2021年8月,巴基斯坦未关闭驻阿外交机构,目前已接受阿临时政府派遣外交官。2023年10月,巴基斯坦看守政府宣布,将驱逐包括阿富汗难民等在内在巴无合法居留证件人员。

同印度的关系

阿富汗政府重视发展对印度关系,两国高层保持密切往来。2011年10月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度迄今累计向阿提供约30亿美元的援助。印度在阿设有1个大使馆和4个总领馆。2006—2013年,哈米德·卡尔扎伊总统8次访印,双方就印度援阿重建、加强反恐合作、推动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两次访问阿富汗。2016年9月、2017年10月,穆罕默德·加尼总统两次访问印度。2018年9月,加尼总统与阿卜杜拉·阿齐兹首席执行官先后访问印度。2021年8月,阿富汗塔利班入主喀布尔后,印度关闭驻阿外交机构。2022年6月,印度以协调运送人道援助为名向阿派遣技术工作组,驻扎印驻阿使馆。

同俄罗斯的关系

俄支持阿和平重建,免除阿所欠103.8亿美元债务。俄关注阿毒品问题,主张在阿周边建立禁毒“安全带”。2016年12月,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问题磋商。2017年和2018年,俄罗斯在莫斯科举行两轮阿富汗问题磋商。2021年8月,俄罗斯未关闭驻阿外交机构,目前已接受阿临时政府派遣外交官。2023年9月,第五次阿富汗问题“莫斯科模式”会议在俄罗斯喀山举行。

同伊朗的关系

伊朗是阿富汗西部重要邻国,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民族渊源和联系。伊朗接纳阿200多万难民。伊积极参与阿重建,重点援建与其毗邻的阿富汗赫拉特省。2021年8月,伊朗未关闭驻阿外交机构,目前已接受阿临时政府派遣外交官。

国际组织

阿富汗参加的主要区域合作组织包括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SAARC)、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经济合作组织(ECO)、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组织(CAREC)、中亚和南亚运输和贸易论坛等。 2015年12月,阿富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此,阿富汗成为WTO 第164个成员世界经济体和第36个最不发达成员国

联合国为推动阿富汗和平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12月,联合国主持启动“波恩进程”,向阿派遣ISAF(ISAF)协助维护治安。2002年3月,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UNAMA)成立,帮助阿政府维护稳定、保障人权、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联合国还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多次召开援阿国际会议。

阿希望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活动。2009年至今,上合组织已举行5次阿问题副外长级磋商和一次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2012年6月,阿正式成为上合组织观察员国。2017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首次副外长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2018年5月,新二轮“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副外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2019年4月,第三轮“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副外长级会议在比什凯克举行。2021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外长会议在杜尚别举行。2021年9月,上合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举行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

军事

目前阿富汗军事力量的主体是阿富汗塔利班重新取得政权后建立的“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武装部队(普什图语正式名称:اسلامي امارت وسله وال ځواکونه)”。它的前身是1997年塔利班第一次取得政权时建立的武装部队,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将塔利班驱逐后,该部队就解散了。随后在美国的支持下,新的阿富汗政府建立了名为“阿富汗国民军”的武装力量,但是随着2021年新政府倒台,阿富汗国民军也随之解散。塔利班在2021年重新取得政权后,于当年的11月重建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并定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武装部队”。

2022年上半年,阿富汗塔利班对重建后的武装部队所属的8个军团进行了重组,并在全国范围内以坎大哈喀布尔为两大中心进行部署。据报道,塔利班重建的军队约有2万余名主战人员,另有8万名左右预备役人员。2022年5月,塔利班政府对外宣布,将组建一支规模为15万人的正规军队,并为此进行了人员招募。

人口

人口总量

截至2023年11月30日,阿富汗有4269.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6%,人口密度是64.7人/平方千米。2022年,城市人口占比26.62%,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43.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39%,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9.51%,受抚养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83.57%,难民人口为52159人。2021年,人口出生率是35.84‰,死亡率是7.34‰。2015年,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1%。

大多数阿富汗人生活在农村地区的部落和亲属群体中。约 10% 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喀布尔。喀布尔 2015 年的人口估计为 310 万,是阿富汗唯一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第二大城市是坎大哈,人口不到 40 万。阿富汗人口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2013年15岁以下的人口高达1170万,占总人口的46.1%,是世界上15岁以下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15—29岁的人口占23.9%,30—65岁的人口占26%,65岁以上的人口只占4%。

移民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连年的战乱导致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难民国,有800多万阿富汗难民分布在全球70多个国家。阿富汗难民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伊朗,因为阿富汗与这两个国家在地理、民族、宗教上有着紧密联系。不过,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垮台后,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对阿富汗难民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遣返措施,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阿富汗政府的鼓励下,数万难民开始重新返回阿富汗。据统计,2001—2002年度到2012—2013年度,约474万难民返回阿富汗,其中仅2001—2002年度就有近183.5万难民返回阿富汗。据联合国统计,2020年,阿富汗3220万人口中近1/4曾经背井离乡。截至2020年末,全球仍有460万阿富汗人处于流亡状态,其中270万人获得了难民身份,巴基斯坦伊朗分别收容了140万和100万阿富汗难民。阿难民与遣返事务部称,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共有超过54万难民返阿。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9年各类武装冲突、安全局势动荡等原因造成阿全国有超过40万人流离失所,这些人缺乏住所、食品、水、医疗资源以及接受教育和参加就业的机会。

族群

阿富汗是多民族国家。据调查,阿富汗民族约近30种,主要民族有21个。

最大的民族是普什图(Pushto)族,占全国总人口的42%,主要居住在阿富汗的东部和南部,在巴基斯坦境内也有大约1800万的普什图人。塔吉克族(Tajiks),占27%,主要居住在东北部(巴达赫尚山区)和西部(赫拉特周围地区),还有一些居住在喀布尔。哈扎拉族(Hazaras),占9%,13世纪后从中亚来的蒙古族,居住于阿富汗中央高地,控制着喀布尔、加兹尼到赫拉特的山区。乌孜别克族(Uzbeks),占9%,居住地域从东北的法扎巴德到西北穆尔加布河一带。艾马克人(Aimaks),占4%,突厥化蒙古人血统,居于阿富汗中部、西部;土库曼斯坦族(Turkmen),占3%,突厥人后裔,居于北部、西北部。俾路支族(Baluchis),占2%,居于锡斯坦和赫拉特之间;其他民族共占4%,如基希尔巴什人(Kihill bash)、努里斯坦族(Nuristanis)、帕沙伊人(Pashay)、古加尔人(Gujjars)、帕米尔人(Pamiri)、阿拉伯人(Arabians)、犹太人(Jews)、锡克族(Sikh)、蒙古族蒙古语)、柯尔克孜族(Kirghiz)、印度人(Indian)等等。截至2020年,在阿富汗的中国人数量较少,约200人,主要从事工程承包和执行援外项目等业务,集中在首都喀布尔巴米扬省

普什图族是阿富汗最主要的民族,人口约1200万(2004年),较集中地生活在阿富汗的东部、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人口覆盖面积约占阿富汗总面积的90%以上;此外,在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也居住着数以千万计的普什图人。作为阿富汗人口最多并且在政治上一度起主导作用的民族,普什图人对国家断断续续统治了两个世纪。被推翻的国王查希尔、阿富汗塔利班领袖毛拉·奥马尔、前总理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以及阿富汗伊斯兰国前总统卡尔扎伊都是普什图人。普什图族在古时是游牧民族,后来逐渐定居各地。主要的部族有阿布达里、吉尔扎伊等。

塔吉克族是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大约占阿富汗人口的三分之一,操达里语。塔吉克族的祖先是早期雅利安部落集团中的东伊朗诸游牧部落,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大月氏人和突厥人不断来到此处,在统治这里的同时也同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成为塔吉克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当阿拉伯征服者在中亚定居下来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同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最终完成了塔吉克民族的形成过程。“阿富汗民族英雄”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就是塔吉克族。

语言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语言,同一个民族还有不同的方言,全国的语言和方言约有30余种,分别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乌拉尔阿尔泰语系(Ural-Altaic)、达罗毗荼语系(Dravidian)和闪含语系(Semito-Hamitic)。其中,操印欧语系的人数最多,约占人口总数的80%,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普什图语和达里语是官方语言,阿富汗历届政府的一切正式文件、法律、法令、条约、协议均以此两种语言为准。其他语言有乌兹别克语、俾路支语、土耳其语等。大多数政府高级官员能使用英语,西部与伊朗邻近省份民众能听懂波斯语,北部部分地区可用俄语交流。

讲普什图语的居民主要是普什图族,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操达里语的民族主要是塔吉克族、哈扎拉族、查哈尔艾马克族,约占全国人口的30%。除本民族语言外,阿富汗各民族多数人会讲普什图语或达里语,一些人甚至会讲这两种语言。与普什图语和达里语相同,俾路支语也属于印欧语系中的伊朗语族。除俾路支族外,布拉灰族也讲俾路支语,但作为第二语言使用。阿富汗乌兹别克族、土库曼族和吉尔吉斯族所讲的突厥语,属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达罗毗荼语系起源于古代印度中部。阿富汗最南部,一些布拉灰族人所讲的语言属这种语系。

普什图语是普什图族的民族语言,在系属上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同属此支的还有波斯语,所以普什图语也称波斯语的姊妹语。普什图语是拼音文字,使用变体的阿拉伯语字母拼写,现代普什图语有40个字母,其中有10个字母是普什图语特有的,书写和阅读方向是自右向左。普什图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西部和东部两大方言系统。西部方言系统(Pashto),主要包括坎大哈方言、卡卡尔方言、瓦吉尔方言和哈塔克方言等;东部方言系统(Pakhto),主要有白沙瓦—姆曼德方言、阿富里基方言、优素福扎伊方言和吉尔扎伊方言等,两大方言系统的主要语音区别在于西部方言系统保留了古音zh和sh,而东部方言系统相应地读成gh与kh,两大方言系统在语法上没有大的区别。

达里语主要是阿富汗境内的塔吉克族、哈扎拉族和西部的基希尔巴什族、艾马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现代伊朗使用的波斯语属同一种语言,是波斯语的古称或者说是阿富汗波斯语。达里语与波斯语的语法完全相同,只是在一些单词、短语和发音上有所区别,这主要是使用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的。达里语形成于伊斯兰教时期,是随着中亚塔吉克族的形成而形成的。

宗教信仰

宗教是阿富汗传统文化的基石,在阿富汗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原始宗教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教(也称琐罗亚斯德教)对神的崇拜,佛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对阿富汗的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教传入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宗教实践,在阿富汗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现在,阿富汗国内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约占99%,其中逊尼派占80%, 什叶派占19%。所有伊斯兰教禁忌适用于阿富汗,如禁酒、禁食猪肉等。 在阿富汗工作和生活,应特别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切忌有任何侮辱古兰经及相关图案的言行。

阿富汗境内98%的居民是穆斯林,其中约80%—90%是逊尼派,其余则是什叶派。普什图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大都属于逊尼派,什叶派的主体是哈扎拉人。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远征军先后占领赫拉特和巴尔赫、东伊朗(今阿富汗西部),伊斯兰教开始在阿富汗地区传播。1895年,阿富汗国王征服卡菲里斯坦,至此阿富汗全境都皈依了伊斯兰教。19世纪末,拉赫曼推行伊斯兰教法作为国家统一的律法,以取代各地的习惯法。阿富汗主要的宗教设施包括清真寺、宗教学校、道堂(Khanaqah)以及伊斯兰教圣墓(Ziarat)等。清真寺是穆斯林祷告和聚礼之处,著名的清真寺有赫拉特清真寺、蓝色大清真寺。

原始宗教是以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原始宗教具有崇拜对象极为广泛的特点。从其崇拜形式来看,主要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对灵魂和灵物的崇拜等。阿富汗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精灵(Jinnd)崇拜、山羊崇拜和萨满教。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形成了宗教的多样性。除伊斯兰教外,阿富汗还拥有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锡克教等宗教信仰。阿富汗历史上受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很大,东南地区的佛教活动曾盛极一时。不过,伊斯兰教传入后,多数人皈依了伊斯兰教。20世纪70、80年代,阿富汗大约有2万多名印度教徒,其中一部分是后来从印度移居阿富汗的印度斯坦族人。当时,锡克教徒约有1.5万人,阿富汗还有几千名犹太教徒。

经济

综述

阿富汗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严重依赖外援。历经30多年战乱,经济破坏尽,交通、通讯、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生产生活物资短缺。全国约40%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据国际银行《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阿富汗在全球190个世界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排名第173位。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 阿富汗在15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阿富汗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70位。2021年,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47.9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8.8美元。在阿富汗2019/20财年GDP构成中,农牧业占GDP比重为25.77%,工业占GDP比重为14.06%,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5.47%。阿富汗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中,消费占主要地位。2019/20财年,阿富汗固定投资、出口分别占GDP的比重为11.59%,4.6%。

阿富汗货币名称是阿富汗尼(Afghani),简称“阿尼”。汇率为1美元≈88阿尼。战后阿富汗进行货币改革,发行新的阿富汗尼。阿富汗纸币有7种面值,分别为1000、500、 100、50、20、10、5阿尼,硬币面值为5、2、1阿尼3种。在喀布尔,一 般商户接受美元现钞交易。人民币不能与阿尼直接结算。 近年来,阿尼兑美元汇率总体呈贬值走势,其中以2015年和2019年贬值最为严重。2014/15财年为57.6,2015/16财年为64,2018/19财年为72.3,2019/20财年为77.8。阿富汗银行(Da Afghanistan Bank)为阿富汗中央银行,总部设在喀布尔,在全国设有47个分行。国家银行主要负责发行货币、制定金融政策、批准设立商业银行外汇交易机构以及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等。

2016年2月,阿富汗财政部官员称,2001年以来,阿富汗从 外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共贷款约25亿美元。其中从俄罗斯贷款9.7亿美元, 其余贷款来自伊朗、捷克、国际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贷款期限为40年,其中23亿美元用于建设道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其余用于一般预算。 同年3月,阿富汗财长哈基米在阿俄第三届联委会会议结束后表示,俄罗斯政府已同意免除阿富汗长期拖欠的债务。截至2020年,由于阿富汗财政预算的60%左右来自国际援助,阿富汗举债的规模和条件受IMF等国际组织限制。

阿富汗是世界上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2002-2017年,国际社会正式向阿富汗承诺援助为1040.4亿美元,实际支付818.3亿 美元,平均每年获得约51.1亿美元。按已支付援款统计,在各援助国中, 美国居第一,达553亿美元;日本居第二,达67亿美元;德国居第三,达37.7亿美元;英国居第四,达35.5亿美元。

第一产业

农牧业是阿富汗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棉花、甜菜干果及各种水果,主要畜牧产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阿富汗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如位于北部塔吉克边界的阿姆河(AmuDarya)流域、位于南部的坎大哈一带的赫尔曼德河(Helmand)流域、位于东部的喀布尔河(Kabul)流域等。

据统计,2019/20财年,阿富汗粮食产量558万吨,同比增长35.1%。 其中,小麦489万吨,同比增长35.5%;稻谷38万吨,同比增长8%;大麦12万吨,同比增长111.3%;玉米18万吨,同比增长68.2%;阳芋92.1万吨,同比增长49.6%;杏仁3.82万吨,同比增长11%;核桃1.47万吨,同 比增长36%;杏12.9万吨,同比增长18.6%。阿富汗的西红花比较有名,屡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奖。 2019/20财年,阿富汗藏红花种植面积7558公顷,共生产藏红花19650公斤。藏红花主要生产地在西部的赫拉特,其种植面积达7000.3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92.6%;产量为18200.8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92.6%。2019/20财年,阿富汗共生产葡萄约111.3万吨,苹果25万吨,石榴19.4万吨,杏仁3.8万吨,桃子6.1万吨,棉花7.3万吨。

阿富汗是世界第一大毒源地“金新月”的中心,2018年鸦片产量6400多吨。阿塔上台后强制吸毒者戒毒,颁布罂粟种植禁令。2023年,阿富汗南部罂粟种植面积减少80%以上,其中赫尔曼德省鸦片产量减少99%。

第二产业

由于多年战乱,阿富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以轻工业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近年来,由于喀布尔等大城市建筑业的繁荣,带动了制砖、木材加工等建材业相对发展。此外,面粉加工、手织地毯业等也有所发展。

多年战乱使阿富汗工业基础几近崩溃。阿富汗工业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2020年,工业产值仅占GDP的约1/4。手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42%。与工业相关的援助和发展工作以建设中小型企业为重心,制造业活动中心集中在喀布尔和其他几个大城市。从企业规模来看,阿富汗基本没有大型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现有的企业中,发电厂、水泥厂等规模企业屈指可数,多数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作坊式的初级加工厂,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 仓储简陋,缺少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机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阿富汗国内有较为丰富的能矿资源,将能矿产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产业。但因多年战乱,阿富汗能矿产业目前只有小规模“个体” 式开发活动,尚未形成产业,对阿富汗GDP的贡献率很小。2012-2019年8年间,采矿业产值分别是0.27亿美元、0.23亿美元、0.32亿美元、0.32 亿美元、0.54亿美元、0.62亿美元、0.62亿美元和0.54亿美元,其主要收 入来源为煤矿业。

阿富汗手工地毯是主打出口产品,历史悠久,多次在国际展览会上获奖。在鼎盛时期,阿富汗约有100万个地毯作坊,从业人员600多万。近年来,由于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地毯行业的竞争加剧,加上出口运输通道受阻,国内加工工艺落后,原材料、人工和电力等生产成本上升,阿富汗地毯业萎缩严重,2016/17财年出口大幅减少。 2019/20财年,阿富汗出口地毯业逐渐复苏,从2016/17财年的40.7万平方米增长到81.4万平方米。2002年以来,国际社会为阿富汗战后重建提供大量援助, 推动了阿富汗境内的建筑业发展。阿富汗全境特别是大城市已建成诸多道路、桥梁、学校、医院、机场、住宅等基建项目。2019/20财年注册建筑公司304家,其中国有建筑公司6家,共有施工机械设备1178台(套)。 这些公司多是规模小、缺乏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当地建筑公司实力有限,主要从事分包工程或承揽一些小项目,大型项目基本由国际承包商承建。

第三产业

阿富汗战后以来,服务业发展最快。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07财年的33%升至2019/20财年的55.47%,尤其是金融、通 信、物流业发展迅速。其中,通信产业发展最快,也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行业之一。阿富汗通讯业起点低,但发展迅速,成为阿富汗吸引外资的主要产业,是阿富汗发展最快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阿富汗政府收入最多的部门之一。全国34个省均已开设通讯服务。截至2019/20 财年,全国共有476个邮局,52.9万条固定电话线;手机SIM卡销售量从 2002年的1.5万张增加到目前的约3467万张。互联网从零起步,目前国内大约有互联网用户731万人。 阿富汗有5家主要通信企业,分别是:阿富汗电信公司(Afghan Telecom),MTN阿富汗公司(MTN-Afghanistan)、罗山电信公司 (ROSHAN)、阿富汗无线通信公司(Afgha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pany ) 和 埃提萨拉特电信公司( Etisalat Tele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2020年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气、地毯、干鲜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进口商品有各种食品、机动车辆、石油产品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对象为巴基斯坦、美国、英国德国印度等,主要进口国为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美国日本韩国土库曼斯坦、印度等。水果出口在阿富汗每年的外贸中约占30%,出口的干果葡萄干、扁桃仁、杏干、桃干、核桃仁、阿月浑子和松子等。

由于安全问题,旅游业在阿富汗只是一个小产业。尽管如此,截至2016年,每年约有20000名外国游客访问该国。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0年,阿富汗现有3个工业园,包括喀布尔巴格拉米工业园(24公顷)、马扎里沙里夫工业园(26公顷)和坎大哈工业园(15公顷)。在建工业园包括贾拉拉巴德工业园(206公顷)、喀布尔卡马力工业园(135公顷)。另外,计划将来在赫尔曼德、霍斯特、昆都士、加兹尼等地设立工业园。

巴格拉米工业园(Bagrami Industrial Park)位于喀布尔以东7.5千米,毗邻通往巴格拉米县的公路。该工业园目前规划建设四期,工业园发展部将投入4960万美元用于园区建设。第一期占地9公顷,在营企业32家;第二期占地11公顷,第三期占地9.1公顷,涉及铸钢、食品生产、印刷和干果加工等产业。第一、二期工业园区将吸引投资约4182万美元,直接和间接创造30642个就业机会;第三期将吸引投资1155万美元,直接和间接创造23100个就业机会。

社会

教育

阿富汗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基本教育设施和经费。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公立学校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至5年,学费全免。私立学校收费较贵。 2019/2020财年,阿富汗国内共有16429所各类中小学,958.9万名学生,其中女生368.6万名。教师21.15万名,其中女性7.25万名。高等教育方面,共有166所各类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公立38所,私立128所;教师约1.89万名,其中女性教师2599名;学生42.5万名,其中女生11.4万名。 喀布尔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在校学生约2.3万名。阿富汗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仅为38.2%,其中男性为52%,女性为24%。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0.86%。2019年,小学入学率为110.01%,小学毕业率为86.18%。2018年,中学入学率为57.04%,小学师生比为1:48.79。2020年,教育支出占GDP的2.9%。在阿富汗,同时存在两种教育制度。神职人员在清真寺负责宗教教育,而政府在国家的学校提供免费的世俗教育。

以清真寺和毛拉为中心的传统宗教教育在阿富汗有着长久的历史。随着642年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带到阿富汗,伊斯兰宗教学、经学逐渐盛行,随后在扎兰季、巴尔赫、马雷等一些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伊斯兰宗教学校。宗教学校依靠的是社会捐赠、政府补贴和宗教人士的资助,授课的毛拉们主要是传授关于伊斯兰教的基本教导和诵读《伊斯兰教圣经》。伊斯兰教育高级委员会成立于 2007年,负责调整和修改伊斯兰教育体系并监督其活动。2008年,阿富汗全国有511所伊斯兰宗教学校,宗教学生10.6万人,伊斯兰教师4144人。2010年,阿富汗教育部建立了一个伊斯兰教教育分部,由学者和专家组成,并由一位资深教育部官员主持,负责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提高全国的伊斯兰教育质量向教育部领导提出建议。

阿富汗的世俗教育始自19世纪60、70年代希尔·阿里·汗统治时期。19世纪60、70年代,希尔·阿里·汗在喀布尔的巴拉希萨尔城堡里建立了第一所国立世俗学校,分成军事和民用两科,由印度教师教授英语。他还建立了阿富汗第一所正规军事学校,教授军事技术、知识和文化课,为正式组建的国家军队培养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军官。现在阿富汗世俗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由喀布尔的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监管。其中,中等教育还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阿富汗的高等教育始自20世纪20、30年代,喀布尔医学院和喀布尔大学是阿富汗最早的高校。

喀布尔大学

喀布尔大学(Kabul University)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成立于1931年穆罕默德·纳第尔·沙赫统治时期,1932年正式开课,是阿富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大学。喀布尔大学有10个学院,法律和政治学学院有2个系。2002年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柏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喀布尔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在阿富汗高等教育部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资助下,2003年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在喀布尔大学成立,成员有法律和政治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的教师。喀布尔大学的主图书馆由美国出资建造,配备了电脑、书籍和杂志,是阿富汗设施最好的图书馆,也作为阿富汗国家图书馆使用。

卫生健康

阿富汗医疗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医护人员短缺,各地区80%的卫生中心缺医少药,医疗设施匮乏。喀布尔等大城市有一些公立医院, 但医疗设备和服务水平较差。当地人多到邻国就医,如巴基斯坦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法国德国和印度等国以及阿富汗本国投资者在阿富汗设有私立医院或诊所,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普遍较高。自2001年以来,在联合国国际社会帮助下,大力恢复基本的民生设施,加大医务人员培训。2021年,阿富汗人口预期寿命为61.98岁,其中女性为65.28岁,男性为58.92岁。2019年,全国人口自杀率为0.004‰。

2019/2020财年,阿富汗共有641所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81所,私立医院460所;共有8082名医生,其中男性6351名,女性1731名。有14511张病床,每万人病床拥有率为4.5张。2019财年,阿富汗国家发展预算约19.2亿美元。其中,用于卫生支出的预算为2.1亿美元,占比约11%,同比 减少2.4个百分点。 目前在阿富汗国内常见病有肺结核(发病率0.08%),疟疾(发病率 0.39%),登记的艾滋病为2923人。阿医疗设施严重不足,仅能覆盖 60%的人口。根据阿富汗公共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平均每1000例出生婴儿有55例在5岁前死亡,5岁以下的儿童约有41%发育不良。 全国仅约58%的人口能用上清洁饮用水,另有19%的人口缺乏公共厕所, 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则达到81%。 阿富汗每年进口大约价值8千万美元的药品,另有大部分通过非法渠道进口。阿富汗公共卫生部正在筹划建立国家医药公司,以进口合格药品并防止恶性竞争。同时,阿富汗公共卫生部也正计划在喀布尔赫拉特、 巴尔赫、楠格哈尔省霍斯特省坎大哈省等地成立药品和食品控制中心,以检测从国外进口的药品和食品质量。目前,阿富汗国内仅喀布尔有一家药品和食品控制中心。

媒体

阿富汗的媒体包括出版印刷、广播和数字媒体,主要使用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尽管报纸的数量远远多于电视台和电台,但是由于全国的文化普及率只有28.1%,报纸远没有电视台和电台那么受欢迎,电台和电视台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最佳选择和主要渠道。美国国际开发署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阿富汗民众有听广播的习惯,48%有看电视的习惯。

阿富汗全国共有各类报刊千余种,主要报纸有《喀布尔时报》(官方报纸)、《喀布尔周报》《祖国报》《阿尼斯报》等。截至2020年,阿富汗全国共有816家广播电台,331家电视台。 阿富汗广播电台成立于1925年,对外用9种语言广播。阿富汗电视台于1978年建立,用波斯语普什图语播音。阿富汗塔利班上台后,恢复媒体舆论自由。

阿富汗广播电视集团(Radio Television Afghanistan)是阿富汗最权威的传媒集团,有一个国家电视台 RTA 和一个无线电台“阿富汗电台”(Radio Afghanistan)。巴赫塔尔通讯社(Bakhtar News Agency),是阿富汗政府的新闻机构,负责国内新闻搜集并向国内所有媒体转发,向阿富汗信息和文化部负责。阿富汗广播电视集团(Radio Television Afghanistan)是阿富汗最权威的传媒集团,有一个国家电视台 RTA 和一个无线电台“阿富汗电台”(Radio Afghanistan)。巴赫塔尔通讯社(Bakhtar News Agency),是阿富汗政府的新闻机构,负责国内新闻搜集并向国内所有媒体转发,向阿富汗信息和文化部负责。

科技

阿富汗古代时自然科学方面较为发达,特别是在中世纪伊斯兰教盛行时期,巴尔赫、赫拉特加兹尼等地曾兴起许多学习研究中心,为这个地区培养了大批研究自然科学、哲学以及文学方面的学者。此后,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外敌不断入侵,阿富汗科技发展进程被迫中断。1919年独立后,阿富汗摆脱了外来统治,政治环境基本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富汗经济包括工农业、交通电讯、外贸等领域的逐步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现代教育及其体制的引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资源。尽管如此,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和技术并未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给予应有的重视,也尚未获得能够自主发展的充分基础和条件,阿富汗仍旧严重依赖外国科学技术及其人才。

阿富汗是联合国列明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科技水平整体落后,无全国性科研机构,仅在一些政府部门下设初级水平的研究中心,但规模较小、资金匮乏、整体水平落后。除电讯产业较为发达外,基本上无高科技产业或商品进出口检验检疫等设施。

2023年3月,第五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在Maman (法语“妈妈”的意思) 雕塑附近举办了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阿富汗唯一一支队员都是女性的机器人团队参会,在展览台上展示她们建造的机器人。

文化事业

20世纪90年代初,阿富汗的主要城市都拥有公共图书馆,第一个“皇家图书馆”是由阿米尔·哈比布拉·汗 (Amir Habibullah Khan) 于1901年建立的,他于1919年将自己的藏品收藏在 Bagh-e-Bala 馆中。1924年,这座图书馆与国王的小型“博物馆”藏品一起搬迁至喀布尔 Arg-e -Kabul内的一个展馆 Koti Bagcha ,并在那里正式落成国家博物馆。1931年,博物馆及其图书馆再次迁至达鲁拉曼的一座建筑,该建筑最初是作为市政办公室建造的。从那时起,博物馆就一直保留在这座建筑中。1957年,喀布尔公共图书馆成立,成为阿富汗第一个公共图书馆。随后,分馆在该国其他地方设立。2001年至2006年间,所有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都重新开放,加兹尼(2001年)、戴昆迪(2004年)、努里斯坦、帕尔万(Siya Gerd)和潘杰希尔(2006年)的新图书馆也相继落成。

喀布尔大学图书馆

喀布尔大学图书馆(Kabul University Library)成立于1932年,建筑始建于1963年,到1992年藏书已超过20万册,聘有约50名图书管理员。来自伊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和其他地方的学者前来使用这些藏书,到阿富汗战争时,它已成为事实上的国家图书馆。苏阿战争结束后,图书馆成为废墟,重建项目开始启动,重建其历史藏书并再次为社区提供服务。 

阿富汗国家档案馆

阿富汗国家档案馆 (Archif-e Milli) 位于喀布尔,最初是一座宫殿,建于1890年阿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汗国王统治时期。在成为档案馆之前,它曾是军事学院、意大利大使馆和警察驻地。收藏的档案主要分为两部分:手稿和历史文献。它收藏有超过19万份珍贵手稿、个人和历史文献、报纸、照片以及当地语言(主要是波斯语)的书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

喀布尔国家博物馆

喀布尔国家博物馆(Kabul National Museum)是阿富汗最大的博物馆,是世界公认的多种文化珍品聚集的宝库。其前⾝是1918年建立的喀布尔博物馆,它是在阿富汗历代国王私人收藏品的基础上建立的。馆内原陈列有大量的自阿富汗史前时期到现代不同时期的考古文物。在馆内众多珍贵文物中,有一组是“巴格拉姆文物系列”。它是镇馆之宝,主要是在巴格拉姆周围遗址中挖掘和发现的珍贵文物。

体育

阿富汗的传统竞技项目主要有叼羊比赛、赛马、长矛比赛、阿富汗式击剑表演、摔跤等。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在首都喀布尔的大中学校里开展了一些球类和田径运动。现代体育较强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板球、摔跤和拳击等。相比之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竞技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阿富汗国家男子篮球队(波斯语:Кан ман бский язык),由阿富汗国家篮球联合会管理。阿富汗于1968年加入国际篮联,成为国际篮联亚洲区成员。阿富汗赢得了2010年南亚运动会冠军,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支赢得金牌的运动队。

阿富汗国家男子足球队(波斯语:Tīm-e Millī-e Fōtbāl-e Afghānestān)由阿富汗足协管理,成立于1922年,并于1941年在喀布尔与伊朗队进行了第一场国际比赛。阿富汗随后于1948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并于1954年加入亚足联,成为其创始成员之一。2013年,阿富汗夺得2013年SAFF锦标赛冠军,并获得“国际足联公平竞赛奖”。阿富汗从未获得亚洲杯参赛资格。

阿富汗国家板球队(Afghan national cricket team)成立于2001年,赢得了2009-2010年国际板球联合会洲际杯冠军。该队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赢得了ACC Twenty20杯,还参加了2015年、2019年和2023年板球世界杯

阿富汗古代的故事都离不开战争和对抗这个题材。人们的业余时间同样是在“战斗”中度过的,如摔跤、叼羊、斗鸡、斗鹌鹑、斗羊、斗骆驼、斗狗、刺长矛等等。还有一种游戏是放风筝,也常常是为了互相斗争,即用自己的风筝线切断别人的风筝线。叼羊比赛是最早起源于蒙古草原和中亚一带的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在阿富汗北部的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土库曼族聚居的巴尔赫省、法里亚布等各省中十分盛行,是当地人民群众最主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形式之一。每年秋收大忙过后,在犁过的平整的农田里开展这项运动,一直要持续到次年春耕开始之前。3月21日阿历新年时,要在北方最大城市马扎里沙里夫举行一次高水平的比赛。8月独立节期间,由各省选拔出来的冠军队汇集首都喀布尔,进行表演赛。

社会治安

自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起,阿富汗境内频繁发生武装袭击、汽车炸弹、人体炸弹、火箭弹袭击、路边炸 弹、暗杀和绑架等各类恐怖和暴力事件。随着2014年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撤军,喀布尔及周边省份重点城市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针对外国人、驻阿外国机构、军事设施和重要政府部门的恐怖袭击不断发生。因为安全缘故,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于2015年撤回了阿富汗13个省份中4个省份的人员,同时将阿富汗国内半数以上行政区的危险级别评定为“高”或 “极高”,撤离人员和危险级别均创历史之最。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频繁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也曾发生银行取钱后被抢事件。首都之外地区时常发生绑架、简易爆炸装置袭击等恶性事件。2017年5月31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区发生爆炸事件,造成逾150人死亡,300人受伤。这起袭击是喀布尔16年来发生的造成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袭击。2019年6月12日,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表年度全球和平指数称,阿富汗在全球163个国家(地区)中指数最低,已成为世界最不安全和暴力冲突最严重的国家。 阿富汗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阿富汗共发生谋杀案件2424起, 抢劫299起,绑架181起。联合国报告显示,2019年阿富汗平民伤亡人数达10392人。其中,3403名平民死亡,6989名平民受伤。

交通

综述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处于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交叉地带,一直是东西方重要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有通往伊朗塔吉克斯坦的铁路,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阿富汗是内陆国,无出海口。北部同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边界上的阿姆河和昆都士河部分河段有通航能力,距离它最近的外部出海口是巴基斯坦卡拉奇

公路

截至2018年,全境共有公路约4.4万千米,主要包括喀布尔至马扎里沙里夫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环城高速、托克汉姆至喀布尔等公路。阿富汗骨干公路是1号高速公路,通常被称为“环路”,全长2210千米,连接五个主要城市:喀布尔、加兹尼、坎大哈、赫拉特和马扎里沙里夫。阿富汗共有8条国际运输通道,分别连接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2条)、伊朗(2条)和巴基斯坦(2条)等5个邻国,长约1153千米。有3条主要国际运输线,分别是连接巴基斯坦、 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通道。 南线: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喀布尔。这是阿富汗最大对外出口通道, 运量约占阿富汗货物进出口总量的60%。该线路经常因恐怖袭击和巴方政治运动及国家管控等中断,货物在卡拉奇滞港问题严重,运至喀布尔时间不等,最长多达7个月。 西线:伊朗阿巴斯港—阿西部城市赫拉特,运量约占20%。该线路倒箱、开箱检查次数多,运费高,但运期相对有保障,运期大约2个月。北线:中国新疆—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运量约占20%。该线路运费最高,运期约2个月。因路况和桥梁等因素限制, 运输40尺集装箱有困难。阿富汗冬季大雪封山,境内南北大通道必经之处萨朗隧道(Salang Tunnel)时常中断。

2001年战争爆发以前,阿富汗大约有1.8万千米沥青公路,长年的战争导致1.5万千米公路被毁。尽管不断遭受武装袭击的影响,阿富汗政府一直艰难地进行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区域性“互联互通”建设计划,以求实现其成为连接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交通枢纽”的长远目标。阿富汗公共工程部发言人2016年3月4日称,2001年以来阿富汗共修建了2.4万千米沥青公路,其中3060千米为地区公路、环阿公路、省道和国道。2020年,阿富汗修建公路最大的挑战在于安全局势不稳以及民众拒绝为修路提供土地。根据规划,阿富汗将建设总里程近3万千米的公路网。环阿富汗铁路干线总长度约2600千米。环阿富汗公路(国道)长2210千米,连接邻国的8条公路长1153千米,均已完成90%的工程;连接各省省际公路4985千米、省内公路9600千米以及乡村公路17000千米也在逐步建设之中。2017年1月,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连接阿富汗中部亚阔郎地区和北部达拉苏夫地区的178千米长的公路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05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ADB)提供资金支持。

铁路

阿富汗铁路建设刚刚起步,希望修建经阿富汗连接中亚、南亚的跨国铁路通道,包括连接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2条)、 伊朗(2条)和巴基斯坦(2条)等5个邻国的8条边界铁路。其中,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已于2011年底通车。该段铁路长75千米,自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至边界城市海拉顿,轨距1524毫米(宽轨),由乌兹别克斯坦运营,目前仅是货运,年运输能力仅12万吨。2016年8月开通的海门区—阿富汗海拉顿的中阿货运班列即经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 坦通过该条铁路抵阿。

第二条边境铁路自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Herat) 至伊朗东部边界城市Khawaf,由伊阿两国共建。伊朗—阿富汗铁路的建设 共分4段,其中在伊朗境内2段,在阿富汗境内2段。2019年8月15日,伊朗交通与农村发展部副部长卡提比表示,将在波斯历年底前(2020年3月20日)完成卡夫(伊朗境内)至赫拉特(阿境内)铁路(铁路全长191千米)伊负责的132千米段施工,其中77千米位于伊境内。其余6条边界铁路均已完成预可研工作。此外,位于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边境处的Aqina口岸也开通了约3千米铁路。该铁路从阿富汗Aqina通往土库曼斯坦Atamyrat,为“亚洲国际铁路运输走廊”的一部分,土库曼斯坦拟将该段铁路第二期工程在阿境内延伸300千米。阿富汗还在大力推动建设中国-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的“五国铁路”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 坦的“三国铁路”,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坎大哈—奎塔铁路和贾拉拉巴德—白沙瓦铁路。

航运

阿富汗为内陆国家,除北方界河阿姆河的一段外,境内无可供水运的江河。海运主要依赖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伊朗阿巴斯港

航空

全国有机场43个,其中喀布尔机场等4个机场为国际机场。国际航线方面,现有喀布尔坎大哈马扎里沙里夫三个国际机场。 目前在阿富汗营运的航空公司共有13家,其中,外国公司10家,本国公司 3家。阿富汗共有国际航线16条。 10家外国公司分别是:阿联酋航空公司(Fly Emirates)、迪拜航空公司(Fly Dubai)、海湾航空公司(Gulf Air)、伊朗阿赛曼航空公司(Asmen Airlines)、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印度国家航空公司(India Airlines)、 巴基斯坦国际航空(Pakist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阿塞拜疆航空公司(Azerbaijan Airlines)、卡塔尔航空公司(Qatar Airways)和土耳其航空公司(土耳其语 Airlines)。 3家阿富汗国内航空公司分别为阿丽亚娜航空公司(Ariana Afghan Airlines)、卡姆航空公司(Kam Airlines)和萨菲航空公司(Safi Airlines)。 国内航线方面,阿富汗已开通喀布尔至坎大哈、赫拉特马扎里沙里夫、昆都士等主要大城市的航班。 2019/20财年,阿富汗国内航空公司共有飞机17架,运输乘客117.5万人次,运输货物3573吨。

喀布尔国际机场

喀布尔国际机场(普什图语:د喀布尔 نړیوال هوایی ډګر‎,达利语:فرودگاه بین المللی کابل‎,IATA代码:KBL;ICAO代码:OAKB),是距离阿富汗喀布尔区5千米的国际机场。该机场是阿富汗最主要的国际机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军事基地之一。2014年10月至2021年间,该机场曾以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的名字命名。从机场出发最频繁的目的地是迪拜国际机场,有不少于四家客运航空公司执飞该航线,其中一些每天有多个航班。该机场有两座航站楼,现代化的航站楼用于国际航班,苏联建造的航站楼则用于国内航班。

文化

综述

阿富汗人既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又有阿富汗各地区之间的文化特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家庭是阿富汗社会的支柱,家庭由最年长的男子或氏长者领导,他的话就是整个家庭的法律。当地人衣着保守,男士不能穿短裤上街。女士不穿紧身和暴露服装,出门穿袍子(波尔卡)或带头巾,将头和脚全部罩住。阿富汗人的主食主要为大米、小麦和大麦等,有各式新疆抓饭烤肉串大饼等特色美食。

阿富汗的艺术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在伊斯兰教时代,10至12世纪的加兹纳维王朝统治者和古尔王朝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一直到帖木儿帝国,阿富汗的文化生活因统治者对学者和艺术家的高度重视而繁荣昌盛。阿富汗的传统乐器有吹奏乐器笛子、弦乐器竖琴(原始弦琴)和打击乐器鼓等,传统的民间舞蹈是阿丹舞,传统的手工艺品是地毯。阿富汗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禁斋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2016年,诺鲁孜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饮食

饮食习惯

阿富汗人的主食主要为大米、小麦和大麦等,做成各式手抓饭烤馕和其他面食。由于全国98%的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肉类以羊肉、牛肉和鸡肉为主。蔬菜种类不多,主要为洋葱、马铃薯、胡萝卜、西红柿、辣椒和豆类。

阿富汗盛产各种水果,产地遍及全国各省。水果种类繁多(据报载有70多个品种),主要有葡萄、西瓜、哈密瓜苹果、梨、柑橘、杏子、桃、李子、樱桃、石榴、无花果等。其中,以赫拉特和坎大哈的葡萄、巴达赫尚省的苹果和梨、马查尔的哈密瓜、贾拉拉巴德的柑橘,以及坎大哈的石榴、葡萄尤为著名。茶是阿富汗人最喜欢的饮料,他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全国城乡和小村镇里到处设有大小茶馆和饭店,随时供应茶水。一般城里人爱喝红茶,乡下人嗜好饮绿茶。喝第一杯茶时要加进少许白糖。居民多喜欢喝煮开的茶,而不太喝泡开的茶。

特色美食

阿富汗的特色菜肴大体有各式手抓饭烤肉串大饼、奥夏克、婆朗尼等。此外,各种宴席上和旅馆中常见的菜肴还有油炸鸡块薯片,炖牛(羊)肉煮豌豆烤火鸡小鸡或鹌鹑;肉末煮通心粉、菠菜泥以及各种酸泡菜等;甜食有“费尔尼”(用牛奶、鸡蛋白、面粉等制成)、布丁、蛋糕以及其他各式糕点等。

阿富汗抓饭种类较多,有“恰劳”、“扒劳”和“考布利”等,都是油焖饭(或油炒饭),做法几乎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甜味、咸味、油炒素饭等几种。其中,“恰劳”是一种用素油焖煮制成的白米饭,饭内含油量较少,饭粒洁白,呈长条形,略带咸味;“扒劳”是一种荤味极重的油焖饭,饭粒硕长,呈黄油色,饭内夹有牛、羊肉块或鸡块,肉是事先烤制好后拌入饭内的,还能感到一种淡淡的咸味;“考布利”也是一种油焖饭,饭内放有红葡萄干、杏仁、羊肉、阿月浑子属、胡萝卜丝、薄荷等多种配料和作料,饭熟后香气扑鼻,并带有酸甜咸的味道。

“奥夏克”是阿富汗式的水饺,呈小三角形;“婆朗尼”是阿富汗式的春卷,呈扁平的扇形,用羊油煎熟食用。这两种食品都使用韭菜做馅,通常用作小吃或作为即兴食物招待客人。

艺术

文学

阿富汗文学主要指阿富汗地域内从古至今的各族语言的文学作品,其中达里语文学兴起较早,影响最广泛,不仅塔吉克族和波斯民族的作家使用达里语,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土库曼等各族的作家都能使用达里语写作。普什图语文学发展相对较晚,但从 18 世纪之后开始走向繁荣。伊斯兰教传入并成为大多数人的信仰之后,阿拉伯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达里语和普什图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文学体裁来看,诗歌和谚语是阿富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在阿富汗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在现代也有人用阿富汗的其他语言来写作诗歌,但是阿富汗诗歌的语言主要还是波斯语普什图语。传统的波斯语和普什图语诗歌在阿富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是地区教育的一大支柱,它已经融入到国家文化之中。阿富汗著名的诗人包括鲁米、胡什哈尔汗·哈塔克、拉赫曼·巴巴、马苏德·那瓦比等。阿富汗谚语也是阿富汗文学中的瑰宝,深刻地反映着阿富汗文化。阿富汗人喜欢在讲话中运用机智,所以他们在日常谈话中比西方人更经常使用谚语。

安萨里(Ghazali,1058-1111) 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教育家,正统苏菲主义的集大成者,拉丁名加惹尔(gazel))。他于公元1058生于呼罗珊的图斯城,于公元1111年12月19日卒于故乡,终年54岁。他居住在赫拉特(今阿富汗),一生写下大约228部著作,涉及到教义、教律、逻辑、哲学、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有:《各派观点评注》《辩证学中的信仰》等。

萨奈 ( Sanai,1080-1141年),是一位来自加兹尼的波斯诗人,他生活在中世纪呼罗珊时期的加兹纳维帝国黄金时代(现在位于阿富汗)。萨奈是第一次将神秘主义引入波斯诗歌的诗人,其诗歌表现了苏菲主义的哲学原则。《真理围墙花园》(The Walled Garden of Truth)被认为是苏菲派第一首波斯神秘史诗,表达了神圣之爱、上帝、哲学和理性的主题。

Jalāl ad-Dīn Mohammad Rūmī(1207-1273年),也称为Jalāl ad-Dīn Mohammad Balkhī、Mowlānā,或更简单、通俗地称为鲁米(Rumi),是13世纪的波斯诗人、学者、哲学家和苏菲派神秘主义者。鲁米的《玛斯纳维》(Masnavi)由25000节诗句组成,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波斯语和苏菲派诗歌之一,通常被认为是“波斯语的古兰经”。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是阿富汗裔美国当代畅销书作家,其作品聚焦种族冲突、性别压迫、社会破碎、身份认同等主题。 目前公开出版的作品包括《 追风筝的人》 《 灿烂千阳》 《 群山回唱》 《 海的祈祷》等 ,前三部为长篇小说,被称为胡赛尼三部曲,自出版以来,受到世界各国读者追捧,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国际影响力巨大。 胡赛尼以文学作品为媒介,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展示母国阿富汗。《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作品出版之后,迅疾风靡全球,版权出售至70多个国家,被誉为现象级经典畅销小说。2006年,鉴于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胡赛尼本人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的亲善大使。同时,他还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音乐

阿富汗音乐从一开始就是在大山的自由环境中孕育起来的,从形式上看,有赞美诗、史诗、宫廷音乐、民歌等。阿富汗传统的乐器有三种基本的乐器,分别是吹奏乐器笛子、弦乐器竖琴(原始弦琴)和打击乐器鼓。此外,还包括:小风琴三弦琴(Rubab)、锡塔尔琴、弹布尔、“笛尔卢巴”(一种弦琴)、“哈尔摩尼亚”(一种手抚风琴)、“顿布尔”(一种琵琶)、“吐拉”(一种笛子)、“塔白拉”(一种手鼓)和“杜尔”(一种长形皮鼓)等。

阿富汗音乐富于东方音乐色彩,音乐大约可分为歌曲(有乐队伴奏的男女对唱和男女声独唱)、战歌或进行曲(集体合唱)、乐曲(独奏或合奏)以及民间说唱(二人轮唱史诗和故事)等四大类。歌曲和民间说唱内容多系缠绵悱恻的情歌,曲调以细软柔和见长;战歌和进行曲的曲调比较雄壮,歌颂爱国主义。在阿富汗经常能听到的是民歌或歌谣,很多歌曲已经流传了许多年,几乎是人人会唱,歌词通常都使用达里语和普什图语两种语言。普什图族的一种民歌形式是“两行诗”,它的内容丰富,形式简短明快、风格独特,无论在城市或是乡村,随处可以听到。两行诗多数是以妇女的口气创作并表达妇女的情感,但男子同样毫不难为情地高声吟唱。

舞蹈

阿富汗人民十分爱好音乐舞蹈。有钱人常常在周末或节日里去野外郊游,有的则带着全家老小去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人们在野外奏乐、唱歌,甚至跳起民间舞蹈——“阿丹舞”。“阿丹舞”(Attan)又名“摇头舞”,是阿富汗传统的民间舞蹈,实际上主要是普什图族的集体舞,阿全国男女老少都爱观赏或跳这种舞蹈。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但很有节奏。舞蹈者一般为10—20人,多则上百人站成圆圈形,两三人击鼓、唱歌或演奏唢呐、笛子一类乐器伴奏。苏德阿丹舞这是普什图人马苏德部族跳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舞蹈中要以步枪为道具。起初,这是一种在战争时期鼓舞士气的舞蹈,后来成了一种传统舞蹈,伴奏只需要大的鼓。跳舞时舞者一只手拿着上好膛的枪,跟着鼓点围成一个圆圈,两个半步子后,转身,鸣枪。所有跳舞的人要统一完成转步,同时向空中开枪。由于是同时开枪,声音听起来像是一次大爆炸。

电影戏剧

20世纪40年代后期,阿富汗开始逐步引进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初,演员们很少得到公众的鼓励和欣赏,很多演员最后都改了行。第一部由阿富汗人参与制作的电影是《爱情与友谊》(Ishq wa Dosti,1946年),由拉希德·拉梯菲在拉合尔胡玛电影制片厂执导,比娜和拉蒂夫·纳沙德·马利克·凯尔主演。50年代开始,情况有所好转,在喀布尔修建了喀布尔剧场等固定演出场所,也有了正式的演员培训计划。阿富汗第一代戏剧工作者拉希德·拉梯菲用达里语编导的社会题材的剧本受到了高度评价。20世纪60年代,美国帮助阿富汗建立了电影制片室。阿富汗电影局通过组织电影剧本竞赛活动,发掘了一些有天赋的达里语作家。1970年,阿富汗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岁月》摄制完成,影片包括《求婚者》、《主麻之夜》和《走私者》三部曲。在阿富汗,传统上只有男性参与戏剧表演,而如今,在戏剧艺术方面,妇女已开始占据舞台的中心。

绘画和雕塑

阿富汗本地艺术史跨越了许多个世纪,世界上第一幅油画就是在阿富汗发现的。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基于希腊佛教艺术的犍陀罗艺术是阿富汗最著名的艺术形式。从20世纪开始,阿富汗人开始采用西方的艺术技巧,出生于喀布尔的阿卜杜尔·加富尔·布雷施那(Abdul Ghafoor Breshna)是20世纪阿富汗著名的画家和素描艺术家。他有许多绘画和素描作品,但大部分都已经在几十年的战争中遗失或损毁。阿富汗的艺术行业最初几乎只有男性从事,但近来喀布尔大学的女性正在加入其中。阿富汗的艺术作品主要集中于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喀布尔的国家档案馆,位于喀布尔的现代艺术中心(CCAA)可供年轻人学习现代绘画。

手工艺

阿富汗的传统手工艺术种类繁多,主要有各种不同用途的手工地毯、传统乐器、紫羔羊皮帽、青金石制品、金银器等等。

阿富汗手工地毯做工精美、题材多样,是阿富汗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大多有着重复的几何花纹,主色调是浓厚的暗红色,带有一些咖啡色、黑色、驼色,还有能够渐变成海绿色的深浅不一的蓝色。地毯有时也会有鲜亮的丝绸般的高光,还有淡紫色或是琥珀色,桃红色或是淡黄绿色的润饰。19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个“金色阿富汗地毯”的风潮,就是引进阿富汗传统地毯,经过西式的加工,即用化学方法将地毯的红色漂淡,变成一张有着传统花纹的琥珀色地毯。现代的阿富汗织工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经历编织进地毯之中,平面设计将传统的颜色和主题同直升机、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坦克以及其他军事题材结合到一起。虽然地毯的花色图案以及颜色与最初时有所不同,但是尺寸、外形和图案同样表明了地毯的用途。比如,祈祷毯子,其定向设计,很容易识别;又如十字花图案的地毯,是用来做门前的脚垫的。

紫羔羊是阿富汗的特产之一,其皮毛呈黑紫褐色,柔软,紧密,卷曲美观,色泽黑亮,皮板轻软,保暖性好,制成的衣服经久耐穿,且愈穿愈亮。由于紫羔羊皮非常珍贵,用其制成的帽子都价格不菲,一般有钱人或有身份的人会戴一顶,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建筑

在阿富汗的农村,房屋一般是用泥土建造的,很多间房围绕一个矩形的私家院子。阿富汗人的传统住宅中还包含一个叫作“胡吉拉”的特殊房间,男人们在这里聚会聊天。在城市中,许多阿富汗人住在现代风格的房子或公寓里。游牧民库奇人生活在大帐篷中,因为他们要不断地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所扎的帐篷材料和式样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黑山羊毛帐篷,用黑山羊毛制成,优点是冬暖夏凉,形状因部落和民族不同稍有差别;一种是圆锥形小屋,用木头、芦苇和毛毡搭建而成,门是两扇对开,可移动,北方半游牧半定居的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土库曼族基本都住在这种小屋里;还有一种是芦苇棚,屋顶为单坡形,一般建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生长着大量芦苇的地方。阿富汗古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为世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的有赫拉特清真寺、贾姆宣礼塔、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等伊斯兰教建筑。

习俗

服饰

阿富汗人的衣着较为混杂。传统的男性服装通常包括上衣、裤子、缠头巾、帽子和外套。上衣是名叫“通邦”的长衫,长至膝盖以下,裤子是“帕特龙”长裤,非常宽大,做这一套衣服需要费棉布或人棉绸7米至10米(也有20米一套的),有的上身还加上一件粗羊毛或粗布织制成的小坎肩,脚上穿“凉皮鞋”(一种名叫“恰帕利”的土制皮鞋)。缠头巾有黑色、白色、灰色或条格,越长越有风度。普什图人习惯将其一头搭在肩上,可挡风,遮尘土,又能用来包鸡蛋、糖、米、茶等,缠头巾里面戴一顶小圆帽,圆帽的种类不同,如扎德兰部落的瓜皮帽很高。城市里有不少人戴紫羔皮帽,北方突厥族人戴毡帽。政府机关中的男性官员在上班时大都穿西装,或者头戴紫羔皮帽,上身穿西装上衣,下身穿“帕特龙”长裤。男子一年四季的服装基本上无多大变化。

阿富汗妇女的民族服装比较正规,且花色和式样比较丰富多彩,因地而异。上身穿红、绿颜色的丝绸绣花长袖衫,下身穿黑色、白色或绿色的大灯笼裤,在裤脚上都镶有lace,头上和衬衫前胸部位都佩有许多金属制的小头饰、胸饰和币饰,使整个服装和扮相显得分外鲜艳和华丽。但这种服装只有出身富裕阶层的女子才穿得起,一般劳动妇女的衣着比较质朴,且大都是些粗衣布服。因为按照阿富汗的传统风习,妇女不得在自己的直系亲属以外的男人面前裸露面部和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所以阿富汗妇女从进入青春期时起,外出须戴罩袍——头帽与形如百褶裙的筒状长衫连为一体,面部呈网状,视线可透过网眼向外看。这种罩袍被称作波尔卡(Burqa、burka 、burqua),通常用亚麻布或丝绸制作,常见的颜色为青色,中部地区流行深绿色,坎大哈妇女多用栗色。妇女穿戴上面罩,可遮蔽全身,只有在行走时才能露出双脚。农村的劳动妇女和游牧民的女子,为了便于参加体力劳动,不受这种风习的约束。

日常礼仪

阿富汗人民不但勤劳、勇敢,也有着东方民族传统的殷勤好客的习惯。无论在本国人之间或对外国客人,他们都能热情地接待。他们在彼此见面时,总要热烈地握手问好,一连串地说出诸如“萨拉马莱空”(你好!)、“呼勃斯梯”(您好吗?)等许多寒暄话,显得十分亲热;而亲朋好友相遇时,还彼此拥抱(左、右、左三次),并互亲脸颊。阿富汗人对长辈和老年人也十分尊敬,年少者见到其长辈时,常让长辈吻其前额或自己俯身上前捧吻长者的手背。许多阿富汗人热情招待登门拜访的来客,拿出自己仅有的或是最好的食品来款待客人,并以此感到体面和愉快,有钱人还时常用烤全羊来招待贵客。阿富汗人中还有做客带朋友的习惯。在赴宴时,做客者有时喜欢带上两三个自己的朋友,被带往者被称为“食客”。

家庭

在阿富汗的家庭里基本上实行着一种封建宗法统治下的家长制。氏长者对部族内的大小事务拥有很大的支配权,父亲或祖父则是一家之长。男子在家里的发言权远远超过女子。丈夫死后,家事转由长子或死者的亲兄弟等人掌管。阿富汗人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如庆贺生下男孩要比女孩热闹得多,生女孩被认为是“倒霉”和“不光彩”。在农村中,在获悉某户人家生了男孩,其亲朋和近邻就纷纷前往祝贺并向空中鸣枪。妻子和女儿只能分到一小部分遗产。妇女们深受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压迫和束缚。

婚嫁

阿富汗盛行包办婚姻。婚事通常由父母或族里长辈包揽做主。在乡下(城里也不鲜见),定亲时男家需付出巨额聘金(往往从几万阿尼至十几万阿尼),这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婚姻。目前,城市青年中自由恋爱者日益增多,不少男女青年背着父母外出谈情说爱。但在乡间,封建包办婚姻仍很流行。而且阿富汗人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在父母做主下实行近亲(叔伯兄妹、堂兄妹、叔侄女之间)通婚的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在前王室成员中更加如此)。另按伊斯兰教教义,阿富汗允许多妻制。但是,现在城里的中上层居民中,特别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高级官员大多趋向于一夫一妻。

伊斯兰教规定男人有离婚的权利。男子抛弃妻子可以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理由。结婚时的彩礼可以作为妇女离婚后的生活保证,孩子属于丈夫,女方可以申请为两岁前的孩子喂奶,然后送还给孩子的父亲。没有得到父亲的许可,前妻不可以看望孩子。由于离婚对双方都是不体面的事,所以离婚的案子不是经常发生。依照伊斯兰教,寡妇有权自己决定是继续留在婆家,还是回娘家或者选择再婚。但实际上,尤其是在普什图族中间,寡妇只能继续留在亡夫家里守寡,因为丈夫家当初已经花了钱使她成为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所以不能让她再嫁给别人。通常的做法是把她嫁给家里的其他男人,比如死者的弟兄。

节假日

阿富汗的节日分为纪念日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有不少是宗教节日,重要的有禁斋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和新年四个。其他按政府规定放假一天的节日,有“先知阿舒拉纪念日”(伊斯兰教阴历1月10日)、“先知诞辰”(5月14日)、“普什图尼斯坦国庆日”(8月31日)等。阿全年的各种节日天数累计达19天。但是,由于按政府规定,每两个例假日中间间隔的那天也算放假,因此阿人民每年的节假日在20天以上。政府办公日是周六至周四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为公共休息日。工作日上午8:00上班,12:00下班,下午13:00上班、16:00下班。

诺鲁孜节

诺鲁孜(诺鲁孜节),意为“新的一天”,标志着春天的第一天和自然的更新。诺鲁孜是一个传统节日,尤其固定的习俗、仪式和文化活动,以及与亲人一起享受特别的晚餐。人们在这一天穿上新衣裳,走亲访友,并交换礼物(多为给孩子们)。这一节日在巴尔干半岛、黑海盆地、高加索、中亚中东和其他地区庆祝了3000多年,它促进了世代之间和家庭内部的和平团结以及和睦的邻里关系。2016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阿富汗、阿塞拜疆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是该遗产的共同提名国。

香橙花赛诗会

楠格哈尔省等东部各省盛产橙子。5个世纪之前,扎希鲁丁·穆罕默德·巴卑儿在自己的《传记》中曾盛赞楠格哈尔地区的橙子树。20世纪初,埃米尔·哈比布拉·汗在贾拉拉巴德市郊建立了几座果园,栽的多为橙子树。60年代,在当地的国营农场上又增加了一批种植柑橘属植物的果园。于是,政府的新闻和文化部做出决定,每年3月底4月初橙子花盛开季节,在当地举行传统的野餐和赛诗会。来自全国的文人和诗人以及当地群众聚集一堂,赋诗对歌,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历法

阿富汗国内有三种日历:一种是公元历,一种是阿富汗阳历,一种是阿富汗阴历(伊斯兰历),其中阳历每年365天,阴历每年354天。伊斯兰教历阳历和阴历都是从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先知”)自麦加迁都至麦地纳的那一年(即公元621年)开始计算的,阿富汗历新的一年是从公历的每年3月21日开始的。因此,将阿历折合成公历时需加上621年2个月零21天。3种体系的比照:公元2014年相当于太阳历1393年(1393+621=2014);公元2014年相当于太阴历1435年(1435+579=2014)。

国家标志

国旗

阿富汗的第一面国旗是在1709年霍塔克王朝时期使用的。从那时起,阿富汗共使用过26种不同的国旗。在20世纪,国旗更换了 19次,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该国使用的大多数国旗都是黑、红、绿三色。阿富汗最初的国旗采用全黑色设计。20世纪,国旗上增加了徽章。1928年,阿富汗开始使用黑、红、绿、白四种颜色,不过这面国旗并没有使用多久就被更换为新的印章。国旗每隔几年就会更换一次,很多国旗只使用了一年。

2021年8月,阿富汗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公布“国旗”样式。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国旗(普什图语: À ففففف٠; 达里语: پففففف),也被用作塔利班的旗帜,是一面纯白色的旗帜,中间用黑字写着 "沙哈达"。白色代表"(塔利班伊斯兰教运动的)信仰和政府的纯洁性"。自1997年起,国旗加入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宣言 "Shahada"。目前的国旗与其他圣战组织(包括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国旗不同,它以白色为主,沙哈达为辅。黑色,在设计上颠覆了大多数圣战组织旗帜的颜色。阿富汗目前的这面旗帜很可能是受到历史上的倭马亚哈里发的启发。

但是联合国尚未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或任何其他实体为新的阿富汗政府,因此联合国总部大楼继续展示该国2013年通过宪法规定的阿富汗国旗。2023年9月23日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阿富汗官方体育代表团采用是2004年的阿富汗国旗。

国徽

2021年8月,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公布“国旗”、“国徽”样式。

国歌

阿富汗独立百年以来,政权几经更迭,国歌也频繁更换。1919年阿富汗独立后,于1926年出台阿富汗史上第一首国歌《王室歌》,只有旋律没有歌词。1943年,查希尔国王启用新国歌《我们勇敢而尊贵的国王》,这首歌亦称《大行礼》(Loya Salami),歌词简短,主要是为歌颂国王,向国王表达忠诚。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国歌改为《只要天地仍在》,歌颂共和国和阿富汗民族大团结。1978年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成立,改用《你,神圣的太阳》为新国歌。1992年阿富汗伊斯兰国成立,将源于1919年的圣战者歌曲《伊斯兰的堡垒,亚洲的心脏》定为国歌。2002年,阿富汗临时政府决定继续使用圣战者歌曲《伊斯兰的堡垒,亚洲的心脏》作为国歌。2006年,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认为旧国歌不足以体现国家的发展变化,遂根据宪法制定并启用了新国歌《阿富汗国歌》。

国花

阿富汗的国花是郁金香(Tulipa)。在阿富汗文化中,郁金香是一个充满爱和纯洁的象征,它的价值备受推崇。它象征着了阿富汗民族集体性格中的谦逊和坚韧。

国兽

阿富汗的国兽是雪豹(Panthera uncia)。雪豹属于猫科雄性比雌性略大,它们厚厚的皮毛上有深色的玫瑰花纹和斑点,可以抵御高海拔地区的严寒。雪豹象征着阿富汗崎岖的地貌和阿富汗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

国鸟

阿富汗的国鸟金雕(Aquila chrysaetos)。金雕的羽毛呈深褐色,腹部的羽毛呈浅金黄色,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翱翔,蔚为壮观。雌性一般比雄性大。金雕象征着威严、力量和统治,象征着阿富汗人勇敢和独立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土地主权的渴望。

国树

阿富汗的国树是阿富汗松(Pinus brutia var)。阿富汗松以坚固的金字塔结构傲视群雄,高达约12米,有时甚至高达18米。它的横向蔓延范围可达7.6到9.1米,可提供宽阔的树荫和遮蔽物。这种树的针叶呈细簇状,长12.7到15.2厘米。阿富汗松象征着耐力和毅力,象征着阿富汗人民及其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历史。

国父

艾哈迈德-沙赫-杜兰尼((Ahmad Shāh Abdālī,普什图语:احمد شاه دراني;达里语:احمد شاه درانی احمدشاهدرانی),是杜兰尼帝国的创始人,通常被视为现代阿富汗的奠基人。1747年6月,艾哈迈德-沙在坎大哈的支尔格大会上被任命为阿富汗国王,并在坎大哈建都。即位后不久,艾哈迈德-沙采用了 Shāh Durr-i-Durrān("国王,珍珠中的珍珠")的绰号,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阿布达里部落改名为"杜兰尼"。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之墓位于坎大哈市中心,毗邻 Kirka Sharif(斗篷神殿),里面有一件据说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穿过的斗篷。阿富汗人通常称其为国父。

风景名胜

综述

阿富汗自然名胜和人文景观繁多。瓦罕⾛廊、巴达赫尚地区、努里斯坦地区和中部山区的壮丽风光以及迷人的高山湖泊,吸引着无数境外游客。例如,距巴米扬不远的班德尔阿米尔湖就是一处游览胜地。此外,阿富汗还有众多的古希腊、佛教时期和广泛分布于阿富汗各地的伊斯兰文化遗址等。它们不仅是阿富汗、也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此外,城市游览也是阿富汗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兹尼市拥有重要的历史和古迹,近年来与巴米扬市分别被评为伊斯兰文化之都和南亚文化之都。

重要景点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

马扎里沙里夫清真寺(Mazar-e Sharif Mosque),因其外观由蓝色瓷砖镀嵌呈蓝色,又称为蓝色清真寺,为阿富汗最大清真寺。马扎尔-沙里夫(Mazār-e Sharīf),阿富汗北部城市,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以南56千米处,海拔380米。该城的名称(意为 "圣人之墓")来源于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陵墓,15世纪时在陵墓上建造了一座蓝瓦清真寺和圣殿。阿富汗传统认为,该墓最早是在12世纪由启示发现的,而原来的神殿在13世纪蒙古族入侵后被毁。所有穆斯林,尤其是什叶派教徒,都对这座古墓顶礼膜拜。

巴布尔花园

巴布尔是帖木尔的六世孙,莫卧儿王朝的建立者,他的母亲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莫卧儿王朝的君主们有一项传统,他们会因为娱乐消遣去建造一些建筑,而他们最终将在自己所修建的建筑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处。巴布尔花园(Babur Garden)大约在1528年左右修建。1530年,巴布尔死后,这座花园成为了他的陵墓,也成为了后续继任者朝圣的对象。许多清真寺、纪念碑、君主的坟墓也在这附近修建,成为了巴布尔花园的一部分。在1992-1996年阿富汗内战期间,这座花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对花园的围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部分被认定是在19世纪晚期建造的,采用的方法是将手工铺土和石头地基上的晒干的砖混合,作为建筑材料。2002年至2004年,工人们花费了近10万个工作日,尝试修复受损的墙体。

世界遗产

贾姆宣礼塔和考古遗址

贾姆宣礼塔(Minaret of Jam)建在哈里河的南岸,身处古尔省心脏位置,依山傍水,从狭窄河谷中拔地而起。贾姆宣礼塔海拔1900米,远离城镇,矗立在哈利路德河与赫拉特向东约215千米处的贾姆河交汇的崎岖河谷间。塔高64米,其柱身为烧制砖块所砌,由四个锥柱体叠加而成,锥柱基底为八角形,直径在9米至65米。尖塔周身遍布浮雕式的几何形装饰,并以蓝绿玻璃瓦将库法体铭文突出显示。该建筑为伟大的古尔王朝苏丹Ghiyas-od-din(1153年—1203年)于1194年建造。贾姆尖塔是代表当时结构工程突出艺术创造力和技艺少数几个保存完整的历史遗迹之一。2002年贾姆宣礼塔和考古遗址(Minaret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Jam)作为阿富汗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处遗产因面临着严重威胁,同时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

巴米扬山谷(Bamiyan Valley)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考古遗迹主要以巴米扬石窟群为主。2003年,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a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Bamiyan Valley ),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濒危遗产。该遗迹展示了从公元1世纪至13世纪期间以古代巴克特里亚王国文化为特征的艺术和宗教发展。这一地区汇集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庙宇,以及伊斯兰教时期的防御建筑。山谷有大小石窟约3000座,这里也是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遗址所在地。巴米扬山谷东西侧曾各有一座巨佛。其中,西大佛曾是世界上最高的立身佛,当地人把它亲切地称为“赛尔萨尔(光)”;东大佛则被叫做“沙玛玛(妈妈)”。

2001年3月,阿富汗塔利班炸毁了建于两座巴米扬大佛国际社会一直在设法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复起来。2021年3月,巴米扬当地民众运用3D投影方式在原址重现佛像,纪念大佛被毁20周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