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钱锺书所著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2-12-16 22:51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锺书创作的唯一的长篇讽刺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发行初版单行本。小说取材于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小说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方鸿渐游学回国后,在拜访苏文纨的时候认识并爱上她的表妹唐晓芙,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后来方鸿渐与赵辛楣孙柔嘉等人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但因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离开,去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后又回到了上海市。在这期间,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但婚姻的琐碎日常让他们争执不已,最终分开。

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即婚姻以及文化像“被围困的城堡”。“围城中的人想跳出来,围城外的人则想走进去”这一矛盾的心理状态,通过一群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思想交流展现在读者面前。《围城》体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些抗日战争初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同时,对于传统封建主义文化既自卑又执着的一种矛盾情感。小说剖析了当时背景下知识分子性格道德上的缺点,揭露了他们的精神困境,因而被称为“新儒林外史”。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中国形成了留学热,许多中国人开始去欧美留学。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同时,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之中。旧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的出路在于思考如何对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对外来先进文明与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并由此探索出适应中国发展、思想改革的道路。这样的时代背景促使钱锺书创作了《围城》这部小说,并以此来探讨对于中国出路的思考。

作者背景

1933年,钱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后来通过公费渠道前往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留学。1938年与夫人杨绛回国后,钱锺书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发表了许多著作。还曾在国立师范学院和震旦女子文理学校等地方任教,这为他构思小说提供了基础。在文理学校任教时候,他便产生了写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并得到了杨的支持。钱锺书有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这两个亲戚启发了钱锺书创作了方鸿渐这个小说人物角色。同时,钱锺书与杨绛在欧洲留学、杨绛旅游时夜宿荒村的梦魇和钱锺书旅游经历等切身经历,也为他创作《围城》提供了素材。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取材于钱锺书所认识的人,比如方翁有二三分像钱锺书的父亲,有四五分像他的叔父赵辛楣是由钱锺书夫妇喜欢的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平添了二十多的年纪而成的。1941年,钱锺书和杨绛去往上海,本想小住几个月,但正值珍珠港事变,他们都被困在上海出不去,便开始专心创作《围城》。

内容情节

方鸿渐是前清举人方遯(dùn)翁的儿子,从小和上海点金银行经理周厚卿的女儿定亲。去北京上大学后,方鸿渐想退掉这件婚事,但被父亲制止。大四那年,方鸿渐未婚妻因病去世,他按照父亲的叮嘱给周厚卿写了吊唁信,从而获得了周厚卿的赏识,并资助他去欧洲留学。到了欧洲后,为了应付父亲和周厚卿,花钱买了一个假博士学位。归国途中,方鸿渐在邮轮上认识了鲍小姐,发生了一段露水情缘,这让同是欧洲留学的苏文纨有些吃醋。

到上海后,方鸿渐在周厚卿的安排下进入点金银行就职。他与苏文纨逐渐熟。第一次去苏文纨家拜访的时候,方鸿渐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并爱上了她。同时,他也认识了苏文纨的爱慕者赵辛楣。几个人由此开始了情感博弈。最终,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的感情决裂,苏文纨另嫁家族世交曹家之子曹元郎,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情敌,两人成了好朋友。周厚卿一家觉得方鸿渐行为不太检点,也与他不再来往。在赵辛楣的推荐下,方鸿渐决定前往三闾大学担任教职。后赵辛楣与国文系主任太太暧昧,赵辛楣离开学校,方鸿渐也失去教职,最后返回上海。在返回途中,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

回到上海,方鸿渐经赵辛楣推荐去到华美新闻社作资料室主任,在方父的协助下,新婚夫妻有了新居。但方鸿渐与孙柔嘉的日子并未随着工作、居所的稳定和谐下去,双方在前往对方家几次后均有了嫌隙,争吵也愈发频繁。方鸿渐在报馆离职后准备前往内地投奔赵辛楣,孙柔嘉与姑母对方鸿渐的笑骂之语被方鸿渐听了去,二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待到方鸿渐摔门离去又返回家中时,孙柔嘉的行李已随着本人消失。

人物角色

方鸿渐

方鸿渐是方遯翁长子,欧洲留学买了一个假文凭哄骗父母。他在感情上是复杂的,在与鲍小姐的露水姻缘中老练油滑,但爱上唐晓芙时候又怯懦退缩。在工作中,方鸿渐是功利的,他的野心与能力是不匹配的。他想凭借着假文凭去三闾大学做一名受人尊敬的教授,但他无法适应大学校复杂的派系关系、人际关系,而不得不离开。后来,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来到了报社工作,依然无法适应报社的工作环境,并屡屡碰壁,最终辞职而走。钱锺书所描写的方鸿渐五四运动以来反复出现的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笔下的“围城”人,是时代的牺牲品,这一旧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是作者借来讽刺的社会的缩影,以此批判腐朽不堪、千疮百孔的社会状态。

苏文纨

苏文纨的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其自身也是聪明好学的女性,这样的条件令她以一篇名为《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的论文顺利地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她身材消瘦、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对于爱情,苏文纨虽然宣扬自由恋爱,但是她始终逃不出中国传统的封建保守思想,不与方鸿渐表露心意,最终嫁给了庸俗不堪、不学无术的诗人曹元朗,进而对方鸿渐加以不择手段的报复。最后从一个海归女博士变成了沾沾自喜、衣食无忧的贵妇人。苏文纨因为自身的优越条件形成性格的缺憾而收获了令人叹惜的人生。作者借这个形象讽刺人们为旧观念束缚的现实:即使生来优越,若无法摆脱旧思想的禁,只会将自身困于一座座围城之中。

孙柔嘉

孙柔嘉出生在一个上海市重男轻女的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报馆的小职员。家里的责任仅限于将她送入大学,其余就不管了。因此孙柔嘉在战乱年代与四位男士去三闾大学寻求前途,但三闾大学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难以招架,并因此产生了孤独感,为了解脱,她与方鸿渐结婚。回到上海后,为了生存,她依附于姑母,逐渐与方鸿渐的生活理念产生差异,逐渐夫妻关系不睦,最后逼走方鸿渐彻底投靠姑母。虽然在事业上她取得了成功,但她的人生经历也凸显了她在追求独立的意识之下裹藏着她对别人的依赖。

唐晓芙

唐晓芙作为苏文纨的表妹,与方鸿渐产生了一段失败的感情,虽然在小说中的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圆脸浅酒窝,眼睛不大却灵活温柔。小说中几乎没有人摆脱“围城”的围困,但钱锺书却让唐晓芙以胜利者的姿态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爱情,从而阻止她进入婚姻的围城之中,从而成为小说中为数不多比较幸运的角色。

主题思想

爱情的围城

钱锺书采用西方“流浪汉”小说那样的叙事模式,叙述主人公方鸿渐的恋爱悲喜剧,爱情描写成为《围城》的一条重要情节线。作者描写方鸿渐先后和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的爱情纠葛,从根本上弃了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旧套子,他以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了盲动、轻浮、矫情的恋爱观。这部小说揭示了爱情、婚姻就像是一个金漆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方鸿渐对爱情的热情吸引了孙柔嘉,两人最终共同奔入婚姻这座“围城”。但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事业上的不顺心,让他们二人爆发争执,最终孙柔嘉携着行李箱离开了这座围城。《围城》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婚姻之中的困境,意在说明婚姻纵然神圣,但没有超出现实生活的本身,再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会带来无聊和伤痕。

人生的围城

《围城》中的“围城”并不仅指涉婚恋层面,它可由婚恋而推及人生万事。在小说中,方鸿渐的故事开始于上海市,然后跑去湖南省三闾大学闯荡,后来又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段时间,最后回到了上海。上海似乎是一个“围城”,方鸿渐从海外回来想在上海发展,然而爱情与事业都遭遇了失败,他只好逃离这座“围城”,去往湖南三闾大学,以期望能解决人生的困顿。然而进了三闾大学这座“围城”,他发现错综复杂的勾心斗角打破了自己的“教授”梦,只好逃离这里,去往香港,最后又回归到了上海这座“围城”。这种圆圈式的轨迹,暗含了人生轮回这一概念,即人们在不停地从一座围城逃往另一座围城,如此往复,没有止境,故而人生万事如围城。

社会的围城

《围城》这部小说第一个主题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状况的描摹。20世纪40年代,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整个社会都笼罩在复杂而黑暗的环境中,在沉重的伤害下,所有人都被困在无处可逃的围城里,人们的生活和心灵遭受着内外双重的侵蚀,逐渐麻木。而在这围城中,钱锺书所用篇幅最多的就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那些知识分子,他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与国难当头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堕落与麻木。这就是钱锺书在《围城》序言所说的他要展现的那一部分“社会”,那一部分“人”。从而也进一步地揭露了教育界、知识界这些小“围城”的腐败与黑暗,也点明了乡村闭塞、落后的如同围城一样,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文化的围城

从《围城》所提供的全部生活场景和形象画面来看,小说以方鸿渐对结婚和做事的双重追求为轴心,广泛地描写了旧中国的“人生万事”,作者的兴趣不在叙述一男多女的恋爱故事,而是从特别的文化视角切入,深入地剖析旧社会的文化精神,揭示出那些辗转于中西方两种文化氛围中的现代知识者的精神危机。《围城》从反英雄这个角度来描写知识分子主人公,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不仅是揭示“新儒林”的弱点,或者说是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更是想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并试图探索如何摆脱文化层次上的围城。

艺术特色

语言艺术

钱锺书在《围城》中,经常突破语言的通常意义和情感色彩,在经过“混用”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讽刺感。比如,在方鸿渐欧洲回国的船上,有一群留学生打麻将,书中说麻将是国技,而且还在美国流行,所以打麻将是适应世界潮流。这里将麻将这种休闲性质的活动说成“国技”,又说是世界潮流,这些本不太搭配词语混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辛辣的讽刺。《围城》这部小说经常在人物取名上采用谐音办法,以此来凸显各自人物特点。例如书中赵辛楣李梅亭教授的名字联想为发音相似的mating,该单词意思为交配,以此来讽刺李梅亭教授自命不凡的性格。《围城》中也大量使用反讽语言。小说中大量人物形象的表现是以外号达成的,游轮上的鲍小姐被男学生们称为“熟肉铺子”(charcuterie)是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叫她“真理”是因为“真理是赤裸裸的”,又由于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改称为“局部的真理”。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能够直观地表现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性格特征。钱锺书在《围城》中善于抓住人物的言行句子,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比如小说中,三闾大学高松年得知教授人选突然变更后,就在心中盘算如何向李梅亭方鸿渐解释的心理描写:空降而来的汪处厚是汪次长的伯父,资格好于李梅亭,且汪处厚不好打发,原本推荐的李梅亭作为老朋友,空口答应些好处就是、方鸿渐这个青年人最好打发等。以上种种的心理描写,将一个城府颇深、精于世故的角色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修辞艺术

比喻

比喻的运用是《围城》中的一大亮点,全书25万字,其中比喻有600多处,其中主要包含了明喻、隐喻、博喻、借喻、反喻、曲喻等方式。其中有些比喻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例如形容方鸿渐苏文纨分别后初见时,以方鸿渐的视角将苏小姐的手比作“冰冷的鱼翅”,“手”与“冰冷的鱼翅”这两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突出了苏文纨态度的冷淡,“鱼翅”亦是苏文纨优越出身的象征。还有的比喻具有一些趣味性,比如,形容方鸿渐与鲍小姐不愉快的约会后,二人的状态,“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的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如此比喻,诙谐幽默又一针见血地刻画出了方鸿渐的失意与尴尬。

夸张

《围城》幽默讽刺的整体气氛,通过夸张的手法得到进一步的烘托。《围城》中,方鸿渐因为说谎而陷入窘态,作者形容他“脸红得像有103度寒热的病人”;同样是为了展现方鸿渐的性格,在他赞美王太太家的饭菜可口时说到“菜太好了,吃菜连舌头都吃下去了”。如此,方鸿渐文人气质下的薄脸皮和他良好的口才在钱锺书先生“夸大其词”的描述下,展现在读者眼前。钱锺书在描写方鸿渐与鲍小姐的西餐厅之约时,通过众多菜品缺陷的夸张化,来嘲弄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对比

《围城》中多处运用对比将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所经历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完成故事的创作、提高文本的可读性与意味。小说中介绍曹元朗的初次登场众人对其相貌感受时,一共两处运用了对比。一处是将曹元朗与唐朝诗人贾岛对比,二人皆是肥头大耳,突出了曹元朗长相之尴尬。另一处是将曹元朗圆滚外形与他寒瘦的诗风进行对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增添小说的戏剧感。

用典

钱锺书的《围城》通过中外典故的运用,突显语言的典雅风趣、含蓄有致和思想情感的深。小说中的经典意象“围城”源自褚慎明与苏文纨的对话中所引用的英法古语,即“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和“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以人物思想化用外国典故,言简意地道明“围城”的含义。当褚慎明眼镜掉入牛奶杯时,董斜川说虽然“马前泼水”(离婚),居然“破镜重圆”,通过这两个中国的典故表达了婚姻的悲欢离合。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围城》辛辣的讽刺特点,与新中国建立后的庄严热情和慷慨激昂的文学精神不太符合,逐渐失去了大众的关注。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钱锺书本人被否定,《围城》这部小说也就彻底消失了。直到1976年钱锺书获得平反后,《围城》才得以重见天日,于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后才被读者所知。《围城》对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对于知识分子传统文化的尖锐深刻批判精神,直接影响了李晓的《继续操练》、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和杨绛的《洗澡》等小说的创作。截止到201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共出版了14个版本(含电视文学剧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其它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也不下十种。其中人民出版社2013年平装本截止到2015年5月,已经发行了81.9万册。

国际影响

在《围城》问世之初,法国来华传教士秉珊仁等人在《中欧国现代小说戏剧一千五百中》肯定了钱锺书的幽默艺术,但否定了这本小说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肯定了《围城》的文学地位和价值,引起这部小说在海外的广泛传播。1979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以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的《围城》为底本出版了英译本《围城》,即《Fortress Besieged》,译者为凯利和茅国权。该译本被美国图书协会评为1980-1981年“杰出学术著作”。此后,在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图书评论》等主流期刊杂志上陆续出现一些关于《围城》的研究论文。2004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将《围城》纳入“企鹅现代经典”,并于同年出版该书。在日本,《围城》被157家图书馆所收藏。此外,《围城》还被翻译成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朝鲜语越南语荷兰语等多个译本。

评价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温儒敏认为《围城》这本书不是像五四运动以来的作家那样,通过刻画腐朽、刻板的旧知识分子的形象来批判,而是用留洋学生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反省传统文化,使得作品更加触动人心。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香港特别行政区汤晏将《围城》与《子夜》并誉为“最杰出的两部中国现代小说”。德国著名汉学家莫宜佳认为围城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中西文学合璧的小说。

衍生创作

电视剧《围城》

1990年黄蜀芹导演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电视剧讲述了方鸿渐留学回到祖国,与苏文纨唐晓芙展开的情感纠葛;方鸿渐失恋后,和当时同样追求苏小姐失败的留学生赵辛楣成了莫逆,二人同时受到了内地的三闾大学的聘请。于是两位好友一起上路了,前往三闾大学去开展他们的新生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