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访问 :一国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最高级别外交访问

更新时间:2023-11-10 15:59

国事访问(英文名:state visit),指一国元首应另一个国家元首邀请进行的访问,或者说,元首之间的访问,都可称为“国事访问”。国事访问的接待规格非常正式,完全按照外交礼仪安排,不但接待规格最高,场面也最壮大,一般都会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包括奏两国国歌、检阅仪仗队鸣礼炮21响等。除欢迎仪式外,国事访问中往往还会包含会谈、签字仪式、国宴等一系列安排,有时还会安排两国元首共见记者、参观考察等其他活动。

国事访问的流程一般为东道国先口头发出邀请,然后双方商谈,双方都同意之后,出访国再发出书面的正式邀请。确定出访后,出访国的外交部会派出先遣组进行前期准备。领导人出访时,东道国会安排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举办欢迎仪式,并按照国宾的待遇安排访问国领导人下榻宾馆。与此同时,东道国会筹办国宴,以及会就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会谈等。国事访问期间,还有一些活动虽非“规定动作”,但也都随着国事访问进行,如参观游览,对象包括东道国的名胜古迹和机构设施等。在领导人访问结束后,东道国会举行欢送仪式。

国事访问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活动,也是首脑外交的形式之一,其作用通常有:领导人之间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可以直接阐明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等,有助于相互间减少误判,避免错误决策;与此同时,国家领导人之间若通过首脑外交建立起较好的私人关系,有助于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进而促进双边和多边国际事务的解决。

词源及含义

国(拼音:guó),“国”的初文是“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本义指有疆界的地区,引申指某一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以后主要指国家。“国”用作定语,指本国的,代表国家的。“国”在早期也指首都、都邑。事(拼音:shì),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与“吏”同字,本义是指官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又有职业、事情、事业等意思。“国事”即指国家重要的事务,尤指与政治有关的事。访(拼音:fǎng),最早见于篆文,本义是中央派人慰问边域方国,后来扩大引申为专程前往问候、交流等。问(拼音: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同本义,后又引申为访问等义,《荀子·大略》中有“问士以壁”,注“谓访其国事。”“访问”,当代对其解释一般为有目的地探望,或是观光游历。

国事访问即特指国家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访问,包括:主席、总统、国王、女王等。与正式友好访问(特指总理和首相等)不同,“国事访问”不但规格最高,场面也最壮大,一般会涉及访问邀请、前期准备、机场迎接、欢迎仪式、下榻宾馆等流程。

历史渊源

国事访问作为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外交实践,古代各国君主和统治者一般会通过亲自会面来巩固联盟、签订条约或解决争端,或通过使节的互访来建立联系、交换礼物以巩固或建立和平关系。

进入近现代,随着国际法体系的建立和国家主权概念的明确,国事访问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外交实践。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加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家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国事访问也获得了更多的仪式化和规范化。这一时期的国事访问,不仅象征着国家间的尊重与友谊,更是成为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深化的重要机制。20世纪40年代后,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国事访问成为了构建和平、加强同盟、缓和紧张局势的重要工具,例如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安排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两国达成了《上海公报》,此举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中美对话解决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等打下了基础。

访问流程

国家领导人进行国事访问通常有访问邀请、前期准备、机场迎接、欢迎仪式、下榻宾馆、国宴、会谈、其他活动、欢送仪式等流程。

访问邀请

国家领导人进行国事访问,通常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通常,国家的外交部门会根据第二年国家领导人国事访问的计划安排进行研究,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日程繁忙,每年能出访的国家有限,外交部门需要根据国际地区形势发展、两国关系发展情况、两国的重大事项、访问不同国家的频率、重要国际会议等多个方面,拟定次年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一般来讲,一段时间内领导人没有去过的国家,会优先安排进行国事访问。需要注意的是,国事访问不管是邀请方还是接待方,都要遵循对等原则,即国家元首邀请国家元首。在接待费用上也是如此,但有通融空间。访问国家确认后,来访国家提出访问要求,东道国再结合双边关系情况,一般是借助外交途径进行沟通协调以便告知确切的访问时间,双方都同意之后,出访国再发出书面的正式邀请。

前期准备

正式出访前,外交部门通常会先派出先遣组“打前站”。外交部门的相关人员提前到达东道国,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确定访问日程、考察计划访问地点、商议接待仪式和礼宾安排、保障访问的安全等。例如,2015年2月时任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问美国,就是在为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问美国“打前站”,做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领导人访问期间,双方会签署一些协议,但由于访问时间短,不可能就一些协议的文本进行现场商谈。所以在领导人到达东道主国家之前,对口的部门、有关的企业要做大量准备,双方事先就有关的条款、文本进行谈判,真正达成一致的,才能作为国事访问的成果。

机场迎接

国家领导人乘坐专机到达访问国后,东道主国家会派出高级官员到机场接机,一般由相应级别的国家高级政要或代表前往接机,或是政府各部门的部长或副部长。

欢迎仪式

各国的欢迎仪式各不相同,有的在机场就地举行,有的在总统府等室内举行,有的在广场举行,但都会非常隆重。欢迎仪式的内容一般包括军乐团奏两国国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检阅分列式;鸣放礼炮(如果在室内举行仪式,则无分列式,不鸣放礼炮);两国元首发表简短致辞。

鸣礼炮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当舰船进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示无敌意;对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久而久之,鸣炮便成了国际通例,成为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使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鸣放炮数的多少,代表友好诚意和对对方的尊敬程度,礼炮响数的多少则依据受礼人的身份高低而定,当时最大战舰只装有21门火炮,全部鸣放便成了最高的致敬标志,作为对国家元首的礼遇。

下榻宾馆

一般由东道国按照国宾待遇安排。下榻地点有国宾馆、总统府、王宫、五星级酒店,一层甚至一栋楼专门负责接待。在非洲国家,即便没有国宾馆,也会选择五星级酒店招待。安保的工作主要由东道国负责,但近身的警卫则由双方人员担任。从机场接机开始,一直到访问结束,东道国的警察会荷枪实弹保卫来访国领导人及其随行团队的安全。

国宴

国宴,这是对国事访问中,东道国国家元首为来访国家元首举行的正式宴会的通称,可以是午宴或者晚宴,这也是双方官员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场合。参加西方国宴一定要身着正式礼服,而非普通深色西装,这是最隆重着装,特别是与王室共进国宴,一般来说,男士要身着晚礼服(black tie),而女士则要穿长至脚踝或及膝的长裙。如果是王室宴请国宴,国王或女王会身着王室服装,一般还要佩戴象征王室的饰物,例如绶带等。有的国家在国宴进行时要唱名,来宾到达时,对方礼宾司司长会进行介绍,不但要介绍客人是谁,还要将客人引荐给所在国主要政府官员。入座后,有的国家可能还会安排一定的奏乐和演讲环节。各国的国宴菜单通常是主打本国的特色菜,国宴期间有的国家还会安排歌舞表演以助兴。

会谈

国事访问的核心部分是双边会谈,国家领导人及随行团队与东道国的相应官员进行正式会晤,讨论双边关系、地区和国际议题、合作项目等,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一般说来,双边会谈的内容较为正式,政治性或专业性较强,会谈双方身份一般也是对等的,通常用长方形、椭圆形或圆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主谈人居中。会谈结束后通常会签署相应的合作项目或联合声明,概述会谈成果,以正式记录达成的协议和承诺。

其他活动

除了两国领导人进行磋商会谈等一系列正式活动外,一些领导人可能会被邀请参观具有文化或历史意义的地点,对象包括东道国的名胜古迹和机构设施等,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到访中山大学开展演讲活动;来访国家元首向东道国的军事纪念设施、烈士陵墓致敬,如访华外国元首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除此之外,国事访问一般要求来访国家元首偕配偶,东道国元首配偶也要出席相应的活动。对来访元首配偶还会安排一系列单独活动,比如来访的第一夫人会参观与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相关的设施,参加慈善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欢送仪式

在国事访问结束时,通常会有告别仪式,东道国官员会送别来访的国家领导人,并祝贺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典型的国事访问

尼克松访问中国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成为首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其“破冰之旅”,不仅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也成为推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最重要历史事件之一,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经过一周的磋商,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联合公报》中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在中美关系解冻的推动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法国总统蓬皮杜等相继访华,中国和一批西方国家相继建交。中国外交事业出现了新局面。

里根访问中国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军委主席邓小平等会见了他。里根是中美建交后首位在任时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邓小平在会见里根及其夫人南希时说:“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希望美国领导人认真考虑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里根表示:美国将履行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承担的义务,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中美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

李先念访问美国

1985年7月22日至31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访问期间,中美双方签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并启动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李先念在会谈中表示,希望在里根的第二任期中中美两国关系能够克服目前存在的某些障碍,加快步伐,取得更多实质性的进展。他说,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限制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两国的贸易不能不受影响。他还希望美国在对华技术转让方面加快进度,尽早解决“巴黎统筹委员会”审查这样的问题。

相关概念

正式访问

正式访问(英文:official visit),有时也可称为友好访问(英文:goodwill visit)或正式友好访问(英文:official goodwill visit),指一国领导人应另一国领导人的正式邀请,对邀请国进行的访问。政府首脑正式访问的礼宾规格与国事访问大体相同,主要的区别是在欢迎仪式上的礼炮鸣放为19响,其它活动安排也与国事访问基本相同。

工作访问

工作访问一般指的是有实权的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应东道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东道国国家政府的邀请,进行的以工作为主要目的的访问。工作访问一般都有特定的明确目的,比如参加在东道国举行的本国国家展览会、国际会议、签订条约,以及对专门问题进行商谈、意见交换等。其访问时间比国事和正式访问要短,一般为2到3天,礼宾礼仪从简安排,不设欢迎仪式和其它仪式性接待活动。

非正式访问

非正式访问(英文:informal visit)与正式访问的区别在于,正式访问的国家礼仪象征性更强,非正式访问则根据客人的愿望安排活动,礼仪活动一般从简。其中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为私人访问,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公开的访问称为秘密访问。领导人工作访问(英文:work visit),私人访问(英文:personal visit),这些都属于非正式访问的范畴。非正式访问时双边领导人的会晤,经常在首都以外的地方进行。

私人访问

私人访问(英文:personal visit),领导人以私人身份进行的访问称作私人访问。私人访问没有高规格的国家礼仪,却带有更多领导人个人交往的色彩,常能营造出温馨的气氛,从而增进外交效果。

工作访问

工作访问(英文:work visit),领导人为磋商重大问题举行的会晤往往采用工作访问的形式,通常这类访问仅限于国家间内阁部长以下。工作访问一般礼仪从简,不会安排很多其他活动,时间也不长,谈完工作就走。如2014年9月弗拉基米尔·普京蒙古国进行工作访问,时间仅有6小时。

秘密访问

秘密访问(英文:secret visit),访问者和受访者双方在达成共识前不便公开报道可称为“秘密访问”。

顺道访问

顺道访问(英文:stopover visit),国家领导人途经某国所进行的访问可称为“顺道访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