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摞城 :不同时期的城池叠加形成奇特景观

更新时间:2023-08-09 21:27

城摞城,是不同时期城址在同一个空间区域内上下次序叠压的一种堆积形式。简言之就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城址,按照时代由晚到早,地层自上而下的顺序叠压在一起。

开封城摞城是开封城自唐代汴州城起,历经五代,即北宋东京城、金代汴京城、元代汴梁城、明代开封城、清代开封城,一直到今天的开封老城,均在同一个地理单元内,逐次抬升,历代沿用至今。

城子崖遗址于1928年被发现,可分为周代城址、岳石文化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上中下3层,出土有陶器、石器、蚌器和少量铜器,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证。并获得多个第一的荣誉,是第一个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是第一次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的考古发掘。

基本情况

城摞城是指古今重叠型城址中古今城址上下叠压得更整齐、时代序列较完整、不同时代地层较为清晰甚至有间隔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城址,按照时代由晚到早,地层自上而下的顺序叠压在一起的景观。中国发现的城摞城有开封城摞城和城子崖遗址

历史沿革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市兴建了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又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李适建中二年(781年),为了保证漕运安全,朝廷对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大运河圈入了城内,开封市成为运河上的城市,朝廷还在通济渠与汴州城中轴大道的交叉处,修建了著名的州桥。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修建了通济渠进入城市的西水门和东水门。

五代十国时期,柴荣显德二年(955年),朝廷为北宋东京城遗址扩建了一周外城,对城内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对新建街道、军营、官署、民舍乃至旧坟新葬等事宜均作了具体的部署。宋代时期,东京城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构成。宋徽宗时期在皇宫北侧新建了华阳宫、延福宫、龙德宫等大型园林和宫殿翊坤宫,进一步扩大了皇城的规模。宋靖康之变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开封市的外城,东京汴梁改称南京市,城市建筑迅速荒废,金朝在内城和皇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贞元三年(1155年)五月,南京城内的皇宫内发生过一场大火灾,这场火灾对南京城隍城影响巨大,摧毁了从宋代继承下来的皇宫建筑。从正隆元年(1156年)开始,金海陵王用了四年的时间对南京宫殿进行重修。此次重修拆毁了宋代内城的南北城墙,并各自向南北两侧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城墙就是今天开封城墙的前身。金朝末年,金元战争给南京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所有的公共建筑几乎全被拆毁,木、砖、石等所有能用的物资全被用于战争。

元代时期,开封城改称汴梁,定都大都。明朝初年,汴梁改为开封市,明代开封城相比元代汴梁城,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明代开封城虽然继承了元代汴梁城的城门格局,仍开设城门5座,但明代将城墙外侧全部包砖加固,而且明代开封城的城市范围与规模以及街道的名称与分布对今天的开封城影响甚大,很多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开封城在明末农民战争中,于1642年被洪水淹没。这次洪灾直接导致了此后开封城长达20年的没落与缓慢发展。

清代康熙元年(1662),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主持重修被水患严重破坏的开封城,在明代城墙的残基之上增高加筑。清代,开封城增筑满洲城,城内河湖众多,会馆建筑大量出现。清代末期,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开封市再次遭遇水灾,大水围城八个月。本次水患给开封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出土发掘

开封城摞城

1984年,考古人员于开封市中山路段地下4—5米处首次发现古州桥遗址,清理出长17米、宽30米的桥面。之后州桥本体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发掘面积已达2500平方米。该遗址清理出完整青石板、石条和部分清代路面,还发现了墓葬、水井、房屋建筑基址、排水道、瓷片、陶片、砖瓦碎片、铜器、铁器、玉器、骨器、动物骨骼、玻璃器等建筑遗迹和文物。这为揭示宋代汴河具体而完整的形态、了解宋代堤岸相关信息提供了重要物质证明。

2012年,考古人员于金明中学东侧正式进行顺天门遗址发掘。此次考古工作的整体发掘面积达3500余平方米,清理出大量宋清房屋基址、窑址、田地水井遗迹,以及2900余件各类器物,为研究宋代北宋东京城遗址布局、开封市城市发展、宋清瓷器等提供了珍贵标本和物质资料。2018年,考古人员于开封城隍庙一带发掘出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截至当年7月,整体发掘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出土陶、瓷、石、玉、金、银、铜、锡、琉璃、木、骨、角、贝等各类遗物1600余件,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参照。

城子崖遗址

1928年,吴金鼎先生在调查东平陵故城时首次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第一次发掘选择在1930年11月,发掘进行了1个月。主要采取挖深沟的方法。选择好发掘位置后,挖10米长、1米宽的探沟,有的探沟较长,但都以10米为一个单位。共发掘深沟44个。通过发掘,发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并采集了一些人骨和动物骨骼。又在1931年10月,进行了20天的发掘,发掘探沟45条。这次发掘改进了工作方法,除发现大量的文物外,还确定原来发现的城址为黑陶时期(即龙山文化时期),从而确定龙山文化时期城址的存在。此外,还发现了陶窑等重要的遗迹,并发现灰陶时期刻文字的陶器。根据当时的认识,发掘者将城子崖遗址的遗存分为两期:黑陶时代和灰陶时代。1961年3月4日,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城子崖发掘即将满一甲子,担任山东省文物考古所所长的张学海先生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四有”(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单位或责任人、有保护范围、有完备的档案资料)勘探试掘之后,在1990年又开始对其进行发掘,并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约建于距今4500余年,属台城街道类型;确认了30年代初发现的这座“黑陶期文化城”是座岳石文化城址,其形制与下层龙山文化城一致;城子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城址,在层位上相互衔接,不存在间歇层,如在器物演变上得到证实。

1991年,城子崖遗址考古新成果获1990年度和“七五”双十大考古发现。2008年,城子崖遗址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2017年12月2日,城子崖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子崖遗址发掘是第一个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是第一次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的考古发掘;第一次绘制了考古地层图;是中国境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个黑陶文化遗存;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

相关研究

形成原因

地形

开封城摞城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诸多历史原因复杂作用而成的。城摞城现象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河流。上古时期,开封位于黄河冲积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处在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这里河湖密布,水道四达。

城市发展

从全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规律来看,汉代以前的城市在今天多数已成为荒野型城址,但唐宋以来新修的城市则基本上都能历代沿用。全国大多数的古今叠压型城址都是从唐宋时期开始沿用的,开封的城摞城也始于唐朝。因为开封“四水贯都”的地理形势和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唐代汴州城和宋代北宋东京城遗址都建设在这里。随着开封建都时间的增长,开封是首都的概念已经深入民心,成为一种一统天下的标志。所以一代代人在此建城,特别是明、清两代,开封城一直是区域性行政中心。

开封市自宋朝到民国,总体上一直在衰退,城市没有大的发展。金朝以前,开封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运河的存废、政治地位的升降和军事战争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则与历史习惯的沿袭、黄河泛滥息息相关。因为一次次的洪灾,开封一次又一次的损坏、重修、加固,形成了上下次序叠压的一种堆积形式。

社会发展

开封市自宋到民国,总体上一直在衰退,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城市亦没有大的发展。一直到新中国初期,随着大型国有企业的兴建,城市建设才走出明清城圈。改革开放以来,开封新区的兴建,才真正脱离了老城的范围。宏观传统原因外,还有一些具体且无法假设的原因。城市政治地位不断下降,交通优势丧失,经济裹足不前甚至衰退,共同使城市一直在收缩,仅凭一城一地之力去搞城市异地建设基本上不可能。这种情况在在唐宋时期的城址中非常普遍。在对全国唐宋城市变化进行比较后,将其概括为缩小、扩展和改造三种情况。缩小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北方,城市在遭受战乱破坏、人口减少之后,压缩到保存较好的范围内。城市拓展的情况隋唐以后主要发生在南方,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城市普遍经历了增筑时期,新扩的部分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突破了里坊制度的限制。城市缩小会沿用原有城市的部分街道骨架,城市扩展出的城区街道则基本上不同于原来城市的街道系统。开封市处在历史大潮流中,也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规律。金朝以前,确切地说在大定十一年(1171)之前,开封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运河的存废、政治地位的升降和军事战争的形势。元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的发展则与历史习惯的沿袭、黄河泛滥息息相关。上述规律会带来唐宋以后城摞城的形成,但不会带来间隔文化层。开封城摞城的地层中明清之间的间隔层、清到民国之间的间隔层完全和黄河泛滥有关。洪水泛滥,毁坏了家园;泥沙淤积,定格了灾难;沙土堆积,抬高了层面;层层淤沙,间隔了历史。正因为如此,开封市的城摞城才得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

地质特点

开封城摞城具备一个其他类似城址所不具备的典型考古学特征:间歇文化层堆积厚。间歇文化层,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人类活动中断,在不同时期文化层之间出现的不包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并成为两个时期文化层的天然间隔层。

清开封城埋深约3米(指距今地表,以下均同),明开封城埋深5~6米。在清代文化层之上叠压有厚1~3米的淤沙层,在明代文化层之上叠压有1~2米的淤积层。保存在近现代地层与清代文化层之间、清代文化层与明代文化层之间的、厚厚的淤积层就是间隔层。这些间隔层堆积厚,土质较纯净、多呈黄褐色,这些淤积层虽然在土质上疏松或黏硬,但基本都没有包含人类生产或生活所产生的遗物。

获得荣誉

1961年3月4日,城子崖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城子崖遗址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2017年12月2日,城子崖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价值意义

2021年7月,开封市城摞城博物馆开始招标,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的开发是推动开封市文化强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建设项目。开封城摞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价值在于为城市考古、古代城池建筑营建法式研究以及历史文献研究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与物证,而且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载体。

专家评价

“城摞城”现象在文献中早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考古材料证明,如果没有考古工作的手段更新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很难像今天这样将“城摞城”遗迹揭示得如此清楚和准确。层层叠压起来的5座城池,立体地展现了开封市自建城以来2000多年来的古代城市变迁史。它就像“活的化石”,层层对其进行准确地剥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特点、建筑规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以及相关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开封城,也是一部王朝更替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

对“城摞城”现象的揭示和研究,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说,“城摞城”现象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在中国古代沿黄城市的兴起、发展、衰亡,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影响力,都生动、具体地浓缩在了“城摞城”中。——开封市文物处处长、研究员丘刚来

6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朝到现在的2000多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