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镇 :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1

塔城镇,隶属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技术是滇金丝猴灵灵家园、热巴艺术之乡,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腹心地带,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香格里拉市南面,维西县城保和镇东北部,东与香格里拉市五境乡、上江乡临金沙江相望,东南与玉龙县塔城乡毗邻,北与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霞若乡相连,南与维西县永春乡、西及西南与维西县康普乡、白济汛乡攀天阁乡接壤。

塔城镇镇政府驻地塔城村距县城保和镇73公里,距丽江市市府165公里,距州政府驻地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123公里,距省城昆明市720公里,塔城镇地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德钦、玉龙县四县交界处,是“鸡鸣四县”的结合部。交通位于香维油路中段,是县城保和镇至香格里拉市的必经之地,维西县的东大门,具有很好的区域优势。纵向长33公里,横向长12.26公里,总面积766.73平方千米,全镇粮食总产量653万公斤,人均有粮439公斤,经济总收入2578万元,人均纯收入1486元。

人口民族

全镇辖7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

2006年末总户数3317户(其中农业3222户,非农95户),总人口15744人(2017),由藏族傈僳族纳西族(其中有隶属纳西族支系的玛里玛萨人)、彝族普米族白族回族汉族8种民族构成。

塔城境内居住着藏族、纳西族(其中有隶属纳西族支系的玛里玛萨人)、族、汉族、彝族、白族、普米族、回族等八种民族。

各民族和睦相处,能歌善舞,盛行的主要有热巴舞、锅庄、弦子、纳西舞、傈僳舞等民族舞蹈

塔城是唯一承袭完整藏传古典热巴舞的地方,塔城热巴至今仍保持着原始古典的神韵,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塔城热巴曾于1957年进京演出并获奖,1999年塔城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热巴艺术之乡”,每年农历3月28日为“香格里拉塔城热巴艺术节”,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塔城古朴、传统、奇特的婚嫁、丧葬等民族习俗和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还有极富地方特色风情迥异的春节、赛马节、四月初一转山节、二月八、斗牛狂欢节、火把节丰收节等到传统节日,节日里各民族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举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竞赛活动。

地理环境

塔城镇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部。

南接永春乡攀天阁乡,西毗白济讯乡、康普乡,东与丽江市塔城乡香格里拉市五境乡相邻,北与德钦县拖顶傈僳族乡、霞若乡接壤。

纵向长33千米,横向长12.26千米,面积807平方千米,人口15744人(2017),有藏、纳西、傈僳族、汉、回等民族。

辖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巴珠、其宗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塔城,距县城86千米,距州府110千米。

平均海拔2400米。人口主要分布于金沙江腊普河沿岸,香维油路两侧。是滇金丝猴灵灵家园、热巴艺术之乡。

原始森林中有国家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熊和红豆杉、秃杉、榧木等珍稀树种。矿藏有铁、钨、铜。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哥登新石器文化遗址”。

乡东北有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一壁千仞的山顶巨大岩棚下、石洞旁依山凿石修建的佛寺—达摩祖师洞

历史沿革

1949年为五区,1958年更名腊普公社,1962年改第五区,1969年更名卫东公社,1972年改塔城公社,1984年改塔城区,1988年改乡。

1998年(或2002年),面积807平方千米,人口2860户、14880人,其中农业人口14229人,辖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巴珠、其宗7个行政村,12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2年塔城乡撤乡建镇。

[邮编]674609[2007年代码]533423103:~201川达村~202海尼村~203柯那村~204塔城村~205启别村~206巴珠村~207其宗村

旅游

塔城镇境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景点、景区较多,有绚丽壮观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名胜景点,以及历史悠久、独树一帜、底韵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其中较为有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藏传佛教信徒朝圣地有达摩祖师洞、原始生态旅游区响古箐滇金丝猴“灵灵的家园”,戈登新石器文化遗址,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启别千年银杏王,唐代吐蕃铁桥遗址,其宗石门关,和其宗神泉响水河,热巴艺术,玛里玛萨风情等。

塔城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前沿,是香格里拉市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前已被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十三个省级重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之一。

社会

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建设。塔城镇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针,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为全镇开展农业农村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年内修复启别大沟,其宗小河口大沟共4处,374米,累计投入资金6万多元,群众投工2000多个工日加献料折币12000元。

完成当年防洪10650米,永久性防洪堤1260米,完成支砌方量5734立方,共用水泥445吨。

共完成冲壳、拉牙、塘上、小河口、其宗、支扎新建三面光沟渠720米,群众投工1080个工日,投入水泥23吨。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全年完成新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8件(次卡布顶、支扎、打的、格若、托拉各、帕体洛、次依比、关理洛),共投入水泥45吨,塑管12300米,解决了789人,大小牲畜1958头(匹、只)的饮水困难。

新修格里卓至巴珠段道路塌陷处挡墙3处,支砌石方56立方米,投入水泥3.5吨,群众投工200个工日。极大改善了广大群众出行等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改变了部分村组脏乱差的面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全镇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2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58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101户居住其它结构住房。

塔城街集镇现有农贸市场1个、超市1个、加油站2个,设有信用社、邮政所、电信所、卫生院等金融服务机构。

社会保障

l2006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12027人,参合户数为2803,参合率为81.42%,共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资金120270元。到目前兑现补助资金42万多元,受益群众达5630人。

僳、汉、回等民族为主,均分布于金沙江腊普河沿岸,香维油路两侧。1998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125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588万公斤,畜牧业总产值达568.64万元,人均有粮414公斤,人均经济收入641元。2002年经济总收入达135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46元,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796.3万元(按现行价)。

塔城镇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环境。目前塔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营户已达110户,固定从业人员达230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7万元。乡村集贸市场不断完善,乡村集市(街)天制度逐步形成,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州、县都对塔城镇的发展非常关心,为此塔城镇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提高,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努力提高旅游景点的质量,并以旅游业为基础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把塔城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镇、生态旅游名镇,努力提高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

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183.8073万元,比2009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2元,比2009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3.4‰。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全年待游客791人,门票总收入54050元,游客接待中心59630元,总经营收入113680元。

2010年,全镇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1036亩,实现粮食总产657.54万公斤,比上年减产43.7万公斤。其中稻谷产量172.28万公斤,小麦产量129.97万公斤,玉米产量224.78万公斤,豆类产量76.53万公斤,薯类产量32.71万公斤,其他作物产量21.27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33公斤。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大小牲畜存栏48762头(匹、只),出栏14209头(匹、只),其中生猪存栏22290头,出栏10332头。农民人均占有大小牲畜3头(匹、只)。肉类总产量660.3吨,农民人均肉类产量42公斤。

2010年,镇财政实现了稳步发展,全镇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8.6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60.9%,其中,体制补助收入完成281.89万元,专项补助收入完成366.7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比上年实际增长169.77万元,增幅为35.46%。2010年,全镇财政支出执行数为648.60万元,比上年增35.46%。

资源环境

塔城镇水资源丰富,随着滇能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格里拉康东利民有限责任公司水电产业的的投资开发以及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0万元,比上年增20%,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塔城镇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气候和悠久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构成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境内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保护完好,全镇总占地面积807平方公里(122.5万亩),其中森林覆盖面积118.9万亩,森林覆盖率97%,是白玛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萨马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国家保护动植物品种繁多。塔城镇村落依山傍水,村间林木成荫,清流潺潺,桥横水上,农田错落有致,阡陌纵横,腊普河奔流不息,河岸杨柳成林,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田园景致,故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此外,还有清澈见底的响古龙潭,保护完好的丫老沟原始森林,神奇的飞来石,独具特色的多那阁傈僳山寨,以及圣洁的雪山、广袤的草甸等人文自然景观。

特色产业

全面把握市场动向,加强技术服务,拓宽领域,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粮食生产上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调入优良玉米种8000公斤,优质水稻种327公斤,完成玉米粮种播种8529亩,山区玉米地膜覆盖使用11050公斤。及时足额兑现了4.6万元的玉米良种补贴。完成高产示范基地527亩,其中水稻327亩,玉米200亩。白芸豆种植3301亩,产量达435910公斤;推广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其中大棚蔬菜5.31亩;推广稻田养鱼3.47亩。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塔城种养殖经济合作协会注册成立,2006年秋在启别、柯那两村推广独蒜栽种130亩;完成了80亩的百合栽种,实现收入17.5万元。

文化

全镇共有初中1所,小学41所(其中村寄宿制完小7所,初小3所,一师一校教学点31个)。初中专任教师30人,学历合格率100%,小学专任教师91人,学历合格率100%。

全镇享受“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的学生2235人,其中小学生1604人,初中生631人,共发放兑现补助77.76万元。

自落实“两免一补”和“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后,基本杜绝了因生活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入学率、巩固率进一步提高,广大家长关心支持教育的意识普遍提高,为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全民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巩固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师生安全,镇党委、政府和中心校积极向上争取援助,做好协调工作,使川达希望小学如期建设开工。

学校总投资30万元,目前完成50%的工程量。

施工中涉及经济林木、修路、开挖土石方3项赔偿计11044元。

全镇建设文化站1个、图书室1个、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文娱宣传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塔城镇是一个青山绿水、人杰地灵、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

民间艺术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境内流行着一种藏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热巴,它的传承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阔,其古朴的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全国藏区独树一帜。塔城镇古称“喇普”,藏话之意为“神川”。所以有的则称为“神川热巴”。

“神川热巴”这一古老的艺术,不像其它民间歌舞那样随时可以唱跳,它以敬神祈福为演出宗旨,在演出之前要用一段时间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演出日期也须择定,开演之前还有一些祭祀礼仪,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一套演出习俗。

产生

“神川热巴”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但主要的内容多为藏传佛教中的故事。传说一:“远古时众神建造寺庙,在夜间被妖魔鬼怪破坏,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建始终不能建成,最后请一神灵创造了热巴,要求俊男、美女数人夜间在工地上通宵达旦地跳,制止了鬼怪的破坏,最后建成了寺庙。”传说二:“是由达摩相师创造,并于公元11世纪随藏传佛教的传入而传入。”而热巴也作为民间的祭祀、敬神、祈福的舞蹈流传至今。热巴作为一种传统的,从开始的原始部落祭祀礼仪演变为今天的民间表演艺术,历经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在表演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对于这些说法却无文字可考。

特点

在全国藏区流传的三大类型的热巴中,“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和以表演为媒介经商的热巴”两大类型,都有明显的商业性,尤其是流浪艺术人的表演,将热巴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不断摊陈出新,极大地改变了它的原始面貌。而只有“不流动”,不以换取报酬为特点的塔城“神川热巴”,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让人能看出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诸多痕迹,这正是它的珍贵之处。在热巴舞蹈表演的场次之间,也许是为了小憩,也许是为了增添热闹气氛。加进了跳马鹿、耍白鹤、舞孔雀或凤凰以及称之为“附咱”的喜剧小品表演。

舞蹈

在表演前选好场地和吉日,在正月十五、二月八或四月初一转山节,农事选择多在春种秋收之后,属狗、猪、鼠、马、羊等日子,表演人数多在男女各20人以上,村寨小的司可以各12人左右。表演时在选定的场地内燃起篝火,演出前举行祭祀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向天地神灵敬献茶、洒、哈达,热巴的表演只能在晚上进行,从黄昏直到第二天清晨。第一场要请众神灵,向他们敬酒叩拜。最后一场是送走神灵,仍有敬酒叩拜。

神川热巴的舞蹈动作,其特点是舞姿、舞步的变换主要体现在男舞者身上,女舞者没有自己特殊的动作,他们都是跟随男舞者的动作而进行舞步变换,主要基本动作抬腿蹬踏、跳跃、碎步、转体、弯腰、下蹲、叉腰、挥手、甩手等,一个动作的节拍由2拍至8拍不等。

塔城市“神川热巴”是一种以击鼓作为伴奏,由歌、舞、独白等组合而成的大型集体歌舞。塔城境内流传的热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属正统古典派热巴,在全国藏区可谓独树一帜。

参考资料

塔城镇.行政区划网.2016-06-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