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峨寺 :大峨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13:20

峨眉山大峨寺紧挨圣水阁之后,遥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朝著名道学家吕洞宾题“大峨”二字,为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约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勤于耕读,并写出了《幽兰赋》,该地因而名声大噪。

大峨寺简介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代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帝中期峨边彝族自治县参将李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恢弘。康熙帝曾赐有“洗钵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联,为寺中之宝。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又扩建殿宇数重,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朝智顗衣钵塔。殿前有清澈泉水从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传为吕洞宾所书,“福寿”二字传为陈抟所书,“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间都御使张景贤所书。另有“神水通楚”、“云外流春”、“灵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临济宗第三十一世破山海明(1597~1666)曾经在此传法。

寺后原有一株古松,枝龙鳞,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鹅飞来,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距寺不远,有两名石,一名“歌凤台”,为春秋楚狂陆通夫妇结庐隐居处。一名“升仙石”,为东汉高士瞿君武,在峨眉山中得道后,在此石飞升而去。

大峨山潮

在大峨寺旧址前去不远处,有一座“响水桥”(即百福桥),这里有一种奇怪的自然现象:有时候走在桥上便听到一种似海水澎湃的声音,从上方山谷中“荷荷……”而下,起伏如潮涌,由远而近,似夹卷狂风暴雨而至。人们疑是山洪瀑涨。其实天色并无变化,更没有下雨,桥下仍是涓涓细流,哪来山洪呢。约两三分钟后,声音由大渐小,逐步恢复平静,当地人称这种声音为“山潮”。

农民有谚语说:“大潮之后有晴天,小潮过后雨绵绵,久久不潮必干旱,三潮三息是丰年。”明代峨眉山市进士高光还作有《山潮赋》。朋友,倘你有幸,可能听到这奇特的“山潮”。

圣水禅院由包括大峨寺在内两座寺院组成

圣水禅院原名神水庵、神水阁,由纯阳殿前行2里便到寺院,海拔870米。神水阁于2004年改名为“圣水禅院”。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两个寺院连成一体,成为峨眉山中段山区一座宏大的比丘尼丛林(尼姑庵)。圣水禅院有五重殿宇,全寺的殿堂和附属房屋全系木制结构。

禅院原为明代安庆市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周围“修竹万竿”,有“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唐,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万历末年(约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朝智顗衣钵塔。

大峨寺诗词

大峨寺溯黑龙溪至洪椿坪

——现代汽车朱契

奇险称三峡,艰难说栈道。

惟有峨眉黑龙水,实兼二者之神妙。

长瀑流恬恬,天风吹浩浩。

况复穷阴兼积雨,飞涛?薄银河系倒。

激流渡洪涛,攀援愁猿鸟。

寒泉清澈骨,断岩响鸣筱。

铁壁忽横木,四山相围抱。

阻绝疑无路,一线通窈窕。

上有悬岩千仞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怒潦。

仅赖栈道两相连,深山幽绝行人少。

云影忽开阖,岚光现缥缈。

横绝象鼻岭,始上天池道。

夜来钟磐定,松涛时相绕。

一枕风雨声,幽眠不觉晓。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