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7

《失去的胜利》是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个人回忆录。该书于1955年在德国出版,随后在西班牙英国美国出版。历史学家认为此书可信度低且较具主观色彩。德国历史学家沃尔克·伯格曼评论此书,认为阿道夫·希特勒对军事计划的独断和持续的干预导致了德军对苏作战的失败。2013年,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出版了一本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的书籍,详细描述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并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然而,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失去的胜利》不可靠且有辩护倾向。

作者简介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与埃尔温·隆美尔海因茨·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先后担任过柏林第三军区参谋长、陆军参谋部第一处)处长、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长。

1939年末,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提出了西线作战方案(后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后被德国高层采纳实施,直接导致了法国战败投降。1941年9月-1942年7月,曼施坦因任第11集团军司令期间。他组织指挥了克里木战役。攻克塞瓦斯托波尔,歼灭苏联红军克里木方面军,俘获苏军超过46万,并晋升为陆军元帅。1943年2-3月,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动哈尔科夫反击战著名的“反手一击”,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1944年3月30日,获橡叶骑士带宝剑铁十字勋章并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职。1945年,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被俘虏,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战后,被德国阿登纳政府聘为顾问,参与组建德国联邦国防军。1973年6月病逝,终年86岁。

戴耀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从业33年,一直从事德国军事研究,论著译著十余册。主要有:《论德国军事》《德意志军事思想研究》《德国总参谋部》《总体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等。

编辑推荐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关于二战德国主要战役的分析和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第一部分关于波兰战役。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其一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其二战役的具体部署和进行;其三战役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作品鉴赏

关于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分析

首先是国际关系方面,在东线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协定,确保在攻击波兰的时候苏联不会参与战争,在西线英国和法国给德国施加压力,但是希特勒认为法英不会非常积极地从西线攻击德国,原因有三:(1)英法军队装备太差;(2)英法进攻德国齐菲格防线需要付出血的代价,英法不会作这个牺牲;(3)地中海地区紧张的形势影响英法的自由活动;(4)英国的约瑟夫·张伯伦法国的达拉地都没有这个魄力宣布战争。实际上德国如果进行战争需要冒的险短期来说就是在东线波兰和西线与法英联军作战,长期来说可能是直接面对苏联和英法。最终的事情的发展结果是德国不断地通过军队调动和军事活动给波兰施加压力以获得在旦泽-波兰走廊上的利益,将东普鲁士和德国联为一体,但是波兰由于收到法国并不完全实际的承诺一直没有达成协议,最终在虚虚实实的军事部署下,1939年8月24日确定于9月1日波兰战役,整个战役在9月27日四周多的时间内结束,波兰战败,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关于波兰战役的战略形式

在地理形势上,波兰战役之前德国可以从北方的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但泽地区)--西里西亚--斯洛伐克,三面进攻波兰;在军队实力上,德国动用的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共42个师,其中北方集团军16个师,南方集团军队的26个师,波兰的军队包括30个师和10个临时征集的师,但是军队的装备陈旧;在德国西线,德国布置了大约11个正规师和35个新编师,其中大约四分之三可以投入使用,空军预备最弱的第三集团军,但其面对的是108师的法国军队和英国的一些地面部队。所以这样的部署德国在西线是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德国的战略一方面是认为法国的援助不会太有力,另外一方面就是在短期击垮波兰但是不与苏联发生摩擦。而波兰的战略就是拖延德国进攻的步伐,并取得西线法国的攻击,让德国两线作战,并在适时进行反攻击。

关于波兰战役的具体进程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发动攻击,其中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和东波米拉尼亚攻击波兰,切断波兰走廊,会合后向东南和南运动,从背后供给维斯瓦河的守军。南方集团军队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一线正面攻击波兰,以歼灭维斯瓦河湾的守军并与北方集团军会合围攻波兰。而波兰武装力量在东普鲁士、波兰走廊和华尔塔河一线1千多公里的防线上面防御德军,防御一切东西,并具有随时反攻击的态势。就是这样的一个态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线瓦解。

关于波兰战役的教训

其一不要相信盟友的承诺,任何国家的承诺都是可以被更改和变形的;其二如果清晰的战略目的,波兰的战略目的应该是尽量拖延时间,并即时推到河川线之后,等候盟友的更大的攻击,这就不应该在实力低于对手的处处设置,处处防守;其三集中兵力于更短的战线,并保留较大的预备机动部队是大战役需要的。

“曼斯坦因计划”,速度和冒险

波兰被征服之后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线的英法联军队。主要内容包括:其一最初计划和“曼斯坦因计划”的形成和比较;其二进攻计划和具体执行和其中的问题;其三对英战役的分析。

关于曼斯坦因计划和最初计划的对比

最初的计划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吉里芬计划,从比利时攻击长途迂回到巴黎西面与证明进攻的德国联邦国防军会合攻击巴黎,但是又有一些不同。计划大致如下:首先由B集团军群从荷兰和比利时对英法联军队作正面的强攻,南方A集团军队负责在B集团军队进攻给时保证其南侧的安全,再南方C集团军群防守卢森堡和阿登地区一下的齐菲格防线,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英法军队驱逐出比利时并占领海峡延岸占据有力地位。而曼斯坦因计划的核心是主力的攻击应该在A集团军群,首先通过阿登地区使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到莱姆河下游切断英法联合军在退路,南边两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在达到海岸线之后与B集团军一起围歼比利时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队。之后掉头南下攻占法国全境。两个计划的差别包括:原来的计划主要是部分胜利,同时需要正面强攻英法和荷兰的军队,而后者采取奇袭的方式,能够在取得全局性的胜利。曼斯坦因计划简单的概况包括四点:其一德国应该在陆地中解决战斗,但是不应该敌人在小范围内部作正面的对攻,而是需要极大限度的保留实力应对苏联潜在的威胁;其二主要攻击放在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奇袭法国,并以直接冲到索姆河战役下游,切断比利时境内军队和渡口的交通线;其三为防敌人在南侧攻击A集团军队,并和比利时后退的敌军会合形成条新的从马奇诺防线到海岸再到索姆河形成一条新的防线,需要攻击南侧任何军队的集结;其四A集团军群需要加一个集团军有三个集团军队的力量,其中一个集团军从阿登地区直趋索穆河下游直到海岸线,一个集团军向西南进攻保证南侧安全,最后一个集团军象纵深进攻掩护整个作战的纵深侧面。

关于曼斯坦因计划的具体执行

在具体的执行中A集团军群按照计划进行,海因茨·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直冲到索姆河战役下游。在具体执行中最致命的错误是在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国33万军队,其原因可能有三种其一是保证德国的势力,在敦刻尔克外围不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其二是德国空军元帅认为可以凭借空军解决英国;其三是希特勒放了英国人一马,希望换取和英国的和平协定。

关于对英战役的分析

使英国屈服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其一切断英国的海上补给线使英国屈服,类似拿破仑·波拿巴当年的大陆封锁政策,这种方法要求德国的空军可以压倒英国的空军,但是在1940年这个可能性比较少,不列颠战役也没有使英国屈服,该方法需要时间这会带来苏联和美国的威胁;其二是争夺地中海,切断英国和石油和粮食供应,但是这个方法不足以使英国屈服,同时会连带接入西班牙葡萄牙两个中立国;其三是攻击本土,如果攻下本土虽然不可能是英国倒下,但是英国的殖民地会受到影响,并且英国的美国对英国的攻击将会失去跳板,苏联也会对第二战场失去期望而不敢开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德国空军和海军能够抗衡英国的空海军,这个似乎是一个比较冒险的,但是如果具有较早的作战计划,也就不会在敦刻尔克放走33万人,即使放走了如果在法国战役结束后立刻进行登录作战,还是有可能取得成功,优势是英国没有非常牢固的海岸防线。

取与舍的平衡

关于希特勒的为帅之道和战略规划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希特勒在作为最高统帅中的失误解;其二战略目标和它的取舍。

关于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的失误问题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官,也有纪律严明的军队,但是最终在几个大的方面出现错误导致最终的失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放权不够,希特勒具有在政治和经济学上非凡的才能,但是在军事上面缺少卓越的才能,这也是和拿破仑·波拿巴最大的不同,这种情况下最合理的做法是有一个具有非凡经验的参谋部,并将实际的一些权利下放给参谋部,而希特勒过多的插手具体战役直接给组织和一些具体战役的实施上带来混乱。

关于战略上的问题

阿道夫·希特勒在政治上面具有冒险的天性,并且具有非常的政治才能,但是在军事上一方面是过度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却缺少必要的冒险。其一在一些很难处理,但是又无法避免的问题上面左右徘徊,直到事情无法逃避才花费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而往往又处理不好;其二在战略上没有一个最核心的目标,过多的目标分散了资源,这直接导致在一些无关大局和一般重要的点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但是在最核心的目标进攻上面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无法达到最核心的目标;其三在必要的时候没有迂回的选择,战争需要弹性,有时候需要退一步然后再攻击。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很多关于战争的要点描述我想非常具有价值:

1. 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2. 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或者接受相当的冒险。

3. 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

4. 当面对不愿意面对又无法避免的决定的时候,不能拖延,如果事情不可免,那么就立刻去作,而不要拖拉,因为该面对的终究还是要面对。

5. 一个高明的拳手往往会后退一步然后发动致命的打击。

6. 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知之明甚为重要。

关于红军的描述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在书中把普通的苏联士兵描绘成勇敢但缺乏有效领导的人,他将苏联将领们描述为不可救药的无能。在他的描写中,东线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是一支战斗力极其优越、人员素质优良的部队,但被仅仅人数众多的对手稳定地压制。然而,罗纳德·斯梅尔塞(Ronald Smelser)和爱德华·J·戴维斯(Edward J. Davies)在《东线战场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Eastern Front)中指出,《失去的胜利》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它使读者忽略了曼斯施坦因的几次失误,例如1943年11月被苏联最高统帅部欺骗并击败,致使基辅陷落。

关于其他德国将领的评价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对其他德国将军评论不一。一方面,曼施坦因对其南方集团军群的老战友评价极高,如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称他们具有军人气概。另一方面,他称最高统帅部的将领能力不足。曼施坦因为德国的胜利而赞誉,并将每次失败都归咎于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根据曼施坦因的说法,尽管弗朗茨·哈尔德将军知道希特勒的领导能力是有缺陷的,但他没有勇气对此做任何事情。

政治和战争罪行的缺失

曼斯坦因在《失去的胜利》中避免了政治问题,将战争视为职业问题。他为种族灭绝政权表示遗憾,但在书中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以道德理由谴责纳粹主义。希特勒仅因错误的战略决策而受到批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失去的胜利”哀叹时暗示,纳粹的胜利将使世界受益。曼施坦因错误地声称自己没有执行《政委命令》,没有提及他在大屠杀中的角色,例如在1941年11月在辛菲罗波尔派遣2,000名士兵帮助SS屠杀了11,000名犹太人。

参考资料

记纳粹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策划史上最诡异奇袭 -中新网.中新网.2023-12-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