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

更新时间:2023-06-21 16:03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Lewinski Manstein, 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音译名曼施坦因或曼施泰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战略家。

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1900年开始进入军校学习,后继续在军事学院深造并毕业,1906年开始在步兵团服役,于1907年正式成为一名军官。

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获得职业能力的认可,战后服役于魏玛国防军。1934年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1936年任参谋长。1938年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1939年参加对波兰的入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10月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主持制定袭击法国的“闪电战”计划,提出使用装甲部队经阿登地区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深得阿道夫·希特勒的赞赏并在执行中获得成功,于1940年7月19日被希特勒提升为陆军元帅。1941年6月德苏战争爆发后转到东线作战,先后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1943年初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后,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末,因与希特勒在东线作战指挥问题上发生争论而被解除集团军群司令职务。期间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英军俘虏。1948年被汉堡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后减为12年。1953年5月获释,任西德政府顾问。1973年在慕尼黑南面伊尔申豪森的村子去世,享年85岁。

著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等著作。

与埃尔温•隆美尔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

有“纳粹第一将”和“闪电伯爵”之称。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出生在柏林。父亲埃德瓦尔特·冯·雷文斯基(Eduard vonLewinski,1829-1906),一名普鲁士炮兵上将,母亲海莲娜·冯·斯佩林(HelenevonSperling,1847-1910),出身于东普鲁士的名门望族。曼施坦因是家中第10个孩子。曼施坦因刚一出生,便被过继给了母亲无子嗣的妹妹海德维希(Hedwig)与其丈夫格奥尔格·冯·曼施坦因中将(Georgvon Manstein.1844-1913),故改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身世显赫,两方父母均为普鲁士传统贵族军官家庭,他的祖父、舅舅都是将军一级的高级军官,伯父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

受家庭影响,幼年的曼施坦因对军事颇感兴趣并接受了相关教育。1895年,8岁的曼施坦因被姨夫送往斯塔斯接受了5年教育。13岁进入少年侯补军官团学习。15岁进入柏林的大里希特高级军官学校学习四年。接着1906年,前往位于莱茵河畔恩格尔斯宫(Schloss Engers)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深造。

同年,曼施坦因被调入保罗·冯·兴登堡曾经服役过的第3禁卫步兵团。

1907年1月27日,19岁的曼施坦因被授予少尉军衔。1912年,晋升为中尉。次年,他被部队推荐进入一所德国专门培养高级军官的学院深造,即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在学习中,25岁的曼施坦因接受“新式步兵”战术训练,具备了新的思维模式来调整和布置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曼施坦因提前结束学业,投身大战之中。

转战与积累

1914年,曼施坦因任中尉副官。1914年11月,在西线和俄罗斯前线参战时负伤。

1915后5月,返回前线后不久至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参谋,随后参加德军波兰北部的进攻。

之后又返回西线,分别在骑兵和步兵师担任作战科长,并获 “一级铁十字”和“霍亨索伦王室” 两枚勋章。同年,晋升为上尉

1915年秋季,27岁的曼施坦因星夜赶赴加里西亚前线。在这里,年轻的曼施坦因亲历了飞机攻击地面的威力。此次,德军使用飞机大规模攻击地面目标的战术,致使俄国在战场上惨败,同时也为德国带来了东线胜利。

随后,德国主要兵力转至西线。曼施坦因又回到了法国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1917年11月20日,在索姆河会战中德军遭到重大损失。曼因施坦在这次的会战中,被英国创造的协同战术“机械化的骑兵”所震撼,为此,他不停地寻找和思考着新的战术观念:“必须,而且肯定会有一个新兵种和新的战术出现,击败和取代盛极一时的骑兵。”

1918年11月9日,威廉二世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作为一名职业军官,曼施坦因在内心埋下东山再起 “复仇的种子”。

担任主官

1919至1929年,德国国内政局混乱和通货膨胀期间,曼施坦因担任过各种不同的参谋职务。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次年,成为德国的“元首”。为加快 “征服世界”的步伐,希特勒需要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并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而培植“亲信”。而曼施坦因正致力于一种新的兵种(后来被称为“坦克兵”)的研究,在军队升迁速度加快。

1935年,曼施坦因最先提出“成立一个新的突击炮兵”的建议并被批准。这一设想影响了整个战争史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发挥了威力。

1936年,晋升少将,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级决策机构。期间在德国的扩军行动中,曼施坦因贡献的战术理论逐渐让他才能外露。

1938年3月,曼施坦因提供入侵奥地利的意见受到希特勒的器重成为“得力干将”,次月,到陆军第18师开始独立担任师级主官。

闪击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成了阿道夫·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马前卒。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曼施坦因担任为进攻波兰第二共和国而组建的由第8、第10、第14 军团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的中将参谋长,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白色计划”,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快速包围波兰首都华沙

在战役中,曼施坦因运用了大规模的全新兵种装甲部队围歼波军主力,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挥师东进兵临华沙城下后,采取手段减少了德军的损失,逼迫波兰投降。

战役结束后,曼施坦因总结战争胜利的实质,指出:“在新工具装甲部队的帮助下,机动作战是德国成功的真正秘密,也是闪击战的精髓。”

入侵法国

波兰战役后,1939 年10月24日,曼施坦因奉调西线战场,组织指挥德军新成立的 A 集团军,担任该集团军总部参谋长。

他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特别是得到了 A 集团军总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和“坦克专家”海因茨·古德里安的支持。而这个计划未能被陆军总部接受,理由是该计划太冒险。但最终多次修改的入侵法国的“镰刀计划”也被称为“曼施坦因计划”被希特勒所采纳。

1940 年5月,德军以迅不及掩耳之势,集中使用装甲兵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突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边境,绕过马其诺防线,长驱直入,迅速消灭了英法盟军主力。6月14日,占领巴黎,迫使法国政府投降,凯旋门成了希特勒的“胜利之门”。

法国惨败这一成功的结局,记在曼施坦因的“功劳簿”上,为此荣获了“骑士铁十字勋章”。该计划将崭露的头角的装甲兵和闪击战再一次得以实践。曼施坦因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对苏战争

1941年,希特勒制定了入侵苏联的 “巴巴罗萨”计划。集结了350万德军兵力进攻苏联。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于同年2月调任德军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接令向东突破。他指挥56装甲军选择了苏联红军防御薄弱的一段路线,

第一天就快速拿下了维拉河渡口。在战争中,他采用德军伪装成苏军部队的计划,不费兵力缴械了守卫在维拉河渡口大桥的苏军守卫分队,成为战争初期德国著名的“影子部队”。在后续四天又率领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公里,几乎冲进圣彼得堡,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

曼施坦因未真正满足在此期间取得的战果,不断地寻求新的作战目标,与此同时机会来临。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进攻苏联红军位于黑海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海军、空军基地。1941年9月,曼施坦因接令任南方集团军第11军团司令。 同时,他接管了两个不同方向的任务,占领克里米亚并攻占克罗斯托夫。面临双重任务,集团军指挥官们分析认为:苏军在克里米亚的大型空军基地对罗马尼亚油田构成的威胁巨大,于是决定将占领克里米亚放在首位。曼施坦因成功向南推进攻陷了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来临的时候,曼施坦因又顶住了苏联红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2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上将。在数月对苏多次战争中明白必须恰当采用多兵种协同战术。5月初,已晋升为大将的曼施坦因采用先突袭再多兵种协同的办法,10天胜利围歼了在刻赤的苏联三个集团军,俘虏了17万苏军,而己方仅伤亡7500人。

刻赤战之后,1942年6月,曼施坦因发动了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捕鲟”行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双方进行的战斗尤其惨烈。曼施坦因以伤亡35000名德国罗马尼亚官兵的代价,攻克了最坚固的要塞之一。这次苏联红军的11万之多人阵亡或被俘,共计七个师被歼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同年7月1日,曼施坦因指挥克里米亚战役作战胜利有功,由此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电报嘉奖,并成为二战期间纳粹军官荣升元帅的26人中的一个。曼施坦因被授予至高荣誉的元帅权杖,成为他军事生涯的顶峰。但他将这次胜利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战术思想的胜利,即“他”的胜利。

此时,列宁格勒围城战已持续长达一年。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已经被证明是一位围城战的专家,他能为列宁格勒围城战带来最终的胜利。于是,要求第11集团军立即乘火车加入北方集团军群。8 月21日,曼施坦因任圣彼得堡地区作战的德军总指挥。先是制定了“北极光”计划,意图在列宁格勒南部防线打开缺口,切断苏联守军的补给线。但却被苏联红军步兵反制造了一个德军防线的突出部,直至10月,曼施坦因亲自指挥用钳形攻势发动攻击,切断了苏军的退路。

正当曼施坦因稳定了德军在列宁格勒周边战线的同时,德国第6集团军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于是,曼施坦因被认为是承担解救任务的正确人选。11月 20日,曼施坦因任斯大林格勒方向“顿河”集团军总司令。他技艺高超地展开了工作。主动放弃了北部了奇尔地区,守住了自己的战线,通过投入最后的预备队罗斯托夫足球俱乐部挡住了苏军,并且让援军推进到距斯大林格勒48公里的地方。罗斯托夫战役的关键点,是曼施坦因阻止了约瑟夫·斯大林派出9个集团军群亚速海发起的突击,避免了一次对德军的重创。

1943年 2月,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最后抵抗结束。曼施坦因飞往元帅大本营,阿道夫·希特勒同意了他放弃顿涅茨河东岸的请求。曼施

坦因被调任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按照自己 的想法展开行动,1943年3月,组织了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哈尔科夫反击战。曼施坦因夺回了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市两座城市,终结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暂时迟滞了苏军的前进。此战被德军视为军事史上的杰作。曼施坦因获得了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德军夺回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两座城市之后,阿道夫·希特勒兴奋地妄图夺回在苏联的战略主动权,准备在1943年3月的库尔斯克州的突出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曼施坦因建议以缩短绵长战线来肃清在库尔斯克的苏联红军集团,即“堡垒作战计划”。连绵的春雨使道路泥泞不堪,加之德军与苏军力量对比悬殊,曼施坦因期间的坚持进攻仅暂时占领一些无关紧要的土地。从1943年7月至8月,指挥库尔斯克会战,在战役中德军遭到灾难性的巨大损失。从此以后,德军苏德战争战场上最终地、完全地、彻底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释权晚年

德军在战场上的失利,让阿道夫·希特勒对曼施坦因不满。在一次希特勒训话中,曼施坦因又当众逞了口舌之快顶撞他。加之曼施坦因本人与希特勒在军事行动上不同的想法与实施,产生了更多的分歧与争吵。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1944 年3月30日,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他一手接过栎属骑士铁十字勋章,一手交出兵权。

1944年,曼施坦因离开卢俄的集团军总司令部,返回故里。之后,曼施坦因接受了白内障切除手术,一直在德累斯顿疗养,不再过问军事。并用希特勒给他的奖金以及每个月4000马克的薪金在东普鲁士买了一处庄园养老。

1945年5月8日,德国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宣布投降,曼施坦因告知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自己的住处所在。他不打算躲起来或逃跑,可能还期望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对话者。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在8月26日被英军逮捕。1949年,盟国军事法庭在德国的汉堡市公审。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移送维尔监狱。1953年5月,遇赦释放。

联邦德国开始筹建国防军时,曼施坦因担任过顾问。但曼施坦因的主要精力用于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的教训。

1955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曼施坦因出版了回忆自己一生中如他本人所说最具“自我牺牲和勇敢尽责精神”的那段经历的《失去的胜利》。

1958年,出版了《一名军人的一生》。

1973年,曼施坦因中风去世,终年85岁。

著作与军事思想

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书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曼施坦因的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的经过,详细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

行动,阐述了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于现代人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的计划制定过程及其实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早期作品《士兵的一生:1887—1939》,国内无译本。

创造性地进行闪击波兰的“白色作战”计划成为执行德军“闪击战”思想胜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军事学术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建立独立突击炮兵兵种的设想。

曼施坦因在二战中成功制定了一个入侵西欧的作战计划“曼施坦因计划”。他的作战思想体现了一种经典的总参谋部式的解决方案,利用突袭、集中兵力和机动达成决定性作战结果。

历史评价

苏联元帅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曾说:“我们认为,可恨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我们最危险的对手。他具有驾驭各种极为复杂的情况的技能。如果德军所有的将领都具有他那种杰出的才能,我们的情况也许就会大为不妙。”

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B. H. Liddell Hart)评价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并说:“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证明了是德国陆军中作战能力最强的军事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够胜任德国陆军总司令一职。”并且李德·哈特还表示,曼施坦因是“盟军最强大的对手”。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曼施坦因可能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才华的战地指挥官。

苏联军事家格奥尔基·朱可夫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中评价曼施坦因说:“我唯一敬重的敌人就是曼施坦因元帅。”

相关争议

受到一些军事史学家的影响,有人称他“被公认为德国军队中最有能力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二战结束后,曼施坦因被人们通常认为是一个拥有杰出能力的军事天才 。但近年以来,一些军事历史学家对其能力亦提出质疑。

曼施坦因的著作《失去的胜利》某些记载充满争议,比如在1941年7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曼施坦因自称俘虏了10万苏联士兵,但据战后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似有夸大之嫌。

从1945年5月8日至1949年12月,开展了四年半之余关于曼施坦因的审判,在此期间也充满了争议,一方认为他犯下罪行,比如在克里米亚半岛对平民和游击队的屠杀,另一方则认为审判结果是“可耻的决定”并表示义愤,甚至审判长辛普森杀妻案中将也在法庭宣读完判决后,声称:“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不得不违背我自己的信念来行事。”

轶事典故

据说曼施坦因领兵打仗的时候,每次只要有点空闲他都会用来练习棋艺。无论是对着一张作战地图还是一副棋盘,他都要找出各种可能性,这对他来说是真正的脑力保健运动,是保持他的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练习。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他的第二本性。比如,在波兰,他像个波兰人一样想问题;在法国,他又仿佛成了法国人;在苏联,他像苏联人样思考等等。

平时,曼施坦因用打桥牌放松心情。比如,他接任第11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的命令是在1941年9月12日,那天夜里,外面下着倾盆大雨,曼施坦因和手下3位军官帐篷里打桥牌。正是那一道紧急命令打断了牌局,要求他立刻前往南方集团军群(伦德施泰特所部)总部报到。

人物关系

获得荣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获 “一级铁十字”和“霍亨索伦王室” 两枚勋章

1940年7月,在西线战局中,获“铁十字骑士”勋章。

1943年3月,因指挥哈尔科夫作战胜利被授予“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3月,东线“堡垒”作战失利后,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被授予“双剑栎树叶”勋章。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