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带 :位于云南省境内的断裂带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5

小江断裂带处于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准地台边界,印度板块向中国大陆北东向挤压作用的前沿地带,在云南省境内长约300千米。其形成于震旦纪晋宁运动时期,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在晚期、近期各地质时代仍有强烈活动,并伴有次级断裂,形成“入”字形构造,断裂锐角指向南部。

小江断裂带总体呈南北展布,北起滇川边界的巧家县以北,往南经蒙姑镇,至小江村附近开始分为东、西两支。西支称“嵩明大断裂”,经汤丹镇乌龙镇、清水海、阳宗海等至抚仙湖之后逐渐消失。东支习惯上称“小江大断裂”,经东川区功山镇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宜良县徐家渡,二者在徐家渡一带合并在一起,呈辫状向南经华宁县盘溪镇近平行南延,直达建水盆地以南,最后并入红河断裂。小江断裂带具有两侧窄、中间宽的纺锤状结构,北段宽1~2千米,中段宽5~20千米,南段宽2~3千米。

小江断裂带从断裂带内出露地层上看,震旦纪灯影组一古元古代地层较全,泥盆纪与三叠系海相沉积形成地层较为发育,岩浆岩主要为二叠纪玄武岩,断裂至今仍有活动。沿小江断裂带地震相当活跃,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断裂带中南段。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巧家县东川区华宁县3个区域,巧家县是地震活动比较多的地区。

地理位置

云南省境内的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沿金沙江和小江近南北向延伸。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经东川、宜良县,向南延至建水县一带,最终并入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平面上具有两侧窄,中间宽的纺锤状结构,北段宽1~2km,中段宽5~20km,南段宽2~3km。云南境内长约300多公里,平均水平滑移速率9.4±1.2mm/yr,呈左旋走滑方式远动。

途径地段

小江断裂可分为三段:北段起自巧家县北,向南止于蒙姑达朵一带,由单一断层面组成,断层带核部碎裂岩宽100~200m。中段起自东川小江村,小江断裂在该点分为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西支经青心乌龙苍溪县、甸沙、杨林、汤池,一直延伸到大松棵和澄江市;东支经东川区、功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宜良县,延至徐家渡一带。二者在徐家渡一带又并在一起,呈辫状向南经华宁县盘溪镇建水县延伸,最后并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断裂。

历史资料

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尤其是断裂中南段。该段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省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均发生于断裂中南段,例如,1500年1月4日宜良7.5级地震,1571年9月9日通海6.3级地震,1588年6月18日曲江7.75级地震,1713年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6.76级地震,1725年万寿山6.75级地震,1733年东川区7.75级大地震,1763年12月30日江川区6.5级地震,1789年6月7日华宁县西北7.0级地震,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8.0级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1909年5月11日华宁6.5级地震,1966年2月5日东川6.5级地震,1970年1月4日通海县7.7级地震,2014年8月3日昭通市6.5级地震。1500年以前小江断裂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次大地震,例如,1377年(明洪武十年)江川地震,明星弯子沟一个村在地震陷落入湖中(云南省江川县志)。历史上俞元古城可能在北魏唐朝之间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抚仙湖

表1 小江地震带1500年以来M≥6.5地震统计表

小江断裂带从1500-1966年共发生M≥6.5地震8次,其中1713-1733近20年内共发生3次6.5级地震,作为一组事件外,其余地震都是单发型,两次地震间隔时间为44-213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