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鲸 :海豚科小虎鲸属哺乳动物、小虎鲸属下唯一种

更新时间:2023-01-01 17:44

虎鲸学名:Feresa attenuata),别名为侏儒虎鲸、矮虎鲸,是海豚小虎鲸属下的唯一种。成年小虎鲸的体长为2.1-2.6米,体重110-170千克雌性体型比雄性小。其体中等粗壮;头钝圆,无喙,唇缘白色;镰刀型背鳍;胸部有淡灰色“W”形斑;体背每侧各有1条暗色的云肩。在野生状态下,其寿命可达21岁。

小虎鲸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常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在中国分布在东海南海海域。其较喜温暖深水海域,平均水深为1200多米,较少接近海岸,但在一些大洋孤岛附近的浅海区域有出现。

1979-2022年,小虎鲸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1952年在日本太地町发现第一头小虎鲸,在此之前,人类对于小虎鲸的了解仅停留两块颅骨化石中,1827年英国动物学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将其中一块头骨定名为“Delphinus intermedius”,1871年,他把这个物种放在了一个新的属中,即小虎鲸属(Feresa),并将另一具头骨定名为“Feresa attenuata”;1889年,美国学者特鲁(True)认为Feresa intermedia和Feresa attenuata是同一个物种;1960年,法国学者弗拉塞尔(Fraser)提出以Feresa attenuata作为小虎鲸的有效拉丁学名。小虎鲸是该属下的唯一种。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成年小虎鲸的体长为2.1-2.6米,体重110-170千克,重者可达225千克,雌性体型比雄性小。小虎鲸体中等粗壮,体型从背鳍以后逐渐变细。头钝圆,无喙。唇缘白色。背鳍高20-30厘米,呈镰刀形。鳍肢中等长,前缘凸,后缘凹,梢端圆。其尾叶侧缘微凹陷,末端尖,中间有小凹刻。

体背面及部分侧面和腹面暗灰色至黑色。胸部有淡灰色“W”形斑。体背每侧各有1条暗色的云肩(从额至背鳍后方的深色区)。从眼部向后延伸至胁部,再至尾柄通常为较浅的灰色区。腹面在两鳍肢间和生殖孔周围各有不规则的白色斑,有时在尾柄也有不规则白色斑。不同个体之间的体色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死后,皮肤变得干燥,有些色斑就会消失。小虎鲸的皮肤上有一个延伸的凹槽,从脐前一直延伸到肛门

解剖特征

小虎鲸的颅骨宽且粗壮。吻突宽几乎为头骨长的一半;每侧上颌有8-12枚齿,下颌有10-13枚齿。但多数个体的右侧齿通常少1枚,上颌齿少于下颌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虎鲸分布广泛,全球分布范围是从北纬40度到南纬35度,几乎在任何热带亚热带的深水海域均有分布,常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至美国墨西哥湾、夏威夷、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塞内加尔阿拉伯海斯里兰卡本州岛和墨西哥特万特佩克湾,南至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非开普省、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和秘鲁等。

中原地区分布

小虎鲸在中国分布在东海南海海域,多见于台南市高雄市、台湾东岸海区。

栖息环境

小虎鲸较喜温暖的深水海域,水深常超过500米,最深可超过2500米,平均水深为1200多米。较少接近海岸,但在一些大洋孤岛附近的浅海区域有出现。其多栖息于热带,偶尔有迷途个体会游到温带海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虎鲸主要以头足纲(如:章鱼、鱿鱼)、大型鱼类和较小的鲸目动物为食,通常在夜间觅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社群行为

小虎鲸通常集群活动,群体通常由12到50只个体组成,但也有多达数百只个体的大群。其群体成员常并肩同游,受惊时集体逃脱。小虎鲸可能一生都会留在其出生的群体中,其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结构联系较为紧密,个体之间的联系可以持续长达15年。

节律行为

小虎鲸主要在夜间活动,通常不进行有规律的迁徙或移动,在其栖息的地方多为长期居留。

活动方式

大多数小虎鲸通常会躲避来往船只,人类不易接近和进行近距离观察,但偶尔会进行船首、船尾乘浪,较为活跃,在天气晴朗时会漂浮在海面上。小虎鲸还会进行浮窥、鲸尾击浪、跃身击浪,但不常进行空中翻腾。浮升时头部通常会露出水面,遇到敌害时会完全跃离海面逃走。其行进速度大约为每小时3千米。在水面上休息时,所有个体都朝着同一方向。

交流行为

小虎鲸依靠听觉与声音进行交流、捕食和互动,可以发出咔哒声、口哨声、脉冲声,并且可以通过其气孔咆哮。咔哒声较短,频率和强度较高。口哨声的基本频率在5千赫兹以上,通常在10千赫左右达到峰值,持续时间为0.3-0.8秒。脉冲声在3千赫兹以上,通常持续1-3.5秒。小虎鲸可接收的声信号频率约为20-120千赫。

生长繁殖

雄性小虎鲸的体长达到2米时可达性成熟。在南美洲沿岸到墨西哥湾北部,其常在春季繁殖。小虎鲸每胎产一仔,初生幼仔体长约80厘米。和大多数鲸目一样,小虎鲸幼仔刚出生就可以自行游泳。雌鲸常陪伴在在幼仔身边。在野生状态下,其寿命可达21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小虎鲸虽在100多个国家的水域都有分布,但是关于种群生物学或数量的信息很少,其是所有鲸类动物中密度最低的物种之一。1986-1990年间,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约有38900头小虎鲸,数量在该区域有的13种海豚科里排名第12位。

致危因素

拖网缠绕

小虎鲸可能会被商用渔具缠住或捕获,如刺网,例如1967年,哥斯达黎加附近的一只小虎鲸在被围网缠住后死亡。

海洋噪音

水下噪音污染会干扰到小虎鲸的正常活动,随着海洋噪音增加,小虎鲸个体之间的交流空间减少或根本无法听到彼此的声音,也无法像在未受干扰的海洋中一样辨别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信号。海洋噪音还会使其离开原本的栖息地或增加体内应激激素的水平。如果噪音非常大,还会给小虎鲸造成暂时或永久的听力损失。

人类捕杀

小虎鲸常在鱼叉、驱赶或流网捕鱼中被少量捕杀。例如1958年,在塞内加尔海岸有一头小虎鲸被猎杀。1963年,在日本,有14头小虎鲸被捕并被囚禁,然而这14头小虎鲸都在22天内死亡。

搁浅

1995-2005年间,中国台湾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小虎鲸搁浅事件,尤其在台湾西部。

保护级别

1979-2022年,小虎鲸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中。

2017年,小虎鲸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小虎鲸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2016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了《海洋哺乳动物声学技术指南评估人为声音对海洋哺乳动物听力的影响》,该管理局的太平洋岛屿渔业科学中心在2017年还进行了一项夏威夷群岛鲸目动物和生态系统评估调查。小虎鲸还受到《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的保护。

种间关系

天敌:小虎鲸体型庞大,天敌较少,仅有虎鲸(Orcinus orca)、体型较大的鲨鱼(Selachimorpha)以及人类等。

寄生:常见的寄生在小虎鲸身上的寄生昆虫异尖线虫病安尼线虫属 simplex)。

物种对比

小虎鲸常与伪虎鲸(Pseudorca crassidens)及瓜头鲸(Peponocephala electra)相混淆,对比如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