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头叶藜 :盐角草科藜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0:45

尖头叶(学名:藜属 acuminatum Willd.),是石竹目藜科藜属的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具条棱及绿色色条,有时色条带紫红色,多分枝;枝斜升,较细瘦。叶片宽卵形至卵形,茎上部的叶片有时呈卵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1~3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有短一尖头,基部宽楔形、圆形或近截形,上面无粉,浅绿色,下面多少有粉,灰白色,全缘并具半透明的环边;叶柄长1.5~2.5厘米。

花两性,团伞花序于枝上部排列成紧密的或有间断的穗状或穗状圆锥状花序,花序轴(或仅在花间)具圆柱状毛束;花被扁球形,5深裂,裂片宽卵形,边缘膜质,并有红色或黄色粉粒,果时背面大多增厚并彼此合成五角星形;雄蕊5,花药长约0.5毫米。胞果顶基扁,圆形或卵形。

种子横生,直径约1毫米,黑色,有光泽,表面略具点纹。早春3-4月发芽出苗,4-6月分枝营养生长,6-7月开花,8-9月结果,9月种子陆续成熟,种子边成熟、边脱落。

分布范围

产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生于荒地、河岸、田边等处。日本朝鲜、蒙古及苏联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米至2,9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河岸、荒地以及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尖头叶藜多生于沙地农田、地埂、路旁、河滩及荒地;适应性广,喜湿润,较耐盐碱。

繁殖方法

尖头叶藜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每株结种数量巨大,其种子的传播方式与藜(Chenopodium album)、灰绿藜(Oxybasis glauca)相同,都可随收获作物夹在麦捆中,经打碾随麦种传播,部分脱落的种子由于细小,可随风、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被牲畜吞食后的种子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仍有萌发能力。

相关物种

尖头叶藜(原亚种)藜属 acuminatum Willd. subsp. acuminatum

狭叶尖头叶藜(亚种)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 subsp. virgatum (Thunb.) Kitam.

藜Chenopodium album L.

菱叶藜Chenopodium bryoniifolium Bunge

杖藜Chenopodium giganteum D. Don

细穗藜藜属 gracilispicum H. W. Kung

杂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 L.

小白藜Chenopodium iljinii Golosk.

平卧藜Chenopodium prostratum Bunge ex Herder

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

圆头藜Chenopodium strictum Roth

市藜Chenopodium urbicum L.

东亚市藜(亚种藜属 urbicum L. subsp. sinicum H. W. Kung \u0026 G. L. Chu

市藜 (原亚种)Chenopodium urbicum L. subsp. urbicum

主要变种

狭叶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 subsp. virgatum (Thunb.) Kitam.)与原亚种的区别在于叶较狭小,狭卵形、矩圆形乃至披针形,长度显著大于宽度。Hook. et Arn. 1838年根据冲绳县的标本,在Bot. Beechey's Voy. 269发表的C. vachelii,描述叶为宽椭圆形(ovalis); Moq. 1849年将其降为尖头叶藜的变种C. acuminatum Willd. var. vachelii。1861年,乔治·边沁 Fl. Hong-kong. 286, 将其并入尖头叶藜。Iljin在Fl. URSS. 6: 59, 1936, 又承认C. vachelii Hook. et Arn.,认为该种分布达俄罗斯远东地区,但描写叶为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见到俄罗斯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标本与该书记载相符),显然Iljin的C. vachelii和Hook. et Arn.的C. vachelii概念不同。原则上同意Benth.的意见,但从尖头叶藜的两个亚种在中国分布的情况看,应列为subsp. virgatum (Thunb.) Kitam. 的异名。再中国产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包括西沙群岛)、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于海滨、湖边、荒地等处。日本也有分布。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尖头叶藜对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蔬菜、果树等作物有危害作用;部分枣园、苗圃、秋作物田、菜地发生数量多,危害较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深翻土地,合理轮作。牲畜类便及农家肥料要彻底腐熟后使用。加强田间管理,在种子成熟前及早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

化学防治

小麦4叶期至拔节前,杂草2-3叶期,可选用72%2,4-滴丁乳油每公顷 600-750毫升;或20%2甲4氯水剂每公顷 3750-5250毫升;或48%百敌水剂每公顷300-450毫升;或75%巨星干悬浮剂每公顷15-18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0g,对水450-600升进行茎叶喷雾。可选用的药剂还有扑草净、利谷隆绿麦隆等。

注意事项:①使用2,4-滴类药剂时,应选择无风天气施药,防药滴飘移到邻近敏感作物上产生药害。②施药后的药械要彻底清洗干净,以免再用时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尖头叶藜还是中等饲用植物。尖头叶藜在开花结实后,山羊、绵羊可采食种子,植株处于青绿期时,骆驼也会稍微采食,也可作养猪饲料,种子可榨油。

植表价值:一年生草本植物反枝苋和绿珠藜在不同的光、营养等可利用资源和不同的密度、萌发时间等制约因素下,个体大小,形态结构,营养生长,繁殖生长等生活史特性的表型可塑性来揭示植物种群对变化环境的适应和生活史对策。

相关研究

在尖头叶藜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各器官呈一种明显的异速生长规律。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方法,通过模拟不同密度(16、44.4、100、400株/平方米)下尖头叶藜(藜属 acuminatum)的生长特性,研究密度对尖头叶藜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尖头叶藜地上和地下器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中,根和主茎生物量分配增加,茎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减少,而叶和繁殖生物量分配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

研究发现,尖头叶藜各器官间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中叶:主茎、根:地上部分、根:茎、根:主茎、繁殖器官:地上部分及繁殖器官:根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属于表观可塑性;而叶:地上部分、叶:根、叶:茎、茎:地上部分、主茎:地上部分、繁殖器官:茎、繁殖器官:主茎生物量间具有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异速指数和个体大小显著受密度变化影响,属于真正可塑性,这表明密度能够影响尖头叶藜各器官的生长变化。尖头叶藜叶:主茎、叶:根及主茎:地上部分生物量间的异速指数在D4一密度时与3/4差异不显著(P\u003e0.05),符合生态代谢理论,而在Dl-D3密度时与3/4差异显著(P\u003c0.05),表明充分竞争的植株更符合代谢理论而竞争不激烈的植株对资源的投人具有物种特异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