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曲 :2010年七堇年所著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1 16:06

《尘曲》是2010年10月11日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七堇年

《尘曲》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游记和散文,皆配。以非常具有美感的旅途摄影插图。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无不体现着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

有关尘曲

新浪微博这条消息,以下是七仔原话:

谢谢沈老师,为新书谈过很多合作方,此前人文社作家社等都长期与我交流,诚恳表示合作意向,前辈这等垂青,真的令我情何以堪诶+受宠若惊,但自觉还要多多历练,而且新书的市场挑战让我倍感exciting, 和沈老师谈了很久,很多地方都一拍即合,我会尽快敲定的,我也很希望新书尽早与读者见面。

转自小七微博:

首先我真的对出版界和文学界各位前辈的关注和肯定,感到受宠若惊,真的,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作者,很多前辈老师对我的垂青,让我觉得受宠若惊啊;但是还没有定下来新书的合作方,毕竟新书《尘曲》承载了我太多的期待和投入,选合作方一再举棋不定啊…就让我这天座再慢慢犹豫吧……

沈老师送给小七的凡客图片上的文字是:

她是旅行狂,她是宅女

她是时光与爱情的拾荒人

她是成长的摄影师 她知道出名需及早

她不是张爱玲

她自由得像 一颗会跳跃的苹果

她畅销,她纯文学

她有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

她是出生于一九八六年的畅销女皇

她是七堇年

编辑推荐

《尘曲》一本书,讲述两代人的生命厚度!

《尘曲》六百页沉淀,一位作者洗尽铅华后整装重发!

《尘曲》千万书迷翘首以待,畅销女皇睽违两年华丽转身!

翻开《尘曲》,读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七堇年!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有些爱注定荒芜,有些爱终究缄默,

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

首版特别赠送“记忆之痕”系列明信片一张(六款随机放送)

图书简介

内容简介

图文雅丽的上品之作,睽违两年的精品呈现。

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都足以对读者的品位起到引领和定义的作用。

散文则是对以往经历、情感的一次回顾和思考,对人生和世事的领会,字里行间蕴藏着丰盛的情感和的深度的思考。

全新创作小说《尘曲》,突破七堇年以往风格,笔法泼辣犀利,讲述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集由机缘巧合,导致多年来平和表面下的激烈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一般展开,分为三场。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埋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的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同志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

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却各怀心事,内心悲怆宁肯独自承受或者与陌生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细腻呈现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挣扎。

作者自序

1.其实我是这样认为的:

世上原本有很多路。有些,走的人少了,渐渐就不成了路。

2.我而今仍很年轻。

但在我更加年轻的时候,我对于文字的野心很大,动辄想要掌纳整个人间,动辄想要展览我的诉求,动辄说,世界……世界……

而今我觉得那很丢脸。文也好画也好,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象。所以我只想,写一些类似切口的东西。另:若能找准切口,已经不容易。

3.于是,谢谢你容忍过我那些,野心很大却力不从心的时年。

4.命运待我,这等优渥。以至于岁月是否宽宏,已不足为念。

我希望你也一样。即使不是,也请试着这样去感受。它就会是真的了。

5.这本书类似风景本身。不作任何纪念,诉求,或判断。它不过是……我踏上某一条渐渐已不成了路的路上,陪伴过我的云朵。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作者简介

笔名:七堇年

身高:167cm

体重:48~50kg

生日:1986年10月5日

星座天秤座

爱好:文字、音乐、电影、摄影(厌恶被拍)、旅行

学历:2003-2005年就读于私立高中成都外国语学校05级。高考前外语过GRE,并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复选的笔试口试中顺利通过,最后在高考中意外地败北,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于是改进天津外国语大学。目前获得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学位。

喜欢的作家/名人:鲁迅史铁生黄碧云安妮宝贝、陈绮贞、简媜、张爱玲等

【写作历程】

自幼学习绘画与钢琴近十年。中学时期过钢琴十级。她承认没有海量的阅读积累,却在小学时代想写本书,亦依然循规蹈矩地在母亲的教鞭下学钢琴、学画画、当大队长、当班长、上奥数班。中学时代接触过吉他,爵士鼓和电影的些许皮毛,后来发现唯一收获是借以走入表达这个世界的途径。曾经的理想有做漫画家和拍电影,至今仍耿耿于怀。成长中遇到很多的可贵,开始念念不忘要去祭奠那些人和事,于是找到成本最为廉价的表达形式,即写作,去防止自己向时光和记忆倒戈。正以在回忆和幻想之间流盼的浮躁姿态,向死而生。

2002年,堇年写下了第一篇文字《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她说,回顾昨日看到了写作带给我的另一种形而上的成长,而今看来已是噜苏繁冗的羞人之笔,但之所以鄙弃过去是因为有所进步。

七堇年在高中生活中遇上了一些可贵的朋友,令堇年受益匪浅,如曲和(成都市电子杂志《MOY》主编之一)等,过上了与写作、音乐、电影相关的生活。但与此对应的是,面对数学考试深恶痛绝的同时茫然无措。七堇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少数爱看的几本书手不释卷,因为反复的阅读早已烂熟于心,如史铁生的千字短文《秋天的怀念》,她经常在宿舍25瓦的小台灯下读。她第一次知道文字的力量是在语文课上做《秋天的怀念》阅读题,竟因不知不觉落泪而茫然无措。她自称,史铁生的作品是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与写作的滥觞,它在我心中永远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2003年,在《我与地坛》相伴的日日夜夜,她因尚未习惯住读生所必须习惯的冷清寂寞而停留在内心慌乱的年纪,文字的清净独处让她安之若素,执笔写下一些自认为言不由衷的文字——《北方》《幻听》《故城》《昨天》。

2003年下半年,在晚自习上始作《远镇》;寒假之前赴上海市参加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此前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文入围初赛),并以《在路上》一文获一等奖,装奖杯的红色纸盒尚有颁奖时王蒙的签名。

2004年,高二下学期晚自习上完成《远镇》,并将此文寄向朋友介绍的《岛》中,在读者回函表里排名第一。而这时她在权衡庞大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喷薄欲出的写作欲望时终究选择后者。她说,酣畅淋漓之处常常与文字交融而不能自已,那种旺盛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过程的顺利前所未有,但只是昙花一现,终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弃绝种种以倒戈,完成形式上的自我安慰。

2005年6月之后,高考败北之后的沮丧难以发泄而踏上旅途,萧索的荒原令她生情,有了几个短篇的轮廓。回家后写下一些无关痛痒的练笔,如《书信》。此文被曲和称之有沈从文的风骨,令堇年内心哗然,也有欣喜。

2006年,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

自发表《远镇》以来长期供稿于《岛》《最小说》,已颇具争议。郭敬明曾在hansey出走柯艾时把七堇年看作是他团队的核心成员。

2009年,出任榕树下第一社团“单行道”名誉社长。

2010年与柯艾期满后未续约,随后发表文集《尘曲》,分为游记、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尘曲》突破七堇年以往风格,笔法泼辣犀利,以不同年代出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主角:父,子,女,影射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巨大疏离,和拒绝沟通的交流枷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一天之间,隐藏的矛盾集中爆发。故事如戏剧般展开,每个家庭成员在心底的隐秘往事一幕幕上演:父亲早年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儿子作为一个非异性恋者隐藏多年的爱情故事;女儿在大学期间独特的经历。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虽然每天生活在一起却隔膜深厚。“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看起来紧密,实则各怀心事”,那些悲怆旧事宁肯与几近陌生的人分享却不肯与至亲之人坦白相对,全因中国式的亲情带着巨大疏离感和拒绝沟通的枷锁。细腻地呈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挣扎与纠结。

作品目录

代序:迟到十年的回信

自序

第一部分游记

01 西天

02稻城县

03 云的南方

04 你的名字叫红

05 玻璃之城

06欧洲之冬

07 国境之南

第二部分 散文

08沉默如谜的呼吸

09 赋得永久的献世

10 给世界上另一个我

11如果天空不死

12生如夏花

13 与君书

14 月光下我记得

15 再见敦克尔克,再见

16昨日以前的星光

第三部分 小说

17 尘曲 Prologue

18 尘曲 ACT I The Song of Dust

19 尘曲 ACT II Crucify My Love

20 尘曲 ACT III The Years of Addiction

读者评论

我才知道,我是如此的爱着你

生命之曲,竟是如此婉转动听——致《尘曲》

来到苏州市,渐渐地发现:这儿的天空似乎永远有着向人间说不尽的柔情,很多时候,都总是细雨缠绵。

曾经,似乎总是喜欢有着缠绵细雨的天气。这样,就可以找一个人声稀疏的地方,或是屋檐,或是廊前,或是窗边,静听雨丝诉说某种似乎永远也诉不尽、说不清的失落,私下里也在心中拼命挖掘那些滋长了很久、但自己却都解释不了的感伤。

曾经一度的以为,生命之于我,恐最大意义上的,就仅仅是一场黑色的虐人游戏——

落花虽有意,流水却无情;莎草含千愁,月光泻流觞。锐利的目光,每每捕捉到的总是人世间有形或无形的怀疑与敌意、耻笑与厌弃;敏感的触觉,也似乎总会感触到空气里时刻浮动着一股伤人的寒流。

我曾深深地喜欢阴雨的天气,因着内心深处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惧怕与不信任,我的双眼所能看到的空气里,似乎只有阴云细雨才懂我的内心——象征死亡的铅灰、缓慢流泻的湿气,只觉得这些,与自己的柔弱灵魂不断地撞击,以温柔的渗透方式,激起我内心一次又一次沉重而绝望的共鸣。

——像诸多尚且不懂得生命真谛的少年,总是会忍不住地伤春悲秋,满眼凄凉;总是心甘情愿地认为:一切存在的、与可能并不存在的刺伤,都是那般可憎却又似更加的美丽动人。我说不清这个人世给了我什么绚丽的光点,让我知道前方有希望的召唤;我曾爱着的,竟只是自己一直想以悲愤的声音喊出来的“美丽却令人伤痛与压抑的一片暗灰”。

但,梦里花落的青涩,总也会慢慢化去;年轻的生命,总是在无数真实存在以及自己头脑臆想出的种种敲打下被历练得更加成熟与坚硬;稚嫩的智慧也总是在看多了人世间什么才叫真正的爱与恨、冷与暖、安逸与挣扎之后,才渐渐具备了理性的成分。

——无缘无故的伤春悲秋、满心抱怨、满眼凄冷的代表着幼稚的年岁终究要在不觉间遁去身影。当生命在不觉间站到了生涩的终点与成熟的起点上的时候,才蓦然发现:曾经一度悲观地痛恨、却也无奈地深深爱恋着的灰暗色调,似乎有了另一种美丽的含义。

坚韧的生的本能,在越来越懂得接纳这个世界所给予的种种历练之后,总会在无形中督促你脆弱的心脏坚持坚持再坚持地跳动下去——当双目洞彻了现实中一切向生的挣扎与梦境里濒死的恐惧之后,方才蓦然觉得:活着,竟是一件多么美好也多么美丽的事情!

如今,我忽然这样想:一个完整而高贵的生命,很适合被赞赏地比喻为荒漠中的仙人掌科——在从鲜有湿润的细沙中探出脑袋的时候开始,便要接受烈日与狂风的残酷的爱抚,以及接受渐渐从自身生长出来的用以防御伤害、却会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伤害到自身的利刺。当沙尘滚滚涌来的时候,浑浊中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绝望的颜色,但若就此悲愤地倒下,你怎么还能看到有朝一日晨光下开出美丽花朵的自己的价值?

——活着!哪怕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是注定冷却的激情”!

写到此处,想稍稍停一下手中的笔了。我起身踱到了窗边——江南水乡。苏州市的天空,似乎永远有着向人间诉不尽的柔情,总是在大多的时候都细雨绵绵。现在,它在下着雨,透过无数细到极致、也密到极致的雨丝,看见温柔的白雾抚摸着无数的楼台绿树——暗影交叠,神秘莫测。视野的尽头,是一片因蒙着雾气而望不到尽头的微笑着的湖光。

——微笑。

我还是这么爱着阴雨的缠绵的天气。

生命,“因知晓这短暂渺小,所以怎愿只留一纸伤情于世?”

我的生命,你的生命,他们的,以及眼前这个世界的全部——我这才恍然的发觉:我竟是爱你爱得深沉,以致至死不渝!

岁月即使不如歌,我们也可以选择唱

第一部分,游记。有些似曾相识,一方面有一些在blog中贴过,或为专栏而写;另一方面,同为关注往事,看过七的另一些作品,再看这本的时候自然觉得熟悉。到第二部分散文更是,一些事情,之前的文章都或多或少的提起过。但也仅仅是些许熟悉感而已,多的还是成长的痕迹和生命的馈赠。文中有时会提起年少的不懂事,或不尽人意。但旅行和生活都交给我们太多。所以,回头看来时的路,感激总会比悔恨多一些?

另,七的文依然动人。我总觉得她是“造词专家”,我会边看边感叹:原来这两个字也可以组合到一起啊,好奇妙。这让我想起木心老先生。当然,还少不了一些不认识的字,我又会怀疑七不是不经常抱着一本字典研读,才会使用那些生僻字。当然,读者要是翻字典查那些生词也太影响阅读心情了,而且那些字词不认识,也知道它们表达什么。再有,就是那些巧妙的比喻,读来句句切肤,她真的能把那些细微的体验传达给看字的人。看的时候有很多想摘抄,但又急于读完,遂手边有笔时就划线,没笔时就回头多看几遍。

说回书名——《尘曲》。在没看到书,不知道任何内容的时候,我自己下的注解是:“过去的所有往事或许像尘埃一样,会变得渺小,变得卑微,但还是值得为它们唱支曲——《The song of the Dust》。”后来看自序最后一句:“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便自然地把Dust解读为“岁月的刻薄与荒芜”,把Song解读为“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在读游记和散文的时候依然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到开始真正读本书的重头戏,名为《尘曲》的中篇时,倒是有些疑惑了,这样一个由家庭维系在一起的三段秘密往事,应该换个其它的角度来解读《尘曲》吧,但我不得而知。我不是合格的读者。

整个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会好好地,好好地过下去的。”没有用“我告诉我自己”。大概,过去的那些人即使永远地错过了,但经历了那些事情后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而是带着曾经的“你”——“你”留在“我”身上,心上的所有。所以,其实每个人从来都不是“我”,而一直是“我们”——我和很多的“你们”。

七的微博有一条这样说:“对于看不懂《澜本嫁衣》的小读者,我只能说,唉,为难人家了……心智尚?,不喜欢的话情有可原,那书不适合他们;但是抱歉,我真的再不会为了照顾良莠不齐的理解层次,而折衷我的写作了。而今《尘曲》是一部很淡定的作品,是无关个人感受的真正的Fiction创作:关于几段如尘的旧事,和一些如井的拥抱。”

当年看《澜本嫁衣》时,好几次都不愿看下去,不住地说:“怎么写得这么惨,不忍心看了!”当然,最后还是忍着看完,然后惊讶于同龄人如此早熟的叙事。真的,那些看来都不忍多想的场景,作为书写者的她是以多强大的内心支撑写下的?或者以我幼稚的心态会这样想:一个人得经历过多么凄惨的过往,才能刻画出如此剧烈的疼痛?想来是我内心太不强大,想象力也太缺乏。。所以,这次依然惊讶于同龄人能写出如此像耗尽生命才能体会的那些爱或恨。

自序中还有:“文也好画也好,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像。所以我只想,写一些类似切口的东西。”这么看来,七也只是大胆给了我们一个提议,提醒我们谱一首《尘曲》,至于演奏出什么样的旋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旋律。也便可以像七自己说的:“不论是散文游记,还是中篇小说——他人的旅途与爱情沉没于内心,无从?捞。我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读到我们自己。”

参考资料

七堇年 Qin Zhao.豆瓣读书.2023-11-08

尘曲.豆瓣读书.2023-1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