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更新时间:2023-04-09 18:37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1809-1852年),俄语名为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英文名为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尔省。笔名果戈里(俄语:Гоголь,英译Gogol),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

果戈里于1809年4月1日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他父亲是个戏剧迷,在父亲的影响下,果戈里从小就喜爱戏剧。十二岁时进入中学,在学校的剧团里,初步显示出他在戏剧方面的天才。十九岁中学毕业后,果戈里来到圣彼得堡,先后当过公务员和教师。二十一岁时,他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夕》。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因此获得巨大声誉。随后他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外套》和《狂人日记》。1835年《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的出版,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二十七岁时,他写出著名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以惊人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外省官僚集团的丑恶嘴脸。戏剧上演后获得极大成功。他因此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而避居国外。他先后到过瑞士巴黎、罗马。三十二岁时在罗马完成著名长篇小说《死魂灵》的写作。同年十月,他回到莫斯科对小说进行最后的修改。三十三岁时发表《死魂灵》,这部小说以辛辣的讽刺笔调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并奠定了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死魂灵》的发表,使得果戈里又一次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他再次出国达六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因长期脱离俄国社会和受到反对革新的斯拉夫派包围,思想逐步走向反面。三十八岁时发表《与友人书信》,为专制政体辩护,因而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批评。果戈里思想的转变,导致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危机。这段时间他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他企图表现俄罗斯生活的光明面,立意写一批好农奴主。三十九岁时他回到莫斯科。四十三岁时,他对自己修改多次的《死魂灵》第二部极不满意,终于下决心把它付之一炬!在烧毁《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后的几天,果戈里病逝于莫斯科。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俄罗斯散文之父”。1842年,他创作的《死魂灵》成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创作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对伊万·冈察洛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1809年4月1日,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庆采村。果戈里出生六周后,父母将他从索罗庆采带到了乌克兰中部的瓦西里耶夫卡——曾经的普钦斯基田庄。在那片田庄之中,八根仿木结构的精致圆柱成为带小阁楼的白色平房的标志性支撑,至今依然可以一睹其风采。在这里,果戈里度过了长达九年的浪漫田园时光,他经常在田野间闲逛,因此练就了超强的专注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专注地研究民居、教堂、集市以及街上各式各样的大车、士兵和商人,并总能发现一些奇妙的东西。果戈里在《死魂灵》第一卷中对此进行过回忆:"……在很早的时候,我的少年时代,在我那飞逝而过的童年时代……任何一件哪怕仅带有一点引人注目的特点的东西,都会让我止步停留,为之惊讶不已……所有这一切都被收入我那稚嫩而敏感的目光……我都会看得津津有味……都会引我入神、遐想联翩,去探究起他们颠沛困苦的生活来。”果戈里透过夏夜的星辰虫鸣、祖母讲的神秘故事,看到了民间传说的魅力,逐渐萌生了对乌克兰民俗音乐、传说和民间戏剧的热爱,并为其后来的创作积累了良好的素材。农村生活促成他写成了《狄康卡近乡夜话》《马车》《死魂灵》等与农村有关的作品。

他的父亲瓦西里原本在驿站任职,后来辞职回乡,开始经营农庄。父亲喜爱戏剧,并且颇具戏剧才华,闲暇时曾写过几部喜剧,当这些剧作在当地上演时,他还亲自登台扮演过角色。果戈里的母亲很有表演才能,“擅长鲜明地展示那种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受到艺术熏陶的果戈里,从幼年起就拥有了滑稽地模仿他人动作的才能,这为后来他在涅仁学校的戏剧表演奠定了基础。

果戈里曾经模仿过家里的一位亲戚一一特罗钦斯基。他在特罗钦斯基家做客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各种演出、假面舞剧、猜谜活动。这些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果戈里的生活,也为果戈里打开了最初的戏剧启蒙大门。

青少年时期

1828年,果戈里毕业后与俄罗斯政论家达尼列夫斯基相约结伴去往圣彼得堡彼得堡,可是他找到的只是小公务员的职位,过的是贫困简陋的生活,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熟悉了俄国官僚制度和彼得堡生活。

1829年至1831年,果戈里先后在圣彼得堡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供职。1829年,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发表了《汉斯·丘赫尔加坚》这一长诗,用的是真名。这首长诗使他登上了俄国文坛,但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关注。中学舞台的成功让果戈里意识到自己也许该试试戏剧的道路,于是转身尝试了小说和戏剧舞台。1830年,他以“果戈里”(Гоголь,他的姓氏的一半)为笔名发表了小说《圣约翰节前夜》,这部小说得到了诗人瓦西里·茹科夫斯基的赞赏并且给了他一份举荐信,张罗让果戈里在爱国女子学院担任历史课教员。1831年,果戈里结识了亚历山大·普希金,这给予他的思想和创作以良好的影响。

名声大噪

1831~1832年,果戈里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集和第二集,获得很大成功,并受到普希金的好评。从此果戈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揭开了俄国文学史上的“果戈里时代”。1834年,他进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当副教授,教授历史,伊凡·屠格涅夫就是他的学生之一。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作家转向当代生活的题材。收在这一集子中的《旧式地主》、《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中,虽然并未接触农奴制度的本质矛盾,但却描绘出一幅小地主庄园和外省市镇黯淡、猥琐的生活图画。同时,作者还创作了《塔拉斯·布尔巴》,以乌克兰哥萨克英雄史迹与旧式地主的生活作鲜明的对照。同年,果戈里发表了一组揭露彼得堡生活矛盾的小说《彼得堡故事集》。

1831年五月,果戈里通过晚会被介绍给了和妻子一起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普希金。1831年11月份果戈理去拜访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和果戈里几乎整个夏天都在巴甫洛夫斯克的皇村待在一起探讨文学。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并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离职,专事创作。作品于1836年发表。1836年6月,果戈里离开俄国,先去德国瑞士法国,第二年3月迁居罗马

晚年生活

《钦差大臣》演出后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果戈里被迫于1836年离开俄国,侨居法、意等国,潜心写作《死魂灵》。1842年《死魂灵》第一部在圣彼得堡出版。《死魂灵》第一部发表后果戈里的思想矛盾日益加剧,创作上也遇到很大困难,没有再写出重要的作品。果戈里痛感社会的黑暗,在创作中揭露批判官僚农奴制的腐朽,但他看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只是寄希望于道德的感化,晚年更痴迷于宗教,政治上日趋保守。他思想上的动摇和矛盾集中反映在《与友人书简选》(1847)中。他在这本书信选集中宣扬博爱、宗教神秘主义,为君主主义和农奴制辩护,遭到进步派的遗责。别林斯基写了《给果戈里的一封信》,对他的错误观念作了愤怒的批驳。

果戈里在创作《死魂灵》第二部的期间认为自己的精神受到严重干扰,因此他决定要去耶路撒冷朝圣,为自己祈求继续生活和写作的权利。但是,他在圣地发作了“耶路撒冷王国综合征”(一种在访问或生活在耶路撒冷时突然产生的强烈的宗教妄想状态,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模糊和极度兴奋)。回到俄罗斯后就陷入了疯狂状态,发作躁狂时撕毁手稿,发作抑郁时陷入沉思。19世纪40年代,果戈里的创造力衰退,创作遇到瓶颈,而这时青少年时期受过的宗教教育在他心中逐渐占了上风,他的思想陷入混乱,并因此创作出《与友人书简》。在作品中,他歌颂保守官方教会并一改以往的坚定立场,为俄国农奴制辩护。果戈里在创作这部作品时试图在这部新著中塑造一些正面的官僚地主形象,写出乞乞科夫灵魂更新、改恶从善的变化。但这与果戈里的进步民主观念相冲突,而且完全违背了生活发展的真实逻辑。果戈里处在复杂的思想矛盾中,对自己的新作始终缺乏自信。1845年完稿后曾焚毁一次。1851年重新写定手稿,于1852年再次焚毁。同年3月4日果戈里病逝于莫斯科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钦差大臣》

故事发生在俄国一偏僻的小城,当以市长为首的官僚集团听到钦差大臣要前来此地视察时,便感到惊慌失措,错把一个过路的圣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科夫当成了钦差大臣,对这个假大臣拼命巴结,阿谀奉承。甚至市长想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钦差大臣以掩盖自己的丑恶行径。正当市长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真的钦差大臣来了,喜剧以哑剧告终。果戈里以超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贪污成性的市长、以权谋私的法官、害人的慈善医院院长、偷拆别人信件的邮政局长,真实地反映了官僚阶层的腐败。

果戈里的《钦差大臣》(imperial envoy)标志着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进人了高峰,此剧一反当时俄国戏剧舞台上毫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笑剧和传奇剧的做法,在继承俄国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以社会主要矛盾——官僚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基本社会冲突的社会喜剧,并以典型生动的形象、紧凑朴素的情节和深刻犀利的讽刺,跃居当时世界剧坛目前列。

《死魂灵》

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查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1853年前后就开始创作的长篇小说《死魂灵》(МЕРТВЫЕ ДУШИ)在1842年的首次出版后震撼了整个俄国。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社会现实被揭露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批判倾向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荒诞性

果戈理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围绕着故事而展开的,但是故事的编排与发展却是荒诞不经的。在这种荒诞不经的故事中,作者安排一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俄罗斯当时的社会风貌,引导读者去感受俄国社会与俄国专制制度的残酷性。如《死魂灵》选取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荒诞故事来揭露当时俄国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以“小人物”为主角

果戈里主要通过描写普通的“小人物”命运,以表现俄罗斯精神。在创作《狄康卡近乡夜话》时,果戈理就开始把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堂差役、乡村的小伙子和姑娘)作为作品中的人物。在《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中,他开始关注生活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对地位卑微、备受歧视的小公务员、小人物寄予深厚的同情和关怀。

传神的生活真实

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亚历山大·普希金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使俄罗斯文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性、独创性和“十足的生活真实”。果戈理的全部创作,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到晚期的长篇名著《死魂灵》,无不给人一种题材平凡,构思朴素,描述自然,形象逼真,意境优美,情节新颖的感觉。其中取材现实,揭露沙俄黑暗的农奴制的作品,固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没落哀朽、卑微庸俗的生活真实;就是那些取材于民间传说,充满着浪漫主义奇异色彩的作品,也不乏俄罗斯人民风土人情的生活气息。

辛辣的幽默讽刺

果戈里采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无情地鞭鞑社会的黑暗面,来揭示没有人性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迫害。但他的目的更在于,通过这种讽刺与鞭鞑,使人们认清人性。如《死魂灵》取材于社会底层, 通过讥讽锋芒直指社会陋习。在作者锋利的笔下,形形色色贪婪愚昧的地主,腐化堕落的官吏以及广大农奴的悲惨处境等可怕的现实被揭露得淋漓尽致。《钦差大臣》运用夸张与反讽的方式,以幽默荒诞的笔调,塑造了当时社会官员群像,揭露与批判了俄罗斯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与腐朽。

浮雕版的肖像描写

果戈理在描绘人物的外貌时总是准确地抓住人物外貌与人物性格内在联系的主要特征,集中地加以勾画,既使人物的外貌浮雕般地铭刻在读者的头脑里,又使其成为通向人物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果戈理在描写泼留希金时通过对泼留希金令人鄙夷的外貌的描写,特别通过他那双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的老鼠眼睛,那个总是被唾沫沾湿的下巴和那身脏得像抹布似的破衣服的描写,便把泼留希金那种贪婪吝啬的病态心理和地主阶级面临腐朽没落的凄凉命运揭示无遗。

主要思想

改革批判

黑暗丑恶的社会现状让果戈理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和痛苦。他创作出《死魂灵》通过文学的方式向俄罗斯社会现状提出批判和挑战。果戈理主张的是改变和完善现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改革,从国家体制到人的灵魂,从教会到文学,从农业到戏剧——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变和完善。不是破坏,而是改造,是建设。他将躲在农村的无名之辈拿出来作为自己的创作主角,他们埋头生活的背后掩盖的是黑暗和堕落。他并不是妄图想骤然地改变国家秩序,他的理想有理性的修补和完善国家社会的制度,让长世纪以来形成的宗法社会制度和习俗复兴和焕发新的生命力。

尽管果戈理对社会秩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他还是认为国家体系是不能毁坏的。人们经常把果戈理的作品看作是对社会秩序的完全否定和对国家制度的深刻批判。然而他自己却说,在作品中嘲笑和批判的不是国家的根本体制和政权机关,而是其“畸形的现象、不正常的发展、错误的栓释、愚蠢的应用”。果戈理认为,现行的社会制度是雅威安排好的,是符合上帝意志的。庸俗和丑恶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的普遍道德堕落。果戈理把改造现实社会的目标首先放在权力阶级和国家机关官员的良心上,寄希望于理想君主和省长们的贤明和仁爱上,认为他们应当成为下属的榜样。

如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在于揭露沙俄的现实,号召人心向善,并指出俄罗斯的新生之路。作者企图在《死魂灵》中勾勒出整个俄罗斯国家的今天和明天,在作品中写出自己的爱憎,寄托自己的理想。果戈理把全部的爱献给了他的祖国俄罗斯,在全书的抒情插叙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俄罗斯哀其不幸,恨其不振,盼其奋进的满腔深情。

宗教主观

果戈理从小受到笃信宗教的母亲的影响,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后来在涅仁中学时,受到十二月党人民主思想的熏陶,毕业后又受到亚历山大·普希金别林斯基等进步人士的影响,加上他本人所处的比较低下的社会地位,因此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采取批判态度。在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民主主义思想在他身上占了上风,他的世界观的主导方面是进步的。但是在这段时期,他与斯拉夫派波的果津、谢维辽夫、阿克萨科夫兄弟等关系也很亲密,并受到他们的消极影响。到了四十年代,斯拉夫派、西欧派与革命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愈来愈激烈。在果戈埋的《死魂灵》第一部出版后,双方围绕这部作品的理解与评价问题展开了火力很猛的论战。果戈理幻想寻求中间道路,但他失望了。他的精神感到苦闷。加上病魔不断折磨着他,对他的情绪也起着不良影响。他在国外关系密切的好友如斯米尔诺娃和阿·彼·托尔斯泰伯爵等,都是些宿命论者和宗教狂。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小就有神秘的宗教观念的果戈理,便一头栽入雅威的怀抱中了。他认为:“上帝的爱是无边无涯的,渺无止境的,永恒的。”在1842年和1844年,他热衷于研究神父们的著作和圣徒传记等,读了大量有关宗教方面的书。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随身携带着一本《福音书》。他宣扬禁欲主义,进行一些宗教道德的说教。

他主观上是为祖国探索出路而写作的。但是四十年代中期以后,他背离了民主主义的立场,这就使他的作品遭到失败。他侨居欧洲期间,看到欧洲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竟认为革命行动是纯粹的破坏。他对广大人民英勇的革命行动既不理解,又感到害怕,对俄罗斯的人民解放运动也采取否定态度。他幻想通过宗教和道德自我完善来消灭统治阶级的恶行,甚至把俄国的希望寄托在贵族身上。1846年,他为《死魂灵》第一部第二版写序言时居然赞扬贵族是“人民之花”。当他于1848年返回祖国之后,主观上企图更多地了解俄国,并曾努力收集各方面的材料。但是他处在反动阵营的友人的包围之中,思想危机一天天加深。他力图在农奴主中寻找正面人物。于是在《死魂灵》的第二部中,出现了理想化的地主康士坦夏格罗之流。就连卑鄙无耻到极点的乞乞科夫在道德感化下居然也变成了好人。

文学影响

本国影响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自然派”文学的创始者。

19世纪30年代,果戈里和普金希的小说对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俄国文学的主题内容,建立了俄国现代小说的典范。果戈里在普金希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果戈里时代”。

果戈里的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讽刺和批判倾向,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同时他对伊凡·屠格涅夫伊万·冈察洛夫罗季翁·谢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杰出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独特的表现现实的手法,为这些作家争相效仿。

世界影响

20世纪初,果戈里的《鼻子》、《外套》和《死魂灵》等作品被陆续翻译为中文,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养料。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在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启发下创作而成的,而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小说《升官图》则是在《钦差大臣》的影响下创作的。

相关争议

2009年4月1日,是果戈里诞辰200周年。就在俄罗斯热热闹闹地纪念他们的伟大文人时,乌克兰人坐不住了。很多文艺界人士高调表示,果戈里明明就是乌克兰人。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乌克兰人甚至在果戈里的家乡波尔塔瓦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节:书店里到处是乌克兰语版的果戈里小说,其译者甚至擅自改动了书中的句子,将“伟大的俄罗斯大地”变为“伟大的乌克兰大地。”乌克兰人的一系列举动,大大激怒了俄罗斯文学界。于是,两国开始了一番“果戈里国籍”争夺战。

俄罗斯学者愤愤地表示:“乌克兰人宣布果戈里为他们所有,意图以此在欧洲文明中谋得一席之地,这样,他们终于拥有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果戈里用俄语写作,用俄语思考,大半生都在俄国生活,死后也长眠于此。他是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没什么好说的。更何况,只有莫斯科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家果戈里博物馆。”听到这些,乌克兰人马上反唇相讥:果戈里生前,俄国人何时重视过他?当他怀着一腔热血来到圣彼得堡,彼得堡却并不理睬。为了谋生,他甚至去应聘过演员。为了完成自己的文学理想,他只能到处做食客,竭尽所能推销自己。当他抱着为俄国政府清除弊病的目的写出《钦差大臣》时,却招致政府官史的一致斤责和咒骂,骂得他不知所措,只好躲到国外去。他所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都被当时的俄国政府贬得一文不值,这大概也是他将呕心沥血写成的《死魂灵》第二卷付之一炬、郁郁而终的原因。乌克兰认定,果戈里不仅生前没有受到俄国人的善待,死后也一样。就说莫斯科那家“不伦不类”的果戈里博物馆,怎么看,都像是为了纪念“临时搞出来的”…其实,俄乌两国对于作家国籍的归属也并非都像对待果戈里这样,非要争到自己头上,有时则恰恰相反。之前,契词夫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老别墅因为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俄乌两国便为谁来支付修房费用而互相推诿。从果戈里的国籍之争或许也可看出,俄罗斯、乌克兰屡次上演的“国籍争夺战”,多多少少是沾上了些政治色彩的。

作品改编

电影

1949年美国喜剧电影《钦差大臣》上映,该片由亨利柯斯特执导,丹尼·凯耶沃尔特·斯勒扎克等主演。 影片改编自果戈里的喜剧《钦差大臣》,讲述了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圣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的故事。

1952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了改编自果戈里的喜剧《钦差大臣》的电影《钦差大臣》,影片由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执导,Ю·道鲁别也夫,А·乔尔吉也夫斯卡雅,Т·诺索瓦,И·巴甫连柯,С·布林尼阔夫,М·杨申等领衔主演。

舞台剧

1836年果戈里《钦差大臣》在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首演。

2011年,改编自世界文学经典《死魂灵》的舞台剧在马林斯基剧院首次上演。

2015年8月,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两场果戈里的经典剧作《钦差大臣》。在上海演出的《钦差大臣》是该剧院这部作品的第十个舞台版本,导演瓦列里·福金执导该剧。

傀儡戏

2003年8月,中国傀儡戏版《钦差大臣》首演。该剧根据[俄]果戈里同名话剧改编,编剧为王景贤,演出团队是中国泉州市木偶剧团。该剧曾获中国文化部“中国话剧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剧目金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中国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化新剧目奖”、剧作奖、导演奖、集体表演奖;2004—2005、2005—2006“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

人物评价

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评价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果戈里是“俄罗斯散文之父’’。

俄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罗赞诺夫评价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在俄罗斯的文学中再也没有比果戈理更难以理解的人物,无论读者向那口井里看得多么深,也永远看不到底。

俄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评价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果戈理拥有着强大而崇高的非凡的才能。他是文坛的盟主。他站在亚历山大·普希金所遗下的位置上面。

后世纪念

诞辰纪念

2009年4月1日,是果戈里诞辰200周年,俄罗斯为了表达对‘‘国宝”的怀念,把2009年定为“果戈里年”。从年初开始,果戈里纪念活动就大张旗鼓地举行:学术研讨、艺术展览、戏剧节、影视作品展映等,林林总总达1500项。

果戈里墓

果戈里墓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新圣女公墓第2-12-21号。

果戈里邮票

1952年苏联发行了纪念果戈理逝世100周年邮票。

果戈里博物馆

尼基塔街位于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1848年到1852年,被誉为“俄罗斯散文之父’’的果戈里(又译为果戈理),正是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处二层豪宅里,在孤独与疾病的折磨中度过了他最后的四年时光。昔人已逝,如今,这里被设为果戈里博物馆。慕名前来的游客仍然能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感受到果戈里的生活痕迹。果戈里博物馆是一方静谧的小院。绿树掩映、花朵环绕的院子中,仁立着不朽的果戈里雕塑。这座雕塑是安德烈耶夫在1909年为纪念果戈里百年诞辰而创造的。

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大街是一条以俄罗斯文学家果戈里命名的街道,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果戈里大街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2003年9月28日改称果戈里大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