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县 :原山东省德州市下辖县

更新时间:2024-09-21 10:20

平北县曾位于平原县东部,平、禹、临、陵四县交界处,北纬37.11度,东径116.38度,地势西南东北走向逐步趋低,村庄最高点为水务村,地面最高点在宋家寨村北侧150米处。平北县 在鲁西北。1946年5月析平原、禹城市临邑县三县部分地置。县人民政府驻今平原县王凤楼镇王风楼村。属渤海行政区第二专区。1950年1月5日撤销,辖地并入平原县。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为禹疏九河之一的“鬲津”境地。王莽八年黄河二次大徙,流经本区域千余年,形成了东部边沿地带的沙河槽状形的流行通道。二次大徙决于魏郡元城(现河北省大名东一带),利津县入海。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三次大徙时,平禹边界张士府古河道逐渐淹没废。

随着岁月的逝去,时代的变迁,古老的安徽萧县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利于民,特别是古赵王河、朱家河(朱家河一说从明朝始)地开发利用,使平北县区域的人民,辛勤劳作,世代繁衍生息。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平北县做为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以及和平时期政治经济的区域中心,乘着时代的列车,前进到二十世纪末,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

自一九三九年冬开始,115师五支队一部来到平禹八区张士府一带后,发展党的力量,开展抗日活动,动员群众抗战,不当亡国奴。1939年十月,由部队调入临邑工委的王林华同志(又名邓林桦),自田庄大沙河一线,由东往西深入到张士府区域的田庄、前后卢、姜庄、几张屯、张士堂等村,发展党的力量,建立地下党组织,先后发展了几张屯村张信、田庄村田方、张士堂村柳佃栋(又名李春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柳佃栋被任命为八区区委书记,刘寿祥(又名李玉友)任区长。

1940年1月,建立了区公所,驻小宋、宋家寨、水务等村。平禹工委建立,书记王希平,平禹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霍仙舟。10月份平禹县工委分建平原工委,禹城工委。平原工委书记王希平,县长王其元。1941年期间冀鲁边鲁北二地委宣传部长关锋,(又名周玉锋),代号530,抗日民主县长霍汕洲,他们经常活动在水务、宋家寨一带。关锋住水务村牟金选家,发展牟金选为中共地下党党员,牟金选还给关锋当勤务员,跟随关锋领导的冀鲁边“青干训”活动,并任水务村第一任支部书记。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鲁北支队扩编为115师17团,团长龙书金,政委曾绪清。12月,17团三营接替二营,仍活动在平禹边界张士府一带。

1943年3月,平原、禹城工委,再次合并为平禹县,陈文惠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周今生任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

1946年5月平禹再次分建平北县、禹城市。平北县驻地现王风楼镇王明川村、张辛村,县委书记潘子明,县长尹一农。尹一农南下后王林华任平北县县委书记,李玉友任县长。年冬,全县大参军,1500余名热血青年涌跃参军上前线,渤海区子弟兵——山东解放军第七师11000名将士由师长杨国夫、副师长龙书金率领,由阳信县山海关区挺进东北林海雪原,参加了辽沈战役

1947年平北县上千人支前,1948年6月800民工支前,平北八区周庄担架队,被授予支线模范担架队,县长尹一农签发了奖状。

从1940年到1948年,平禹、平原、至平北八区区委书记分别是:柳佃栋、刘润明(又名朱其蛟)、李少昌(又名张成杰)、张天成、刁清林。区长分别是:周克明、段尔禹(牺牲在1939年9月前卢战斗)、杨秀祖、刘润明(兼)、李玉友、王崇、孙炳章、仇静生、徐世良、马玉琢、崔紫云(崔为区委公开后第一任))。

1950年平北县撤销后,张士府平原县马腰务区,区部在马腰务村。1958年撤区并乡,称谓张士府乡。9月份人民公社成立,初为三大李人民公社,曾一度称谓东风人民公社,社址三大李村,后迁址王风楼村,称王风楼人民公社。

1965年4月,王风楼公社一分为二,三大李村以东划为张士府,成立张士府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张士府村。1984年社改乡,称谓张士府乡。分社前的三大李人民公社,第一书记王荫兰,第二书记孙成跃。分社后张士府人民公社,第一书记孙连营,1967年方化远任党委书记,1968年李秀岩任书记,1970年郭传和任书记,1984年李书尧任书记,1989年石锋任书记,1993年张勇任书记,1995年纪书华任书记,2000年合并乡镇前刘春意任书记,调整合并到王风楼后孙军任书记。至此张士府做为革命和建设的区域指挥中心,经历了由秘密区委、区公所到二十世纪末撤乡并镇,60年的历史沿革。

赵王河(朱家河)张士府区域,由于先民的早期繁衍生息,自汉以来就有村落形成。尤其称道的是,刘备脱险的水务村;安德县古址的马腰务村;通往鲁西运盐官道上的李汉村、老官庄;九缸十八窖的辛寨村(原名大辛庄);官宦辈出,锦衣、御史巡抚知州等六位京官的宋家寨村;筑围练勇保朝拥政的邓庄村。在这些村里曾有不少古迹、庙宇、名胜,水务村有水月寺、杨家冢、水旱码头、北顶娘娘庙陕西药王庙。宋家寨村有乡贤祠。另外,水务刘备脱险,铁拐李偷锅,杨给事金头玉臂的传说家喻户晓;辛寨村九缸十八窖之说数百年相传;宋家寨村自明朝建文年始宋忠宋仕等六七位名门望族官宦,史载家乘国传;邓庄村干爷翼廷筑围练勇,保朝拥政标榜史册,碑碣佐证;田庄村四界首遗址,更是名扬平禹临陵四县。

总之,张士府虽地处城邑僻乡陲壤,但只要打开扉页,便是一部值得称颂阅读的好书,虽然做为政治经济的版图,定格在世纪的变迁中,但勤劳勇敢的张士府人民,无不感到昔日的辉煌与骄傲,以及历史人文的厚重。

今日张士府乘着时代的列车,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处果蔬飘香,花红柳绿,政通人和,安居乐业。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优化调整,民生城乡一体化,社区安居,小康社会的建设,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足的张士府,象一盏耀眼的明灯,闪烁在古赵王河畔。

附:版图上消失的村庄

翻开张士府的前页,部分村庄业已消失,它们是:

水雾、水坞村-----水务村前址名

王道屯----张士府村前址名

小夏庄----前王村前址名

小曹庄----张席村前址名

小李庄李大鼻前址名

大辛庄----辛寨村前址名

小辛庄----王丙真前址名

冯庄------高庄村前址名

屯、张屯----几张屯

王学仁、王孝仁---王小仁前址名

刘张庄----宋升村前址名

高行村----前卢村邻,迁临邑李家庵

两不招村--匡庄、李万庄之间

徐光照庄---徐庄前村名

杨疙瘩、杨家堂子村---杨庄村前址名

老婆庄----老官村前址名

周将军庙---张士堂村前址名

王姑娘村----小王村前村名

小董村-----并小牟村(消亡最晚的村庄)。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