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下的种

更新时间:2023-03-23 16:44

平贝母(学名贝母属 ussuriensis),为百合科百合科贝母属(Fritillari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吉林市黑龙江省等地,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通常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的林下、草甸或河谷中。

平贝母植株长40~60厘米,最长可达1米,鳞茎扁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叶轮生或对生,在中上部常兼有少数散生的,条形至披针形;花1~3朵,紫色而具黄色小方格,花丝花柱均具有乳突;蜜腺窝在花背面明显凸出;具4~6枚叶状苞片,顶端花的苞片常与叶合生,下面花的苞片常不与下面叶合生,先端卷曲;花果期5~6月。

平贝母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鳞茎烘干后即为一味中药材,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由于其药用价值,遭受频繁采挖和砍伐,从而导致其栖息地破坏、生境退化或丧失,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6年被国家评估为易危物种,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历史记载

川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记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图经》中记载“今河中、江陵府、寿、随、郑、蔡、润、滁州市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此有数种。”本种因鳞茎呈扁圆球状,形如聚贝子,又兼扁平,故名平贝母。

形态特征

长约40~60厘米,可达1米;鳞茎具2枚鳞片,直径1~1.5厘米,周围常有少数小鳞片,容易脱落。

叶轮生或对生,条形至披针形,长7~14厘米,宽3~6.5毫米,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茎生叶达17枚,最下叶3枚轮生,在中上部常兼有少数散生。

花1~3朵,紫色且具黄色小方格,下面花叶状苞片常不与下面叶合生,顶端花叶状苞片通常与下面叶合生,先端卷曲,宽0.5~1毫米;外花被片长约3.5厘米,宽约1.5厘米,比内花被片稍长且宽,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五分之三,花药近基着,花丝具小乳突;花柱也具有有乳突,柱头裂片长约5毫米。

果实和种子

蒴果无翅,宽倒卵形,具6圆棱,3室、顶裂。果实内含100~150粒种子,种子扁平,半圆形至三角形,呈黄绿色。

物种分布

野生平贝母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市黑龙江省三省,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主要群居区域为长白山脉延脉,地处东经123~135度,北纬40~48度;在吉林的抚松县通化市临江市,以及北京昌平等地有栽培;在美国中北地区的明尼苏达州朝鲜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的区域,均存在平贝母的适宜生长区。

生长习性

平贝母在温带地区广泛分布,常生于海拔800米以下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或河谷,湿润的山脚坡地阔叶林下,山地灌木林带及林间空地。这些地方的土壤多为土层较厚、质地疏松、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棕色森林土及山地黑钙土,土壤含水量多为20%~30%,pH值在微酸性至中性间。

平贝母是一种早春植物,春季土壤化冻即萌发出土,地温在2~4℃时开始抽茎,13~16 ℃时进入生长盛期。其花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果期5月下旬至6月,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怕干旱和炎热,当气温超过28度,地上植株枯萎。

栽培时,从种子播种到开花结果成株形成需4~6年时间,生长过程可大致分为线形叶时期、鸡舌头叶时期、四平头时期和灯笼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生育期短,约60天左右,每年在较凉爽的春季和秋季生长,在夏季和冬季休眠。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平贝母生命力强,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有性繁殖,以自花传粉为主,虫媒异花传粉为辅的兼性自交。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平贝母种子于6月陆续成熟,采种后稍晾干,随即播种,当年并不发芽出土,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待翌年4月初开始生长,4月中旬子叶出土。播种后需覆草苫子或树条,以保持土壤湿度,周围设防风障,以防人畜践踏;土壤需肥沃、疏松、排水良好,以富含腐植质的沙质壤土最好;翌春出苗后,需注意除草和灌水;此外,种子繁殖虽然能提高繁殖系数,但是生长缓慢,收获周期长。

鳞茎繁殖

鳞茎繁殖就是用子贝进行繁殖,平贝母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中繁殖系数最高的一种。每年8月中旬之后,随着气温下降,更新芽逐渐形成,在鳞茎外缘、基盘等处开始分生大量子贝;翌年植株枯萎后,子贝逐渐脱离母体,于九月份形成越冬芽和新根,于第三年成为独立植株,共历经二年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地上部已全部枯萎后再行采挖。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需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腐殖土或黑油松软土,土壤前期可栽培豆类玉蜀黍属或蔬菜等作物;还需施加优质堆厩肥、腐熟饼肥、三元复合肥等肥料,耕地翻匀,整平,作。

栽植鳞茎

一般于6月上旬至下旬进行栽种,选无病、无破损的鳞茎,按大小分级,按一定间距栽植、覆土,干旱高温地区应适当灌水、松土。

田间管理

早春,平贝母出土前清理田园,拣出杂物,出苗后随时拔除禾本科杂草,植株枯萎后,结合间种遮荫,进行除草松土,宜浅,免伤鳞茎,也可于休眠期进行化学除草;春季视情浇水2~3次,雨季要清沟排除积水;每年需追肥2~3次,第一次在展叶时,需追尿素肥,第二次在摘蕾后,开花前需追三元复合肥,第三次在冬季清园后需追施盖头粪,即均匀覆盖打碎的粪肥;非留种地植株,应及时摘蕾,以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鳞茎生长;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植株枯萎前,在畦两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遮荫、降低土温;其茎杆细弱,易折弯,需用玉米秆、高粱秆等物架设防风栏,以防植株倒伏。

病虫害防治

锈病用甲基硫菌灵、福星、硫悬浮剂混合喷治;黑腐病用大生、百菌清多菌灵混合防治;蜡、金针虫等可用辛硫磷制成毒饵诱杀。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居群现状

野生平贝母以小居群规模,零散分布在山区,群落伴生被子植物门物种丰富,但每个居群内物种较为单一。平贝母生存环境特殊、生态位狭窄,基本限于湿润的灌木林带、林间空地、山脚坡地阔叶林下等能为平贝母生长提供荫蔽环境。在中国,野生平贝母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林三省,尤其集中于长白山山脉及小兴安岭南部地区;在国外,仅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发现。

栽培现状

全球共计四个国家有平贝母的适宜栽培区域;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占到总分布区面积的68.9%,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温带阔叶混交林地带;其次为美国,占到总分布区面积的 25.3%,主要位于中北地区的明尼苏达州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朝鲜宜栽培区域面积占比5.3%,该部分区域与东北地区接壤,气候条件相似;俄罗斯也有一小部分的适宜栽培区。

平贝母在中国的最大生态相似度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与现阶段平贝母的主产区一致,与野生平贝母分布区相似;黑龙江省适宜栽培的面积最大,占全国最适栽培区面积的55.1%,包括宝清县虎林市尚志市五常市林口镇密山市等县(市);吉林省最适栽培区包括敦化市蛟河市榆树市口前镇舒兰市磐石市等县(市);辽宁省最适栽培区包括宽甸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凤城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县( 市) 。

致危因素

由于农民大规模的栽培,最终导致了庞大的产量和库存,市场供过于求,土地荒废;野生平贝资源长期无计划的采挖,野生个体急剧减少,周围的植被也遭到破坏;很多地区对土地、森林等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平贝母无法生长繁殖。因此,采取相应的平贝母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保护等级

川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是常用的名贵中药。1984 年颁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将其定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于2013年被收录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中,2016年评估等级为濒危,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原地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制订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等相关法规和行政规章,据此,相关学者建议,可向产区群众宣传保护资源的重要意义;采取合理采挖、挖大留小、积极繁殖、扩大栽培等有效措施;推进包林到户,维护平贝母赖以生存的森林环境。

用途

平贝母是东北地区特产药材之一。其药用部分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鳞茎。5月下旬或6月上旬采收,将鳞茎挖出,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烘干或炕干,每667平方米可产鲜川贝母250~500千克,折干率在35%左右。其味苦、甘,性微寒,主要含有西贝素、贝毋辛、夫甲_p_异街体生物碱奄萄糖贰、幽体生物碱等,主治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百日咳等咳嗽、痰喘之症,以及溃疡淋巴结结核乳腺炎、疮等,但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此外,在平贝产区,还有有用平贝母的花做菜的习惯;平贝母与其他植物经过科学配方和工艺设计,生产出的平贝雪梨饮、平贝雪梨片剂、贝母蓝莓露、贝母杏仁茶等保健产品,具有一定的止咳润肺、抗炎药消痈、抵抗氧化等功效;平贝母花色绚丽,花香浓厚,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