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仁王庙 :山西运城市芮城县的庙宇

更新时间:2023-08-15 15:16

广仁王庙(别名:五龙庙),是位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的寺庙。在中国四座唐代建筑中名列第二,也是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唯一的道教场所。创建年代不详,建筑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1年)遗留的建筑。

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庙内原有戏台、厢房、正殿等,四周围墙,四合院形制布局。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两座建筑。唐元和三年(808),广仁王庙创立《广仁王龙泉记》唐碑,详细记载了县令于公引龙泉水灌农田、建龙祠的事迹。唐大和六年(832),广仁王庙创立《龙泉记》唐碑,记载广仁王庙前命名由来以及为乡人祈祷的作用、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广仁王庙在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都有修缮。1958年,广仁王庙由于施工人员条件所限,被锯短了广仁王庙正殿的前檐橡,改变了墙体形式,使正殿原有的部分唐朝建筑风格丧失。截至1983年,广仁王庙正殿都一直被用作村小教室。2015年1月4日,广仁王庙正式开放。2016年5月,广仁王庙完成环境整治。2024年8月22日,山西省文旅发布“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其中包括广仁王庙景点。

1965年,广仁王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命名由来

一说广仁王庙前有一座戏台,戏台的前原有五股泉水喷出,阔五尺,深一丈,供村人饮用、灌溉。当地人泉称作五龙泉,在泉边建庙,称作五龙庙

另一说法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降诏将天下五龙皆封为王:青龙神被封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五龙庙正式的名称即为“广仁王庙”,祭祀青龙神之庙,“五龙庙”为其俗称。

历史沿革

广仁王庙创建年代不详,建筑正殿为唐大和五年(831)遗构。唐元和三年(808年),广仁王庙创立《广仁王龙泉记》唐碑,详细记载了县令于公引龙泉水灌农田、建龙祠的事迹。20世纪50年代,文物专家根据《龙泉记》碑文和建筑风格确定广仁王庙为唐代建筑,并且认定最早重修的年代为唐大和五年(831年)。唐大和六年(832年)创立《龙泉记》唐碑,记载广仁王庙前命名由来以及为乡人祈祷的作用、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广仁王庙是唐朝祭祀龙王习俗最早的遗存实证,该庙宋、金、明四朝情况没有史料可考,庙里立的另外几块碑均为清代

广仁王庙在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都有修缮。乾隆十一年(1746年),广仁王庙重修大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广仁王庙建戏台和大殿东院墙。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广仁王庙再次重修戏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想要把庙拆了当柴烧,被县里的警备队队长阻止,广仁王庙得以被保护。

1949年前,广仁王庙倒塌不存,庙中神像遭到破坏,大殿和戏台相隔很远,村中也只有一条土路通到高台上。1958年,由于条件所限,施工人员锯短了广仁王庙正殿的前檐橡,改变了墙体形式,使正殿原有的部分唐朝建筑风格丧失。此后大殿瓦顶出现严重残损、漏雨,多数构件糟朽,墙身开裂。直到1983年,正殿都一直被用作村小教室。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之前,广仁王庙长期只是县级和省级文物。

2015年1月4日,广仁王庙正式开放。2016年5月,完成环境整治,加固了庙前坡地和三眼窑洞,铺砌了村民广场,整理了游客参观的路径,加固了周边围墙,并增加了门票、管理、消防、安防监控等配套设施和用房,并在院落内部布置了序庭、斗拱庭、碑墙、古魏城遗址观景台、晋西南古建筑展廊等一系列庭院式展览空间,在其中设置了中原地区重要古建筑时间轴、广仁王庙历史、四座唐朝木构斗拱足尺模型展示等内容,使广仁王庙成为一处以宣传中国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地理环境

广仁王庙位于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广仁王庙与河南省灵宝市潼关县黄河相望,是山西省的南大门,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说。广仁王庙背靠中条山,面对黄河水,被道家视为宝地,境内道教建筑遗存众多。这些道教遗存中,永乐宫以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画而闻名。在永乐宫西北1公里,古魏城北城墙的南端中龙泉村的一处高台上,坐落着一座曾经渺不可闻的道教遗存,它就是广仁王庙。

景区布局

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庙内原有戏台、厢房、正殿等,四周围墙,四合院形制布局。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两座建筑。

建筑特征

戏台

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硬山式屋顶。虽梁记板灰黑题记不清,但从建筑形制及装饰手法判断为清未或民国遗留下的建筑。

唐代正殿

唐代正殿建于唐大和六年(832年),是国内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单檐九脊顶,台基高为1.06米,单檐歇山灰瓦顶,面五间,长11.58米,进深三间,宽4.94米。共有檐柱16根,无内柱。柱为圆形直柱,角柱有明显的升起和侧脚,千手柱间加阑额,无普柏枋。柱头斗拱在大斗上挑出两层华拱,下层华拱后尾承托四橡袱,上层华拱由四椽袱伸出外檐部分做成,在拱头上横放替木承托挑檐檫。四椽袱的两端立托脚,平梁两端立叉手。这种梁架结构是"四架橡屋通橡用二柱",属小型厅堂做法,与南禅寺结构相同。五龙庙正殿经多次重修,外观已不能反映唐朝风貌,但在研究唐代房屋构架上颇有价值。位于拱眼壁部位的泥道拱上施正心枋,枋上置泥道慢拱。斗拱的设置不仅形制简单,而且只设柱头斗拱不设补间铺作。这是早期木构建筑具备的典型特征。殿内梁架结构,月梁形制的四椽伏上施驼峰,驼峰上置平梁,平梁两侧施叉手,叉手相交承大斗,斗上承脊檩,斗下有后加的小侏儒柱。殿内梁记板题有清乾隆十年(1745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1958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的墨书落款。据殿宇的建筑手法特点和前檐墙镶嵌的碑文综合判断考证,该殿构筑于唐大和五年(831年),现存的大木作构件以及斗拱等仍为唐朝原材料。

正殿里面供着五尊神像,中间一尊是龙王,神色颇威严,两侧立着风、雨、雷、电四位神仙。旧时龙王像旁边还有一顶轿子,据说以前久旱不雨的时候,村里人就把龙王抬出来晒并唱戏。古人以龙王为掌握风雨之神,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历来便有龙王信仰。

相关文物

四通碑刻

殿身前檐墙嵌有四通碑刻,板门东侧房屋梢端处的一间房屋镶嵌唐元和三年(808年)刻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碑文记述邑大夫于公引龙泉水兴修水利的事件,由裴𪟝提写匾额,裴少微提写撰文。倚门东侧有唐大和六年(832年)刻立的《龙泉记》方碣,碑文记述贤明官吏兴修龙泉水利的事件,由芮城县县令郑泽撰写,由姚全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这两通唐碑对研究古代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以及五龙庙的建造年代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板门西侧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立的小方碣。西边房屋梢端处一间房屋镶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碑。

文化活动

2023年5月,芮城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推出“文旅融合,乐享芮城”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以广仁王庙景区为主阵地,开展芮城县第一届文旅沙龙活动。举办文化惠民工程优秀节目展演、文明旅游倡议活动和“芮城县记忆”非遗体验活动,全方位推介芮城文化旅游,助推文旅融合。

2024年5月22日,“行走河东·文物保护在运城市”海外华文媒体采风行活动正在运城举行,来自美国法国瑞典意大利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参观时广仁王庙等景点。

开发与保护

1965年,广仁王庙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资约250万元启动广仁王庙"落架大修"工程抢修。截止2024年5月,文物保护部门先后对广仁王庙院内的大殿及戏台文物本体进行保护性修缮,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增加消防监控设施、管理用房,重构院落排水系统等。

价值与影响

广仁王庙在中国4座唐代建筑(其他3座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平顺县天台庵)中名列第二。广仁王庙是4座唐朝木结构建筑中唯一的道教场所。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书籍

论文

以上信息参考:

重要事件

2024年8月22日,山西省文旅发布“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其中包括“全线线路”“6天5晚晋北线”“6天5晚晋南线”“4天3晚晋东南线”“自驾路线”,包含游戏中“出镜”的千佛庵玉皇庙以及广仁王庙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