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高图 :明代沈周创作的浅设色画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2

《庐山高图》是明代画家沈周在41岁时为恩师陈宽祝寿所作,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比喻恩师博大的胸怀和高深的学问修养,同时庐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借万古长青的五老峰祝贺恩师寿诞,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代黄鼎摹本。

《庐山高图》是“细沈”风格的经典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沈周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开端。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是纸本浅设色画。《庐山高图》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象,画中层峦叠嶂,高耸的山峰层层叠叠,山上草木丰茂,树木郁郁葱葱、苍翠挺拔。整个画面构图饱满且具有生动活泼的韵味。

《庐山高图》与沈周后期的作品相比,在笔墨技法上略显稚嫩,且在笔墨的运用上有颜师古倾向,但却展露出其独特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貌。

作品内容

图中所画景色为庐山美景。画中层峦叠嶂,高耸的山峰层层叠叠,山石突兀,直入云霄。高山山势险峻,有的雄浑而壮观,有的却是孤峰凸起,峭壁陡坡根本无法上去。山中南岳云雾茶缭绕,在山腰形成一圈浮纱,像是一条白色的腰带系于山间,起伏飘渺,幻梦幻真。山上草木丰茂,树木生长得郁郁葱葱,山顶、山腰一片绿荫丛丛。山谷间有清溪山瀑从崖壁中飞溅而出,像是一条白锦直挂于山中。千尺瀑布飞泄而下,水流击石,仿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水流顺势而下汇于峡谷潭水之中。一老者立于溪前,赏此美景。

创作背景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于人物画,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唐时期逐步成为独立的画种,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抒发胸中意气的真实写照。山水画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笔法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很多大家都是在总结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笔法。《庐山高图》笔法的出处也是有源头可循的。该画取法于宋、元文人画传统,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1467年)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的七十岁寿辰而精心绘制的巨幅山水,因陈宽先祖是江西人,又以“庐山陈汝言”自称,所以沈周以此祝寿。

作品鉴赏

主题

此图仿王蒙笔意,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山石染厚重灵动,加强了立体感。中段山峦用折带皴,黑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深。画中细节之处,如山中白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等都被刻画得生动准确。在此图中,作者极力刻画出庐山仰之弥高、大气的动人形象,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

构图

《庐山高图》构图上由近景的山坡乱松,中景的瀑布、岩石、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上而下,由近及远,整幅画近、中、远景相间,一气呵成,其透视方法为高远法,即站在山脚仰望山巅,显示其高大伟岸。虽然沈周在用笔方面总结前人的笔法与特点并将其融会贯通,但是沈周摹古而不拘泥于古法,其透视法仍旧遵循前人。

从构图上来讲,中原地区画于书法一样讲求气韵的贯通,所谓书画同源也是从气韵来讲,中国的山水画中最常见的构图方式有“之”字形、“s”形。就沈周的《庐山高图》来看,其上方虽画五老峰,但并未将画面占满,右上角山涧升起的云雾构成了所谓的气,中间部分飞流的瀑布与画面上部的云气贯通,中国画中讲求几百当黑,飞流的瀑布夹在山石之间,用山石的颜色来衬托,既是瀑布又是全画连贯之气。整幅画的下半部分以大片的空白来做山涧瀑布流下的水,也同时与上面的气贯通,整幅画成“s”形曲线的构图,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的构图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色十分相似。整幅画又以中间的一块山体为中心,并因为这块山石的存在而更显得统一。

作品评价

大连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音乐学院院长张小梅《中国绘画》:“整幅画构图峰回路转,用笔苍润有力,颜色浓淡相间,突出一种谧静中有润声的深远意境。”

重要展览

2018年4月24日到6月20日期间,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主办的“江山入画”中原地区古代山水名画系列活动于图书馆十楼开展,其中《庐山高图》的复制品在此期间展出。

作者简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苏州市)人,明代书画家。自幼艺术熏陶,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都擅长书画,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继承者。沈周秉承家学,出入于宋元各家,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名重当时,成为明代“吴派”山水的一发宗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成”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就图》、《沧州趣图》等。

参考资料

..2024-03-22

临沈周庐山高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4-03-2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